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实测数据的推进轴系轴承动载荷反演识别方法
1
作者 周凌波 胡志宽 +2 位作者 段勇 孙玉东 魏强 《船舶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4-605,共12页
本文针对船舶推进轴系轴承动载荷准确识别的难题开展研究,提出一种基于频响函数求逆并采用全实测数据的频域反演识别方法及相应的数据处理和评价方法;然后,针对推进轴系振动试验台架,开展三种类型外激励作用下的径向轴承动载荷反演试验... 本文针对船舶推进轴系轴承动载荷准确识别的难题开展研究,提出一种基于频响函数求逆并采用全实测数据的频域反演识别方法及相应的数据处理和评价方法;然后,针对推进轴系振动试验台架,开展三种类型外激励作用下的径向轴承动载荷反演试验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不平衡、随机振动、脉冲激励下轴承动载荷的反演识别结果与直接测量结果在10 Hz~1 kHz频带内的幅频和相频曲线趋势一致,吻合度高;10 Hz~1 kHz频带内,不平衡激励下的轴承动载荷反演误差为0.21~3.5 dB,随机振动激励下为2.03~2.53 dB,脉冲激励下为2.16~4.64 dB,验证了反演识别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进轴系 轴承动载荷 反演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TPB推进剂粘聚区本构模型反演识别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韩波 鞠玉涛 周长省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35-1341,共7页
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推进剂在拉伸过程中裂尖存在一个明显的非线性粘聚区,粘聚区本构模型的精度影响着推进剂装药裂纹起裂和扩展过程的数值仿真结果。为了准确地获得HT-PB推进剂的粘聚区本构模型,建立了基于实验的反演识别方法,该方法... 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推进剂在拉伸过程中裂尖存在一个明显的非线性粘聚区,粘聚区本构模型的精度影响着推进剂装药裂纹起裂和扩展过程的数值仿真结果。为了准确地获得HT-PB推进剂的粘聚区本构模型,建立了基于实验的反演识别方法,该方法通过实验获取粘聚区断裂能和断裂强度参数,使用有限元模型更新方法得到粘聚区本构曲线形式参数。将获得的本构模型应用于裂纹起裂和扩展过程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粘聚区本构参数获取方法简单可行;所获得的粘聚区本构参数可以准确地模拟出HTPB推进剂裂纹起裂和扩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 航天推进系统 推进剂 粘聚区 反演识别 有限元 断裂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的地下厂房荷载参数反演识别 被引量:4
3
作者 张路路 徐国宾 王海军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3年第2期26-29,共4页
鉴于当前受水电站厂房振动测试的测点个数的限制,不能完整反映厂房结构振动的现状,本文利用水电站厂房现场振动测试少量测点的试验数据,基于水工结构流激振动反分析理论,提出采用遗传算法研究地下式厂房结构在机组运行过程中振动荷载反... 鉴于当前受水电站厂房振动测试的测点个数的限制,不能完整反映厂房结构振动的现状,本文利用水电站厂房现场振动测试少量测点的试验数据,基于水工结构流激振动反分析理论,提出采用遗传算法研究地下式厂房结构在机组运行过程中振动荷载反演问题的方法。通过实际工程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够很好地利用少量测点的实测数据反馈出厂房结构的振动位移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厂房 振动响应 遗传算法 荷载参数 反演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典型耦合优化算法的城市交通拥塞点源反演识别研究
4
作者 赵雪亭 胡立伟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4-83,共10页
应用模拟-优化方法研究城市交通拥塞源的位置识别及数据推演问题。首先,构建一个假想城市交通拥塞案例,引入地下水污染质运移模型,并结合城市交通拥塞特征,改进模型适应性,利用Cholesky分解方法建立描述城市交通拥塞非均质性的城市交通... 应用模拟-优化方法研究城市交通拥塞源的位置识别及数据推演问题。首先,构建一个假想城市交通拥塞案例,引入地下水污染质运移模型,并结合城市交通拥塞特征,改进模型适应性,利用Cholesky分解方法建立描述城市交通拥塞非均质性的城市交通流出率连续场。其次,采用Kriging和BP (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建立城市交通拥塞数值模拟模型的替代模型,通过平均相对误差、确定性系数及均方根误差检验替代模型精度。最后,利用麻雀搜索算法(SSA)和遗传算法(GA)求解优化模型,通过平均相对误差检验反演识别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利用Cholesky分解方法,得到城市交通流出率分布不均,符合城市交通拥塞异质性特征,且均值为322.15,处于中等扩散水平;Kriging替代模型精度更高,平均相对误差为0.98%;应用SSA和GA均能快速准确地识别城市交通拥塞源的位置及交通扩散量,SSA相较于GA的交通拥塞源位置的整体相对误差提高1.68%,交通量的整体相对误差提升2.52%。综上,基于Kriging和SSA方法耦合的模拟-优化模型可以有效识别城市交通拥塞源和交通扩散交通量,且识别精度较高,可为城市交通拥塞源控制及交通扩散管控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反演识别 模拟-优化方法 城市交通拥塞 连续场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合反演算法的结构损伤识别及地震动反演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祥建 万鹏 崔杰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4-121,共8页
