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4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胶囊乳液型聚合物对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的影响
1
作者 徐辉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7-414,共8页
为了设计高效的靶向增黏二元驱油体系,研究了微胶囊乳液型聚合物对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的作用机制。采用旋转滴方法测定了羧酸盐和硫酸盐类延展型表面活性剂(C8PmEnC和C8PmEnS)与正构烷烃间的界面张力,考察了PO数目、EO数目和离子... 为了设计高效的靶向增黏二元驱油体系,研究了微胶囊乳液型聚合物对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的作用机制。采用旋转滴方法测定了羧酸盐和硫酸盐类延展型表面活性剂(C8PmEnC和C8PmEnS)与正构烷烃间的界面张力,考察了PO数目、EO数目和离子头对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长PO链的螺旋结构有利于界面张力降低,而长EO链的空间效应不利于降低界面张力,当PO数目≥10且EO数目≤10时,C8PmEnC和C8PmEnS分子才可能达到超低界面张力。水溶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80会增强混合体系的亲水性,明显降低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的nmin值;油溶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Span80与延展型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中形成混合胶束,不影响nmin值。当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活性不够强时,靶向增黏聚合物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其发生竞争吸附,界面张力升高;对于界面活性较强的延展型表面活性剂,靶向增黏聚合物通过调整亲水亲油平衡影响界面张力。未破壳和破壳靶向增黏聚合物均会进一步降低油溶性较强的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张力,维持超低界面张力活性。这对靶向增黏二元驱的体系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展表面活性 微胶囊乳液聚合 界面张力 PO数 EO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及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2
作者 靖波 朱玥珺 +3 位作者 黄波 赵春花 何欣彦 宫厚健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1-559,共9页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和CCUS技术的发展,CO_(2)反应型表面活性剂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文章从CO_(2)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物化性质和变化及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等方面综述了CO_(2)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CO_(2)反应...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和CCUS技术的发展,CO_(2)反应型表面活性剂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文章从CO_(2)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物化性质和变化及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等方面综述了CO_(2)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CO_(2)反应型表面活性剂通常含有能与CO_(2)溶于水后生成的H+反应的含氮基团、羧酸、苯酚等基团。此类表面活性剂与CO_(2)反应后其类型和性质会发生显著变化,表面活性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变。此外,反应后体系的黏度、对原油的乳化作用及起泡特性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这些性质的转变可以通过CO_(2)的通入和消除进行调控。现场实践已经证明,CO_(2)/表面活性剂溶液交替注入技术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CO_(2)气窜,提高驱油效率。如果能成功地将CO_(2)反应型表面活性剂性能可调控的特点利用到油田气开发过程中,充分发挥CO_(2)和表面活性剂的协同增效作用,将会在提高原油产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反应表面活性 表面活性 黏度 乳化 提高采收率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在砂岩气藏中的气湿反转规律及标度模型
3
作者 姚同玉 丛苏男 +2 位作者 刘卫东 崔传智 张俨彬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3-131,共9页
