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酯废水补充反硝化碳源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陈宏来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7-110,共4页
由于部分南方城市污水低碳源这一现状,在污水处理反硝化阶段,寻求聚酯废水作为外加碳源的最佳投加方式和最佳投加量。以5‰甲醇溶液作为外加碳源进行基础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外加碳源连续投加效果最好;2)外加碳源的投加量以满足反硝化... 由于部分南方城市污水低碳源这一现状,在污水处理反硝化阶段,寻求聚酯废水作为外加碳源的最佳投加方式和最佳投加量。以5‰甲醇溶液作为外加碳源进行基础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外加碳源连续投加效果最好;2)外加碳源的投加量以满足反硝化碳源需求为限制条件,就实验的聚酯废水而言,最佳投加量约为处理水量的2%,从而替代投加量约为处理水量2%的5‰甲醇溶液,实现了以废治废,提高了污水反硝化处理的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污水 反硝化碳源 聚酯废水 投加方式 投加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植物作为低C?N比生活污水反硝化碳源的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孙金昭 李明杰 +3 位作者 林恒兆 卢星星 成功 谢冰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8-32,共5页
以风车草、香根草、再力花、芦荻、美人蕉5种湿地植物作为低C/N比生活污水的反硝化碳源材料。静态碳源释放实验中,5种湿地植物释碳能力为风车草>再力花>芦荻>香根草>美人蕉,风车草COD释放量最高,可达(129.2±6.2)mg/(g&... 以风车草、香根草、再力花、芦荻、美人蕉5种湿地植物作为低C/N比生活污水的反硝化碳源材料。静态碳源释放实验中,5种湿地植物释碳能力为风车草>再力花>芦荻>香根草>美人蕉,风车草COD释放量最高,可达(129.2±6.2)mg/(g·L),其TN、TP的释放量相对较低。静态反硝化脱氮实验中,风车草和再力花脱氮效果最好,反硝化出水中硝态氮质量浓度均降低至3mg/L左右,硝态氮去除率均达88%左右,出水COD均在100mg/L左右,COD去除率均达到84%左右。在低C/N比生活污水反硝化脱氮中试实验中,以风车草为反硝化碳源,出水中TN、COD去除率可分别达到73%、75%左右,说明风车草是一种良好的低C/N比生活污水深度处理的反硝化碳源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物 反硝化碳源 低C/N比生活污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碳源短程反硝化启动及EPD-ANAMMOX耦合工艺性能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小玲 张萌 +1 位作者 陈紫薇 张卓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01-611,共11页
接种普通活性污泥,以乙酸盐为碳源,控制进水COD/P为150:1,在A/O SBR反应器内富集培养了聚糖菌;采用逐渐提高SBR厌氧末硝酸盐投加浓度的方法,将聚糖菌驯化诱导为反硝化聚糖菌结果.SBR厌氧末排水中COD与缺氧末排水基本相同,COD平均去除率... 接种普通活性污泥,以乙酸盐为碳源,控制进水COD/P为150:1,在A/O SBR反应器内富集培养了聚糖菌;采用逐渐提高SBR厌氧末硝酸盐投加浓度的方法,将聚糖菌驯化诱导为反硝化聚糖菌结果.SBR厌氧末排水中COD与缺氧末排水基本相同,COD平均去除率达到86.74%,总氮去除率达到98%以上.然后缩短SBR的厌氧及缺氧时间,即可启动内碳源短程反硝化(EPD)系统,缺氧末亚硝酸盐转化率(NTR)平均值为65.96%;表明内碳源短程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EPD-ANAMMOX)耦合工艺运行的30d内,COD去除负荷及去除率分别为0.337kgCOD/(kgMLSS·d)及87.21%;总氮去除负荷及去除率分别为0.222kgN/(m^(3)·d)及86.12%,出水中NO_(3)^(-)-N浓度低至4.2mg/L,NO_(2)^(-)-N和NH_(4)^(+)-N浓度接近于零.