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郯庐断裂带南段及邻区中、新生代盆地的反转机制
被引量:
12
1
作者
宋传中
牛漫兰
+2 位作者
刘国生
王道轩
朱光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25-330,共6页
郯庐断裂带南段及邻区中、新生代盆地的反转构造主要包括盆地边缘的逆掩断层、盆地旁侧的碎裂岩带、盆地内部的楔形冲断体以及地层褶皱和底部砾岩被掩盖。靠近郯庐断裂带西侧的反转构造 ,主要受郯庐断裂带的控制 ,多为在该断裂基础上发...
郯庐断裂带南段及邻区中、新生代盆地的反转构造主要包括盆地边缘的逆掩断层、盆地旁侧的碎裂岩带、盆地内部的楔形冲断体以及地层褶皱和底部砾岩被掩盖。靠近郯庐断裂带西侧的反转构造 ,主要受郯庐断裂带的控制 ,多为在该断裂基础上发育的斜向逆冲断层。郯庐断裂带东侧盆地 ,以 NE向线状排列为主要特征 ,它们斜交郯庐中断裂带。这些盆地的北缘被由 N→ S逆掩的隆升地块所掩盖。研究区盆地反转构造开始于老第三纪的早期 ,中、晚期为反转构造活动的强盛时期。太平洋板块相对于欧亚大陆的俯冲 ,使得大型的晚白垩世盆地解体 ,形成线状楔形冲断块和线形盆地相间排列的构造结局。同时 ,第三系在其山前堆积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机制
郯庐断裂
盆地
反
转
构造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于地球磁场极性反转机制的思索
被引量:
3
2
作者
杨合群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26-130,共5页
地球磁场极性在地质历史中发生过相当频繁的倒转。作者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岩石圈—软流圈—中圈—液圈—固核等 5个动力学圈层 ,认为中圈与固核间可异步旋转 ;地球偶极磁场由中圈与固核异步旋转时所驱动的液圈中的封闭涡流与银河系磁场作...
地球磁场极性在地质历史中发生过相当频繁的倒转。作者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岩石圈—软流圈—中圈—液圈—固核等 5个动力学圈层 ,认为中圈与固核间可异步旋转 ;地球偶极磁场由中圈与固核异步旋转时所驱动的液圈中的封闭涡流与银河系磁场作用产生 ;该偶极子场极性由地球所通过的银道面上侧或下侧磁场方向及液圈涡流的方向共同决定 ,二者之一反向 ,极性发生倒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磁场极性
反转机制
中圈-固核异步旋
转
岩石圈
软流圈
液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地幔对流反转:来自全球反转构造的透视和构想
3
作者
胡望水
李希元
+2 位作者
唐永
李涛
雷中英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3-498,共16页
【研究目的】全球中生代与新生代油气盆地在其发育某一阶段发生了构造反转,早期的裂陷盆地在反转期被反转盆地叠加与改造,本文以地幔对流反转作用(区域性反转作用或局部性反转作用)为视角,尝试对地壳表层反转构造成因提出深部解决途径...
