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下审美贫困的反思与批判
1
作者 张子程 《语文学刊》 2022年第4期10-18,共9页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文简称《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劳动现象的分析,对造成资本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工人阶级普遍贫困化的深刻反思,为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反人类本质和反自然性质。工人的贫困化既包括...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文简称《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劳动现象的分析,对造成资本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工人阶级普遍贫困化的深刻反思,为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反人类本质和反自然性质。工人的贫困化既包括物质的贫困化,也包括精神的贫困化。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因劳动异化而造成的社会审美贫困,导致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初期人的精神异化现象产生,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和反自然的制度属性。资本主义社会往往通过剥削人来控制自然,反过来又通过自然加深对工人的盘剥与压榨。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工人阶级的贫困也使得自然陷于极端丑陋的状态中;工人生活在文明的阴沟中,而自然处于荒芜的窘态下。因此,对资本主义社会审美贫困的反思与批判既要着眼于工人阶级自身的自由,也要关注自然本身的解放。如果异化劳动难以消除,审美的贫困化就难以彻底改变;而只有发展到了共产主义阶段,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自然才能获得彻底的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 审美贫困 反思与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传统文化深层结构的反思与批判——鲁迅《肥皂》重释 被引量:1
2
作者 胡峰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7-54,共8页
发表于1924年3月27日、28日《晨报副刊》的《肥皂》,是鲁迅比较偏爱的一篇小说。作者多次流露出对它的喜爱之情:1926年收入由北新书局出版的小说集《彷徨》,1933年又收录作者编选的《自选集》(上海天马书店出版),1935年,鲁迅为赵家璧主... 发表于1924年3月27日、28日《晨报副刊》的《肥皂》,是鲁迅比较偏爱的一篇小说。作者多次流露出对它的喜爱之情:1926年收入由北新书局出版的小说集《彷徨》,1933年又收录作者编选的《自选集》(上海天马书店出版),1935年,鲁迅为赵家璧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编选《小说二集》时,又将其作为1917-1927年间自己最重要的四篇小说之一选入。在该小说集的《序言》中,他再次强调《肥皂》等小说“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为圆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化 民族心理 新名词 《肥皂》 反思与批判 口耳并重 文化深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届两岸西方翻译理论反思与批判暨“翻译中国”学术研讨会征稿通知(一号文件)
3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2-142,142,共1页
由天津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和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主办、南京大学和台湾东吴大学协办的“第二届两岸西方翻译理论反思与批判暨中国经典外译国学学术研讨会”,
关键词 西方翻译理论 学术研讨会 反思与批判 中国 两岸 外国语大学 文件 征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课程”批判与反思:教材的选用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爱菊 徐文彬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29-31,49,共4页
在“新课程”实施当中,教材的选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遭到了各方的批评。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局限于“错误”诉说本身是无济于事的,应该把反思与批判的焦点落实在“新课程”教材选用的机制上。具体而言,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 在“新课程”实施当中,教材的选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遭到了各方的批评。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局限于“错误”诉说本身是无济于事的,应该把反思与批判的焦点落实在“新课程”教材选用的机制上。具体而言,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批判与反思:教材选用过程中的费用应该由谁来承担;是否应该对教材选用委员会的工作进行监督与问责;是否应该对教材出版和发行部门的经济与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在教材的选用过程当中是否应该听一听学生们的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课程 选用机制 教材选用 反思与批判 “错误” 社会行为 发行部门 教材出版 委员会 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视与反凝视的矛盾书写——电影《大佛普拉斯》的底层醒思与社会批判 被引量:4
5
作者 黄钟军 潘路路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30-34,共5页
三位无人问津的小人物以及一段看似扑朔迷离却又意料之中的离奇故事,电影《大佛普拉斯》以其客观冷峻的影像格调,轮廓了小人物于社会底层苟且残生的心酸与不易,影片以行车记录仪为媒串联整部作品的叙事,肚财与菜埔因行车记录仪而获得窥... 三位无人问津的小人物以及一段看似扑朔迷离却又意料之中的离奇故事,电影《大佛普拉斯》以其客观冷峻的影像格调,轮廓了小人物于社会底层苟且残生的心酸与不易,影片以行车记录仪为媒串联整部作品的叙事,肚财与菜埔因行车记录仪而获得窥探乃至凝视上层社会的可能;透过影像的结构,受众又得以凝视肚财、菜埔、释迦等人的生存实况,而贯穿电影作者的旁白以及电影的整体叙事又推动着观众在间离的视效中不断抽离受众的凝视,从而在凝视与反凝视的矛盾结构中形成对社会乃至自身的反思与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矛盾结构 社会批判 普拉斯 电影 行车记录仪 书写 反思与批判 社会底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教育反思——从“后现代”视野看
6
