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西北陆坡次表层异常反气旋涡声传播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曾飞鸿 谢玲玲 +3 位作者 吴开明 李强 李明明 刘思萌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36,共18页
基于2018年4月温盐流断面观测、卫星遥感和模式再分析数据,本文分析了南海西北部陆坡海区一个异常反气旋涡的声场特性与声传播效应。结果表明,该反气旋具有透镜式温盐结构、表层冷核和更浅的混合层深度,流速次表层强化。不同于正常反气... 基于2018年4月温盐流断面观测、卫星遥感和模式再分析数据,本文分析了南海西北部陆坡海区一个异常反气旋涡的声场特性与声传播效应。结果表明,该反气旋具有透镜式温盐结构、表层冷核和更浅的混合层深度,流速次表层强化。不同于正常反气旋涡声速等值线的下凹,异常反气旋涡声速分布呈现上凸下凹的透镜式结构。涡心表层声速小于涡外,呈现负异常(<-2 m/s),次表层则为正异常(>11 m/s),这使得原有海区声速双跃层厚度上下延伸共47 m。当声源位于涡外陆架向外海传播时,与正常反气旋涡旋相反,异常反气旋涡破坏表面声道,减小声传播距离;声源在涡外深海向陆架传播时,异常反气旋涡则与正常反气旋涡类似,声能汇聚区的位置相比无涡旋时后移和下移,最大距离分别超过24 km和0.3 km。声源位于涡旋内部向外海传播时,异常反气旋涡使得声线反转深度加深,声能汇聚区间距加大1倍,正常反气旋涡中则未见这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反气旋涡 水下声传播 汇聚区 南海西北陆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潮流套脱落反气旋涡对声传播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路露 南峰 +3 位作者 梁向前 于非 陈子飞 徐安琪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2-346,共15页
黑潮在冬季常以流套的方式入侵南海,并多伴随着反气旋涡的脱落,脱落的反气旋涡将黑潮高温、高盐水带入南海,影响南海东北部水文要素和声速场的空间分布,目前尚未有对黑潮流套脱落反气旋涡声学效应的研究。利用2009~2020年卫星高度计数... 黑潮在冬季常以流套的方式入侵南海,并多伴随着反气旋涡的脱落,脱落的反气旋涡将黑潮高温、高盐水带入南海,影响南海东北部水文要素和声速场的空间分布,目前尚未有对黑潮流套脱落反气旋涡声学效应的研究。利用2009~2020年卫星高度计数据和再分析数据,在南海东北部选取了6个冬季黑潮流套脱落反气旋涡,研究了其水文和声场结构,并应用Bellhop高斯射线模型仿真给出了其对声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1)6个黑潮脱落反气旋涡平均半径为110~135km,垂向深度可达1000~1200 m,最大旋转速度为0.4~0.6 m/s。反气旋涡中心暖水下沉,温度异常均为正异常,暖核位置位于100~250 m处,最大正异常达到2.5℃。中心盐度异常呈现负-正-负的三核结构。反气旋涡在100~900 m深度声速为正异常,最大正异常超过8 m/s,出现在400 m左右。(2)声波从涡外穿过涡旋和从涡内向外传播,当地形不会影响声线的反转时,会聚区的位置发生后移,后移的距离在5~10 km;当地形阻碍声线的反转时,声线与地形接触的位置不同,会聚区可能出现前移或后移,后移最大为29km,前移最大可达23km。(3)当声源深度和接收深度都为300m时,涡旋引起的声传播损失相比与无涡环境下最大增加10~15dB,同时地形与海底的反射也会使得声传播损失增大5~10dB。本文研究结果对南海东北部深海通信、远程探测、舰艇侦察与反侦察等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黑潮流套 反气旋涡 会聚区 传播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兰老岛以东反气旋涡的Argo观测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周慧 许建平 +3 位作者 郭佩芳 侍茂崇 刘增宏 李云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14,共7页
