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NDC模型的气候变化下长期施肥对紫色土区玉米产量和土壤有机碳影响的分析
1
作者 宋健鸿 李天阳 +4 位作者 卢佳怡 何丙辉 张高宁 李清藐 徐婷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2-882,共11页
农田土壤有机碳(soilorganic carbon,SOC)储量的动态变化与施肥策略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为探究气候变化下增产固碳的施肥策略,以紫色土区玉米农田为研究对象,利用长期定位监测试验对反硝化-分解模型(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DN... 农田土壤有机碳(soilorganic carbon,SOC)储量的动态变化与施肥策略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为探究气候变化下增产固碳的施肥策略,以紫色土区玉米农田为研究对象,利用长期定位监测试验对反硝化-分解模型(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DNDC)进行校正与验证,并利用校正后的DNDC模型与CMIP6模式未来情景气候数据结合,分析了基准、SSP2-4.5和SSP5-8.53种情景下无施肥对照(CK)、有机肥和化肥配施(T1)、常规单施化肥(T2)和单施化肥增量(T3)4种施肥措施对玉米产量和SOC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在两种SSP情景下降水量和温度随时间推移均呈上升趋势,且SSP5-8.5情景降水量和温度的上升趋势更明显。各处理玉米产量和表层SOC含量实测值和模拟值的平均偏差误差(MBE)表现良好,标准均方根误差(NRMSE)为0.07~0.19,决定系数(R^(2))为0.74~0.98,校正后的DNDC模型模拟效果较好,能够用于紫色土区玉米产量和SOC储量的模拟。在T1处理下,各未来情景下SOC储量在大多数年代下无显著差异,气候变化对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措施下的玉米产量和SOC储量影响较小;与基准情景相比,SSP2-4.5和SSP5-8.5情景能够显著提高无施肥处理的玉米产量,但会显著减少常规单施化肥处理的玉米产量。CK、T2和T3处理下各情景SOC储量随时间推移均呈降低趋势,T1处理下各情景SOC储量随时间推移均呈升高趋势;2100年各处理SOC储量表现为T1>T3≈T2>CK。不同施肥措施下,2100年SSP5-8.5情景的SOC损失量均高于SSP2-4.5情景,高排放情景会导致更多SOC损失。在未来气候情景下,常规施肥模式虽然能够保证作物稳产,但不利于农田固碳,而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是紫色土耕地实现固碳增产较为适宜的施肥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分解模型(dndc) CMIP6 气候变化 未来情景 长期施肥 有机无机肥配施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NDC模型的南方典型稻田氮素去向及其优化管理 被引量:2
2
作者 周王子 洪军 +1 位作者 刘原草 董斌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共7页
稻田不合理的氮素管理模式造成了氮素资源浪费与水体及大气环境污染。为深入分析中国南方典型稻田的氮素去向特征及其优化管理模式,基于2017年湖北省孝昌县高岗村的试验稻田在常规水肥管理下的稻田观测数据,采用了DNDC模型对稻田各氮素... 稻田不合理的氮素管理模式造成了氮素资源浪费与水体及大气环境污染。为深入分析中国南方典型稻田的氮素去向特征及其优化管理模式,基于2017年湖北省孝昌县高岗村的试验稻田在常规水肥管理下的稻田观测数据,采用了DNDC模型对稻田各氮素去向负荷进行了模拟与分析,包括水稻植株吸氮、氮素渗漏、氨挥发与反硝化。研究结果表明:①DNDC模型能够准确模拟中国南方典型稻田的氮素各去向负荷,其中模型对氮素渗漏与氨挥发动态模拟的拟合度(R^(2))高达0.6493~0.8602,纳什效率系数(NSE)高达0.5135~0.7862,经验证后的模型可用于稻田氮素去向的动态与结构特征分析;②氮素的气态损失—而非随水流失—是稻田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其占总氮素损失量的比例高达83.86%~86.69%,且分蘖肥施用期与水稻黄熟落干期是造成显著气态损失的重要时期;③基于情景模拟可提出研究区内具体的氮素优化管理模式,优化施氮量为100 kg/hm^(2),优化施氮方式为秸秆还田处理,该模式比低氮施肥处理提升了12.67%的稻谷吸氮量,比高氮施肥与氮肥表施处理减少了17.64%~65.57%的氮素气态损失。该研究的结果与稻田氮素去向特征的分析方法可推广至中国南方稻区,以实现高氮利用与低氮污染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管理 dndc模型 作物吸氮量 氮素渗漏 氨挥发 硝化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NDC模型评估白洋淀芦苇湿地N2O排放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冯钊 乔圣超 +2 位作者 倪少强 张杰 喻朝庆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2-67,共6页
湿地是一个重要的N2O排放源。气候变化改变硝化与反硝化作用强度影响土壤N2O排放。为探究湿地芦苇在2018-2100年中N2O的排放特征,以中国华北白洋淀湿地芦苇为研究对象,借助DNDC(反硝化-分解)模型和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6种... 湿地是一个重要的N2O排放源。气候变化改变硝化与反硝化作用强度影响土壤N2O排放。为探究湿地芦苇在2018-2100年中N2O的排放特征,以中国华北白洋淀湿地芦苇为研究对象,借助DNDC(反硝化-分解)模型和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6种模式及RCP 3种情景模拟芦苇的生长过程。研究表明,多点位验证模拟值和观测值之间Pearson相关系数r为0.723,决定系数R2为0.522,均方根误差RMSE为76.75μg/m2·d。在RCP2.6和RCP4.5情景下,未来N2O排放量均未出现显著线性变化特征,年排放总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69~23.84 t和0.59~31.92 t。对比RCP8.5情景,N2O排放在CanEMS2和MIROC5 2种模式中出现明显递增趋势,排放总量的变化范围为0.49~38.82 t。在2018-2100年的时间梯度中N2O排放未表现出明显递增或递减变化趋势。多模式多情景下,N2O排放量总体随时间变化不明显,且无线性、周期性等变化,但受温度和降雨变化明显。温度适中、降雨量丰富的年份易出现N2O排放极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 湿地 N2O dndc(硝化分解)模型 RC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NDC模型的柴达木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枸杞种植生态影响及恢复策略评估
4
作者 陈冬勤 王波 +1 位作者 杨永顺 韩明成 《草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620-1631,共12页
