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壳结构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的合成及用于细胞色素C的检测 被引量:1
1
作者 董佳瑶 易静 +2 位作者 刘浏 于贺 唐宏武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31,共7页
本工作合成了三层核壳结构的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其中第一层是惰性核,第二层为发光层,为了增强上转换发光强度,又在表面包覆了第三层惰性壳层。该材料粒径均一、分散性良好,其发光层厚度约为2.4nm,惰性壳层厚度约为2.9nm。在其表面修饰... 本工作合成了三层核壳结构的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其中第一层是惰性核,第二层为发光层,为了增强上转换发光强度,又在表面包覆了第三层惰性壳层。该材料粒径均一、分散性良好,其发光层厚度约为2.4nm,惰性壳层厚度约为2.9nm。在其表面修饰了细胞色素C的适配体链及互补链,在适配体的3’端修饰了BHQ3基团,能够猝灭上转换纳米粒子在655nm波长处的发光。当细胞色素C存在时,适配体与细胞色素C结合从而离开其表面,使655nm处的发光恢复。在检测过程中,540nm处的发光强度不会发生变化,可以用作细胞色素C的比率荧光检测。结果表明,当细胞色素C浓度在5~80μmol/L范围时,发光信号恢复程度与细胞色素C浓度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998,检出限为1μmol/L。所建立方法可为细胞色素C的荧光检测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 细胞色素C 发光共振能量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氨基间苯二甲酸敏化LaF_3∶Tb发光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细胞成像
2
作者 张永芳 于永丽 +2 位作者 张宁 王猛 徐淑坤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315-2322,共8页
以稀土硝酸盐、NH4F、5-氨基间苯二甲酸(AIPA)和柠檬酸为反应原料,水热法一锅合成了水溶性良好的AIPA敏化LaF3∶Tb(AIPA-LaF3∶Tb)纳米粒子。采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红外光谱等对粒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粒子为六方晶系的LaF3... 以稀土硝酸盐、NH4F、5-氨基间苯二甲酸(AIPA)和柠檬酸为反应原料,水热法一锅合成了水溶性良好的AIPA敏化LaF3∶Tb(AIPA-LaF3∶Tb)纳米粒子。采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红外光谱等对粒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粒子为六方晶系的LaF3晶体,粒径为8 nm左右,粒子表面包覆了AIPA。测试了合成粒子的发光性能,其最大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48和547 nm,粒子中存在着AIPA向Tb3+的能量传递。和LaF3∶Ce,Tb粒子相比,AIPA-LaF3∶Tb粒子的激发波长红移了94 nm,发光强度增大。在合成的基础上,对AIPA-LaF3∶Tb粒子进行了氨基化修饰,然后将氨基化粒子和兔抗人CEA抗体偶联,最后用偶联了抗体的AIPA-LaF3∶Tb粒子对HeLa细胞进行免疫标记与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F3∶Tb 5-氨基间苯二甲酸 发光纳米粒子 细胞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Ga_(2)O_(4)∶Cr^(3+),Al^(3+)近红外发光长余辉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3
作者 孙雪峰 赵天骐 +3 位作者 热娜古丽·阿不都热合曼 杨倩婷 杨通胜 茹鲜古丽·艾外力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7-101,107,共6页
利用乙二醇辅助共沉淀法,制备了小尺寸近红外发光Al^(3+)共掺杂镓酸镁(MgGa_(2)O_(4))∶0.3%Cr^(3+)(MGO∶0.3%Cr^(3+),Al^(3+))长余辉发光纳米粒子(PLNP),考察了Al^(3+)掺杂对MGO∶0.3%Cr^(3+)晶体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乙二醇辅助共沉淀法,制备了小尺寸近红外发光Al^(3+)共掺杂镓酸镁(MgGa_(2)O_(4))∶0.3%Cr^(3+)(MGO∶0.3%Cr^(3+),Al^(3+))长余辉发光纳米粒子(PLNP),考察了Al^(3+)掺杂对MGO∶0.3%Cr^(3+)晶体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Al^(3+)掺杂对MGO∶0.3%Cr^(3+)的晶体结构无影响,但能提高MGO∶0.3%Cr^(3+)的发光强度。当Al^(3+)掺杂量为0.4%(摩尔分数)时,MGO∶0.3%Cr^(3+),0.4%Al^(3+)(Al^(3+)、Cr^(3+)相对于Ga^(3+)的物质的量比,摩尔分数)PLNP发光强度最强,余辉平均发光寿命从46.98s(MGO∶0.3%Cr^(3+))增大至78.75s(MGO∶0.3%Cr^(3+),0.4%Al^(3+)),平均粒径为(6.53±1.79)nm。本研究为制备小尺寸和高发光强度的PLNP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此外,高发光强度和长余辉寿命的MGO∶0.3%Cr^(3+),0.4%Al^(3+) PLNP为光学传感、成像和治疗等提供了材料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3+)共掺杂 共沉淀法 小尺寸 长余辉发光纳米粒子 镓酸镁(MgGa_(2)O_(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发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用于磷酸化蛋白免疫印迹标记 被引量:1
4
作者 毛雨晓 郑蒙蒙 +2 位作者 刘桂真 安保礼 康经武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84-390,共7页
发展了一种能够识别磷酸化蛋白的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发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用于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磷酸化蛋白的标记。首先通过反相微乳液Stöber方法合成了掺杂异硫氰酸荧光素硅烷化衍生物的发光二氧化硅(FITC@SiO_(2))球形纳... 发展了一种能够识别磷酸化蛋白的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发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用于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磷酸化蛋白的标记。首先通过反相微乳液Stöber方法合成了掺杂异硫氰酸荧光素硅烷化衍生物的发光二氧化硅(FITC@SiO_(2))球形纳米粒子,粒子平均粒径为60 nm。然后通过共聚反应在FITC@SiO_(2)纳米粒子表面生成一层聚合物用于保护纳米粒子,并引入N,N-(双羧甲基)-L-赖氨酸功能基团用于螯合金属离子,从而实现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作用。