报道了2003年1月至10月期间,由布放于西北太平洋中的Argo剖面浮标捕获的位于棉兰老岛以东海域的反气旋涡。该涡中心位于8.7°N、127.6°E附近,距大陆坡不远,沿等深线走向呈椭圆形分布。其长轴(NW-SE)约200km,短轴(NE-SW)长约12... 报道了2003年1月至10月期间,由布放于西北太平洋中的Argo剖面浮标捕获的位于棉兰老岛以东海域的反气旋涡。该涡中心位于8.7°N、127.6°E附近,距大陆坡不远,沿等深线走向呈椭圆形分布。其长轴(NW-SE)约200km,短轴(NE-SW)长约120km。Argo浮标的漂移轨迹及其在表层及1 500db层的漂移速度场表明,该反气旋涡位于温跃层以下,中层海洋特征。在1 500db层上,涡的外围平均切向速度为11.9—14.0cm.s-1,旋转周期约为40d。温、盐度断面分布表明,该反气旋涡内的温盐结构非常复杂,可能与源自南、北半球的中层水团在涡旋内交汇并发生变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棉兰老岛 反气旋涡 中层流 ARGO剖面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反气旋涡的Argos浮标观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徐晓华 廖光洪 许东峰 《海洋学研究》 2010年第4期1-13,共13页
结合卫星高度计异常资料和2003年10月上旬投放在西北太平洋的25个Argos表层漂流浮标资料,分析观测海域的中尺度涡特征及浮标漂移路径上的温度和流速变化,结果表明:(1)7个浮标受强劲的黑潮流影响直接进入台湾岛以东黑潮表层的主流轴;(2)1... 结合卫星高度计异常资料和2003年10月上旬投放在西北太平洋的25个Argos表层漂流浮标资料,分析观测海域的中尺度涡特征及浮标漂移路径上的温度和流速变化,结果表明:(1)7个浮标受强劲的黑潮流影响直接进入台湾岛以东黑潮表层的主流轴;(2)16个浮标在反气旋涡内旋转,并随中尺度涡向西运动,到达黑潮的东边界,由于中尺度涡旋的消亡,浮标脱离其影响后由黑潮带动向东海运动,浮标的移动轨迹呈螺线型;(3)仅有2个浮标在(123°E、20°N)附近通过吕宋海峡进入南海,且41490号浮标受台湾岛西南外海反气旋涡的影响作了2周旋转后再进入南海。比较分析表明,黑潮在冬季应该存在入侵南海的分支,但浮标能否顺利进入南海受多种随机因素控制,如风生流、潮流和波浪等。另外,西北太平洋向西传播的中尺度涡难以越过强劲的黑潮流屏障继续向西传播通过吕宋海峡进入南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gos浮标 西北太平洋 反气旋涡 黑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潮反气旋涡脱落时南海北部的海温分布 被引量:3
5
作者 曾丽丽 贾英来 施平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7-83,共7页
利用WOCE-OUT的温度资料,结合TOPEX/POSEDIENT-ERS卫星高度计资料、ParallelOceanClimateModel结果,分析了1994年2月9-19日,1994年10月26日-11月6日,1995年2月4日-14日和1997年6月23日-7月4日四个反气旋涡旋脱落时间段内南海北部的海温... 利用WOCE-OUT的温度资料,结合TOPEX/POSEDIENT-ERS卫星高度计资料、ParallelOceanClimateModel结果,分析了1994年2月9-19日,1994年10月26日-11月6日,1995年2月4日-14日和1997年6月23日-7月4日四个反气旋涡旋脱落时间段内南海北部的海温状况,探讨了海平面高度场中的反气旋涡在温度场中的表现特征。发现海平面高度资料中的反气旋涡对应着温度场中的高(或暖舌)温中心,其中,反气旋涡脱落发生在夏、秋季时,高温中心比海平面高度的高值中心偏西南;发生在冬季时,暖舌与海平面高度的高值中心基本一致。脱落的反气旋涡对海温的影响深度约为130~18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气旋涡脱落 南海北部 海洋上层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中长生命反气旋涡在地形上的演变以及涡旋的合并现象
6
作者 罗德海 卢燕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63-369,共7页
