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盆地北部断裂演化序列与反转构造带形成机制 被引量:53
1
作者 孙永河 陈艺博 +2 位作者 孙继刚 付晓飞 胡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5-283,共9页
立足松辽盆地北部区域地震解释,从分析断裂几何学特征着手,以断裂形成演化过程为主线,系统剖析了盆地演化不同阶段断裂的变形机制,揭示了反转构造带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指示作用。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北部断裂演化经历了断陷... 立足松辽盆地北部区域地震解释,从分析断裂几何学特征着手,以断裂形成演化过程为主线,系统剖析了盆地演化不同阶段断裂的变形机制,揭示了反转构造带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指示作用。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北部断裂演化经历了断陷期的持续伸展变形、拗陷期的持续张扭变形和反转期的连续挤压构造反转变形。盆地晚期构造反转变形是在基底深大断裂、断陷期北西—南东向引张应力场形成的半地堑以及拗陷期近东西向拉张应力场形成的多方位断裂密集带基础上开始演化的。反转期左旋压扭变形场与断陷半地堑、基底深大断裂共同控制了次级背斜带和反转构造带的形成,大庆长垣地区受北北东向断陷半地堑和北北东向基底深大断裂双重影响,反转程度最大,将反转期初始北东向的次级背斜带最终连成北北东向的反转构造带,同时将拗陷期形成的以近南北向为主体的断裂密集带旋转改造成以北西—北北西向为主体的断裂密集带展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演化 断陷构造格局 断裂密集 反转构造带 形成机制 松辽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花港组致密砂岩储层成岩环境演变与孔隙演化 被引量:26
2
作者 徐国盛 徐芳艮 +3 位作者 袁海锋 丁圣斌 百成钢 周瑞琦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85-395,共11页
研究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古近系花港组深层优势储层成岩环境和孔隙演化过程,采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包裹体分析和激光微区碳氧同位素分析等测试技术,判识花港组储层的成岩环境经历了弱碱性→弱酸性→酸性→... 研究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古近系花港组深层优势储层成岩环境和孔隙演化过程,采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包裹体分析和激光微区碳氧同位素分析等测试技术,判识花港组储层的成岩环境经历了弱碱性→弱酸性→酸性→酸碱转换→碱性→弱碱性的演变过程,储层酸性流体介质来源以有机酸为主,大气淡水淋滤为辅。定量计算恢复了花港组储层孔隙演化过程。压实作用是降低孔隙的第一重要因素,并贯穿整个地层埋藏过程;处于早晚两期碱性成岩环境之间长时间的酸性成岩环境,其溶蚀作用是花港组深层优质储层发育的最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反转构造带 花港组 成岩环境 孔隙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19
3
作者 陈智远 徐志星 +2 位作者 徐国盛 徐昉昊 刘金水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70-581,共12页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花港组、平湖组普遍发育异常高压,高压地层中油气显示活跃。在声波时差测井、地球化学及分析测试等资料的基础之上,运用Eaton法计算单井地层压力,建立单井压力剖面,并在实测压力的约束下,明确研究区...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花港组、平湖组普遍发育异常高压,高压地层中油气显示活跃。在声波时差测井、地球化学及分析测试等资料的基础之上,运用Eaton法计算单井地层压力,建立单井压力剖面,并在实测压力的约束下,明确研究区地层压力的纵、横向分布特征。分析认为,异常压力在纵向上主要起始于花港组下段,并且异常高压段呈"阶梯式"增大;横向上从中央反转构造带南部向中部,异常高压顶界面有变深趋势。接着,利用Petro Mod软件模拟地层剩余压力演化,认为距今13~9 Ma和4~0 Ma是地层压力大幅度增大的关键时期。最后,结合油气充注历史的研究,确定出油气大规模充注和地层压力的大幅度增加在时间上具有很好的吻合性,并最终建立起研究区异常高压演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压 油气成藏 耦合关系 中央反转构造带 西湖凹陷 东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反转构造带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被引量:11
4
作者 韩守华 余和中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5,共5页
反转构造是在先期构造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叠加构造,松辽盆地反转构造为断层式、褶皱式及混合式三种。在平面上从东到西划分4个反转构造带(朝长反转构造带;隆胜合—任民镇反转构造带;大庆长垣反转构造带;乌裕尔—敖古拉反转构造带)... 反转构造是在先期构造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叠加构造,松辽盆地反转构造为断层式、褶皱式及混合式三种。在平面上从东到西划分4个反转构造带(朝长反转构造带;隆胜合—任民镇反转构造带;大庆长垣反转构造带;乌裕尔—敖古拉反转构造带)。研究反转构造对于盆地西部寻找连片的油气藏以及岩性油气藏的分布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油气聚集 松辽盆地 反转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圈闭油气充满度差异性原因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高伟中 谭思哲 +2 位作者 田超 高顺莉 孙鹏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28,共9页