以α-酪蛋白作为实验模型,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研究了螯合不同金属离子的发光纳米粒子对磷酸化蛋白的识别作用。结果表明,螯合了Ti^(4+)金属离子的发光二氧化硅FITC@SiO_(2)纳米粒子对α-酪蛋白酶解液中的磷酸化肽段的富集作用最强。利用这种发光二氧化硅FITC@SiO_(2)纳米粒子对磷酸化肽段的特异性识别性能,可用于Western Blot实验中标记磷酸化蛋白的条带。结果显示,α-酪蛋白的电泳条带可以被亲和发光二氧化硅FITC@SiO_(2)纳米粒子标记,而作为对照的牛血清白蛋白则没有被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印迹 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 发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 磷酸化蛋白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b2O5包覆对TiO2纳米阵列/上转换发光复合结构柔性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吕喜庆 张环宇 +2 位作者 李瑞 张梅 郭敏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90-598,共9页
采用水热法与旋涂法,成功制备出基于钛网基底的TiO2纳米线阵列/Yb-Er-F掺杂TiO2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TNWAs/YEF-TiO2-UCNPs)复合结构光阳极,并将其组装成柔性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探讨了Yb-Er-F掺杂TiO2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的光学... 采用水热法与旋涂法,成功制备出基于钛网基底的TiO2纳米线阵列/Yb-Er-F掺杂TiO2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TNWAs/YEF-TiO2-UCNPs)复合结构光阳极,并将其组装成柔性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探讨了Yb-Er-F掺杂TiO2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的光学性能对复合结构DSSC光电转换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不同NbCl5浓度包覆对复合结构形貌和DSSCs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Yb-Er-F掺杂TiO2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的引入可以增大光阳极的入射光利用范围,但同时也会增加其内部的电子复合。通过Nb2O5纳米粒子层的包覆可以在半导体/电解液界面形成能量势垒,增加复合阻抗Rrec,抑制电子复合;提高电子收集效率ηec和光生电子寿命τe,进一步增大短路电流和开路电位,最终提高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采用20mmol/L的NbCl5乙醇溶液旋涂制备的Nb2O5@TNWAs/YEF-TiO2-UCNPs复合结构柔性DSSC获得了最佳的光电转换效率(6.89%),比未经包覆的TNWAs/YEF-TiO2-UCNPs复合结构提升了2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2O5包覆 Yb-Er-F掺杂TiO2 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 复合结构 柔性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标记免疫层析法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6
作者 司芳芳 郭逸蓉 +3 位作者 赵颖 桂文君 王蒙岑 朱国念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09-417,共9页
农药残留超标已成为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问题,迫切需要探寻开发灵敏、准确、可靠、便捷且适用性强的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免疫层析法是将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反应和色谱层析分离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快速检测方法,其中,基于胶体金标... 农药残留超标已成为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问题,迫切需要探寻开发灵敏、准确、可靠、便捷且适用性强的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免疫层析法是将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反应和色谱层析分离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快速检测方法,其中,基于胶体金标记的免疫层析技术以其便捷、成本低、可视化等优点而受到普遍欢迎。近年来随着量子点、时间分辨荧光微球、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等新型纳米标记材料的出现,免疫层析技术得到了广泛发展。文章从标记类型(非共价作用标记及共价作用标记)及标记材料(胶体金、纳米碳、量子点、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磁性纳米颗粒、时间分辨荧光微球及荧光乳胶颗粒)等方面,综述了不同纳米材料标记的免疫层析技术及其在农药残留检测领域的研究及应用进展,可为深入开展农药残留免疫层析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残留 免疫层析技术 纳米标记材料 胶体金 量子点 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晶体自组装结构中非辐射能量传递过程的验证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杰 李振华 +1 位作者 冯玮 李富友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58-2166,共9页
以上转换纳米粒子NaYF_(4)∶20%Yb,2%Er@NaYF_(4)(标记为UCNP)和金纳米粒子(AuNP)分别作为能量传递研究的给体和受体,研究在具有确定位置关系的组装结构中二者之间的非辐射能量传递是否存在。以UCNP和AuNP作为基本构建单元,采用气-液界... 以上转换纳米粒子NaYF_(4)∶20%Yb,2%Er@NaYF_(4)(标记为UCNP)和金纳米粒子(AuNP)分别作为能量传递研究的给体和受体,研究在具有确定位置关系的组装结构中二者之间的非辐射能量传递是否存在。以UCNP和AuNP作为基本构建单元,采用气-液界面溶剂挥发法,得到了连续大面积规整排列的二维UCNP单层自组装膜。再通过层层组装得到UCNP+AuNP双层膜、UCNP+NaYF_(4)+AuNP三层膜。利用自行搭建的光谱成像系统对自组装结构进行了发光性质测试。对比3种膜结构的发光情况,发现UCNP+AuNP双层膜和UCNP+NaYF_(4)+AuNP三层膜的发光与UCNP单层膜减弱幅度相近,即在我们研究的体系中UCNP和AuNP之间不存在明显的非辐射能量传递过程。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几何关系明确的组装体模型,并搭建了相应的微区发光性质测试设备,验证了在我们设计的自组装模型中并不存在UCNP与AuNP的非辐射能量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 纳米晶体自组装结构 能量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bium-sensitized Broadband Near-infrared Luminescence in Nanoparticles
