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艺术界定的反本质主义考察及其理论建构契机
1
作者 殷曼楟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48,共13页
艺术界定的反本质主义主张既是后现代反本质主义批判的一个剖面,又有着其独有的理论逻辑和分析方法。该方法由语言哲学的语言“用法”分析所奠定。该研究方法及其启发下的克里斯特勒的“艺术”概念史分析不但构成了艺术定义反本质主义... 艺术界定的反本质主义主张既是后现代反本质主义批判的一个剖面,又有着其独有的理论逻辑和分析方法。该方法由语言哲学的语言“用法”分析所奠定。该研究方法及其启发下的克里斯特勒的“艺术”概念史分析不但构成了艺术定义反本质主义批判的两大基础,而且也引导了其后各类艺术界定方案的理论构想方向。恰恰是由于艺术定义的反对者关注到艺术一词的“用法”,他们因此意识到了描述性定义、评价性定义与规范性定义的区别;他们发现了“艺术”作为一元论概念还是多元论概念的问题;艺术定义使用中难以回避的评价功能,以及艺术本质往往被用作评价标准的问题;他们也发现了艺术界定中必须加以考虑的艺术概念与艺术实践的内在张力。借助这些讨论,现今为何仍然需要艺术概念这一问题也在一个新层面得到了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定义 反本质主义 用法 艺术评价 艺术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反本质主义:寻找变化中的同一
2
作者 和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67,共11页
反-反本质主义最早是由英国著名的文化理论大家保罗·吉尔罗伊提出的,其基本内涵可以用“变化中的同一”来概括。此概念一经提出,就在种族研究、女性主义研究等领域产生巨大影响,像斯皮瓦克的“策略性本质主义”等一些概念也被看作... 反-反本质主义最早是由英国著名的文化理论大家保罗·吉尔罗伊提出的,其基本内涵可以用“变化中的同一”来概括。此概念一经提出,就在种族研究、女性主义研究等领域产生巨大影响,像斯皮瓦克的“策略性本质主义”等一些概念也被看作反-反本质主义而一起讨论。首先,反-反本质主义通过保持事物本身的具体同一性,建立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新的逻辑起点。这个逻辑起点不是规定性的(本质主义),而是基于研究对象的现实经验表达,是描述性的,甚至是事实性的。其次,反-反本质主义通过双重定位,力求在差异中实现事物的不断“生成”,即在不断变化中实现事物的自我创造。再次,反-反本质主义通过策略性的停顿,实现对事物变化中的同一性认知,其目的是为了现实的具体政治行动。如何在快速流动的多样性的世界中超越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认识论模式,是人类在后现代主义之始就一直探索的重要课题,借助反-反本质主义这一概念,可以推进对这一课题的进一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本质主义 本质主义 反本质主义 保罗·吉尔罗伊 变化中的同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学反本质主义:是什么与为什么——关于文艺学反本质主义论争的理论反思 被引量:7
3
作者 赖大仁 许蔚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5-80,共6页
在文艺学界关于文学本质问题的论争中,学者们对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理解可谓大相径庭。本文对其中一些理论命题与基本观点加以了梳理、辨析,并对这场论争所涉及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反本质主义理论思潮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反本质主... 在文艺学界关于文学本质问题的论争中,学者们对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理解可谓大相径庭。本文对其中一些理论命题与基本观点加以了梳理、辨析,并对这场论争所涉及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反本质主义理论思潮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反本质主义究竟是什么与为什么?应当如何认识这场论争的意义?总的来看,这场论争是与传统文艺学在"后文学"时代遇到的困境和挑战有关,与文艺学界在这种挑战面前努力寻求突破的理论焦虑有关,与当代文学理论知识生产转型重建的价值选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本质 本质主义 反本质主义 价值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本质主义”文艺学是否可能?——评一种新锐的文艺学话语 被引量:39
4
作者 支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5-23,共9页
作为当前文艺学论争中出现的一种新锐话语,“反本质主义”文艺学站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立场上对当代中国文艺学“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生产进行了全面的反省和深刻的批判,在客观上为中国当代文艺学知识生产开拓了一个广阔的思想空间... 作为当前文艺学论争中出现的一种新锐话语,“反本质主义”文艺学站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立场上对当代中国文艺学“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生产进行了全面的反省和深刻的批判,在客观上为中国当代文艺学知识生产开拓了一个广阔的思想空间。但告别“本质主义”之后,“反本质主义”文艺学并没能构建出一个充分中国化、直面当下语境的文学观念和理论话语。它在“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反省、中国当代文艺学知识生产机制和“知识社会学”方法等三个层面所固有的致命缺欠使其知识生产和话语形态最终不幸沦为一种理论虚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本质主义”文艺学 知识社会学 中国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反本质主义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本质观、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 被引量:22