通过高通量测序,EPD-SBR稳定运行期的污泥与接种污泥相比,具有反硝化功能的聚糖菌属Competibacter丰度从0.001%增加至25.06%,其它聚糖菌属Defluviicoccus、Contendobacter、Sphingobium以及Amaricoccus的总丰度从0.14%增加至0.431%,表明Competibacter是SBR反应器内内碳源短程反硝过程的主要功能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短程硝化 亚硝酸盐转化率 硝化聚糖菌 厌氧氨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DO硝化耦合内碳源反硝化脱氮处理生活污水 被引量:7
4
作者 李方舟 张琼 彭永臻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25-1532,共8页
为了进一步合理利用碳源,降低曝气能耗,有效解决低C/N生活污水的脱氮问题,采用2个串联的SBR在无外加碳源的条件下处理低C/N实际生活污水,分别启动内碳源反硝化反应器(ED-SBR)和低DO硝化反应器(LDON-SBR),并按照厌氧(ED-SBR)-好氧(LDON-S... 为了进一步合理利用碳源,降低曝气能耗,有效解决低C/N生活污水的脱氮问题,采用2个串联的SBR在无外加碳源的条件下处理低C/N实际生活污水,分别启动内碳源反硝化反应器(ED-SBR)和低DO硝化反应器(LDON-SBR),并按照厌氧(ED-SBR)-好氧(LDON-SBR)-缺氧(ED-SBR)的方式运行,综合考察各反应器处理性能,并探讨低DO硝化耦合内碳源反硝化工艺脱氮的可行性.结果表明:LDON-SBR反应器在DO浓度为0.3~0.5mg/L的条件下能够成功实现90%以上的硝化并稳定维持,同时反应器存在明显的同步硝化反硝化(SND)现象,SND率可达29.6%;ED-SBR反应器在厌氧阶段能够将进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内碳源并储存,在缺氧阶段能够进行内源反硝化,使NO_3^--N平均浓度从27.3mg/L降低至3.9mg/L,NO_3^--N平均去除率为86.5%;系统整体COD去除率为8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污泥 低溶解氧 生活污水 硝化 碳源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糖菌反硝化影响因素及内碳源转化特性 被引量:7
5
作者 刘小芳 郭海燕 +1 位作者 张胜男 黄靓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27-1134,共8页
在SBR反应器中以乙酸钠为碳源、NO_3^--N为电子受体成功富集了反硝化聚糖菌,并采用批次实验进一步考察了进水C/N比(3.3,6.7,10)、电子受体(NO_3^--N、NO_2^--N)、碳源类型(乙酸钠、葡萄糖)对反硝化聚糖菌活性的影响及内碳源转化特性。... 在SBR反应器中以乙酸钠为碳源、NO_3^--N为电子受体成功富集了反硝化聚糖菌,并采用批次实验进一步考察了进水C/N比(3.3,6.7,10)、电子受体(NO_3^--N、NO_2^--N)、碳源类型(乙酸钠、葡萄糖)对反硝化聚糖菌活性的影响及内碳源转化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进水C/N比越高,系统NO_x^--N去除率越高,厌氧段合成PHB越多,但进水C/N比过高会导致普通反硝化菌占优势,影响内碳源反硝化效率,进水C/N比为6.7较为合适;以NO_3^--N为电子受体长期培养的DGAOs系统未经NO_2^--N驯化,对NO_2^--N同样具有良好的反硝化性能,在投加与NO_3^--N相同浓度的NO_2^--N后,系统NO_x^--N去除率达89.6%;当以葡萄糖为碳源时,DPAOs在厌氧段合成的PHB的量仅为以乙酸钠为碳源时合成PHB量的79.5%,且厌氧段葡萄糖利用率仅为72.8%,远远小于乙酸钠的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聚糖菌 碳源硝化 聚合物 厌氧 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GAOs富集的内碳源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特性 被引量:5
6
作者 周倩 张林 +1 位作者 唐溪 唐崇俭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673-5679,共7页