针对输入激励信息未知、输出响应信息非完备的情况,进行了结构损伤识别算法研究。基于物理参数时域识别的复合反演算法,定义单元刚度参数变化率为损伤因子,并引入矩形窗方法剔除噪声异常数据,给出了时域内结构损伤识别复合反演算法(损... 针对输入激励信息未知、输出响应信息非完备的情况,进行了结构损伤识别算法研究。基于物理参数时域识别的复合反演算法,定义单元刚度参数变化率为损伤因子,并引入矩形窗方法剔除噪声异常数据,给出了时域内结构损伤识别复合反演算法(损伤识别和地震动反演)。以一个5层框架结构为例进行了数值仿真识别损伤,针对矩形窗长度、噪声水平不同等情况对比了识别结果(损伤识别精度、损伤位置确定)和收敛速度,并比较了反演的地震动与真实地震动时程曲线。研究表明,所提基于复合反演算法建立的结构损伤识别复合反演算法是非常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识别 地震动反演 复合反演识别算法 矩形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掘进参量反演的TBM围岩等级预测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宏波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5-82,共8页
为探究TBM掘进参量和围岩等级关系,达到岩机信息互馈感知动态调整,辅助TBM主司机优化调整掘进参数的目的。采用数据清洗、分布统计和智能预测等手段,建立了一种基于自组织神经网络聚类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相结合的围岩等级预测识别方法... 为探究TBM掘进参量和围岩等级关系,达到岩机信息互馈感知动态调整,辅助TBM主司机优化调整掘进参数的目的。采用数据清洗、分布统计和智能预测等手段,建立了一种基于自组织神经网络聚类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相结合的围岩等级预测识别方法(SOM-SVM)。主要结论如下:1)单个完整TBM掘进循环可分为空推段、上升段与稳定段,各掘进参量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关系。2)推力切深指数(FPI)和刀盘转矩旋转切深指数(TPI)可反映隧道岩石掘进难易程度,FPT、TPI和围岩等级近似呈线性关系,可用该参量作为岩机敏感因子反演预测识别围岩等级。3)干扰异常数据样本点的预处理对SOM-SVM围岩预测模型收敛中心和波动半径有一定影响,数据预处理是保证围岩等级预测识别准确的关键。4)经标准试验数据样本和工程数据验证,不同的支持向量机核函数对围岩等级预测识别影响很大,线性核、多项式核、高斯径向基核函数围岩综合识别率分别为70.8%、81.2%、87.6%,围岩等级预测识别模型预测精度高、鲁棒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掘进机(TBM) 自组织神经网络聚类 支持向量机 掘进参量 数据挖掘 反演预测识别 围岩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位的热障涂层厚度及其脱粘缺陷红外定量识别 被引量:9
7
作者 陈林 杨立 +2 位作者 范春利 石宏臣 赵小龙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050-2056,共7页
为了促进热障涂层红外无损检测的定量检测研究,建立了轴对称圆柱坐标下的热障涂层脉冲相位检测模型,针对研究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求解出脉冲热激励下的温度场,将温度进行FFT变化得到相位分布,分析了不同因素对检测表面相位差分布的影响... 为了促进热障涂层红外无损检测的定量检测研究,建立了轴对称圆柱坐标下的热障涂层脉冲相位检测模型,针对研究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求解出脉冲热激励下的温度场,将温度进行FFT变化得到相位分布,分析了不同因素对检测表面相位差分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LM算法研究了轴对称圆柱坐标下对热障涂层厚度的大小和脱粘缺陷的位置进行定量化检测的方法,分析了不同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不存在测温误差时,不同的初始假设、采样窗口时间下都能得到很高的识别精度,其对定量识别的影响不大,当测温仅存在均匀误差时,涂层厚度和脱粘缺陷位置识别精度都很高,均匀误差对识别无影响,识别结果的精度会随测温随机误差的增大而降低,但在较大的随机误差下仍有较高的识别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障涂层 无损检测 脱粘缺陷 反演识别 脉冲相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杂地质体的地应力场智能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茂辉 杨志强 +2 位作者 高谦 翟淑花 王有团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638-644,共7页
初始地应力是地下开采及施工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影响因素,地应力值的准确获得通常采用现场测量与反演计算结合实现。针对某铜镍矿复杂地质体,在已有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三维正交数值模型,获得监测点的地应力计算值。利用遗传规划程序,回... 初始地应力是地下开采及施工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影响因素,地应力值的准确获得通常采用现场测量与反演计算结合实现。针对某铜镍矿复杂地质体,在已有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三维正交数值模型,获得监测点的地应力计算值。利用遗传规划程序,回归地应力监测点的地应力与各自变量的函数关系。建立地应力实测值和计算值之差的平方和最小的目标优化函数,使用遗传算法智能算法对目标函数进行优化,最终获得了矿区的原岩应力场。检测样本验证结果显示,计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控制在10%以内,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该地应力场智能识别方法的可靠性,可为以后复杂地质体矿区地应力场的计算提供较为可行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地质体 地应力 智能算法 反演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IC技术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装药粘接界面参数反演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肖云东 王玉峰 +3 位作者 李高春 孔令泽 伍鹏 赖帅光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90-1098,共9页
