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形而上学还是后形而上学 被引量:5
1
作者 常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7-95,共9页
西方哲学家对形而上学的“讨伐” ,是沿着两个方向进行的 :一是以经验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的反形而上学 ;二是以黑格尔、海德格尔和德里达为代表的非科学主义的反形而上学。反形而上学运动的历史显示 :反形而上学总是无... 西方哲学家对形而上学的“讨伐” ,是沿着两个方向进行的 :一是以经验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的反形而上学 ;二是以黑格尔、海德格尔和德里达为代表的非科学主义的反形而上学。反形而上学运动的历史显示 :反形而上学总是无法彻底的 ,前面的反形而上学者总是被后来人批评为形而上学家。哲学正在向“后形而上学”转型。后形而上学是在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之间的辩证运动。在哲学的后形而上学时代 ,提供最终的形而上学根据已经不是哲学的主要功能 ,但解构各种形而上学根据的任务 ,却仍然是非哲学莫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 反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科学哲学中的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 被引量:2
2
作者 魏屹东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6-91,共6页
科学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是指“超经验的本体论”。即超越以经验为基础的实证科学范围 ,研究关于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知识和学说。 2 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就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的特点而言 ,经历了一个“拒斥形而上学→肯定形而上学→内化... 科学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是指“超经验的本体论”。即超越以经验为基础的实证科学范围 ,研究关于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知识和学说。 2 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就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的特点而言 ,经历了一个“拒斥形而上学→肯定形而上学→内化形而上学→回归形而上学”的发展过程。其具体表现是 :逻辑经验主义拒斥形而上学 ;证伪主义肯定形而上学 ;历史主义内化形而上学 ;科学实在论回归形而上学。这一过程表明 ,形而上学在科学的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 ,只要还有哲学 ,就少不了形而上学 ;只要还有科学 ,就摆脱不了形而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哲学 形而上学 反形而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克的不可知论因素及反形而上学倾向 被引量:2
3
作者 崔永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1-16,共6页
 洛克是西方哲学史上系统批判、研究人类理性的第一人。他将人类认识的范围完全限定在观念的范围内,把作为事物属性之基层和支托的实体、作为各种可感性质之内在根据的实在本质以及超出感觉经验之外的过于遥远和细小的事物一概视为人...  洛克是西方哲学史上系统批判、研究人类理性的第一人。他将人类认识的范围完全限定在观念的范围内,把作为事物属性之基层和支托的实体、作为各种可感性质之内在根据的实在本质以及超出感觉经验之外的过于遥远和细小的事物一概视为人类理智之外的对象。洛克之所以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既与其在认识论上坚持经验论密切相关,又与其在本体论上坚持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分不开。洛克哲学的不可知论思想开近代反形而上学之先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克 实体 不可知论 反形而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克莱和休谟的反形而上学观点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桂权 余冰心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21,共7页
当代语言分析哲学试图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来解决传统哲学尤其是形而上学的问题,这种方法来自经验论。经验论从本性上说就是反形而上学的。经验论的代表人物洛克、贝克莱和休谟都涉及形而上学,但是明确表示反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家是贝克... 当代语言分析哲学试图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来解决传统哲学尤其是形而上学的问题,这种方法来自经验论。经验论从本性上说就是反形而上学的。经验论的代表人物洛克、贝克莱和休谟都涉及形而上学,但是明确表示反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家是贝克莱和休谟。贝克莱和休谟都认为,形而上学以抽象观念为研究对象,造成了哲学的困难、错误、复杂难解、晦暗不明,因此应该放弃形而上学,回到常识即感觉-知觉的经验论立场。贝克莱和休谟的反形而上学具有较为重要的当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克莱 休谟 反形而上学 经验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哲学:一种反形而上学的新人道主义 被引量:1
5
