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伍德—米勒命题”的双重破解--对马克思是“反道德主义”的驳斥
被引量:
1
1
作者
魏传光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9-108,共10页
西方学者伍德和米勒等人认为马克思把意识形态和道德视为一种"虚假意识",得出"因为马克思批判虚假意识形态,所以马克思反对道德"的判断,这种类似观点可以概括为"伍德—米勒命题"。该命题遵循以下逻辑:(1...
西方学者伍德和米勒等人认为马克思把意识形态和道德视为一种"虚假意识",得出"因为马克思批判虚假意识形态,所以马克思反对道德"的判断,这种类似观点可以概括为"伍德—米勒命题"。该命题遵循以下逻辑:(1)虚假意识是意识形态的定义性特征;(2)道德是意识形态;(3)马克思批判和反对意识形态;(4)马克思反对道德。"伍德—米勒命题"在西方理论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马克思的道德观形成了冲击,必须要给予理论上的破解。对"伍德—米勒命题"的破解可以从两处着手,一是系统分析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提出"虚假意识"只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出场",而非核心内涵,构不成其定义性特征,从而推翻命题的第一个前提。二是从文本出发解读"虚假意识"的真实内涵,指出"虚假"的内涵主要是指颠倒和迷惑,而不是指荒谬和错误,因而"道德是一种虚假意识"的表述也无法推出马克思是"反道德主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伍德-米勒命题”
“
反道德主义
”
意识形态
虚假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反道德主义在法治理念下的偏执性及克服
2
作者
吴真文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3-77,共5页
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愈来愈高,已然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法律直接关系到诸如人的自由、生命、权利和福祉。当然,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其良性运作必然离不开其他社会规范超然地存在,而是在与其他社会规范协同运行与相互...
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愈来愈高,已然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法律直接关系到诸如人的自由、生命、权利和福祉。当然,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其良性运作必然离不开其他社会规范超然地存在,而是在与其他社会规范协同运行与相互演进中完成自身的历史使命。当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法治社会中坚持法律至上乃是核心主题,但是道德同样具有独特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要使法、德并举,刚柔相济,使道德在法治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就必须克服反道德主义倾向。鉴于此,明确反道德主义的基本内涵、分析其种种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至上
反道德主义
法治
德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建构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中的理论形态与误读范式
被引量:
2
3
作者
金德楠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6-111,共6页
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肯定人作为道德主体具有的能动性与实践性特质,明确了生产劳动与物质利益对道德的支配性作用,完成了对意识形态化的"道德论说"的理论批判,为道德建构主义预留了理论空间。同时,它描述了一套以现实的人为...
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肯定人作为道德主体具有的能动性与实践性特质,明确了生产劳动与物质利益对道德的支配性作用,完成了对意识形态化的"道德论说"的理论批判,为道德建构主义预留了理论空间。同时,它描述了一套以现实的人为建构主体、以道德生产和道德建设为建构程序、以"真正人的道德"为建构目标的严整体系,展现出道德建构主义的鲜明底色。由于对建构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中的理论形态的误解误读,出现了单纯强调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的道德解构效用、无视其道德建构意义,抑或反之的现象,助涨了"伦理社会主义"思潮与"马克思恩格斯反道德主义"思潮,使之成为了人们科学认知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的两大理论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道德
理论
道德
建构
主义
伦理社会
主义
反道德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罗德尼·佩弗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元伦理学分析与构建
4
作者
王志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4-131,共8页
马克思主义与道德理论是否相容,分析马克思主义将这个第二国际以来的问题作为核心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重构,其代表人物罗德尼·佩弗对看待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纯科学派""非道德派"...