针对气藏开发过程中因钻采流体侵入、凝析液相析出、水相反渗吸等引起的天然气渗流能力降低、发生液锁等现象,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仍然存在防液锁化学剂类型单一且成本高、评价方法尚不清晰等问题。为此,利用云母片接触角测... 针对气藏开发过程中因钻采流体侵入、凝析液相析出、水相反渗吸等引起的天然气渗流能力降低、发生液锁等现象,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仍然存在防液锁化学剂类型单一且成本高、评价方法尚不清晰等问题。为此,利用云母片接触角测试实验和岩心端面接触角测试实验研究了不同链长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岩石表面的气湿反转规律,利用渗透系数实验对比了气湿反转前后液相渗透系数,建立了防液锁的标度模型,并将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在云母片和岩心表面具有较强的气湿反转能力,相对于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和十四烷基三甲基溴化铵(T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气湿反转能力最强,能将水和十二烷在云母片表面的接触角分别从6.0°、6.6°增至83.1°、62.2°,岩心端面的接触角分别从17.6°、19.2°增至93.1°、84.2°;(2)经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润湿反转后,液相在岩心中的渗透系数降低,且CTAB降低幅度最大,水相和油相渗透系数分别降低73.7%和69.4%;(3)构建的防液锁的标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经0.05%CTAB处理后,水相和油相渗透系数分别降低72.3%和67.0%,模型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对误差小于5%。结论认为,研究认识深化了对气湿反转现象的理解,CTAB可有效抑制气藏液锁,构建的标度模型可以评价气湿反转防液锁效果,能为砂岩气藏防液锁、降积液、延长生产周期提供有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铵盐表面活性 气湿反转 接触角 渗透性 气藏液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刚性疏水基Bola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
4
作者 贾梦娇 刚洪泽 +1 位作者 牟伯中 杨世忠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165-2173,共9页
以十一烯酸甲酯为原料,苯或二苯甲烷为连接基,通过傅克烷基化、酰胺化与季铵化反应,制备了两种刚性疏水基Bola型表面活性剂(Ph-2UHSB和DiPh-2UHSB)。采用HPLC-MS和ESI-MS对产物进行了表征,探究了不同刚性基团对Bola型表面活性剂的表面... 以十一烯酸甲酯为原料,苯或二苯甲烷为连接基,通过傅克烷基化、酰胺化与季铵化反应,制备了两种刚性疏水基Bola型表面活性剂(Ph-2UHSB和DiPh-2UHSB)。采用HPLC-MS和ESI-MS对产物进行了表征,探究了不同刚性基团对Bola型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性能、抗硬水稳定性及去污性能等的影响,并将Ph-2UHSB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复配,考察了m(Ph-2UHSB)∶m(SDBS)对其复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h-2UHSB与DiPh-2UHSB的溶解温度均<0℃,临界胶束浓度(CMC)分别为2.96×10^(–5)和1.34×10^(–5)mol/L,两者抗硬水等级均达到4级,优于SDBS;DiPh-2UHSB和Ph-2UHSB在CMC处的表面张力分别为37.75和34.49 mN/m,表面过剩量分别为2.16和0.99μmol/m^(2),分子最小截面积分别为0.77和1.67 nm^(2);在硬度为500 mg/kg的水中,Ph-2UHSB对机油去除率比DiPh-2UHSB同比高9.92%,比SDBS和十二烷基硫酸钠分别同比高18.34%与9.02%。Ph-2UHSB与SDBS复配后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在硬度为250 mg/kg的水中,m(Ph-2UHSB)∶m(SDBS)=6∶4复配的表面活性剂去污率最高,为84.86%,比Ph-2UHSB单独使用高8.68%,比SDBS单独使用高21.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性连接基 两性Bola表面活性 抗硬水性 去污性能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聚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制备、表征及其稳定高内相乳液的研究
5
作者 叶鑫煌 薛嘉豪 赵玉来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331-4340,共10页
合成了具有不同长度连接链的可聚型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PC11-n-11(n=2,4,6),采用核磁共振波谱仪(1H NMR)和红外光谱仪(FTIR)对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连接链长度对PC11-n-11的界面性能、胶束直径分布、润湿性能和高内相乳液(HIPE)稳... 合成了具有不同长度连接链的可聚型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PC11-n-11(n=2,4,6),采用核磁共振波谱仪(1H NMR)和红外光谱仪(FTIR)对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连接链长度对PC11-n-11的界面性能、胶束直径分布、润湿性能和高内相乳液(HIPE)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制备的PC11-n-11的界面性能明显优于传统表面活性剂(DTAB),且润湿性能强。随着连接链长度的增加,临界胶束浓度(CMC)和最大表面吸附容量(Γ_(max))逐渐减小,每个表面活性剂分子所占据的最小面积(A_(min))逐渐增大,界面性能更好,形成的胶束直径先增大后减小,对疏水性表面的润湿性也更好。其中PC11-4-11和PC11-6-11对HIPE的稳定性好,以PC11-6-11为稳定剂通过HIPE模板法成功制备了壳聚糖和聚丙烯酰胺复合的多孔聚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聚 GEMINI表面活性 界面性能 润湿性 高内相乳液 多孔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磺酸改性POSS基巨型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性能