【研究目的】全球中生代与新生代油气盆地在其发育某一阶段发生了构造反转,早期的裂陷盆地在反转期被反转盆地叠加与改造,本文以地幔对流反转作用(区域性反转作用或局部性反转作用)为视角,尝试对地壳表层反转构造成因提出深部解决途径。【研究方法】基于地球物理资料,借助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研究手段,对全球中、新生代盆地在白垩纪末期、古近纪末期的构造反转事件及反转构造特征进行归纳与对比,研究大洋、大陆板内裂陷盆地正构造反转时间,与其之临近的陆陆板块间造山带内负反转构造事件时间具有同期性,建立了反转构造发育的地幔对流反转模型,研究盆山耦合与局部性地幔对流单元及其变化的关联性。【研究结果】大量证据表明大陆板内裂陷盆地正构造反转时间,与其之临近的陆陆板块间造山带内负反转构造事件时间具有同期性,例如大别造山带造山挤压、伸展塌陷与南华北盆地及合肥盆地伸展裂陷、收缩反转分别具有对应关联性,这种盆山耦合推测是由局部性地幔对流单元及其变化所制约关联起来的。造山带的垮塌不是由于板块间的俯冲作用减弱或汇聚速率减小而引起的重力垮塌,推测根本原因可能是地幔对流方式、方向的改变所引起的间歇性伸展裂陷。大洋板内裂谷(大洋中脊)的正反转构造作用时间与俯冲带内负反转构造作用时间也具有同期性,尽管目前的证据不是很充分。无论板块间活动带内反转构造事件下的反转构造,还是板内裂陷盆地内的反转构造作用下产生的反转构造,都标志着这些构造单元的构造演化进入到一个新的发育演化阶段。【结论】反转构造产生的动力机制涉及到的地幔对流的反向流动,地幔对流反转所引起的岩石圈或地壳反向收缩运动导致盆地反转收缩变形。本构想的深远意义是对地幔对流状态、动力及其变化的理解、研究将会对板块反向运动启动机制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
转
构造
盆地
反
转
俯冲带
反
转
地幔对流
地幔对流
反
转
反转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A~160区奇奇核signature反转的系统性初探
4
作者
文家焱
杨增红
+2 位作者
文学义
程南璞
郑仁蓉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5-57,共3页
利用粒子转子模型对A~160质量区奇奇核的signature反转现象的系统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符合得很好,并巨表明质子-中子相互作用的逐渐变化对该区奇奇核的signature反转点的系统变化起着主要作用.
关键词
粒子
转
子模型
奇奇核
SIGNATURE
反
转
系统性
质子-中子相互作用
反转机制
反
转
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郯庐断裂带南段及邻区中、新生代盆地的反转机制
被引量:
12
1
作者
宋传中
牛漫兰
刘国生
王道轩
朱光
机构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出处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25-330,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4 9872 0 74)
安徽省教学研究资助项目 ( 97Yb0 92 )
文摘
郯庐断裂带南段及邻区中、新生代盆地的反转构造主要包括盆地边缘的逆掩断层、盆地旁侧的碎裂岩带、盆地内部的楔形冲断体以及地层褶皱和底部砾岩被掩盖。靠近郯庐断裂带西侧的反转构造 ,主要受郯庐断裂带的控制 ,多为在该断裂基础上发育的斜向逆冲断层。郯庐断裂带东侧盆地 ,以 NE向线状排列为主要特征 ,它们斜交郯庐中断裂带。这些盆地的北缘被由 N→ S逆掩的隆升地块所掩盖。研究区盆地反转构造开始于老第三纪的早期 ,中、晚期为反转构造活动的强盛时期。太平洋板块相对于欧亚大陆的俯冲 ,使得大型的晚白垩世盆地解体 ,形成线状楔形冲断块和线形盆地相间排列的构造结局。同时 ,第三系在其山前堆积而成。
关键词
反转机制
郯庐断裂
盆地
反
转
构造
动力学
Keywords
Tan-Lu fault
basin
inverted structure
dynamics
分类号
P541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P542.3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地球磁场极性反转机制的思索
被引量:
3
2
作者
杨合群
机构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出处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26-130,共5页
文摘
地球磁场极性在地质历史中发生过相当频繁的倒转。作者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岩石圈—软流圈—中圈—液圈—固核等 5个动力学圈层 ,认为中圈与固核间可异步旋转 ;地球偶极磁场由中圈与固核异步旋转时所驱动的液圈中的封闭涡流与银河系磁场作用产生 ;该偶极子场极性由地球所通过的银道面上侧或下侧磁场方向及液圈涡流的方向共同决定 ,二者之一反向 ,极性发生倒转。
关键词
地球磁场极性
反转机制
中圈-固核异步旋
转
岩石圈
软流圈
液圈
Keywords