采用序批式生物反应器(SBR),以厌氧-好氧-缺氧的运行方式,研究了低C/N比下内碳源驱动的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运行性能.结果表明,反应器内可同时富集反硝化聚糖菌(DGAOs)和氨氧化细菌(AOB).DGAOs可以利用聚-β-羟基脂肪酸酯(PHA)为内碳源... 采用序批式生物反应器(SBR),以厌氧-好氧-缺氧的运行方式,研究了低C/N比下内碳源驱动的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运行性能.结果表明,反应器内可同时富集反硝化聚糖菌(DGAOs)和氨氧化细菌(AOB).DGAOs可以利用聚-β-羟基脂肪酸酯(PHA)为内碳源进行反硝化,且利用的PHA中PHB(聚-β-羟基丁酸酯)占主要部分.稳定运行后,第39d厌氧末期污泥胞内存储物质在荧光显微镜下清晰可见,内碳源存储的PHA在缺氧阶段净消耗量为2.34mmol C/L,较文献报道值高29%.经过55d的驯化后,SBR系统达到了较为稳定的脱氮效果,平均氨氮去除率为(93.13%±4.91%),内碳源反硝化效率为(49.62%±8.97%).驯化后的污泥淘汰了反硝化聚磷菌(DPAOs)和亚硝酸盐氧化菌(NOB),富集了DGAOs和AOB,其丰度从接种时的0.13%和0.20%分别上升到7.13%和1.11%,实现了低C/N下内碳源驱动短程硝化反硝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聚糖菌 氨氧化细菌 SBR 短程硝化 碳源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淀粉废水强化混凝与反硝化脱氮除磷技术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郭晓娅 年跃刚 +3 位作者 闫海红 殷勤 高鹏 陈光伟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7-14,共8页
针对现行玉米淀粉废水处理工艺出水氮、磷易超标的问题,提出2种提高脱氮除磷潜能的解决方案:在预处理阶段设置混凝工艺强化去除部分污染物;在反硝化阶段引入部分竖流沉淀池(初沉池)出水作为补充碳源。通过设计单因素混凝试验,对比氯化... 针对现行玉米淀粉废水处理工艺出水氮、磷易超标的问题,提出2种提高脱氮除磷潜能的解决方案:在预处理阶段设置混凝工艺强化去除部分污染物;在反硝化阶段引入部分竖流沉淀池(初沉池)出水作为补充碳源。通过设计单因素混凝试验,对比氯化铁、硫酸铝、壳聚糖、海藻酸钠4种絮凝剂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氯化铁较适合作玉米淀粉废水处理絮凝剂,当氯化铁投加量为0.40 g/L,pH为4,温度为35℃时,TP、SS、TN和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93.5%、94.8%、10.8%和10.7%。采用序批式反应器,研究了以淀粉废水处理过程中的初沉池出水作为反硝化碳源的污染物降解特性与动力学特性;分别采用基于Monod方程的微分方程模型和分段零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拟合试验数据。结果表明:反硝化过程中存在NO_2^--N积累现象,NO_2^--N最大积累率为61%;采用基于Monod方程的微分方程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水解酸化段废水作为碳源的反硝化过程中NO_3^--N、NO_2^--N以及NO_x^--N(NO_3^--N与NO_2^--N当量总和)浓度的变化趋势,NO_3^--N、NO_2^--N以及NO_x^--N的最大降解速率分别为24.21、12.78和15.97 mg/(g·h)(以MLVSS计);分段零级动力学模型能较好拟合NO_x^--N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阶段1和阶段2的反硝化速率分别为16.09和8.71 mg/(g·h)(以MLVSS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淀粉废水 混凝 反硝化碳源 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浮床脱氮效果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被引量:2
8
作者 曹文平 张雁秋 +1 位作者 汪银梅 施亮亮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8,共5页
