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u(Et_2dtc)_3(phen)的生成反应焓变、摩尔热容和恒容燃烧能测定(英文) 被引量:1
1
作者 葛红光 陈三平 +3 位作者 谢钢 扬旭武 高胜利 史启祯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33-541,共9页
A ternary solid complex Lu(Et2dtc)3(phen) has been obtained from the reaction of hydrated lutetium chloride with sodium diethyldithiocarbamate (NaEt2dtc), and 1,10-phenanthroline (o-phen·H2O) in absolute ethanol.... A ternary solid complex Lu(Et2dtc)3(phen) has been obtained from the reaction of hydrated lutetium chloride with sodium diethyldithiocarbamate (NaEt2dtc), and 1,10-phenanthroline (o-phen·H2O) in absolute ethanol. IR spectrum of the complex indicates that Lu3+ binds with sulfur atom in the Na(Et2dtc)3 and nitrogen atom in the o-phen. The enthalpy change of liquid-phase reaction of formation of the complex, △CHM- (l), was determined to be (-32.821 ± 0.147 ) kJ·mol-1 at 298.15 K by an RD-496 Ⅲ type heat conduction microcalormeter. The enthalpy change of the solid-phase reaction of formation of the complex, △CHM- (s), was calculated to be (104.160 ± 0.168) kJ · mol-1 on the basis of an appropriate thermochemistry cycle. The thermodynamics of liquid-phase reaction of formation of the complex was investigated by changing the temperature of liquid-phase reaction. Fundamental parameters, such as the activation enthalpy (△HM-), the activation entropy (?驻SM-), the activation free energy (△GM-), the apparent reaction rate constant (k), the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E), the pre-exponential constant (A) and the reaction order (n), were obtained by combination the reaction thermodynamic and kinetic equations with the data of thermokinetic experiments. The molar heat capacity of the complex, cm, was determined to be (82.23 ± 1.47) J·mol-1·K-1 by the same microcalormeter. The constant-volume combustion energy of the complex, ΔcU, was determined as (-17 898.228 ± 8.59) kJ·mol-1 by an RBC-Ⅱtype rotating-bomb calorimeter at 298.15 K. Its standard enthalpy of combustion, △CHM-, and standard enthalpy of formation, △CHM-, were calculated to be (-17 917.43 ± 8.11) kJ·mol-1 and (-859.95 ±10.12) kJ·mol-1,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Et2dtc)3(phen) 生成反应焓变 热容 恒容燃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溶液与固体反应焓变的测量和校准 被引量:2
2
作者 陈瑞芝 申晓莉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51,共4页
用简易量热计测量稀溶液和固体的反应焓变.测量反应物混合前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把两部分温度分布外推到固体与溶液混合时刻,图解得到反应产生的最高温差.外推法可以补偿反应过程产生的系统与环境的热交换.利用外推法测量和计算了硫酸... 用简易量热计测量稀溶液和固体的反应焓变.测量反应物混合前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把两部分温度分布外推到固体与溶液混合时刻,图解得到反应产生的最高温差.外推法可以补偿反应过程产生的系统与环境的热交换.利用外推法测量和计算了硫酸铜与锌粉的反应焓变;利用盖斯定律间接测得了碳酸氢钠加热分解的反应焓变.用冷热水混合法测量了量热计的比热容,对反应实际产生的热量进一步校准.经校准后的反应焓变接近标准反应焓变.外推法可以推广到其他稀溶液和固体之间的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易量热计 反应焓变 外推法 量热计的比热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反应焓变的测定〉实验装置改进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祖善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1995年第3期67-68,共2页
