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胶束微乳液法合成纳米SrTiO_3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月峰 赖琼钰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15-918,F011,共5页
The precursors of SrTiO3 were prepared by inverse micell microemulsion method. SrTiO3 nano-powders were synthesized by calcining the precursors at 800 ℃ in air for 4 hours and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D, IR, TG, SEM. ... The precursors of SrTiO3 were prepared by inverse micell microemulsion method. SrTiO3 nano-powders were synthesized by calcining the precursors at 800 ℃ in air for 4 hours and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D, IR, TG, S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herical SrTiO3 nano-particles have narrow distribution with an average size of 40 nm. The surfactant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rolling shape and size of nano-particles, and combined surfactants were more effective than single surfact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胶束微乳液 表面活性剂 合成 纳米晶 钛酸锶 电子陶瓷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n-80+Tween-60反胶束微乳液制备纳米α-Fe_2O_3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琚行松 赵红丽 +1 位作者 芮玉兰 梁英华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270-1274,共5页
以环己烷为溶剂,Tween-60+Span-80为表面活性剂,异戊醇为助表面活性剂,采用反胶束微乳液法制备纳米-αFe2O3。首先研究了V环己烷∶V异戊醇=5时Tween-60+Span-80质量分数及w(Tween-60)对微乳液体系加溶水的能力的影响,得到体系加溶水的... 以环己烷为溶剂,Tween-60+Span-80为表面活性剂,异戊醇为助表面活性剂,采用反胶束微乳液法制备纳米-αFe2O3。首先研究了V环己烷∶V异戊醇=5时Tween-60+Span-80质量分数及w(Tween-60)对微乳液体系加溶水的能力的影响,得到体系加溶水的最优组成为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为33.9%,w(Tween-60)=88%。在此基础上,采用反胶束微乳液法制备纳米Fe2O3,探讨了铁氧体的失重及晶型变化规律和x=nFe3+∶n(Tween-60+Span-80)对Fe2O3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超过400℃时,铁氧体逐渐转化为-αFe2O3,600℃时,铁氧体已全部转化为棕红色的-αFe2O3;氧化铁颗粒的粒径随着x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2O3 SPAN-80 Tween-60 反胶束微乳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ween-60+Span-80/异戊醇/环己烷微乳液法制备纳米F_e3O_4 被引量:1
3
作者 赵红丽 琚行松 底兰波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3-55,共3页
采用W/O型Tween-60+Span-80/异戊醇/环己烷微乳液作为"微反应器"合成纳米磁性Fe3O4粒子。研究结果表明纳米Fe3O4粒子磁化率均随着反应温度、pH、铁离子的浓度比例ω(=[Fe2+]/[Fe3+])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最优的制备条件为反应... 采用W/O型Tween-60+Span-80/异戊醇/环己烷微乳液作为"微反应器"合成纳米磁性Fe3O4粒子。研究结果表明纳米Fe3O4粒子磁化率均随着反应温度、pH、铁离子的浓度比例ω(=[Fe2+]/[Fe3+])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最优的制备条件为反应温度30℃、ω=1.2:2、pH=11。最优条件下制备的纳米Fe3O4粒子AFM图片表明所得纳米Fe3O4为均匀分散的球形微粒,平均粒径为70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胶束微乳液 纳米FE3O4 磁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表面化学蚀刻增强基板上类金刚石薄膜的结合力与透光率
4
作者 刘源 熊春荣 +3 位作者 贺建雄 周咏柳 姜宏 宋辉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4-772,共9页
本研究采用一种新方法来改善类金刚石(DLC)薄膜在玻璃表面结合力弱的问题。首先通过反胶束微乳液刻蚀法在玻璃表面蚀刻出致密连续的微米凹坑,然后采用磁控溅射依次镀制SiO_(2)、SiOC过渡膜及DLC膜。由于薄膜物质嵌在连续的微米凹坑里形... 本研究采用一种新方法来改善类金刚石(DLC)薄膜在玻璃表面结合力弱的问题。首先通过反胶束微乳液刻蚀法在玻璃表面蚀刻出致密连续的微米凹坑,然后采用磁控溅射依次镀制SiO_(2)、SiOC过渡膜及DLC膜。由于薄膜物质嵌在连续的微米凹坑里形成波浪状的3D膜层,不仅可将应用在膜上的作用力分解释放,而且也大大提高了玻璃表面与膜的接触面积,从而显著增强DLC薄膜在玻璃表面的结合。为了改善薄膜在可见光区的透光性能,镀膜前,在玻璃球形凹坑的玻璃表面进行二次化学蚀刻,在凹坑里生成纳米孔结构,减少反射,提高可见光透过率。本研究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扫描电镜、拉曼光谱仪、纳米力学综合测试系统、显微硬度仪及铅笔硬度测试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性能表征。结果表明,SiO_(2)、SiOC过渡层可以使玻璃基板与DLC薄膜之间结合力,从(28.82±0.62)mN提高到(53.32±0.78)mN,提高近1倍。在相同的DLC膜镀制条件下,玻璃表面的微米凹坑可进一步使DLC的膜基结合力再提高1倍,从(53.32±0.78)mN提高到(106.32±0.82)mN。显微硬度从543.7 HV提高到735.5 HV,铅笔硬度从6 H提高到7 H。通过二次化学蚀刻产生的纳米孔可使镀膜玻璃的可见光平均透过率提高约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胶束微乳液 米坑 DLC薄膜 磁控溅射 膜基结合力 可见光透光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