通过对海洋中长生命反气旋涡在Gauss型孤立地形上演变的研究 ,发现地形对长生命反气旋涡的发展和传播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在无地形作用的情况下 ,仅有反气旋涡能够存在于向西的均匀基流中 ,这个涡是长生命的 ,并且在西移过程中有明显的... 通过对海洋中长生命反气旋涡在Gauss型孤立地形上演变的研究 ,发现地形对长生命反气旋涡的发展和传播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在无地形作用的情况下 ,仅有反气旋涡能够存在于向西的均匀基流中 ,这个涡是长生命的 ,并且在西移过程中有明显的向西倾斜。然而当其上游存在一个孤立地形时 ,可以发现这个涡有一个向东的倾斜 ,它的强度将增强且向西的移速会增加 ,其规迹象陀螺的运动。另一方面 ,当两个强度相同的反气旋涡同时存在时 ,这两个涡并不合并 ,且能持续很长的时间。当这两个涡的上游存在一个孤立地形时 ,这两个涡可以产生合并 ,并形成一个强度相当大的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反气旋涡 孤立地形 演变 合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6月南海北部陆坡气旋-反气旋涡对陆坡水文和环流影响的观测 被引量:4
7
作者 陈钟为 杨成浩 +1 位作者 许东峰 徐鸣泉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19,共10页
利用2015年6月南海北部现场观测的水文数据,结合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了2015年6月13日—28日南海北部陆坡在气旋涡-反气旋涡的双涡结构影响下的水文和环流特征。结果表明,2015年6月南海北部陆坡调查海区表层50m以浅盐度存在NE—SW向低盐... 利用2015年6月南海北部现场观测的水文数据,结合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了2015年6月13日—28日南海北部陆坡在气旋涡-反气旋涡的双涡结构影响下的水文和环流特征。结果表明,2015年6月南海北部陆坡调查海区表层50m以浅盐度存在NE—SW向低盐区,表层盐度最小值低于32,这表明南海北部陆坡存在跨陆架海水输送。在观测期间,南海北部陆坡调查海区受气旋涡和反气旋涡双涡结构影响,使得南海北部陆坡表层100m以浅存在跨陆坡流,流速最大值出现在两涡交汇区域。此外,通过潜标连续海流资料,发现南海北部陆坡环流呈现了"深入浅出"(100m以深层为向岸的入侵、以浅层为离岸的出流)的"两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陆坡 环流 气旋-反气旋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反气旋涡旋边缘的次中尺度动力过程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郑瑞玺 经志友 罗士浩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25,共7页
广泛存在于上层海洋的次中尺度过程能有效地从平衡态的中尺度地转剪切中汲取动能,并通过非地转斜压不稳定正向串级能量至小尺度的耗散过程,从而对海洋物质能量输运、中尺度过程变异以及混合层再层化等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利用高分辨率(50... 广泛存在于上层海洋的次中尺度过程能有效地从平衡态的中尺度地转剪切中汲取动能,并通过非地转斜压不稳定正向串级能量至小尺度的耗散过程,从而对海洋物质能量输运、中尺度过程变异以及混合层再层化等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利用高分辨率(500m)的区域海洋数值模式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模拟结果,并结合理论分析,对南海北部冬季典型反气旋涡的次中尺度动力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典型中尺度涡边缘存在显著的锋面,锋面海域强烈的水平浮力梯度能有效地减小Ertel位涡,有利于诱发次中尺度对称不稳定(symmetric instability);锋生作用是引起该中尺度涡边缘发生对称不稳定的主要动力机制之一。同时,次中尺度过程及其不稳定引起的垂向次级环流显著增强了混合层垂向物质能量交换,最大垂向速度可达95m·d^(-1),影响深度最深至8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反气旋涡 锋面 次中尺度过程 对称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环流和温、盐结构动力学研究 II.环流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20
9
作者 刘兴泉 尹宝树 侯一筠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12-320,共9页