对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生、储、盖、圈、运、保等石油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中北部5个背斜油气藏油气充满度存在差异,变化范围是20%~100%,纵向上花港组H5砂组以上层位充满度总体较高、以下层位充满度降... 对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生、储、盖、圈、运、保等石油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中北部5个背斜油气藏油气充满度存在差异,变化范围是20%~100%,纵向上花港组H5砂组以上层位充满度总体较高、以下层位充满度降低。5个构造位于同一含油气系统内,烃源为下部的平湖组,储层为花港组,区域盖层为花港组上段H1—H2层,以背斜圈闭为主,总体上具备相似的静态地质要素,是有利的含油气目标区。5个油气藏主要为两期成藏,分别为15~13Ma和6~5Ma,以第一期为主,圈闭均形成于玉泉组沉积期末,圈闭形成期、断裂活动期和油气充注期在时空上耦合关系良好。断裂活动强度不同导致油气运移的输导能力不同,造就了中央反转构造带油气藏富集程度的差异,油源断层活动强度大,则油气运移条件好,圈闭油气充满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中央反转构造带 圈闭油气充满度 差异性 断裂活动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松南-宝岛凹陷反转构造带发育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4
6
作者 杨金海 杨希冰 +4 位作者 周杰 甘军 宋爱学 江凡 杨璐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7-106,共10页
利用新三维地震资料对松南-宝岛凹陷反转构造带发育特征、形成期次进行研究,并从构造背景及力学机制两个方面探讨反转构造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松南-宝岛凹陷反转构造带主要发育一系列"上凸下凹"的大型褶皱背斜,伴生NWW... 利用新三维地震资料对松南-宝岛凹陷反转构造带发育特征、形成期次进行研究,并从构造背景及力学机制两个方面探讨反转构造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松南-宝岛凹陷反转构造带主要发育一系列"上凸下凹"的大型褶皱背斜,伴生NWW向弱走滑断裂构造和NNW向张剪构造。反转构造及其伴生构造符合NEE右旋剪切应力场特征,形成时间与东沙运动一致,表明该反转构造带可能受晚中新世南海东北部东沙运动产生的右旋走滑应力场作用控制。反转构造有利于研究区圈闭的重建和改造,对琼东南盆地东部新区油气运移和重新优选分配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深水区 反转构造带 油气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玉泉构造油气成藏时空匹配关系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平 孙鹏 +1 位作者 刘春锋 熊志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29,共9页
以地质录井资料为基础,结合流体包裹体、自生伊利石同位素等地球化学资料,运用平衡剖面、盆地模拟技术,研究玉泉构造断裂演化史、圈闭发育史、埋藏史、成岩史、生烃史、油气成藏史及其时空匹配关系。研究表明:玉泉构造经历了前挤压反转... 以地质录井资料为基础,结合流体包裹体、自生伊利石同位素等地球化学资料,运用平衡剖面、盆地模拟技术,研究玉泉构造断裂演化史、圈闭发育史、埋藏史、成岩史、生烃史、油气成藏史及其时空匹配关系。研究表明:玉泉构造经历了前挤压反转期、挤压反转早期和挤压反转晚期3个阶段,其中挤压反转早期和晚期为NWW向调节断层和圈闭发育、定型的关键阶段;花港组下段H6—H7自13.0 Ma以来油气持续充注成藏至今,储层物性较差,花港组上段为13.0~11.4 Ma和4.2 Ma至今两期油气充注成藏,且第二期为主要油气成藏期,储层物性较好,龙井组为3.4 Ma至今一期充注成藏,储层物性好。总结出玉泉构造寻找有利勘探目标的关键条件为:以花港组上段为勘探主要目的层,靠近早期发育的NNE油源断层,避开晚期NWW向调节断层,指出玉泉3井区北部、玉泉1井区北部花港组上段以及玉泉3井区NWW向断层上盘龙井组、玉泉1井区龙井组上段为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 NWW向调节断层 油气成藏史 时空匹配 中央反转构造带 西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含油凹陷构造特征与勘探领域 被引量:14
8
作者 沈亚 李洪革 +5 位作者 管俊亚 王云波 陈海清 李艳明 王光华 屈燕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1期111-117,共7页
受新生代东昆仑造山带构造活动的影响,柴达木盆地柴西地区构造变形强烈,分区性明显,可划分为东昆仑山前压扭冲断带、茫崖凹陷(浅层为英雄岭反转构造带)和大风山凸起三个构造单元。该区古近系—新近系高原咸化湖盆油气总资源量约为25... 受新生代东昆仑造山带构造活动的影响,柴达木盆地柴西地区构造变形强烈,分区性明显,可划分为东昆仑山前压扭冲断带、茫崖凹陷(浅层为英雄岭反转构造带)和大风山凸起三个构造单元。该区古近系—新近系高原咸化湖盆油气总资源量约为25×108t,有效烃源岩面积占同期湖盆面积的53%,为一典型的富油气凹陷,剩余资源量丰富,勘探潜力大。根据富油气凹陷的勘探理念,结合勘探程度及勘探技术现状分析,提出英雄岭反转构造带、柴西南地层岩性圈闭、阿尔金山前盆缘古隆起和茫崖凹陷及周缘致密油(气)藏为下步勘探的四大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地区 古近系-新近系 含油凹陷 英雄岭反转构造带 构造特征 勘探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A气田渐新统花港组三段厚层砂岩沉积环境 被引量:15
9
作者 朱毅秀 黄导武 +3 位作者 王欢 何贤科 师源 佘亚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26-1235,共10页
西湖凹陷A气田花港组三段巨厚碎屑岩储层为研究区主力产气层与优质储层,对其沉积微相的厘定争议较大。综合利用研究区岩心、测井、地震、分析化验等相关资料,研究了目的层相标志、微相类型、沉积环境与相分布。研究认为本区发育辫状河... 西湖凹陷A气田花港组三段巨厚碎屑岩储层为研究区主力产气层与优质储层,对其沉积微相的厘定争议较大。综合利用研究区岩心、测井、地震、分析化验等相关资料,研究了目的层相标志、微相类型、沉积环境与相分布。研究认为本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与分流间湾微相,不发育反映海相及海侵的沉积物与相标志。垂向上多期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叠置、厚度较大,水平延伸好;平面上水下分流河道由东北逐渐向西南呈树枝状分叉、连片分布,物源来自东北部。明确研究区属于陆相背景下的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为典型的牵引流沉积,不见海侵层序,高能量牵引流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本区高产气藏储层发育的有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微相 花港组 中央反转构造带 西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