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字型问句的反诘语气 被引量:11
1
作者 何元建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0-23,共4页
“可”字型问句的反诘语气何元建一、从《西游记》中"可"字型问句的翻译谈起朱德熙先生(1985,1991)观察到,汉语方言中存在着一种形式比较固定的"K-VP"型问句,"K"代表疑问副词。①"K"在早期白话中就是"可"... “可”字型问句的反诘语气何元建一、从《西游记》中"可"字型问句的翻译谈起朱德熙先生(1985,1991)观察到,汉语方言中存在着一种形式比较固定的"K-VP"型问句,"K"代表疑问副词。①"K"在早期白话中就是"可"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有不同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字 《西游记》 早期白话 反复问句 疑问语气词 现代汉语方言 反诘 《金瓶梅》 《中国语文》 反诘语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类反诘语气副词对比浅析——以“何必”与“何苦”、“何尝”与“何曾”的对比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朱晓军 郭静婷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3-134,共2页
"何"类反诘语气副词主要出现在反问句中,意义比较抽象,用法比较复杂,在句中的位置也比较灵活。以"何必"与"何苦"为例,它们的语义轻重、在句中的分布,以及句法语义均有异同。以"何尝"与"何... "何"类反诘语气副词主要出现在反问句中,意义比较抽象,用法比较复杂,在句中的位置也比较灵活。以"何必"与"何苦"为例,它们的语义轻重、在句中的分布,以及句法语义均有异同。以"何尝"与"何曾"为例,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句法位置相同,表达的时间范围基本一致,都可以与"又"搭配;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句中连用的词不同,与"呢"连用时表达的语气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类反诘语气副词 对比 对外汉语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林外史》反诘疑问句研究
3
作者 郭爱涛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1-196,共6页
《儒林外史》是清代中叶著名长篇白话小说,其语言反映了所处时代与所创作地域的语言特点。本文选取《儒林外史》中以疑问代词、疑问副词为标志的反诘疑问句作为一个封闭范围,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历史地、系统地进行研究,以期揭示清代... 《儒林外史》是清代中叶著名长篇白话小说,其语言反映了所处时代与所创作地域的语言特点。本文选取《儒林外史》中以疑问代词、疑问副词为标志的反诘疑问句作为一个封闭范围,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历史地、系统地进行研究,以期揭示清代中叶汉语疑问句系统向现代汉语发展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反诘疑问句 发展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掏粪工人光荣吗?”——反诘句的使用方法
4
作者 赖震川 《语文建设》 1966年第4期19-,共1页
《中国少年报》1965年1月20日第四版《小小讨论台》出了这样一个讨论题:“当掏粪工人光荣吗? 从语气上判断,提这个问题的人认为:当掏粪工人不光荣。读者也是必然会得到这样的答案。很明显,《中国少年报》的编者意图是:“当掏粪工人是光... 《中国少年报》1965年1月20日第四版《小小讨论台》出了这样一个讨论题:“当掏粪工人光荣吗? 从语气上判断,提这个问题的人认为:当掏粪工人不光荣。读者也是必然会得到这样的答案。很明显,《中国少年报》的编者意图是:“当掏粪工人是光荣的。”由于语法上的毛病,把意思给弄反了,恰恰打了个颠倒。按照编者的意图,这个问题应当改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诘 中国少年报 中国青年报 司徒雷登 有定 文艺工作者 法上 表里不一 简句 艾奇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必/何苦”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被引量:9
5
作者 罗耀华 孙敏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1-39,共9页
本文探讨反诘类语气副词"何必/何苦"的词汇化与语法化。首先对"何必/何苦"的定位问题进行梳理;其次从历时角度考察"何必/何苦"语义演变的规律和特点;最后就词汇化与语法化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思考,并论证它... 本文探讨反诘类语气副词"何必/何苦"的词汇化与语法化。首先对"何必/何苦"的定位问题进行梳理;其次从历时角度考察"何必/何苦"语义演变的规律和特点;最后就词汇化与语法化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思考,并论证它们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诘 何必 何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层固化的“这不”及其语义、语用功能 被引量:6
6
作者 王霞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2-68,共7页
"这不"是具有关联功能的跨层固化结构,具有开启话题与语境顺应功能、话题顺延与逻辑连接功能,它的语义、语用特征是"信息指明"。"这不"的固化用法在晚近时期出现,其固化与反问语境密切相关。句法组合成... "这不"是具有关联功能的跨层固化结构,具有开启话题与语境顺应功能、话题顺延与逻辑连接功能,它的语义、语用特征是"信息指明"。"这不"的固化用法在晚近时期出现,其固化与反问语境密切相关。句法组合成分改变、反问功能迁移及双音化对"这不"的固化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化 “这不” 语篇功能 反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亨迪卡对问句逻辑的贡献 被引量:1
7
作者 颜中军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0-154,共5页
随着逻辑研究的实践转向和日趋多元化,问句逻辑逐渐获得了逻辑家族成员资格,初步显示出其理论价值。当代著名哲学家兼逻辑学家雅各·亨迪卡对问句逻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历史角度梳理并继承发展了古典问句逻辑思想;在句法层面... 随着逻辑研究的实践转向和日趋多元化,问句逻辑逐渐获得了逻辑家族成员资格,初步显示出其理论价值。当代著名哲学家兼逻辑学家雅各·亨迪卡对问句逻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历史角度梳理并继承发展了古典问句逻辑思想;在句法层面,他把问句等价于祈使句并对之进行认知分析;在语义方面提出了问句逻辑的博弈论语义学;在语用层面,将所有探究视为一场寻求信息(知识)的动态问答过程,强调提问的策略选择、答案的语境敏感性和信念的可修正性。亨迪卡的问句逻辑简洁自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深刻的哲学意蕴,其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不可小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亨迪卡 问句逻辑 反诘 博弈论语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法式政策方案评价模式述评 被引量:1
8
作者 肖远军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63-64,共2页