5
作者 张正江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10,共4页
马克思主义本质观认为,本质即事物的根本性质,本质与现象统一于事物中,本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的本质有界本质、类本质、个性本质三个层次。教育本质也具有三个层次:教育的类本质、种本质和亚种本质。教育本质上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 马克思主义本质观认为,本质即事物的根本性质,本质与现象统一于事物中,本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的本质有界本质、类本质、个性本质三个层次。教育本质也具有三个层次:教育的类本质、种本质和亚种本质。教育本质上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是以凝结了人类生命本质力量的文化来滋养、培育和增强人的生命本质力量,提高人的类本质,发展人的个性本质,教人正确对待人的界本质,使人的本质与生命力量充分而全面地发展,使人成为完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本质主义 马克思主义本质 人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作为教育本体论的教育哲学——兼论“反本质主义”教育观点的时代困境 被引量:14
6
作者 朱成科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5,共5页
教育学界关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争论一直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教育本体论问题本身具有不可消解性,即“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内在地反映了人类本性的历史性和永恒性的统一。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追求教育有无“本体”或... 教育学界关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争论一直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教育本体论问题本身具有不可消解性,即“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内在地反映了人类本性的历史性和永恒性的统一。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追求教育有无“本体”或“本质”,而在于对教育“本体”和“本质”的追问方式。基于后现代主义理论自身的贫困,教育本体论并不能有效解决教育研究中的“本质主义”倾向问题。在终极价值上,当代教育哲学就是教育本体论;在次级反思的层面上,教育哲学就是教育观;在当下中国现实中,这种教育观就是主体性教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主义 反本质主义 教育观 教育哲学 教育本体论 主体性教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本质主义的“建构”:盲点摸不出大“象”来——兼论文艺学研究中的价值维度、知识维度与要素维度的共生 被引量:9
7
作者 刘锋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3-61,共9页
本文从"工具论"与"审美论"的不同建构事实出发,认为反本质主义的建构只是一种知识论,而不是价值论,因而有抹平一切建构努力的相对主义倾向;并强调重建"政治批评"不能以牺牲文艺学的学科特性为代价,认为... 本文从"工具论"与"审美论"的不同建构事实出发,认为反本质主义的建构只是一种知识论,而不是价值论,因而有抹平一切建构努力的相对主义倾向;并强调重建"政治批评"不能以牺牲文艺学的学科特性为代价,认为只有站在文学的立场确认文学与政治的想象关系才是合适的选择;主张文艺学的研究在价值维度、知识维度与要素维度的共同作用下探索文学的某些特性与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本质主义 建构 知识维度 价值维度 要素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人论中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内在冲突(下) 被引量:9
8
作者 徐长福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3期34-39,共6页
马克思早期所树立的关于人的价值理想是个人所拥有的丰富的资质和禀赋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理想所反对的是把具有丰富属性的人变成一种片面的人,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人论富于反本质主义的意蕴;但与此同时,马克思又赋予了这一价值... 马克思早期所树立的关于人的价值理想是个人所拥有的丰富的资质和禀赋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理想所反对的是把具有丰富属性的人变成一种片面的人,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人论富于反本质主义的意蕴;但与此同时,马克思又赋予了这一价值理想以"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一本质,在其后的思考中,在为人的价值理想探寻现实道路的过程中,他又进一步将人的本质规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规定为物质生产活动,规定为资本及其运动的必然逻辑,从而回到了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轨道上。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人论中,存在着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内在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论 思维方式 本质主义 反本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本质主义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定义问题 被引量:2