asynchronous rotation between mesosphere and solid nucleus in the earth
geomagnetic polarity reversal
分类号
P318.21 [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地幔对流反转:来自全球反转构造的透视和构想
3
作者
胡望水
李希元
唐永
李涛
雷中英
机构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出处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3-498,共16页
基金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2008ZX05030,2011ZX05030,2017ZX05032)资助。
文摘
【研究目的】全球中生代与新生代油气盆地在其发育某一阶段发生了构造反转,早期的裂陷盆地在反转期被反转盆地叠加与改造,本文以地幔对流反转作用(区域性反转作用或局部性反转作用)为视角,尝试对地壳表层反转构造成因提出深部解决途径。【研究方法】基于地球物理资料,借助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研究手段,对全球中、新生代盆地在白垩纪末期、古近纪末期的构造反转事件及反转构造特征进行归纳与对比,研究大洋、大陆板内裂陷盆地正构造反转时间,与其之临近的陆陆板块间造山带内负反转构造事件时间具有同期性,建立了反转构造发育的地幔对流反转模型,研究盆山耦合与局部性地幔对流单元及其变化的关联性。【研究结果】大量证据表明大陆板内裂陷盆地正构造反转时间,与其之临近的陆陆板块间造山带内负反转构造事件时间具有同期性,例如大别造山带造山挤压、伸展塌陷与南华北盆地及合肥盆地伸展裂陷、收缩反转分别具有对应关联性,这种盆山耦合推测是由局部性地幔对流单元及其变化所制约关联起来的。造山带的垮塌不是由于板块间的俯冲作用减弱或汇聚速率减小而引起的重力垮塌,推测根本原因可能是地幔对流方式、方向的改变所引起的间歇性伸展裂陷。大洋板内裂谷(大洋中脊)的正反转构造作用时间与俯冲带内负反转构造作用时间也具有同期性,尽管目前的证据不是很充分。无论板块间活动带内反转构造事件下的反转构造,还是板内裂陷盆地内的反转构造作用下产生的反转构造,都标志着这些构造单元的构造演化进入到一个新的发育演化阶段。【结论】反转构造产生的动力机制涉及到的地幔对流的反向流动,地幔对流反转所引起的岩石圈或地壳反向收缩运动导致盆地反转收缩变形。本构想的深远意义是对地幔对流状态、动力及其变化的理解、研究将会对板块反向运动启动机制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反
转
构造
盆地
反
转
俯冲带
反
转
地幔对流
地幔对流
反
转
反转机制
Keywords
inversion tectonic
basin inversion
subduction zone inversion
mantle convection
mantle convection inversion
inversion mechanism
分类号
P511 [天文地球—地质学]
P545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A~160区奇奇核signature反转的系统性初探
4
作者
文家焱
杨增红
文学义
程南璞
郑仁蓉
机构
广州舰艇学院基础部
西南师范大学物理系
上海师范大学理工信息学院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5-57,共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19875040)
文摘
利用粒子转子模型对A~160质量区奇奇核的signature反转现象的系统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符合得很好,并巨表明质子-中子相互作用的逐渐变化对该区奇奇核的signature反转点的系统变化起着主要作用.
关键词
粒子
转
子模型
奇奇核
SIGNATURE
反
转
系统性
质子-中子相互作用
反转机制
反
转
点
Keywords
yrast band
odd - odd nuclei
systematic trend
particle-rotor models
spin
分类号
O571.2 [理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郯庐断裂带南段及邻区中、新生代盆地的反转机制
宋传中
牛漫兰
刘国生
王道轩
朱光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2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关于地球磁场极性反转机制的思索
杨合群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2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地幔对流反转:来自全球反转构造的透视和构想
胡望水
李希元
唐永
李涛
雷中英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A~160区奇奇核signature反转的系统性初探
文家焱
杨增红
文学义
程南璞
郑仁蓉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