作者 曲红梅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51,共4页
马克思哲学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马克思哲学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超越。马克思哲学与人道主义的关系不是一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存在什么与马克思哲学相融合的... 马克思哲学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马克思哲学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超越。马克思哲学与人道主义的关系不是一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存在什么与马克思哲学相融合的作为马克思哲学组成部分的人道主义伦理原则。马克思哲学与人道主义的契合只能表现为马克思哲学本身就是一种反形而上学的新人道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反形而上学 历史唯物主义 人道主义 新人道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而上学反形而上学的历史教训
6
作者 杨韬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5-39,共5页
关键词 反形而上学思想 “存在” 宇宙本体 黑格尔 历史教训 哲学的对象 实践范畴 本体论 绝对精神 “实践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牛顿的反形而上学斗争
7
作者 朱兰芝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2-18,共7页
17- 18世纪 ,欧洲哲学史上经历过一场持续的反形而上学斗争。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一场反形而上学斗争是由牛顿开启的。其直接动因虽然在于满足当时科学发展的需要 ,但其意义远不止于满足这种需要。这一场反形而上学斗争是从中世纪神学到... 17- 18世纪 ,欧洲哲学史上经历过一场持续的反形而上学斗争。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一场反形而上学斗争是由牛顿开启的。其直接动因虽然在于满足当时科学发展的需要 ,但其意义远不止于满足这种需要。这一场反形而上学斗争是从中世纪神学到西方当代哲学的转折环节 ,它代表了当时的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但是 ,牛顿的反形而上学斗争的意义由于黑格尔的贬斥和恩格斯继黑格尔之后对牛顿的批评 ,以及对恩格斯的这一批评的不适当的强化和延伸而被低估甚至抹杀了 ,这无论是在哲学理论上还是在社会实践上 ,都造成了不良的后果。今天 ,重新回顾这一场反形而上学斗争 ,无论对我们的哲学理论研究还是社会实践探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顿 反形而上学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邓小平反形而上学思想初探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洁 徐春阳 《理论月刊》 2003年第1期28-29,共2页
邓小平反形而上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反对教条主义,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经验主义,注重调查研究,注重实效;反对走极端,注重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强调“两手抓”。
关键词 邓小平 实事求是 反形而上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而上学的召唤 被引量:7
9
作者 朱德生 《江淮论坛》 CSSCI 1995年第3期41-44,共4页
关键词 反形而上学 认识论 矛盾统一 存在论 知识论 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 辩证法 客观规律 本体论 认识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语言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复兴 被引量:1
10
作者 江怡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48-51,共4页
语言哲学的出现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语言哲学的发展经过了一个从形而上学到反形而上学,再到新的形而上学的循环过程。
关键词 弗雷格 逻辑哲学 形而上学 语言哲学 思想 逻辑主义 反形而上学 哲学家 西方哲学史 日常语言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构中国式形而上学
11
作者 张旭曙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4-72,115,共10页
形而上学不死源于它的属人本性。当代语境下提出重构中国式形而上学的主张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实践的内在必然要求,它是建设中国新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构中国式形而上学的不息动力在于思想者的批判精神、创新勇气。对形而上... 形而上学不死源于它的属人本性。当代语境下提出重构中国式形而上学的主张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实践的内在必然要求,它是建设中国新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构中国式形而上学的不息动力在于思想者的批判精神、创新勇气。对形而上学进行认识论批判、如何看待先验理性(形式)、构建以人(法权人格)为核心的自由理想的精神家园是重构中国式形而上学的三项主要课题。当代中国式形而上学的构建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形而上学 中国式形而上学 重构 人的本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与形而上学的重建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治河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2-7,共6页