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时的热效应叫做等压热效应,化学热力学称之为反应体系的焓变。化学反应焓变实验要求测出下列反应: Z_n(S)+ C_u^(2+)(ag)=Z _n^2+(ag)+ C_u(S)的热效应,再计算出反应的焓变。实验时,取一定体积准确浓度的硫... 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时的热效应叫做等压热效应,化学热力学称之为反应体系的焓变。化学反应焓变实验要求测出下列反应: Z_n(S)+ C_u^(2+)(ag)=Z _n^2+(ag)+ C_u(S)的热效应,再计算出反应的焓变。实验时,取一定体积准确浓度的硫酸铜液,与足够量的锌粉反应。过去,用手动搅拌浆把反应放出的热量,传递到整个体系,操作时很不方便,且效率低,常造成较大的误差。为此,我们经过多次改进,自行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反应焓变 测定 实验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榈酸异丙酯反应体系热力学参数的测定
4
作者 付丽丽 蒋登高 周彩荣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33-737,共5页
为确定"两步法"合成棕榈酸异丙酯工艺过程热力学可行性,进一步提高工程应用中引用数据的可靠性,采用DSC-60差示扫描量热仪和XRY-1C氧弹量热器等分别对该反应体系中物质的定压比热容和燃烧热进行了实验测定,并通过热力学关系... 为确定"两步法"合成棕榈酸异丙酯工艺过程热力学可行性,进一步提高工程应用中引用数据的可靠性,采用DSC-60差示扫描量热仪和XRY-1C氧弹量热器等分别对该反应体系中物质的定压比热容和燃烧热进行了实验测定,并通过热力学关系式计算得到有关物质的摩尔生成焓及反应焓变,为连续化工艺的设计提供了基础热力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酸异丙酯 热力学 摩尔生成 反应焓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烷基胺羰基化反应的热力学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满愿 张书芳 +2 位作者 崔丽凤 李海兰 化竞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30-33,共4页
利用基团贡献法估算了烷基胺类化合物与CO羰基化反应生成N-烷基甲酰胺的标准生成焓、标准熵和摩尔定压热容,对反应体系的热力学性质进行计算,得到不同反应温度下的反应焓变、吉布斯自由能变以及反应平衡常数等热力学数据。分析了反应的... 利用基团贡献法估算了烷基胺类化合物与CO羰基化反应生成N-烷基甲酰胺的标准生成焓、标准熵和摩尔定压热容,对反应体系的热力学性质进行计算,得到不同反应温度下的反应焓变、吉布斯自由能变以及反应平衡常数等热力学数据。分析了反应的方向与限度,考察了温度对反应焓变、吉布斯自由能变和反应平衡常数的影响,比较了热力学数据随反应物分子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323 K到473 K的温度区间内,文中涉及的烷基胺羰基化反应均为放热反应,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反应由自发向右进行转变为非自发反应。烷基胺N原子上取代基个数和结构的不同对反应热、反应方向与限度均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羰基化反应 基团贡献法 热力学计算 反应焓变 Gibbs自由能 平衡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判断化学反应方向的依据”教学实录 被引量:2
6
作者 侯仕夫 王林兆 《化学教学》 CAS 2009年第7期43-45,共3页
1教学设计基本思路 本节课内容选自苏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专题2第二单元第二节(第一节为化学反应的方向),是在新课程选修模块中增加的原大学化学知识。其教学基本要求为:知道熵的概念、能用反应焓变、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 1教学设计基本思路 本节课内容选自苏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专题2第二单元第二节(第一节为化学反应的方向),是在新课程选修模块中增加的原大学化学知识。其教学基本要求为:知道熵的概念、能用反应焓变、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如何浅显通俗进行教学,是对课任教师的一种挑战,笔者尝试科普化处理教材,用数据分析、实验探究、自然现象观察分析等比较直观的方法来完成教学基本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反应方向 教学实录 教学基本要求 化学反应原理 教学设计 化学知识 选修模块 反应焓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反应原理中有关热力学内容的几点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盛荣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5-77,共3页