9
作者 梁云真 汪基德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0-12,17,共4页
自教育技术产生起,人们总是试图统一对其名称、定义的认识,但至今未能达成共识。在这一认识过程中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本质主义倾向,即相信广泛的教育技术领域里存在着唯一的本质,教育技术的定义就是要反映这个本质。在反本质主义者看来... 自教育技术产生起,人们总是试图统一对其名称、定义的认识,但至今未能达成共识。在这一认识过程中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本质主义倾向,即相信广泛的教育技术领域里存在着唯一的本质,教育技术的定义就是要反映这个本质。在反本质主义者看来,事物具有多样性,教育技术的不同定义正是反映了事物的多样性,不必刻意追求统一的教育技术定义。反本质主义为人们认识教育技术定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维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主义 反本质主义 教育技术定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人论中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内在冲突(上) 被引量:7
10
作者 徐长福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1期24-24,50-55,共7页
本文从个人与其所拥有的众多属性的关系出发,对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的思维方式作了一番较为系统的考察,得到的基本结论是:马克思早期所树立的关于人的价值理想是个人所拥有的丰富的资质和禀赋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理想所反对的是把具... 本文从个人与其所拥有的众多属性的关系出发,对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的思维方式作了一番较为系统的考察,得到的基本结论是:马克思早期所树立的关于人的价值理想是个人所拥有的丰富的资质和禀赋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理想所反对的是把具有丰富属性的人变成一种片面的人,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人论富于反本质主义的意蕴;但与此同时,马克思又赋予了这一价值理想以"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一本质,在其后的思考中,在为人的价值理想探寻现实道路的过程中,他又进一步将人的本质规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规定为物质生产活动,规定为资本及其运动的必然逻辑,从而回到了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轨道上。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的人论中,存在着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内在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论 思维方式 本质主义 反本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本质主义和本体论学理问题——西方文论中国化重点个案研究之一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坤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9-167,共9页
文论建构不仅相伴着一系列关键词的更新,更有围绕理论基石而产生的变化;后者不只是基本观点的改动,而是与学理的调整直接相关连。新时期以来文论界的学理变化,首推反本质主义的盛行;从学理层面看,本质论不应该就此消失、由本体论取而代... 文论建构不仅相伴着一系列关键词的更新,更有围绕理论基石而产生的变化;后者不只是基本观点的改动,而是与学理的调整直接相关连。新时期以来文论界的学理变化,首推反本质主义的盛行;从学理层面看,本质论不应该就此消失、由本体论取而代之。童庆炳先生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以平静的方式重新认可本质论,可视为学理反思的结果。本质论能够存在两千多年,其深厚根基在于先在性和同一性,两者皆源于自然本体论。本质论所追问的"是",与本体论所注重的"在",多有重合交集,并不能取消"是"的空间;本体论的神学色彩与目的论预设,与本质论的先在性异曲同工。迄今反本质主义的成功,在于以建构论消解本质论的僵化或固化对象的弊病;但建构论真正要消解的还是本质论的先在性及其背后的自然本体论。如果不能转到社会本体论上来,现在取代本质论的本体论,将来也会发展为反本体主义。同一性由认识论中的镜喻传统和树喻传统所支撑,反本质主义在学理层面上有三大问题需要继续深化:以无镜认识论反思有镜认识论、以块茎思维抗衡树喻传统、以差异性消解同一性。某种意义上,本质论只是同一性的表现,正如反本质主义只是差异性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理研究 反本质主义 本体论 先在性 同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本质主义与女性主义批判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进 张颖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47-50,共4页