关键词 康德 反形而上学 “哥白尼革命” 哲学家 重建形而上学 隐密 认识论 理性 未来形而上学 物自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而上学的“命舛”——兼谈马克思何以“拯救”了形而上学
13
作者 旷三平 黄秋生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2-29,共8页
形而上学的历史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历史。形而上学经历过辉煌的胜利,也遭到过无情的否弃,究其原因,是它落入了无法自拔的理论窠臼。从形而上学的建构路数来看,柏拉图主义滥觞、同一性逻辑执拗、单纯理性主义、迷崇科学化和语言宏大叙... 形而上学的历史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历史。形而上学经历过辉煌的胜利,也遭到过无情的否弃,究其原因,是它落入了无法自拔的理论窠臼。从形而上学的建构路数来看,柏拉图主义滥觞、同一性逻辑执拗、单纯理性主义、迷崇科学化和语言宏大叙事是其基本表征;而从反形而上学的批判路数来看,颠覆柏拉图主义、异质性话语、非理性诉求、反科学化倾向和微观叙事是其根本依据。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之“惑”:一边“颠覆”形而上学,一边又“复兴”形而上学,成为形而上学“命舛”中值得学界注意的一个哲学“悖论”或“吊诡”。马克思哲学在其创立过程中依然无法完全摆脱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的思想“困惑”,它在批判、否定形而上学的同时,本质主义地谈论“实践”、基础主义地谈论“社会”、历史主义地谈论“辩证法”、主体主义地谈论“无产阶级”和真理主义地谈论“共产主义”,从而“拯救”“复兴”和“重建”了形而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 反形而上学 马克思哲学 “拯救”形而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上学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百年探索 被引量:4
14
作者 郁振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12,共10页
科玄之争所提出的,在科学时代,形上学是否可能,如若可能又如何可能的问题, 贯穿于二十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形上学问题之探讨的整个过程中,虽然出现了反形而上 学的思想倾向,但从总体上说,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肯定了形而上学... 科玄之争所提出的,在科学时代,形上学是否可能,如若可能又如何可能的问题, 贯穿于二十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形上学问题之探讨的整个过程中,虽然出现了反形而上 学的思想倾向,但从总体上说,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肯定了形而上学的合法性,并对此作了有力的 论证。从内容上说,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集中探讨了天道观上的心物之辩,他们对此问题的探讨, 经历了一个从直观唯物论、自然物质本体论向实践唯物论转化的过程,而且对实践唯物论的理解 也表现为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形而上学 心物之辩 自然物质本体论 实践的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德格尔是反现代性还是最激进的现代性?——从海德格尔前期的思与行来看
15
作者 李涛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1-107,共7页
人们通常要么认为海德格尔是反对现代性的,要么认为海德格尔反对整个西方形而上学并试图开启思想的第二次开端。而施特劳斯认为,海德格尔是最激进的现代性第三次浪潮。笔者认为施特劳斯的说法是富有洞见的。本文认为,从海德格尔前期的... 人们通常要么认为海德格尔是反对现代性的,要么认为海德格尔反对整个西方形而上学并试图开启思想的第二次开端。而施特劳斯认为,海德格尔是最激进的现代性第三次浪潮。笔者认为施特劳斯的说法是富有洞见的。本文认为,从海德格尔前期的思与行来看,他在古今之争中的立场是明确的,有明显的现代性特征。海德格尔支持纳粹的政治言行,是与他的本真伦理学和反在场形而上学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一核心思想是从基督教以来的现代性思想中生发的。海德格尔发扬了基督教无限潜能思想对古希腊在场形而上学及其伦理学的反对,将存在及此在规定为具有无限性和不定性的可能性,将现代性推向更激进的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现代性 本真伦理学 在场形而上学 潜能形而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们时代的哲学旗帜——实践唯物主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于 陈志良 杨耕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79-87,共9页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两条基本原则是“反形而上学”和从“实践”出发,它所实现的哲学变革表现为: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由“客体原则”转换到“主体原则”,哲学结构由思维一存在的两极结构转换到思维一实践一存在的三级结构,哲学体系...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两条基本原则是“反形而上学”和从“实践”出发,它所实现的哲学变革表现为: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由“客体原则”转换到“主体原则”,哲学结构由思维一存在的两极结构转换到思维一实践一存在的三级结构,哲学体系的建构由“物质”原则转换到实践原则,哲学功能由“解释世界’转换到“改变世界”;实践是哲学发展方向的永恒的校正者,立足于现代实践格局基础之上的实践唯物主义是由下列方面构成的一种新的坐标系统:出发点范畴——实践,坐标轴心——主体,世界——实践的要素与前提,社会——人类实践活动的存在方式,辩证法——以实践辩证法为核心的三级系统,认识——实践结构的内化和升华,人类——“自我塑造”的自组织系统,新的本体论——实践本体论,以及由此产生的“反形而上学”和开放性的实践建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唯物主义 哲学变革 人类实践活动 反形而上学 实践辩证法 实践本体论 解释世界 旗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与物性——对一个海德格尔引发的争论的考察 被引量:8
