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镜质体反射率的热史反演 被引量:23
1
作者 冉启贵 胡国艺 陈发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29-32,共4页
利用地层剖面中系统测定的镜质体反射率,依据各构造演化阶段热流变化的不均一性,分阶段模拟热流在地史演化中的变化。充分利用了最为流行的成熟度计算模型(LopatinWaples模型,Royden模型,Middleton... 利用地层剖面中系统测定的镜质体反射率,依据各构造演化阶段热流变化的不均一性,分阶段模拟热流在地史演化中的变化。充分利用了最为流行的成熟度计算模型(LopatinWaples模型,Royden模型,MiddletonFalrey模型,EASY模型)进行古热流反演,其基本原理是调整热流值及模型中待调参数,达到最佳拟合时的热流值即为古热流值。改进了Lerche的简单热流变化模型。通过上述模型的计算可以模拟出复杂条件下的热史变化过程。在此模拟方法中还考虑了剥蚀作用以及由于压实作用引起的岩石热导率变化。对鄂尔多斯盆地某区块进行了实际计算,应用效果较好。图2表1参5(梁大新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温 镜质体反射率 反演 盆地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的热史反演及其局限性 被引量:8
2
作者 施小斌 王良书 +2 位作者 郭随平 王捷 周光甲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87-194,共8页
应用一种局部优化方法——模拟退火法对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分布及径迹年龄进行热史的反演。反演中采取了Laslet等(1987)的扇型径迹退火模型。通过对理论热史模型及实测资料的反演,结果表明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提取热史... 应用一种局部优化方法——模拟退火法对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分布及径迹年龄进行热史的反演。反演中采取了Laslet等(1987)的扇型径迹退火模型。通过对理论热史模型及实测资料的反演,结果表明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提取热史信息是有效的。但是,由于径迹的退火主要受温度的控制,因此以前记录在径迹中的热史信息有可能被后期高温改造而难以反映。指出磷灰石径迹资料在冷却盆地的应用可以获取较精确的热史信息,而在有复杂演化史的盆地中精度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 裂变径迹 反演 局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合盆地古老地层热史恢复及应用——以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震旦系-寒武系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施亦做 汪泽成 +9 位作者 徐秋晨 胡圣标 黄士鹏 姜华 江青春 付小东 李文正 刘人和 刘静江 翟秀芬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9-43,共15页
由于古温标样品稀缺、热史复杂、方法单一且难以进行有效表征等原因,叠合盆地古老地层热史恢复一直是沉积盆地热史研究的难点问题之一。为此,以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震旦系灯影组与寒武系沧浪铺组为例,探索了可指示叠合盆地古老地层热史... 由于古温标样品稀缺、热史复杂、方法单一且难以进行有效表征等原因,叠合盆地古老地层热史恢复一直是沉积盆地热史研究的难点问题之一。为此,以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震旦系灯影组与寒武系沧浪铺组为例,探索了可指示叠合盆地古老地层热史的有效古温标组合与方法体系,将传统古温标与具有不同封闭温度的低温热年代学古温标相结合,恢复了川中古隆起震旦系—寒武系重点层系热史,分析了在不同构造阶段的地层热演化特征、主要构造—热事件的热效应以及古地温对油气成藏关键过程的控制作用,并探讨了不同古温标在叠合盆地古老地层热史恢复中的适用性与应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中古隆起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影组与沧浪铺组主要经历了2期升温和2期冷却过程,在2期升温过程中,川中古隆起高磨地区灯影组达到的最高古地温接近240℃,沧浪铺组约200℃,在该区域峨眉山地幔柱事件未产生决定性影响;②古地温控制下,德阳—安岳裂陷区下寒武统烃源岩的热演化进程、高磨地区灯影组储集层的埋藏溶蚀高峰及油气充注成藏过程三者可相关联,而裂陷东翼下寒武统烃源岩热演化与之相比呈现出“滞后性”;③前陆盆地演化期的深埋藏升温是有机质向高—过成熟转化、原油裂解成气的主要阶段,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的构造抬升可能为后2期的天然气充注提供了驱动力。结论认为,不同类型古温标可对叠合盆地古老地层所经历的不同阶段的热演化过程与构造—热事件起到指示作用,对叠合盆地古老地层热史进行恢复,可采用多古温标—多地层联合的方法,并基于古温标数据分析,结合地层埋藏史与盆地古热流数值模拟等结果,可对关键时期的热史路径进行多手段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中古隆起 高石梯—磨溪地区 震旦系—寒武系 叠合盆地 反演 古温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深水区盆地热历史及烃源岩热演化研究 被引量:43
4
作者 吴景富 杨树春 +3 位作者 张功成 单竟男 唐晓音 梁建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0-180,共11页
