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甲烷挥发性有机物(NMHCs)对北京大气臭氧产生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安俊琳 王跃思 孙扬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18-1324,共7页
以2005年北京大气中臭氧(O3)、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和NMHCs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夏季O3及其前体物的变化特征以及O3产生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北京夏季大气中O3体积分数较高,最高φ(O3)为199.79×10-9。按丙烯等量体积分... 以2005年北京大气中臭氧(O3)、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和NMHCs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夏季O3及其前体物的变化特征以及O3产生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北京夏季大气中O3体积分数较高,最高φ(O3)为199.79×10-9。按丙烯等量体积分数计算,大气中NMHCs体积分数以苯乙烯体积分数最高。AHC占总NMHCs的大部分,而AHC中以R-AROM最高。大气氧化剂OX产生率随着NOx的增加而递增,平均产生率为12.5×10-9h-1,而O3产生效率平均为4.0。O3净产生率在正午12:00最大,O3产生的过程中以过氧氢自由基的光化学生成反应为主。敏感性试验发现,大气中O3体积分数主要受NMHCs体积分数的控制,其中以R-AROM和R-OLE对大气中O3产生的贡献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非甲烷挥发有机物(NMHCs) 臭氧产生效率 相对增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工业区VOCs污染特征与臭氧生成敏感性 被引量:18
2
作者 于广河 林理量 +2 位作者 夏士勇 朱波 黄晓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94-2001,共8页
于2020年9~10月在深圳北部典型工业区开展在线观测以分析该地VOCs污染状况,并使用基于观测的模型(OBM)研究臭氧生成敏感性.观测期间VOCs的总浓度为48.5×10^(-9),浓度水平上烷烃>含氧有机物(OVOCs)>卤代烃>芳香烃>烯烃&... 于2020年9~10月在深圳北部典型工业区开展在线观测以分析该地VOCs污染状况,并使用基于观测的模型(OBM)研究臭氧生成敏感性.观测期间VOCs的总浓度为48.5×10^(-9),浓度水平上烷烃>含氧有机物(OVOCs)>卤代烃>芳香烃>烯烃>乙炔>乙腈.臭氧生成潜势(OFP)为320μg/m^(3),其中芳香烃、OVOCs以及烷烃贡献最大,这3类物种OFP贡献总和超过90%.乙烯与苯呈现“两峰一谷”的日变化特征,主要受到机动车排放的贡献.相对增量反应性(RIR)分析表明,削减人为源VOCs对控制当地臭氧生成最为有效,当中又应优先控制芳香烃;经典动力学曲线(EKMA)分析表明该片区臭氧生成处于过渡区,在开展VOCs区域联防联控的同时,需要在当地进行有力的NOx控制以强化该地区臭氧污染长期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有机物(VOCs) 臭氧生成潜势(OFP) 相对增量反应(RIR) 经典动力学曲线(EKM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OBM模型研究广州臭氧的生成过程 被引量:26
3
作者 高东峰 张远航 曹永强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7-51,共5页
应用基于观测的模型(OBM)研究了广州及其周边地区2000年夏、秋季臭氧生成过程的相对敏感性.在分析2000年7,11月广州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及其下风向的花都和新垦地区臭氧及其前体物浓度变化和相互关系基础上,应用OBM模型对上述地点的光化学... 应用基于观测的模型(OBM)研究了广州及其周边地区2000年夏、秋季臭氧生成过程的相对敏感性.在分析2000年7,11月广州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及其下风向的花都和新垦地区臭氧及其前体物浓度变化和相互关系基础上,应用OBM模型对上述地点的光化学反应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模拟分析,以讨论这一地区的光化学反应类型.研究表明:7月广州市环境保护研究所RIR(AHC)>RIR(NO),臭氧生成处于VOC控制,下风向的花都RIR(NO)>RIR(AHC),臭氧生成处于NOx控制;11月广州市环境保护研究所RIR(AHC)>RIR(NO),臭氧生成处于VOC控制,下风向的新垦RIR(NO)>RIR(AHC),臭氧生成处于NOx控制.该模拟结果与该地区的相关空气质量模型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观测的模型(OBM) 臭氧生成潜势 相对增量反应(R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混沌粒子群算法的冷却剂平均温度预测控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龙 陈传奇 张凯文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0-86,共7页
为提高核反应堆预测控制求解最优控制律的效率和准确性,将堆芯预测模型拓展为冷却剂平均温度预测模型,基于自适应混沌粒子群算法,结合反应性增量约束条件和在线参数辨识对预测控制系统进行滚动优化,最终实现冷却剂平均温度的预测控制。... 为提高核反应堆预测控制求解最优控制律的效率和准确性,将堆芯预测模型拓展为冷却剂平均温度预测模型,基于自适应混沌粒子群算法,结合反应性增量约束条件和在线参数辨识对预测控制系统进行滚动优化,最终实现冷却剂平均温度的预测控制。通过MATLAB平台进行模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滚动优化过程中改进的混沌粒子群算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寻优;在负荷升、降过程中,该控制方法也保证了冷却剂平均温度快速、精准地跟踪设定值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 冷却剂平均温度预测模型 自适应混沌粒子群算法 预测控制 反应性增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大气VOCs污染特征及其对臭氧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34
5
作者 曾沛 郭海 +6 位作者 梁胜文 胡柯 黄振 胡艳琦 王祖武 成海容 吕效谱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7-124,共8页
于2014年1-12月在武汉市城区对大气中105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进行在线监测,以便研究武汉市区VOCs的组成特征及变化规律。同时评估大气VOCs对武汉市臭氧(O_3)生成的影响,并探讨关键VOCs活性物种及来源。结果表明,武汉市2014年大气... 于2014年1-12月在武汉市城区对大气中105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进行在线监测,以便研究武汉市区VOCs的组成特征及变化规律。同时评估大气VOCs对武汉市臭氧(O_3)生成的影响,并探讨关键VOCs活性物种及来源。结果表明,武汉市2014年大气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s)年平均浓度为(92.88±1.06)μg/cm^3,乙烷、丙烷、乙烯、正丁烷、甲苯是浓度最大的5个物种。大气TVOCs的浓度在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昼夜变化表现为明显的早晚双高峰特征。在非甲烷碳氢化合物(NMHCs)中,烯炔烃的臭氧生成潜势最大,其次为芳香烃和烷烃。武汉市臭氧生成潜势最大的5个物种分别为乙烯、间/对-二甲苯、丙烯、甲苯和异丁烯。机动车排放是武汉市大气VOCs的重要来源,控制机动车VOCs排放有助于削减大气VOCs活性较大的组分,从而减少臭氧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有机化合物 臭氧 机动车尾气 最大增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