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社会排斥:失地农民和谐就业的社会政策选择 被引量:18
1
作者 陈世伟 《求实》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2-94,共3页
经济排斥、制度排斥、社会关系网络排斥等多方面的排斥是失地农民就业的主要障碍,社会排斥不仅会使失地农民权益受损和限制,同时也会损害社会公正,最终会危及到整个社会的利益。因此,反社会排斥在世界范围内都被看成是消除贫困、消除歧... 经济排斥、制度排斥、社会关系网络排斥等多方面的排斥是失地农民就业的主要障碍,社会排斥不仅会使失地农民权益受损和限制,同时也会损害社会公正,最终会危及到整个社会的利益。因此,反社会排斥在世界范围内都被看成是消除贫困、消除歧视和偏见以及清除种种障碍以获致稳定、安全而公正的社会的重要途径。制度上的安排要克服集体排他的倾向,给予失地农民平等参与社会竞争的机会,对失地农民就业进行社会政策支持,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新农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地农民 和谐就业 反社会排斥 社会政策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矫正中的社会排斥与反社会排斥 被引量:8
2
作者 骆群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117-123,共7页
社区矫正对象在劳动力市场、社会网络、社会保障等各个领域遭受社会排斥,它们并非孤立地产生着影响,而是相互交织地发挥着作用,一个方面遭受排斥还会引起其它方面遭受排斥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矫正目标发生偏离、社会秩序受到威胁、社... 社区矫正对象在劳动力市场、社会网络、社会保障等各个领域遭受社会排斥,它们并非孤立地产生着影响,而是相互交织地发挥着作用,一个方面遭受排斥还会引起其它方面遭受排斥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矫正目标发生偏离、社会秩序受到威胁、社会公正遭受侵害、法治社会难以实现的不利后果,使社区矫正制度的理念无法障显、功效无法发挥。为了使社区矫正制度的功效得到更大的发挥,消除或减弱社会排斥带来的不利后果,我们必须从转变观念、情感支持、物质帮助、提高技能、机会平等、政策保障等几个方面进行反社会排斥,这些反社会排斥的措施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只有这种整体的观念才能使社区矫正制度不会孤军奋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矫正 社会排斥 反社会排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排斥与农业从业人员女性化--以福建省东宅村为个案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凤兰 徐延辉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38-42,共5页
通过考察福建省东宅村"惠安女"的就业演变方式及回归家庭过程,从一个侧面分析农村女性的社会排斥和自我排斥产生过程及其后果,研究了我国农业从业人员女性化对农村女性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劳动力市场... 通过考察福建省东宅村"惠安女"的就业演变方式及回归家庭过程,从一个侧面分析农村女性的社会排斥和自我排斥产生过程及其后果,研究了我国农业从业人员女性化对农村女性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劳动力市场歧视、传统文化观念的性别排斥、家庭内部性别分工模式等因素是导致农业从业人员女性化的成因。指出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反社会排斥政策,帮助农村女性消除社会排斥、融入主流社会,提高农村女性参与其他经济生活的能力并创造就业机会,以改变农村女性群体的不利处境,促进农村女性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排斥 农业 从业人员女性化 反社会排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排斥”解释框架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牟永福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2-145,共4页
城市居民收入的差异性是指城市居民在收入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别或不平等程度。作为一个新的分析视角,"社会排斥"理论不再囿于贫困问题的表达视域,而是突破了传统的经济学方法对城市居民收入差异性的解释垄断,以其特有的概念... 城市居民收入的差异性是指城市居民在收入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别或不平等程度。作为一个新的分析视角,"社会排斥"理论不再囿于贫困问题的表达视域,而是突破了传统的经济学方法对城市居民收入差异性的解释垄断,以其特有的概念架构和研究范式,揭示了掩盖在经济技术指标下面的不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基于反"社会排斥"的政策回应,政府处理城市居民收入差异性的行动方案应该嵌入"社会融合"的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居民收入 差异性 社会排斥 社会排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持失地农民的发展性政策选择 被引量:2
5
作者 鲍海君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2014年第7期117-120,共4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产生了规模不小的各类弱势群体,而失地农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新的弱势群体。文章试图从国际视角出发,通过详细的文献梳理,对西方反社会排斥实践尤其是补偿性教育进行经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与国内已有做法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产生了规模不小的各类弱势群体,而失地农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新的弱势群体。文章试图从国际视角出发,通过详细的文献梳理,对西方反社会排斥实践尤其是补偿性教育进行经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与国内已有做法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补偿教育是国外反社会排斥公共政策的研究热点。通过细致的文献梳理,发现西方不仅从生存方面对弱势群体进行了援助,而且用补偿教育的手段对弱势群体的发展能力进行了本质提升;反之,国内对失地农民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补偿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上,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育培训的运用。所以,文章建议国内应从社会责任观的培育,发展性公共政策体系的建立以及法律、金融措施保障三方面展开深化研究。这对提升弱势群体特别是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从而走出"边缘化困境"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地农民 反社会排斥 公共政策 补偿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