作者 史铭之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7期16-19,共4页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现代主体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批判。在此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为基础的主体教育是否动摇了其存在的根基?面对后现代的主义的挑战,主体教育又将去向何处?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对现代...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现代主体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批判。在此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为基础的主体教育是否动摇了其存在的根基?面对后现代的主义的挑战,主体教育又将去向何处?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对现代主体性和主体教育做出了反思与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后现代视野中的主体教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主体教育 后现代 “后现代” 主体性理论 教育反思 后现代主义思潮 主体教育观 反思与批判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注行动本身——课程改革教学价值观的反思 被引量:3
7
作者 刘冬岩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6期7-9,23,共4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知识本位”的教学价值观给予了理性的反思与批判,希冀从人文关怀的理想出发重建教学价值观。各种反思后的教学价值理想不约而同地转向对教学过程的关注。从结果的关注转向过程的关注,这是价值观念的超越。...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知识本位”的教学价值观给予了理性的反思与批判,希冀从人文关怀的理想出发重建教学价值观。各种反思后的教学价值理想不约而同地转向对教学过程的关注。从结果的关注转向过程的关注,这是价值观念的超越。但是并非所有的过程都有价值,为避免教学价值问题因过于抽象、浪漫而遁入形式理性的观念世界,需要对行动过程的价值给予理性的关注,即关注行动本身。教学价值观的重建,应该面向具体教学现实,使教学在过程价值的实现中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价值观 行动本身 过程价值 教学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反思与批判 “知识本位” 形式理性 价值理想 人文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验作文”的课堂逻辑 被引量:1
8
作者 朱治国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26,共3页
我们必须承认,基础教育中传统的作文教学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因素:教学中学生主体失位,把对生活世界的主观表达变成了对文字材料的机械复制和粘贴;生活体验缺失,以写作知识灌输和写法技能训练代替生活观察与阅读积累;教学过程缺失... 我们必须承认,基础教育中传统的作文教学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因素:教学中学生主体失位,把对生活世界的主观表达变成了对文字材料的机械复制和粘贴;生活体验缺失,以写作知识灌输和写法技能训练代替生活观察与阅读积累;教学过程缺失,以批改和讲评为主的“结论性”教学方式依然是作文教学的主流。“体验作文”教学,则是在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反思与批判中建构起来的教学方法。对生活的关注、对主体的尊重以及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生成,是体验作文教学的三个基本维度。以课堂教学逻辑为视角,分析体验作文教学的生成机制和理论基础,对于更好地进行作文教学实践或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验作文 课堂教学 逻辑 作文教学 教学存在 生活世界 教学过程 反思与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万里作品选
9
作者 贺万里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贺万里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扬州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清代扬州画派研究会会长,石河子大学西部绘画研究所研究员。出版有《装置艺术研究》、《永远的前卫:中国现代艺术的反思与批判》、《鹤鸣九天:中国古代绘画的功能论》、
关键词 万里 作品选 中国古代绘画 南京艺术学院 石河子大学 反思与批判 扬州大学 扬州画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方电视文化研究的传统与经验
10
作者 荣耀军 《电影评介》 2011年第9期31-33,共3页
西方电视文化研究主要经历了"法兰克福"、"伯明翰"和"后现代"等三个阶段,"反思与批判精神"是贯穿西方电视文化研究始终的一条主线,同时也是推动电视文化研究良性健康发展的推动力量。西方电视... 西方电视文化研究主要经历了"法兰克福"、"伯明翰"和"后现代"等三个阶段,"反思与批判精神"是贯穿西方电视文化研究始终的一条主线,同时也是推动电视文化研究良性健康发展的推动力量。西方电视文化研究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电视文化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 文化研究 反思与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青悲剧与民族灾难
11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27-127,共1页
关键词 知青文学 个人悲剧 民族 悲剧主题 知青小说 知青作家 八十年代 文学作品 知青题材 反思与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梦莉散文的悲剧美
12
作者 赵朕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7-48,共2页
泰国华文作家梦莉是一位长于表现悲剧情结的作家。她的散文的悲剧美,不是旨在宣泄大悲大哀,以引起震撼心魄的“怜悯与恐惧”;而是将文学作为严肃而沉重的人间苦闷的象征,回嚼着个人情感和社会环境的强烈冲突所形成的人生苦闷。这两种因... 泰国华文作家梦莉是一位长于表现悲剧情结的作家。她的散文的悲剧美,不是旨在宣泄大悲大哀,以引起震撼心魄的“怜悯与恐惧”;而是将文学作为严肃而沉重的人间苦闷的象征,回嚼着个人情感和社会环境的强烈冲突所形成的人生苦闷。这两种因素所构成的悲剧冲突,奠定了她的散文悲剧美的基石。《在月光下砌座小塔》可称之为体现这种悲剧冲突的扛鼎之作。这篇散文写她童年时像男孩子那样,在中秋节砌小塔,塔里放些柴草,点上火,再一把一把地往塔里撒盐,盐被火烧得噼啪作响,她玩得非常开心。可是两三天后,她砌的小塔被恶作剧的男孩子给毁坏了。尽管事后她对那个抛掷鞭炮,故意毁塔的小男孩并不记恨,但在她幼小的心灵上却留下了“几许残缺”。她到处寻找砖块和瓦片砌的这座小塔,是一种有价值人生的体现,也是美的象征,而这有价值的东西和美的毁灭,则构成了悲剧的底蕴。鲁迅曾说:“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少,消磨于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正因为梦莉擅长于通过这种“平常”的悲剧来概括社会生活中不理想、不完美的一面,才使她的作品能激发起人们的审美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梦莉散文 悲剧美 悲剧氛围 悲剧冲突 悲剧意识 反思与批判 怜悯与恐惧 社会环境 悲剧情结 古典诗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性学习
13
作者 张伟 《辽宁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23-124,共2页
关键词 体验性学习 语文教学 社会情景 现代学习方式 人格健全 知识增长 反思与批判 生活情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的诅咒——有感《偷窥无罪》
14
作者 南天青锋 《电影评介》 2002年第7期28-29,共2页
麦子善导演的《偷窥无罪》,在影片放映没有结束之前,对于长期在儒家“非礼勿视”熏陶下的传统观念来说,那些张扬暴露的性爱场面,给人感觉影片走的是靠感官刺激来攫取市场的色情路线,但当看到影片的结尾时。
关键词 人物关系 影片放映 感官刺激 形象塑造 传统观 结构艺术 “爱” 社会形态 反思与批判 行为的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