为明确人工种植枸杞(Lycium chinense)取代柴达木梭梭林保护区的天然植被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的生态影响及其恢复策略,本研究通过反硝化分解模型(DNDC)对柴达木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兰保护分区人工种植枸杞替代天然梭梭的... 为明确人工种植枸杞(Lycium chinense)取代柴达木梭梭林保护区的天然植被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的生态影响及其恢复策略,本研究通过反硝化分解模型(DNDC)对柴达木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兰保护分区人工种植枸杞替代天然梭梭的生态效应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植物的地上生物量、温室气体排放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2与0.96。梭梭的平均总生物量(2150 kg·hm^(−2))虽显著低于枸杞(2738 kg·hm^(−2))(P<0.05),但其水分利用效率(11 kg·m^(−3))和土壤净碳固定量(1119 kg·hm^(−2),CO_(2)eq)显著高于枸杞(6.5 kg·m^(−3),536 kg·hm^(−2),CO_(2)eq)(P<0.01)。此外,梭梭的全球增温潜势(4137 kg·hm^(−2),CO_(2)eq)也显著低于枸杞(5504 kg·hm^(−2),CO_(2)eq)(P<0.05)。随着枸杞扩展,区域内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碳固定量均有所下降,而全球变暖潜能普遍升高。情景模拟显示,限制种植扩展情景可减少水资源消耗15.2%,提高灌溉效率情景可提升水分利用效率18.7%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12.5%,而梭梭林恢复优先情景增加土壤固碳量32.4%并降低全球增温潜势25.8%。综合模拟结果表明,保护原生植被梭梭是应对气候变化和防止土地荒漠化的优先策略。建议短期内实施节水灌溉,中长期结合限制枸杞种植和恢复梭梭林的多种调控措施,并通过生态补偿和社区参与,推动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梭 枸杞 荒漠草原恢复 柴达木 硝化分解模型(dnd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及其固碳潜力 被引量:97
5
作者 韩冰 王效科 欧阳志云 《农村生态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11,共6页
在利用反硝化-分解(DNDC)模型估算中国分县农田土壤碳库及其变化量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分省农田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估算各省市自治区农田土壤的固碳潜力,比较旱田与水田固碳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笔者所得到的中国农田土壤碳库的饱和水... 在利用反硝化-分解(DNDC)模型估算中国分县农田土壤碳库及其变化量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分省农田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估算各省市自治区农田土壤的固碳潜力,比较旱田与水田固碳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笔者所得到的中国农田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可代表在1990年的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措施、施肥水平和气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田土壤经过耕种后所能达到的碳含量的平衡值,为农田选择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栽培措施和施肥方式以固定更多的碳素提供依据。在分布上,中国农田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以华北地区较低,以华北地区为中心向外呈辐射状递增。在1990年的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措施、施肥水平和气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农田土壤的固碳潜力为-0.969 Pg。从单位面积的固碳潜力看,以西藏自治区最高,黑龙江省最低;从分布看,从南向北有逐渐递减的趋势。中国水田比旱田有更大的固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水平 固碳潜力 硝化-分解模型 中国 农田土壤 旱田 水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氮沉降对中亚草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15
6
作者 韩其飞 李莹莹 +3 位作者 彭开兵 李超凡 黄晓东 许文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8545-8555,共11页
氮沉降作为除气候变化、CO_(2)浓度升高以及土地利用变化之外的第四大主要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因素,其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研究相对薄弱,同时也是不确定性最大的环节之一。近年来,由于长期高强度的放牧导致草地生态系统的生产... 氮沉降作为除气候变化、CO_(2)浓度升高以及土地利用变化之外的第四大主要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因素,其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研究相对薄弱,同时也是不确定性最大的环节之一。近年来,由于长期高强度的放牧导致草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降低,氮成为典型草地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据研究,亚洲的氮沉降平均增速极有可能高于全球氮沉降平均增速,成为未来氮沉降增加最快的区域。在此背景下,研究大气氮沉降对于中亚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反硝化-分解模型(DNDC)分析1979-2014年中亚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分异,探讨氮沉降对草地NPP影响。结果表明:(1)1979-2014年间,中亚地区平均草地NPP约为(173.10±31.80)g C m^(-2)a^(-1),草地NPP时空分异明显,各草地类型的NPP从大到小依次为森林草甸、温带草原和荒漠草原,并且草地NPP以(2.67±1.30)g C m^(-2)a^(-1)的速度逐年增长;(2)当前氮沉降情景总体上促进了中亚地区草地NPP的增长,1979-2014年氮沉降使得中亚草地NPP增加了0.42 Pg 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地区 氮沉降 净初级生产力(NPP) 利用硝化分解模型(dnd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