6
作者 吕斌 胡家瑞 +2 位作者 郑力军 杨海恩 高党鸽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174-2181,2306,共9页
3-缩水甘油醚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不同烷基链(甲基、异丁基、正辛基和正十二烷基)的烷基三乙氧基硅烷经水解反应,合成了具有环氧基和不同烷基链长(n)的双官能团笼型聚倍半硅氧烷(POSS)7EP-POSS-C_(n)(n=1、4、8、12);再以牛磺酸(Tau... 3-缩水甘油醚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不同烷基链(甲基、异丁基、正辛基和正十二烷基)的烷基三乙氧基硅烷经水解反应,合成了具有环氧基和不同烷基链长(n)的双官能团笼型聚倍半硅氧烷(POSS)7EP-POSS-C_(n)(n=1、4、8、12);再以牛磺酸(Tau)对其进行改性,制备了系列Tau改性POSS基巨型表面活性剂(7Tau-POSS-C_(n))。采用FTIR、NMR、TEM和DLS对其进行了表征,通过表面张力、接触角、界面张力测试,考察了烷基链长对7Tau-POSS-C_(n)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8时,7Tau-POSS-C_(8)具有最优的表面活性、界面活性和润湿性,其在水溶液中均匀分散呈球状胶束,平均粒径为135.5 nm,多分散指数为0.405;7Tau-POSS-C_(8)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为0.04 mol/L,最低表面张力为29.0 mN/m;浓度为0.04 mol/L的7Tau-POSS-C_(8)可将油水界面张力降至5.821 mN/m,其可将油湿性聚四氟乙烯膜的水接触角降至38.0°。7Tau-POSS-C_(n)含有大量的亲水性磺酸基,具有更大的极性差和分子体积,在液液界面的界面活性更强、吸附稳定性更高,从而显著降低油水之间界面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 聚倍半硅氧烷 牛磺酸 界面张力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柴油脱硫工艺研究
7
作者 江羿锋 李洪 袁文超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208,共7页
以酰胺化反应与季铵化反应两步法制备了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2C_(12)GeQS,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对其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以2C_(12)GeQS作为相转移剂,在直馏柴油的氧化脱硫中进行了单因素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季铵化反应成功制... 以酰胺化反应与季铵化反应两步法制备了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2C_(12)GeQS,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对其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以2C_(12)GeQS作为相转移剂,在直馏柴油的氧化脱硫中进行了单因素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季铵化反应成功制备出了2C_(12)GeQS,1641和1550 cm^(-1)处测试出了酰胺基的存在。在直馏柴油的氧化脱硫中较优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90 min、搅拌速率900 r/min、表面活性剂用量0.2wt%、氧化剂体系中H_(2)O_(2)和CH_(3)COOH的体积比0.7、氧化剂与柴油体积比0.3,该工艺下柴油脱硫率和质量收率分别为85.96%和94.28%。随着循环使用次数的增加,2C_(12)GeQS的孔道结构逐渐被堵塞,其表面出现了团聚现象,脱硫能力逐渐降低,循环使用5次后,脱硫率和质量收率分别为82.89%和90.05%,具有较高的脱硫效果和优异的重复使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馏柴油 氧化脱硫 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 相转移 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离子-阴离子Bola型表面活性剂和纳米SiO2颗粒协同稳定的双重响应型O/W乳状液 被引量:2
8
作者 刘佩 潘婷 +4 位作者 裴晓梅 宋冰蕾 蒋建中 崔正刚 Bernard P.Binks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共15页
合成了一种非离子-阴离子Bola型智能表面活性剂,通过pH-响应可以在非离子型CH_(3)O(EO)_(5)-R_(11)-COOH(pHpKa)之间转换。单独使用时,非离子型和Bola型分别表现为不良乳化剂和优良乳化剂。与纳米SiO_(2)颗粒复配使用时,非离子型能与SiO... 合成了一种非离子-阴离子Bola型智能表面活性剂,通过pH-响应可以在非离子型CH_(3)O(EO)_(5)-R_(11)-COOH(pHpKa)之间转换。单独使用时,非离子型和Bola型分别表现为不良乳化剂和优良乳化剂。与纳米SiO_(2)颗粒复配使用时,非离子型能与SiO_(2)颗粒协同稳定O/W(正癸烷)型Pickering乳状液,其中表面活性剂通过氢键作用吸附到颗粒表面产生原位疏水化作用,提高了颗粒的表面活性,并且这种Pickering乳状液具有pH-和温度-双重响应性,能够通过改变pH或者温度使乳状液在稳定和破乳之间实现多次转换。另一方面,Bola型CH_(3)O(EO)5-R_(11)-COONa能够与纳米SiO_(2)颗粒协同稳定分散液包油(oil-in-dispersion)乳状液,该乳状液具有良好的耐温性,但对调节pH时产生的盐较为敏感。然而与破乳后能完全返回水相便于回收再利用的同系物CH_(3)O(EO)7-R_(11)-COOH相比,具有较短EO链的CH_(3)O(EO)_(5)-R_(11)-COOH无论处于非离子型还是Bola型状态仍具有相当的油溶性,破乳后不能完全返回水相,表明EO数大小对这类新型智能表面活性剂的性能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离子-阴离子Bola表面活性 纳米SIO2颗粒 Pickering乳状液 pH-响应 温度-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型表面活性剂包覆CdTe纳米晶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皓 陆广 +2 位作者 纪秀磊 李哲 杨柏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78-180,共3页