当代反本质主义思潮兴起,性别本体论的合法性受到普遍质疑。在本质主义传统的清算中,女性主义在颠覆性别本质的同时批判父权政治,而对女性本体的取消却使其陷入解构迷宫。性别消解与理想缺失,造成当代女性主义面对性别批判与学术价值的... 当代反本质主义思潮兴起,性别本体论的合法性受到普遍质疑。在本质主义传统的清算中,女性主义在颠覆性别本质的同时批判父权政治,而对女性本体的取消却使其陷入解构迷宫。性别消解与理想缺失,造成当代女性主义面对性别批判与学术价值的矛盾。要解决利益与价值、批判与学术之间的矛盾,女性主义就势必要彻底摆脱性别对立意识,在重塑女性主体的基础上回到理性的性别研究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本质主义 女性主义 解构 主体重建 性别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天雪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0-12,共3页
在时下的教育学家们意识中有一种后现代情结,反本质主义就是其中之一。反本质主义以其强大的意识流在冲洗着陈腐的教育学话语体系,给教育学研究以巨大的认识论指向,但由于中国所谓的本质主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本质主义,而是一种伪本质... 在时下的教育学家们意识中有一种后现代情结,反本质主义就是其中之一。反本质主义以其强大的意识流在冲洗着陈腐的教育学话语体系,给教育学研究以巨大的认识论指向,但由于中国所谓的本质主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本质主义,而是一种伪本质主义,它继承了本质主义最落后的方法论基础,却没有本质主义的根基。所以,我们反应的是教育学本质主义的方法论,而不是本质主义本身,要以一种中介的思维温和地去挽救本质,而不是对本质进行革命,为此要树立教育研究的三大意识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方法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主义 反本质主义 本质主义 问题意识 学理意识 方法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反本质主义时代的教育本质观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正江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7,共5页
辩证唯物主义本质观认为,本质是一事物主要的、根本的属性、性质、特征,本质是生成的、多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反本质主义所反和所能反的是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本质观。教育不是一种客观事物,而是一类(族)客观事物的泛称,是一个大... 辩证唯物主义本质观认为,本质是一事物主要的、根本的属性、性质、特征,本质是生成的、多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反本质主义所反和所能反的是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本质观。教育不是一种客观事物,而是一类(族)客观事物的泛称,是一个大家族,可从教育的内容、过程、意图或目的三方面探索教育的本质。从教育过程来看,教育即灌输、即训练、即传授、即引导、即启蒙(批判、解放)、即认识、即发展、即学习、即发现、即建构、即生活、即交往、即对话、即理解、即游戏等。教育的本质是生成的、发展的,教育的本质具有家族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 反本质主义 教育 教育的本质 教育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性、反本质主义及空间转向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9-144,共6页
作为衡量文学的尺度,文学性有着不同的考察脉络。反本质主义冲击了从形象性到审美意识形态这种迄今仍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解文学性的本质主义范式,从一元本质、多元本质走向没有本质。文学性应该放弃那种穿越时空的迷思,交由共时空间结构... 作为衡量文学的尺度,文学性有着不同的考察脉络。反本质主义冲击了从形象性到审美意识形态这种迄今仍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解文学性的本质主义范式,从一元本质、多元本质走向没有本质。文学性应该放弃那种穿越时空的迷思,交由共时空间结构中的诸多关系项进行充分博弈后再予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性 反本质主义 空间转向 关系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本质主义到反本质主义:艺术本质论的终结及其反思 被引量:6
16
作者 郭昭第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4-38,共5页
艺术本质论大体源于本质主义所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肯定存在某种本质与普遍规律的假设,但是随着对艺术本质的进一步探讨,日益暴露出严重的悖论现象。这就使人们开始怀疑甚至否定艺术本质论,并且逐步认同了反本质主义所谓世界上本来不存... 艺术本质论大体源于本质主义所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肯定存在某种本质与普遍规律的假设,但是随着对艺术本质的进一步探讨,日益暴露出严重的悖论现象。这就使人们开始怀疑甚至否定艺术本质论,并且逐步认同了反本质主义所谓世界上本来不存在本质和普遍规律,人不是在发现本质而是在发明本质的观点。这就使艺术本质论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对艺术本质论的反思,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艺术相关理论的缺憾与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本质 本质主义 反本质主义 终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中心、反本质主义与文论重建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自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3-159,共7页