利用POM模型,以研究海区的海面风应力、温度和盐度资料作为海面边界条件,以与外海界面处的温度和盐度资料作为侧向液边界条件,并考虑长江径流、台湾暖流和东海沿岸流的影响,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各季节的三维斜压环流和温、盐结构进行... 利用POM模型,以研究海区的海面风应力、温度和盐度资料作为海面边界条件,以与外海界面处的温度和盐度资料作为侧向液边界条件,并考虑长江径流、台湾暖流和东海沿岸流的影响,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各季节的三维斜压环流和温、盐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环流的数值结果表明,冬季和秋季研究海区的水平环流主要由长江径流、东海沿岸流、台湾暖流、杭州湾环流和沿岸流与台湾暖流之间的气旋和反气旋涡构成;东海沿岸流与长江径流顺岸南下,随着自北往南岸界地形坡度的增大,其流幅变窄,流速增强;台湾暖流沿陡坡及其外缘蜿蜒北上,随着自南往北水深的变浅,其流幅由宽变窄继而又由窄变宽,流速却一直由强变弱。冬季和秋季海区纬度断面垂直环流的总趋势由近岸向外海流动,海底地形变化缓慢区离岸流产生波动,海底地形变化显著的陡坡区离岸流产生剧烈振荡而生成强升降流。春季和夏季研究海区的水平环流主要由长江径流与东海沿岸流汇合流、台湾暖流、杭州湾环流、舟山群岛附近及长江径流和东海沿岸流汇合流与台湾暖流之间的气旋和反气旋涡构成;长江径流和台湾暖流平行北上并在长江口以北产生顺时针偏转。由海区水平环流特征和变化趋势证实,春季长江冲淡水已开始向东北偏转,夏季冲淡水的偏转程度、伸展距离和扩展范围都更甚于春季;春季在长江口近岸存在弱上升流,夏季长江口外的陡坡区出现下降流,而长江口以北和以南的陡坡区出现上升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邻近海区 水平环流 垂直环流 升降流 气旋 反气旋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部海域障碍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4
10
作者 潘爱军 万小芳 +2 位作者 许金电 郭小钢 吴日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5-43,共9页
南海中部海域(10°~19°N,108°~122°E)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的障碍层.障碍层发生概率夏季最大(52.8%),秋季次之(41.0%),春季最小(10.5%).夏季(2000年8~9月)障碍层最显著,平均厚度约为14.2m;除... 南海中部海域(10°~19°N,108°~122°E)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的障碍层.障碍层发生概率夏季最大(52.8%),秋季次之(41.0%),春季最小(10.5%).夏季(2000年8~9月)障碍层最显著,平均厚度约为14.2m;除114°E以东、吕宋岛以西海域为障碍层的多发区外,中南半岛东南海域(12°~14°N,110°~114°E)也存在显著的障碍层;春季(1998年4~6月)和秋季(1998年12月)障碍层平均厚度分别为6.8和11.2m,障碍层多位于114。E以东、吕宋岛以西海域.此外,吕宋岛以西海域(12。~16。N,116。~120。E)及中沙和西沙群岛附近(16。~18°N,110°~116°E)海域障碍层年发生几率超过20%,相对而言,其他海域障碍层年发生几率偏小.降水机制和层结机制分别是南海中部海域春、夏季和秋季障碍层形成的主要原因.其中,降水机制及东南向的Ekman平流较好的解释了春、夏季吕宋岛以西附近海域成为障碍层多发区的原因;此外,强降水是夏季中南半岛东南海域(12°~14°N,110°~114°E)障碍层产生的关键,反气旋涡(暖涡)有助于形成更强的障碍层,上升流对障碍层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中部海域 障碍层 层结 降水 Ekman平流 反气旋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宋海峡海洋环流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李薇 刘秦玉 杨海军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3期345-352,共8页