司法式政策方案评价模式述评肖远军政策方案评价亦称预评价,是指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对即将定夺的政策方案所作的价值分析、可行性分析和后果预测分析。近些年来,政策方案评价在国外研究异常活跃,涌现了许多新的评价模式。其中,英国... 司法式政策方案评价模式述评肖远军政策方案评价亦称预评价,是指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对即将定夺的政策方案所作的价值分析、可行性分析和后果预测分析。近些年来,政策方案评价在国外研究异常活跃,涌现了许多新的评价模式。其中,英国公共政策评价专家沃尔夫(R·L·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模式 政策方案 方案评价 述评 分析模式 提出者 反诘 司法 会议主席 利益团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伶官传序》浅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邓元煊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95-97,共3页
欧阳修擅长古文,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被苏轼誉为“今之韩愈”(《六一居士集叙》)。他也酷爱史学,所著《集古录》一千卷是中国第一部金石学巨著;任史馆修撰时与宋祁等一道修《新唐书》,纪、志、表三部分皆为他所撰。在英宗治平四年(10... 欧阳修擅长古文,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被苏轼誉为“今之韩愈”(《六一居士集叙》)。他也酷爱史学,所著《集古录》一千卷是中国第一部金石学巨著;任史馆修撰时与宋祁等一道修《新唐书》,纪、志、表三部分皆为他所撰。在英宗治平四年(1067)以后,他被贬为地方官,又著《五代史记》,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五十三年中的史事。为区别于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后称《旧五代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伶官传序》 庄宗 欧阳修 《新五代史》 伶人 忧劳 北宋王朝 鲜明性 反诘语气 北宋古文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诘问和自我清理”:作为方法的人文精神——对1990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的一种反思 被引量:1
10
作者 晏红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5-83,共9页
1990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作为一个标志性文学事件,表明中国知识分子的主体性以一种迥异于1980年代的方式由此得以凸显,而这种主体性变更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此后的分化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值得再次反思。在作为方法的人文精神视野中,... 1990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作为一个标志性文学事件,表明中国知识分子的主体性以一种迥异于1980年代的方式由此得以凸显,而这种主体性变更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此后的分化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值得再次反思。在作为方法的人文精神视野中,通过辨析此次讨论中的“自诘与反诘”,探讨由此生发出的“失语与嗜语”现象,进而对当时语境中知识分子的“自救与自我认同”达成一种同情的了解,或许可以为此次讨论产生的影响提供一种有意义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精神大讨论 自诘与反诘 失语与嗜语 自救与自我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学宜用多样语言
11
作者 席珩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41-42,共2页
相声、话剧等表演艺术家以精湛的艺术语言感染观众。教师不是这个“家”,却需借助“艺术”语言来交流思想感情,传道、授业、解惑。对此,有经验的教师无不重视试用,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也注意克服“一个腔调”... 相声、话剧等表演艺术家以精湛的艺术语言感染观众。教师不是这个“家”,却需借助“艺术”语言来交流思想感情,传道、授业、解惑。对此,有经验的教师无不重视试用,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也注意克服“一个腔调”、“一个口气”,逐步养成了多样而奏效的教学语言;或用主动句,或用被动句;或用肯定句式,或用否定句式;为了加强语气,则用双重否定句式;对各种不同的语气,如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反诘句等,我也酌情兼顾;根据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否定句式 反诘 艺术语言 动句 反问句 无意注意 可听性 金十字架 葛朗台 诸葛孔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道”的用法补
12
作者 张正寰 《汉语学习》 1987年第6期15-16,共2页
“难道”是个加强反诘语气的副词。《现代汉语词典》p.809和《新华词典》p.606是这么说的,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p.363和他所著的《中国文法要略》p.294—p.295,北京大学中文系编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p.341也都是这么说的。... “难道”是个加强反诘语气的副词。《现代汉语词典》p.809和《新华词典》p.606是这么说的,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p.363和他所著的《中国文法要略》p.294—p.295,北京大学中文系编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p.341也都是这么说的。我们且从上面几本书里摘引几个例句来谈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法 反诘语气 否定词 管仲 例释 《史记·项羽本纪》 现代汉语 盖重 感叹语 副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诗注解商榷(上)
13
作者 徐仁甫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7年第3期75-84,共10页
小引 杜甫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杜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早巳为我国人民所喜闻乐见。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曾经指出:杜诗“是政治诗”。朱德委员长生前为草堂题词:“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陈毅副总理也曾以“千古诗人,诗... 小引 杜甫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杜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早巳为我国人民所喜闻乐见。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曾经指出:杜诗“是政治诗”。朱德委员长生前为草堂题词:“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陈毅副总理也曾以“千古诗人,诗人千古”赞之,给了杜诗以正确的评价。 历代研究杜诗者甚多,为杜诗作注的人也不少。但是,前人往往忽略了对杜诗中虚词、语法的研究,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对杜诗的理解。为了比较准确地理解杜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仇注 虚词 望城 陷贼 反诘副词 蚩尤 “行” 杜甫 蔡梦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