17
作者 汪正龙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0-176,共7页
海德格尔中后期提出了艺术与物性的关系问题,批评了特性的载体、感觉多样性的统一体和具有形式的质料三种关于物的规定方式,认为创作是让某物作为一个被生产的东西而出现,作品把物因素置入敞开的领域中加以显现。海德格尔的思考奠基于... 海德格尔中后期提出了艺术与物性的关系问题,批评了特性的载体、感觉多样性的统一体和具有形式的质料三种关于物的规定方式,认为创作是让某物作为一个被生产的东西而出现,作品把物因素置入敞开的领域中加以显现。海德格尔的思考奠基于其艺术存在论,体现了他对艺术是什么以及人是什么的思考,与20世纪艺术的走向相关联,进而成为当代美学以及艺术理论中争论的一个核心问题。虽然其他美学家或思想家大多不是沿着海德格尔本人的思路,而似乎是将其批评过的思路加以改造进行探讨,但是在反模仿论、反形而上学方面却与海氏异曲同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艺术 物性 质料 反形而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构主义误读理论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敏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158-162,共5页
误读理论是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理论,涵盖了不确定性、互文性、反形而上学等重要解构思想。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文学接受的角度,认为误读是读者对具有"召唤结构"的文本在不同历史语境中作不同&qu... 误读理论是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理论,涵盖了不确定性、互文性、反形而上学等重要解构思想。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文学接受的角度,认为误读是读者对具有"召唤结构"的文本在不同历史语境中作不同"填充",区别于作者原意,也区别于杜撰;二是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误读理论在此作为比较文学方法论而受到重视;三是对解构主义误读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对单个西方学者的相关论著的系统研究,还需要加强对解构主义误读理论内在体系的研究,增进对解构主义文学批评思潮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误读 解构主义 互文性 反形而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揭开法律效力的面纱——斯堪的纳维亚现实主义法学关于法律效力的观点及启示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田田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6-84,共9页
对于法律效力这个贯穿法律发展历史的主题,不同的法学流派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斯堪的纳维亚现实主义法学家们将法学研究的基础建立在实证科学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为法律效力并非源于自然法和先验的正义价值,也并非如传统实证主义... 对于法律效力这个贯穿法律发展历史的主题,不同的法学流派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斯堪的纳维亚现实主义法学家们将法学研究的基础建立在实证科学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为法律效力并非源于自然法和先验的正义价值,也并非如传统实证主义法学家们认为的那样仅仅来源于主权者的意志、国家强制力等规范性因素,将法律还原为事实的"事实一元论"才能成就真正的法律科学。以此为进路,法律效力应当且只能被理解为可观察和可验证的社会事实,它不仅仅表现为人们的守法行为,更在于人们内心是否认同和受到约束。这种观点强调在事实层面特别是心理层面把握和理解法律效力,丰富了法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但也受到了其他学者对其诸如未准确划分内外不同视角的界限、消解了法的规范性的独特构造、排除价值因素并不能成就其科学性等批判。对斯堪的纳维亚现实主义法学及其法律效力观点的研究和反思,有助于我们从价值、形式和事实的不同层面研究法律效力的性质、依据和表现,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在当下中国语境中把握法律效力问题。在当前中国社会把握法律效力问题,首先要准确把握法律效力的内涵,重视社会、心理等现实因素对法律效力的影响,培养公民的法律情感,维护法律权威,保障法律实施,要用实证方法提升法学研究的科学性,从而创新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堪的纳维亚现实主义法学 反形而上学 法律效力 社会事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采与虚无主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杜丽燕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80-86,共7页
关键词 尼采哲学 反形而上学 强力意志 海德格尔 笛卡尔哲学 虚无主义者 悲观主义 消极的虚无主义 积极的虚无主义 最高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