针对传统实验法无法精准获取粘接界面内聚力模型参数问题,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结合Hooke‑Jeeves优化算法的反演识别方法,基于固体火箭发动机矩形粘接试件拉伸实验结果,对粘接界面所采用的双线性内聚力模型的相关参数开展反演研究。反... 针对传统实验法无法精准获取粘接界面内聚力模型参数问题,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结合Hooke‑Jeeves优化算法的反演识别方法,基于固体火箭发动机矩形粘接试件拉伸实验结果,对粘接界面所采用的双线性内聚力模型的相关参数开展反演研究。反演结果表明:拉伸速率为5 mm·min-1时,最大粘接强度、模量、失效断裂能分别为0.55 MPa、0.57 MPa、2.26 kJ·m^(-2)。仿真与实测应力‑应变曲线的相对误差由初始44.7%修正为4.3%,拉伸应变为0.05、0.08时,仿真与实测的感兴趣区域最大位移误差分别为0.64 mm、1.76 mm,平均位移误差分别为0.38 mm、0.45 mm,以上误差结果均表明该反演识别方法的精度较高,建立的内聚力模型可以用于表征粘接界面的真实本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火箭发动机 粘接界面损伤 反演识别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 内聚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观尺度下推进剂/衬层/绝热层粘接界面参数反演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肖云东 王玉峰 +3 位作者 李何龙 赖帅光 伍鹏 韩永恒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6-52,82,共8页
针对经验法无法保证细观尺度下粘接界面(推进剂/衬层/绝热层)内聚力模型准确性的问题,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位拉伸实验,记录粘接试件在拉伸过程中的变形和破坏,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结合Hooke-Jeeves优化算法的反演识别方法,对界... 针对经验法无法保证细观尺度下粘接界面(推进剂/衬层/绝热层)内聚力模型准确性的问题,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位拉伸实验,记录粘接试件在拉伸过程中的变形和破坏,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结合Hooke-Jeeves优化算法的反演识别方法,对界面所采用的双线性内聚力模型参数进行反演识别,并通过界面单元的损伤因子(SDEG)变化曲线结合实验结果开展界面损伤分析。结果表明:加载速率为1.2 mm·min^(-1)时,模型的界面刚度、最大名义应力、界面失效位移分别为6.40 MPa·mm^(-1)、0.72 MPa、1.80 mm;ε为8%、18%时,仿真与实测的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位移(U x)平均误差分别为7.1%、4.9%;损伤因子(SDEG)变化曲线可较好地表征界面的损伤过程。该反演识别方法的精度较高,为细观尺度下粘接结构界面模型参数的精准获取提供一个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进剂/衬层/绝热层粘接界面 界面本构关系 反演识别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 内聚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那曲对流云中过冷水的毫米波雷达反演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任涛 郑佳锋 +4 位作者 刘黎平 邹明龙 陈绍婕 贺婧姝 李剑婕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31-843,共13页
对流云中过冷水的识别一直是气象探测的难点。基于Ka波段毫米波雷达功率谱数据,结合探空资料,提出了高原对流云内过冷水的识别和反演算法;利用那曲两个个例对算法效果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同址的微波辐射计资料对雷达结果进行了初步验证;最... 对流云中过冷水的识别一直是气象探测的难点。基于Ka波段毫米波雷达功率谱数据,结合探空资料,提出了高原对流云内过冷水的识别和反演算法;利用那曲两个个例对算法效果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同址的微波辐射计资料对雷达结果进行了初步验证;最后,探讨了算法与以往方法的差异。结果表明:高原层积云、浓积云和高积云内由上升气流主导,云内粒子相态变化快,过冷水粒子的回波强度、粒径和含水量分布较广。对于不同云类,过冷水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差异。过冷水的回波强度、粒径和含水量都与上升气流速度呈正相关,在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上都有很好的对应。微波辐射计和雷达的液态水路径在时间变化趋势和峰值大小上都较为一致,相关系数为0.63~0.79。与以往方法相比,算法对过冷水位置和参数反演的结果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雷达 过冷水识别反演 功率谱 对流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残余应力的仪器化压入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彭光健 张泰华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287-2303,共17页
针对表面残余应力的仪器化压入检测方法,阐释利用压入方式检测残余应力的基本原理及其力学机制,梳理建立残余应力压入检测方法的常用技术路线,结合残余应力压入检测方法的不同分类,着重分析6种代表性压入检测方法的优势与局限,讨论验证... 针对表面残余应力的仪器化压入检测方法,阐释利用压入方式检测残余应力的基本原理及其力学机制,梳理建立残余应力压入检测方法的常用技术路线,结合残余应力压入检测方法的不同分类,着重分析6种代表性压入检测方法的优势与局限,讨论验证压入检测方法可靠性的常用方法,最后总结残余应力压入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建立无需参考试样一体化检测材料力学参数和非等轴残余应力的仪器化压入分析方法,探讨建立方法的四个研究要领,即机制清楚、分析可靠、技术可行、结果可信.仪器化压入检测技术是郑哲敏先生晚年的研究兴趣之一,作者在中科院力学所工作期间曾受到郑哲敏先生的热切关注和提问式激励,谨以此文纪念郑哲敏先生逝世周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器化微/纳米压入 残余应力 反演识别 无损检测 可靠性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接界面各本构模型之间形状参数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亮 李晓雷 陈文义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期35-41,共7页