针对中学《化学反应原理》课程中反应自发性、加热对于放热反应的作用、反应热与温度关系及在热化学方程式中的表示等几个易误解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 自发性 反应焓变 反应 持续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氨酸侧链和核酸碱基间离子氢键作用强度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李蕾 黄翠英 +2 位作者 姜笑楠 高希婵 王长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460-1467,共8页
采用MP2/6-31+G(d,p)方法优化得到了22个由精氨酸侧链与碱基尿嘧啶、胸腺嘧啶、胞嘧啶、鸟嘌呤及腺嘌呤形成的氢键复合物的气相稳定结构,使用包含BSSE校正的MP2/aug-cc-p VTZ方法计算得到了复合物的气相结合能,通过MP2/6-31+G(d,p)方法... 采用MP2/6-31+G(d,p)方法优化得到了22个由精氨酸侧链与碱基尿嘧啶、胸腺嘧啶、胞嘧啶、鸟嘌呤及腺嘌呤形成的氢键复合物的气相稳定结构,使用包含BSSE校正的MP2/aug-cc-p VTZ方法计算得到了复合物的气相结合能,通过MP2/6-31+G(d,p)方法和PCM模型优化得到了复合物的水相稳定结构,采用MP2/aug-cc-p VTZ方法和PCM模型计算得到了复合物的水相结合能.研究发现,精氨酸侧链与碱基间的离子氢键作用强度与单体间电荷转移量、氢键临界点电子密度及二阶作用稳定化能密切相关.与中性氢键相比,离子氢键作用具有更显著的共价作用成分.研究还发现,精氨酸侧链和碱基间形成的氢键复合物的稳定性次序可以通过氢键受体碱基分子上氧原子和氮原子的质子化反应焓变进行预测,质子化反应焓变越负,形成的氢键复合物越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氨酸侧链 核酸碱基 离子氢键 结合能 质子化反应焓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苯硫腙萃取分离磷酸钠溶液中微量锌离子 被引量:1
9
作者 欧小菊 何倩 +3 位作者 李正科 王威燕 刘文英 杨运泉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435-2443,共9页
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二苯硫腙萃取分离磷酸钠溶液中锌离子的萃取行为,考察了二苯硫腙在甲苯、苯、三氯甲烷及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在此基础上,研究以苯及三氯甲烷为溶剂的二苯硫腙萃取体系对磷酸钠溶液中微量锌... 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二苯硫腙萃取分离磷酸钠溶液中锌离子的萃取行为,考察了二苯硫腙在甲苯、苯、三氯甲烷及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在此基础上,研究以苯及三氯甲烷为溶剂的二苯硫腙萃取体系对磷酸钠溶液中微量锌的萃取平衡关系,探讨体系pH值、搅拌速度、萃取剂用量、温度及相比等因素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二苯硫腙在三氯甲烷中的溶解度最大,25℃时达17.55 g/L;在萃取体系pH为7.25、搅拌转速为550 r/min、温度为25℃、相比(A/O)为1:1时,浓度为1.2 g/L的二苯硫腙−三氯甲烷有机相对磷酸钠溶液中微量锌的单级萃取率可达92.57%;萃取时,二苯硫腙与溶液中的锌离子以近似2:1的摩尔比进行螯合;该螯合反应为吸热反应,反应焓变值为26.02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苯硫腙 萃取 锌离子 磷酸钠溶液 反应焓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酚F合成体系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
10
作者 邓玉媛 乔凯 +1 位作者 霍稳周 李花伊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6-51,共6页
对苯酚与甲醛反应合成双酚F体系进行了热力学分析,通过等键反应设计、G-C基团贡献法和分子模拟等多种方法计算了双酚F合成体系中各物质液态的生成焓和标准熵,计算涉及反应的焓变、熵变、Gibbs自由能变及平衡常数。结果表明:在298—363 ... 对苯酚与甲醛反应合成双酚F体系进行了热力学分析,通过等键反应设计、G-C基团贡献法和分子模拟等多种方法计算了双酚F合成体系中各物质液态的生成焓和标准熵,计算涉及反应的焓变、熵变、Gibbs自由能变及平衡常数。结果表明:在298—363 K之间,苯酚与甲醛合成双酚F的主、副反应均为放热反应,Gibbs自由能变均为绝对值较大的负值,反应可自发进行,需要开发高选择性的催化剂和适宜的反应条件以控制副反应;各步反应平衡常数很高,反应进行得较完全。此外,通过动力学分析讨论了苯酚/甲醛摩尔比对双酚F选择性的影响,随着苯酚/甲醛摩尔比增加,选择性提高,酚醛摩尔比高于10后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F合成 反应焓变 Gibbs自由能 酚醛比 双酚F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