在当代中国文论界,反本质主义的引入及其造成的巨大冲击,对于破除与解构僵化思维及话语霸权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理论中心"的强制阐释运思模式与问题。这不仅表现在它的解构策略上,也体现在它所谓的"建构主义"重... 在当代中国文论界,反本质主义的引入及其造成的巨大冲击,对于破除与解构僵化思维及话语霸权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理论中心"的强制阐释运思模式与问题。这不仅表现在它的解构策略上,也体现在它所谓的"建构主义"重建思路与"关系主义"重建思路之中。而这也使反本质主义的理论重建与现实的文学实践活动相疏离,并表现出自身理论构建的无力与不足。当代中国文论的重建,必须从认识论根源入手,重新恢复理论与实践的正确关系,回归到实践的根本出发点,从而克服对西方理论的亦步亦趋及对现成理论结论的文献式演绎,构建具有民族特色和实践根基的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以促进自身理论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中心 强制阐释 反本质主义 文论重建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视图书馆学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之争 被引量:4
18
作者 梁灿兴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3-51,共9页
文章通过探索"本质"概念的产生在人认识本能上的起源,将人们对"本质"的认识归结为一种语言现象,继而考察"本质"一词作为思维方式和研究共同体认识范式的意义,认为"本质"在作为范式时,在现代已... 文章通过探索"本质"概念的产生在人认识本能上的起源,将人们对"本质"的认识归结为一种语言现象,继而考察"本质"一词作为思维方式和研究共同体认识范式的意义,认为"本质"在作为范式时,在现代已经很少作为"真理"的面目出现,而"本质"作为思维方式,只是至今还是现代科学主流方法特征的还原论的特例。但是,作为哲学概念,"本质"并不能用于科学研究。因而从一般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推导出系统目的类似于事物的"本质",从而使事物"本质"获得了一个在科学研究中近似的替代品。继而考察了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指出迄今只有"抽象图书馆学""知识集合论""可获得性论"的研究使用了现代一般科学方法论,并因此获得了研究相应观点内部联系的基本思路,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解释力。理论解释力是理论说服力的来源。理论推演是产生大量新问题的主要方法,但同时也会限制研究者的思路。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无法避免。图书馆学的现象领域作为社会现象的一部分,可以具有多种"本质",但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要形成研究思路和理论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学 本质主义 反本质主义 系统目的 研究对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批评:从大写的“真理审判”到小写的“意义启示”——论中国反本质主义批评的话语之路 被引量:4
19
作者 支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4-102,共9页
后新时期以来,20世纪中国批评话语出现了一种革命式的断裂,一些批评家借助于西方后现代思想资源的启示而告别了自梁启超和王国维以来的"本质主义批评话语"。我将这种越出本质主义批评话语后另行生成的话语形态称之为"中... 后新时期以来,20世纪中国批评话语出现了一种革命式的断裂,一些批评家借助于西方后现代思想资源的启示而告别了自梁启超和王国维以来的"本质主义批评话语"。我将这种越出本质主义批评话语后另行生成的话语形态称之为"中国新批评"。与本质主义批评的话语倾向相反,"中国新批评"的根本特征是"反本质主义",它反对根据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化的本质对艺术进行"真理审判",而将无限自由的"思想反思"和"意义启示"作为批评的根本目标。其结果必然是,20世纪中国单一的本质主义批评话语彻底"复数化"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批评 反本质主义 真理审判 意义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尼特反本质主义心智理论的本质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魏屹东 宋尚玮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21,共6页
反本质主义是丹尼特心智哲学的主要特征。丹尼特在将意向性、意识和自我自然化的过程中建立了关于三者的反本质主义理论:意向状态不是某种因其内在本质而存在的实在,它的本体论地位是由意向立场承诺的;不存在能够定义意识的本质属性,意... 反本质主义是丹尼特心智哲学的主要特征。丹尼特在将意向性、意识和自我自然化的过程中建立了关于三者的反本质主义理论:意向状态不是某种因其内在本质而存在的实在,它的本体论地位是由意向立场承诺的;不存在能够定义意识的本质属性,意识不过是大脑中那些能够具有长久影响力的草稿;"自我"不是一个内部的"小人",而是由人的全部特性构成的叙事的叙事重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尼特 多重草稿模型 叙事自我 反本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