指数型、多项式、三线型及双线性内聚力模型广泛用于表征黏接结构的界面性能,建立不同模型形状参数间的关系,可以为界面问题研究中参数的选取提供参考。首先,保持黏接界面的临界应力和断裂能相等,推导四4种模型形状参数之间的关系,任意... 指数型、多项式、三线型及双线性内聚力模型广泛用于表征黏接结构的界面性能,建立不同模型形状参数间的关系,可以为界面问题研究中参数的选取提供参考。首先,保持黏接界面的临界应力和断裂能相等,推导四4种模型形状参数之间的关系,任意2种模型的形状参数可相互表示。其次,基于改进的遗传算法反演识别率相关的铝合金黏接界面4种模型的形状参数,以指数型模型为基准,多项式、三线型及双线性模型形状参数反演识别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76%、1.54%、3.13%。最后,根据各模型形状参数之间的关系给定4种模型界面参数,对比分析有限元仿真结果,4种模型表征的界面性能相同,验证了推导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聚力模型 形状参数 黏接界面 改进的遗传算法 参数反演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脉冲相位的缺陷深度定量辨识 被引量:2
14
作者 黎敏谦 陈林 张凌海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5-98,共4页
为了改进传统脉冲相位检测法在缺陷深度检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利用检测表面相位信息来进行缺陷深度反演识别的方法,研究了初始假设、窗口时间以及测温误差对缺陷深度识别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无测温误差时,在不同初始假设、缺陷深... 为了改进传统脉冲相位检测法在缺陷深度检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利用检测表面相位信息来进行缺陷深度反演识别的方法,研究了初始假设、窗口时间以及测温误差对缺陷深度识别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无测温误差时,在不同初始假设、缺陷深度和窗口时间下,缺陷深度都准确的识别;识别精度会随随机误差的增大而减小而均匀误差不改变识别精度,并且在较大的随机误差下仍有较好的识别精度,表明了利用检测表面相位进行缺陷深度反演辨识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相位 无损检测 缺陷深度 反演识别 L—M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arison between several multi-parameter seismic inversion methods in identifying plutonic igneous rocks 被引量:6
15
作者 Yaog Haijun Xu Yongzhong +4 位作者 Huang Zhibin Chen Shizhong Yang Zhilin Wu Gang Xiao Zhongyao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11年第3期325-331,共7页
With the objective of establishing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3-D seismic data from a Permian plutonic oilfield in western China, we compared the technology of several multi-parameter seismic inversion methods in id... With the objective of establishing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3-D seismic data from a Permian plutonic oilfield in western China, we compared the technology of several multi-parameter seismic inversion methods in identifying igneous rocks. The most often used inversion methods are Constrained Sparse Spike Inversion (CSSI),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Inversion (ANN) and GR Pseudo-impedance Inversion.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a variety of inversion methods with log curves correction, we obtained relatively high-resolution impedance and velocity sections, effectively identifying the lithology of Permian igneous rocks and inferred lateral variation in the lithology of igneous rocks. By means of a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study, we arrived a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he CSSI inversion has good waveform continuity, and the ANN inversion has lower resolution than the CSSI inversion. The inversion results show that multi-parameter seismic inversion methods are an effective solution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igneous r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trained Sparse Spike Inversion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InversionMulti-parameter inversionIdentification of igneous rock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