马克思主义与道德理论是否相容,分析马克思主义将这个第二国际以来的问题作为核心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重构,其代表人物罗德尼·佩弗对看待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纯科学派""非道德派""反道德派"进行了元伦理学的分析,对意识形态进行了元伦理学的词性分析,详细论证了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误解与曲解,澄清了许多原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比较模糊的或者根本就没有出现的问题,在最大程度上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与道德理论的相容性,但是由于对分析方法的推崇,对辩证法的排斥,导致了其理论的不彻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科学”派
非
道德
主义
反道德主义
意识形态
道德
客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伍德—米勒命题”的双重破解--对马克思是“反道德主义”的驳斥
被引量:
1
1
作者
魏传光
机构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9-108,共10页
基金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项目(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项)"互联网+理念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现状与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MYZX201609)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西方学者伍德和米勒等人认为马克思把意识形态和道德视为一种"虚假意识",得出"因为马克思批判虚假意识形态,所以马克思反对道德"的判断,这种类似观点可以概括为"伍德—米勒命题"。该命题遵循以下逻辑:(1)虚假意识是意识形态的定义性特征;(2)道德是意识形态;(3)马克思批判和反对意识形态;(4)马克思反对道德。"伍德—米勒命题"在西方理论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马克思的道德观形成了冲击,必须要给予理论上的破解。对"伍德—米勒命题"的破解可以从两处着手,一是系统分析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提出"虚假意识"只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出场",而非核心内涵,构不成其定义性特征,从而推翻命题的第一个前提。二是从文本出发解读"虚假意识"的真实内涵,指出"虚假"的内涵主要是指颠倒和迷惑,而不是指荒谬和错误,因而"道德是一种虚假意识"的表述也无法推出马克思是"反道德主义的"。
关键词
马克思
“伍德-米勒命题”
“
反道德主义
”
意识形态
虚假意识
分类号
A8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反道德主义在法治理念下的偏执性及克服
2
作者
吴真文
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出处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3-77,共5页
文摘
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愈来愈高,已然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法律直接关系到诸如人的自由、生命、权利和福祉。当然,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其良性运作必然离不开其他社会规范超然地存在,而是在与其他社会规范协同运行与相互演进中完成自身的历史使命。当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法治社会中坚持法律至上乃是核心主题,但是道德同样具有独特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要使法、德并举,刚柔相济,使道德在法治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就必须克服反道德主义倾向。鉴于此,明确反道德主义的基本内涵、分析其种种缺陷。
关键词
法律至上
反道德主义
法治
德治
分类号
B82-051 [哲学宗教—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建构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中的理论形态与误读范式
被引量:
2
3
作者
金德楠
机构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6-111,共6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资助项目(16JJD710003)
文摘
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肯定人作为道德主体具有的能动性与实践性特质,明确了生产劳动与物质利益对道德的支配性作用,完成了对意识形态化的"道德论说"的理论批判,为道德建构主义预留了理论空间。同时,它描述了一套以现实的人为建构主体、以道德生产和道德建设为建构程序、以"真正人的道德"为建构目标的严整体系,展现出道德建构主义的鲜明底色。由于对建构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中的理论形态的误解误读,出现了单纯强调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的道德解构效用、无视其道德建构意义,抑或反之的现象,助涨了"伦理社会主义"思潮与"马克思恩格斯反道德主义"思潮,使之成为了人们科学认知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的两大理论误区。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道德
理论
道德
建构
主义
伦理社会
主义
反道德主义
Keywords
moral theory of Marx and Engels
moral constructivism
ethical socialism
anti-moralism
分类号
A8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罗德尼·佩弗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元伦理学分析与构建
4
作者
王志
机构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党建教研室
出处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4-131,共8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学哲学用哲学的历史研究”(项目编号:17CDJ002)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人才强院”专项基金项目“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项目编号:中延院发[2019]64号)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马克思主义与道德理论是否相容,分析马克思主义将这个第二国际以来的问题作为核心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重构,其代表人物罗德尼·佩弗对看待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纯科学派""非道德派""反道德派"进行了元伦理学的分析,对意识形态进行了元伦理学的词性分析,详细论证了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误解与曲解,澄清了许多原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比较模糊的或者根本就没有出现的问题,在最大程度上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与道德理论的相容性,但是由于对分析方法的推崇,对辩证法的排斥,导致了其理论的不彻底性。
关键词
“纯科学”派
非
道德
主义
反道德主义
意识形态
道德
客观性
分类号
A81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伍德—米勒命题”的双重破解--对马克思是“反道德主义”的驳斥
魏传光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反道德主义在法治理念下的偏执性及克服
吴真文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建构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中的理论形态与误读范式
金德楠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罗德尼·佩弗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元伦理学分析与构建
王志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