8
作者 ZHAO Yu HUANG Jinshu +2 位作者 LU Kecen HUANG Mengyue ZHOU Bo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41-1248,共8页
Broadband near-infrared(NIR)luminescent materials have shown great promise in applications such as optical communication,biomedicine,and optoelectronic devices.However,the current research is focused on phos⁃phors and... Broadband near-infrared(NIR)luminescent materials have shown great promise in applications such as optical communication,biomedicine,and optoelectronic devices.However,the current research is focused on phos⁃phors and glasses,and it is important to develop broadband NIR luminescent nanomaterials.Here,we report an erbi⁃um-sensitized core-shell nanocrystal design for broadband NIR emission.Based on the structural design with suitable dopings of Tm^(3+)and Ho^(3+),the broadband NIR emission covering 1.5-2.1μm region is achieved under 980 nm and 808 nm excitations.Moreover,the emission intensity is further enhanced by introducing Yb^(3+)and Nd^(3+)into the sam⁃ple,respectively,and the energy transfer processes between them are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Our results present a novel approach for developing broadband NIR luminescent materials and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oadband near-infrared luminescence lanthanide ions core-shell structure energy transf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hite Light Emission Enhancement in Sm^(3+)-doped Lithium Aluminum Silicate Glasses by Ag Nanoparticles
9
作者 CHANG Yuanxing ZHANG Dandan +4 位作者 YIN Guanchao WANG Yesen WANG Mingzhong QIU Jianbei XU Yinsheng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49-1261,共13页
Sm^(3+)-doped materials exhibit red and orange emissions in the visible light region,showing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both laser and display material fields.However,the inherent small emission and absorption cr... Sm^(3+)-doped materials exhibit red and orange emissions in the visible light region,showing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both laser and display material fields.However,the inherent small emission and absorption cross-sections of Sm^(3+)result in low luminous efficiency,posing challenges for achieving high-quality solid-state lighting.Here,the excellent white emission of Sm^(3+)doped lithium aluminum silicate(LAS)glass was realized by introducing the Ag aggregates through Ag ion exchange.Under 395 nm excitation,the Ag-doped samples exhibit significant fluo⁃rescence enhancement with color coordinates close to the equal energy white point E(0.33,0.33)and a color ren⁃dering index(CRI)of 81.8.The study reveals that the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effect of Ag nanoparticles enhances the luminescence of Sm^(3+),while the energy transfer mechanism between Ag^(+)and Sm^(3+)also promotes fluores⁃cence enhancement.By adjust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AgNO_(3) and the exchange time,a series of high-quality full-spectrum white light emissions were obtained,indicating that the Ag ion-exchanged Sm^(3+)-doped LAS glass has good application potenti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lid-state lighting devices.Moreover,variations in the excitation wave⁃length can effectively tune the emission color,further demonstrating the tunability and practicality of this material in optoelectronic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 NPs luminescent properties rare earth ions lithium aluminum silicate gla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