南海北部深水区是中国重要的油气潜力区.本文在前人对其现今地温场和正演热史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磷灰石(U-Th)/He和镜质体反射率(Ro)数据对根据拉张盆地模型正演获得的热历史进行了进一步约束,并在此基础上对南海北部深水区的烃源岩热演... 南海北部深水区是中国重要的油气潜力区.本文在前人对其现今地温场和正演热史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磷灰石(U-Th)/He和镜质体反射率(Ro)数据对根据拉张盆地模型正演获得的热历史进行了进一步约束,并在此基础上对南海北部深水区的烃源岩热演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盆地构造演化模型的正演热历史可以作为烃源岩热演化计算的热史基础,而盆地内主力烃源岩热演化计算结果显示:南海北部深水区存在4个生烃中心,即珠江口盆地的白云凹陷和琼东南盆地的乐东凹陷、陵水凹陷和松南凹陷,生烃中心烃源岩有机质现今处于过成熟状态,以生气为主;受盆地基底热流显著升高的影响,32~23.3 Ma时段为南海北部深水区烃源岩快速成熟阶段,琼东南盆地烃源岩有机质现今(2.48Ma后)还存在一期加速成熟过程,而珠江口盆地则不存在此期快速成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深水区 正演 反演热史 烃源岩 成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甭哥碱性岩有关金矿床多阶段剥蚀历史和保存示踪: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3
5
作者 张荣伟 彭建堂 +2 位作者 薛传东 薛力鹏 徐恒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43-952,共10页
造山带背景下矿床的矿后剥蚀历史及保存示踪研究,有助于理解区域成矿作用和指导找矿勘查与评价。滇西北甭哥金矿床是一个与印支期碱性岩有关的热液型金多金属矿床,金储量已达中型规模,但对其矿床成因和成矿潜力仍不明朗。该矿床处在西... 造山带背景下矿床的矿后剥蚀历史及保存示踪研究,有助于理解区域成矿作用和指导找矿勘查与评价。滇西北甭哥金矿床是一个与印支期碱性岩有关的热液型金多金属矿床,金储量已达中型规模,但对其矿床成因和成矿潜力仍不明朗。该矿床处在西南三江造山带北段与扬子地台西缘的交汇地带,是香格里拉印支.燕山期巨型斑岩.矽卡岩型Cu-Au-Mo多金属矿集区的组成部分,是开展矿床剥蚀历史及保存示踪研究的理想地区。本文以甭哥金矿区含矿碱性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剖面实测、样品采集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经热史模拟,估算其隆升历史及剥蚀深度。结果表明,甭哥金矿区自喜马拉雅期以来主要经历了42~32Ma、32~16Ma和16~6Ma三期隆升.剥蚀事件,三组年龄较好地限制了其构造热事件活动时限,该构造事件在西南三江地区具有普遍一致性;含矿岩体的隆升量及隆升速率分别为5852~6422m和0.21~0.39mm/a,剥蚀量和剥蚀速率分别为2130m和0.07~0.14mm/a;其最大剥蚀量远小于成矿深度,表明该矿床形成后的剥蚀程度弱,保存状况较好,尚具有较大的找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 反演 隆升 剥蚀 甭哥金矿床 滇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缘东沙隆起中生代以来的埋藏史和热史重建——来自LF35-1-1井(U-Th)/He和Ro的证据 被引量:1
6
作者 单竞男 张功成 +3 位作者 饶松 唐晓音 沈怀磊 胡圣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899-3915,共17页
沉积盆地埋藏史和热历史重建是了解盆地成因和油气形成条件的重要依据,而目前利用古温标手段研究珠江口盆地内东沙隆起热史和埋藏史的成果寥寥无几.本研究中,我们基于磷灰石与锆石(U-Th)/He年龄的反演结果给出了更多合理的约束条件,在... 沉积盆地埋藏史和热历史重建是了解盆地成因和油气形成条件的重要依据,而目前利用古温标手段研究珠江口盆地内东沙隆起热史和埋藏史的成果寥寥无几.本研究中,我们基于磷灰石与锆石(U-Th)/He年龄的反演结果给出了更多合理的约束条件,在此基础上对同一套镜质体反射率Ro数据进行了古热流法模拟计算,获得了钻井自中生代以来的地层温度史.反演结果显示LF35-1-1井区在早始新世-早渐新世发生了一期强烈的抬升剥蚀,地层剥蚀量为2000 m左右.拟合获得的埋藏史和热流史显示该井区在早始新世(~55Ma)经历了最高井底古热流(100 mW·m^(-2)),之后热流减小,持续至现今64.3 mW·m^(-2).最高古地温与隆升剥蚀在时间上的耦合体现了抬升事件对地温冷却的影响,但不足以排除基底热流下降因素.本次研究首次将(U-Th)/He技术用于南海北缘深水区盆地的热史研究,获得的热史结果更加符合现有的构造沉积大地构造方面的认识,展示了利用多种古温标手段进行盆地精细热史研究的良好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Th)/He定年 镜质体反射率Ro 反演 东沙隆起 中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部及三江地区新生代构造隆升——来自裂变径迹热史反演分析
7
作者 金维浚 何登发 +1 位作者 雷振宇 孔祥儒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14-729,共16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南部及三江地区8个样品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分析、热史反演,对这一地区构造运动及隆升作用进行定量分析。表明青藏高原东南部新生代以来经历两次构造抬升期,在50 Ma和6~5 Ma,其特点是早期为缓慢隆升;晚期为快速抬升期...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南部及三江地区8个样品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分析、热史反演,对这一地区构造运动及隆升作用进行定量分析。表明青藏高原东南部新生代以来经历两次构造抬升期,在50 Ma和6~5 Ma,其特点是早期为缓慢隆升;晚期为快速抬升期,抬升速率为0.5 mm/a。位于三江地区扬子地块的楚雄盆地构造隆升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受盆地中部构造和古隆起影响,盆地东西部次级坳陷在120~60 Ma表现为相反垂向运动趋势,盆地表现为50 Ma左右有一次相一致抬升运动趋势。总结本区裂变径迹年龄及长度分布规律,表明北东向构造分界明显,可能是印度地块与冈底斯地块碰撞后在东南无约束边界条件下侧向扩展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反演 构造分析 隆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