根据对高分辨率的并行海洋气候模式输出的较长时间序列的海面高度(SSH)场的分析,推断在吕宋海峡附近海区常年存在吕宋海峡黑潮流套,该流套出现于吕宋海峡的中部和北部,表现为一个舌状的SSH的高值中心自海峡东部的太平洋向西... 根据对高分辨率的并行海洋气候模式输出的较长时间序列的海面高度(SSH)场的分析,推断在吕宋海峡附近海区常年存在吕宋海峡黑潮流套,该流套出现于吕宋海峡的中部和北部,表现为一个舌状的SSH的高值中心自海峡东部的太平洋向西扩展到南海北部,大致到达110°E的位置,但其位置、形状、强度等表现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和季节内时间尺度变化的特征。在吕宋海峡东侧的大洋上,经常出现位置和范围时有变化的反气旋涡,与之对应,在SSH的月平均经向和纬向剖面上,吕宋海峡东侧的大洋上有永久存在的SSH高值中心。另外在1995年1~7月期间有一次完整的黑潮流环脱离黑潮主体并在南海北部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宋海峡 黑潮流套 反气旋涡 海洋环流 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近岸西部海域的海流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曹雪峰 石洪源 +4 位作者 郑斌鑫 侍茂崇 郭佩芳 吴伦宇 丁扬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9,共9页
利用广西近岸西部白龙半岛海域2011—2012年连续一年的观测资料和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该海域潮流和余流的基本特征及变化规律,得出如下结论:白龙半岛海域潮汐为正规全日潮,但是潮流为不规则半日潮流;旋转谱分析显示,潮流逆时针旋转分量... 利用广西近岸西部白龙半岛海域2011—2012年连续一年的观测资料和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该海域潮流和余流的基本特征及变化规律,得出如下结论:白龙半岛海域潮汐为正规全日潮,但是潮流为不规则半日潮流;旋转谱分析显示,潮流逆时针旋转分量强于顺时针旋转分量,全日潮流的总能量小于半日潮流的能量;潮流振幅在夏季明显高于冬季,这是因为夏季北部湾北部的显著层结导致的较浅海域的内潮同样比较显著,并且表现为由表层向底层加强;另外,本文首次发现,经过北部湾的台风会增强主要的全日、半日分潮的能量,引起潮流的流速增加。通过数模试验,第一次发现在白龙半岛附近海域存在一个小尺度的反气旋涡,范围大约位于108°E^108.7°E、20.8°N^21.5°N,涡旋在秋季产生,可以一直持续到冬季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龙半岛 潮流 潮汐 旋转谱 余流 反气旋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冬、夏季环流的三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5
13
作者 蔡树群 王文质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7-33,共7页
本文利用一个斜压三维陆架海模式──HAMSOM模式对12月份和8月份的南海环流进行数值模拟,结果为:对上层流场,在12月份,在西沙群岛-中沙群岛海区间呈现一个气旋式环流,在越南中部东岸存在一支南向西边界流,在金兰湾的远海为一局... 本文利用一个斜压三维陆架海模式──HAMSOM模式对12月份和8月份的南海环流进行数值模拟,结果为:对上层流场,在12月份,在西沙群岛-中沙群岛海区间呈现一个气旋式环流,在越南中部东岸存在一支南向西边界流,在金兰湾的远海为一局地反气旋涡,在南海南部,主要表现为万安滩的气旋式大弯曲(气旋涡)及在北康暗沙北侧的反气旋涡;在8月份,在东沙群岛-中沙群岛-吕宋岛西侧海域间存在一大尺度的气旋涡,在南海西部主要表现为以西沙群岛南部的气旋涡与金兰湾-礼乐滩间的反气旋式大环流相对峙的局面,同时在万安滩东侧有-气旋涡.由于斜压效应、底形效应的作用,使冬、夏季的南海南部中层流场几乎与上层流场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南海环流 弯曲 反气旋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坡折带潮流和低频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丛 鲍献文 +2 位作者 丁扬 毕聪聪 万凯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1-231,共11页