生态浮床技术因为诸多优点在生态修复工程中被广泛应用,首先指出了生态浮床在脱氮方面的优缺点,然后回顾了近些年来生态浮床脱氮技术发展的最新技术及机理,最后基于实用性原理,探讨了一种以农业秸秆为浮床植物生长基质和微生物吸附材料... 生态浮床技术因为诸多优点在生态修复工程中被广泛应用,首先指出了生态浮床在脱氮方面的优缺点,然后回顾了近些年来生态浮床脱氮技术发展的最新技术及机理,最后基于实用性原理,探讨了一种以农业秸秆为浮床植物生长基质和微生物吸附材料及其生物反硝化碳源的思路、机理和优点,并提出了该思路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为生态浮床脱氮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浮床 生物脱氮 生态修复工程 农业秸秆 反硝化碳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置缺氧UCT分段进水工艺处理低C/N城市污水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慰 王淑莹 +3 位作者 张琼 邢立群 鲍方博 彭永臻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997-2005,共9页
为处理低碳源生活污水,以内碳源反硝化途径为出发点,开发了后置缺氧UCT分段进水工艺.该工艺仅在UCT分段进水最后一好氧段末端增加了后置缺氧环节,以强化微生物内碳源储存能力.在低C/N水平(平均进水C/N=3.1±1.5)的生活污水条件下,... 为处理低碳源生活污水,以内碳源反硝化途径为出发点,开发了后置缺氧UCT分段进水工艺.该工艺仅在UCT分段进水最后一好氧段末端增加了后置缺氧环节,以强化微生物内碳源储存能力.在低C/N水平(平均进水C/N=3.1±1.5)的生活污水条件下,后置缺氧UCT分段进水工艺实现了平均75.3%的TN去除率,运行61d后同步硝化反硝化去除的氮量高达31.5%;运行40d后污泥内碳源储存水平比原工艺污泥提高12.2%,9小时比内源反硝化速率由零提高至5.56mg N/(g VSS?d),系统可通过好氧段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SNED)提高TN去除率.污泥沉降性能有明显改善:SVI值由350m L/g降至97m L/g,而原UCT分段进水工艺污泥仍然膨胀.该工艺仅在原工艺基础上增加了一后置缺氧段,无需外加碳源和额外硝化液回流设施,有利于水厂升级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CT 分段进水 后置缺氧 C/N 碳源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水亚硝氮限制下Anammox去除氨氮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牛晚霞 袁林江 +1 位作者 有小龙 牛泽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212-3220,共9页
利用UASB反应器分别在降低进水亚硝氮/氨氮比(R)和停供亚硝氮条件下研究了Anammox体系运行特性.发现随着进水亚硝氮减少,亚硝氮与氨氮去除摩尔比减小,发生氨氮超量去除现象,即使进水无亚硝氮时也可去除氨氮.当R为1:2时,氨氮超量去除量... 利用UASB反应器分别在降低进水亚硝氮/氨氮比(R)和停供亚硝氮条件下研究了Anammox体系运行特性.发现随着进水亚硝氮减少,亚硝氮与氨氮去除摩尔比减小,发生氨氮超量去除现象,即使进水无亚硝氮时也可去除氨氮.当R为1:2时,氨氮超量去除量达最大,均值为57.2mg/L;长期停供亚硝氮条件下氨氮能够稳定去除,平均去除量为45.6mg/L.停供亚硝氮后Anammox体系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增加,AnAOB、氨氧化菌和反硝化菌相对丰度均增加.其中AnAOB相对丰度从9.44%增长到13.26%;氨氧化菌相对丰度从3.29%增长到7.3%;反硝化菌相对丰度由0.54%增加到3.14%.研究表明,溶解氧是氨氮超量去除量的限制性因素,氨氮超量去除的途径包括:好氧氨氧化、厌氧氨氧化与部分内碳源反硝化.在微量溶解氧作用下,主要是氨氧化菌与厌氧氨氧化菌协同实现了氮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氨氮超量去除 氨氧化 碳源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