利用旋转谱分析、调和分析和低通滤波的方法,对1987年8月至1988年1月南海北部东沙附近陆架坡折带处定点海流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了该区域定常余流、潮流和低频流的特征。各观测层次定常余流基本为西向流,垂向呈现较强的正压性。潮流... 利用旋转谱分析、调和分析和低通滤波的方法,对1987年8月至1988年1月南海北部东沙附近陆架坡折带处定点海流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了该区域定常余流、潮流和低频流的特征。各观测层次定常余流基本为西向流,垂向呈现较强的正压性。潮流以日分潮和半日分潮为主,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全日潮流椭圆长轴普遍大于半日潮流,冬季K1分潮振幅在近底层明显增大,海流在中间层存在明显的惯性振荡。从能量角度分析,剩余流占海流总能量比例较大,定常余流能量主要存在于沿岸线方向,而垂直于岸线方向的能量主要由潮流和剩余流构成。低频流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1988年1月呈现明显的顺时针旋转形态。冬季海表面风应力与次表层低频流有较强的相关性。结合OFES(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for the Earth Simulator)模拟结果,利用动量平衡分析的方法探究了动量方程中各项对低频流的贡献以及1988年1月次表层出现北向流的动力机制。冬季低频流具有较强的地转流特征,垂向分布受海水层化影响;东北风松弛和反气旋涡的联合作用是次表层出现偏北向流动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潮流 低频流 地转流 反气旋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黑潮活跃区表层流场的半年内时间尺度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兴智 李崇银 王桂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1,共11页
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资料,对东海黑潮表层海流的半年内时间尺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主要以下结论:(1)东海黑潮表层海流在台湾东北海区和吐噶喇海峡附近海区存在着最为显著的变化;(2)那里的表层海流都存在半年内时间尺度... 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资料,对东海黑潮表层海流的半年内时间尺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主要以下结论:(1)东海黑潮表层海流在台湾东北海区和吐噶喇海峡附近海区存在着最为显著的变化;(2)那里的表层海流都存在半年内时间尺度的变化,其谱峰主要在50~70d及90~140d两个频段内,两个准周期变化的基本特征都是异常气旋涡和反气旋涡的准周期转换;(3)异常气旋涡和反气旋涡的活动都与东海黑潮在两个海区的流轴变化相联系,气旋涡与黑潮流轴在该海区的向东南退缩相伴,而反气旋涡与黑潮流轴在该海区的向西北推进相伴;(4)初步分析表明,在台湾东北海域导致50~70d变化的异常涡旋主要源于黑潮自身存在的中尺度过程,而90~140d的变化则主要受从台湾以东传来的中尺度涡影响。类似地,吐噶喇海峡附近的黑潮海流同样在50~70d及90~140d两个频段内存在显著的准周期变化,回归分析表明,导致50~70d变化主要源于上游黑潮海流的中尺度过程,而90~140d的变化则主要受琉球群岛以东传来的中尺度涡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黑潮 表层海流 半年内时间尺度变化 中尺度过程 气旋 反气旋涡 黑潮流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潮流域的环流数值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黄浩升 孙湘平 袁业立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34-139,共6页
黑潮流域的环流数值研究黄浩升,孙湘平,袁业立(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岛)关键词黑潮,反气旋式暖涡,数值模拟前言黑潮是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系统的西边界强流。它由北赤道流向北流动的一个分支延续而来,其源地位于台湾东南... 黑潮流域的环流数值研究黄浩升,孙湘平,袁业立(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岛)关键词黑潮,反气旋式暖涡,数值模拟前言黑潮是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系统的西边界强流。它由北赤道流向北流动的一个分支延续而来,其源地位于台湾东南海域,黑潮流经台湾东岸、东海和日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 反气旋式暖 数值模拟 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前环流的三维海流诊断计算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袁耀初 廖光洪 王彰贵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4,共14页
基于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前航次(4月22日至5月24日)获得的水文资料和NCEP提供的风场资料,采用三维海流诊断模式计算南海环流,结合同时期高度计资料T/P推得的水位高度距平分布,获得了一致的南海环流的流态,主要环流特性概括如下... 基于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前航次(4月22日至5月24日)获得的水文资料和NCEP提供的风场资料,采用三维海流诊断模式计算南海环流,结合同时期高度计资料T/P推得的水位高度距平分布,获得了一致的南海环流的流态,主要环流特性概括如下:(1)黑潮入侵南海较弱,黑潮的大部分绕过吕宋海峡作反气旋弯曲,向东北方向流向台湾以东,但小部分在300m以浅向西入侵,并局限于中国大陆以南较狭窄的陆架坡内,不扩展到所有的西边界,这与Qu的观点一致.(2)南海北部环流,在300m以浅主要由海盆尺度的气旋环流支配,它以两个气旋式涡C1与C2为核心组成.在300m以深,南海北部环流被反气旋环流以暖涡W4为核心分离成两个尺度不大、分别以气旋涡C2和C3为核心的环流.冬季时海盆尺度气旋式环流的范围比4~5月大得多.(3)南海中部环流,主要由海盆尺度的反气旋环流支配.在300m以浅海盆尺度的反气旋式环流分别以暖涡W1,W2和W3为核心组成.在反气旋式涡W1东南存在一个以C1为核心气旋式环流.但在300m以深,海盆尺度的反气旋环流分别以暖涡W1,W2和W4为核心组成,并向北扩展到20°N′(4)在越南以东近岸存在一支较强的沿岸北向流,其强度比6月时沿岸的北向流强.这支较强的北向的沿岸流一直可达17°15′N附近,比6月时更往北大约3°15′.(5)产生1998年4~5月南海环流的动力机制有两个:最重要的动力因子为斜压场与地形相互作用项,其次为东南风作用下风应力与地形相互作用项.Sverdrup关系在南海环流不满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环流 东南季风 海流诊断模式 气旋反气旋 海盆尺度环流 动力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冷水团的生成与演变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黄浩 陈学恩 林璘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91-1200,共10页
本文基于现场观测资料并结合FVCOM三维海洋模式的模拟结果,研究了2010年青岛冷水团生消过程和演变机制。结果表明,山东半岛东南海域的中层冷水是青岛冷水团的雏形,于4月中旬演变为青岛冷水团,位于青岛东南外海40m以下的盐度锋面中;刻画... 本文基于现场观测资料并结合FVCOM三维海洋模式的模拟结果,研究了2010年青岛冷水团生消过程和演变机制。结果表明,山东半岛东南海域的中层冷水是青岛冷水团的雏形,于4月中旬演变为青岛冷水团,位于青岛东南外海40m以下的盐度锋面中;刻画了青岛冷水团的消亡过程:5月青岛冷水团的北部底层水并入南黄海底层冷水中,构成南黄海的西部冷中心;而南部水团面积大幅减小,温盐特征大幅上升;6月上旬,青岛冷水团完全被南黄海底层冷水吞并,青岛冷水团完全消亡;揭示了青岛-石岛近海反气旋涡、黄海冷水团锋面密度环流对青岛冷水团的作用,前者是青岛冷水团存在的动力机制,后者加剧了底层海域的水平热量交换,促使了青岛冷水团的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冷水团 中层冷水 青岛-石岛近海反气旋涡 黄海暖流 黄海冷水团锋面密度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