A variety of polymerizable surfactants were used for aqueous CdTe nanocrystals encapsulation. The luminescent intensity and the solubility of surfactants encapsulated with CdTe nanocrystals can be tailored by choosing... A variety of polymerizable surfactants were used for aqueous CdTe nanocrystals encapsulation. The luminescent intensity and the solubility of surfactants encapsulated with CdTe nanocrystals can be tailored by choosing the surfactants with different hydrocarbon chain lengths. The ability to encapsulate different color emission nanocrystals with polymerizable surfactants gives great promise for the fabrication of transparent bulk nanocrystal-polymer hybr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覆 CdTe纳米晶 表面修饰 反应表面活性 碲化镉 半导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列反应型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光华 秦松 +2 位作者 黄凤萍 相瑞 何志琴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030-4034,4058,共6页
通过三步反应,以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环氧氯丙烷(ECH)和3种长链烷基叔胺(十二烷基叔胺、十四烷基叔胺、十六烷基叔胺)为主要原料,合成了3种反应型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即C12-3(OH)-DM、C14-3(OH)-DM和C16-3(OH)-DM。利用傅... 通过三步反应,以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环氧氯丙烷(ECH)和3种长链烷基叔胺(十二烷基叔胺、十四烷基叔胺、十六烷基叔胺)为主要原料,合成了3种反应型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即C12-3(OH)-DM、C14-3(OH)-DM和C16-3(OH)-DM。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核磁共振仪(1H NMR)和元素分析仪表征了目标产物结构,通过DCTA21表面界面张力仪测定其在水溶液中的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cmc)以及其热力学常数,并测定了其水溶液的乳化性能和泡沫性能。结果表明:与传统单子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相比,Gemini表面活性剂Cm-3(OH)-DM(m=12,14,16)具有更高的表面活性,其临界胶束浓度(cmc)分别为0.0265mmol/L、0.0169mmol/L、0.0083mmol/L,对应的表面张力γcmc分别为32.1m N/m、30.1m N/m、27.7m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MINI表面活性 反应 阳离子 合成 表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葛虹 邵华锋 +1 位作者 张之强 王军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简要介绍了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分类;重点综述了近年来此类表面活性剂的开发过程及合成与制备进展;讨论了其性能特性及应用研究概况;提出了反应型表面活性剂国内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表面活性 反应 合成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型聚氨酯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9
12
作者 廖波 郑朝晖 +2 位作者 丁小斌 成煦 彭宇行 《精细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42-745,共4页
以聚乙二醇(PEG)、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 I)和2,2,6-三甲基-4H-1,3-二口恶烷-4-酮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一种带有乙酰乙酸基团的聚氨酯表面活性剂。用FTIR1、HNMR对合成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表面张力仪对其表面活性进行了测定。考察... 以聚乙二醇(PEG)、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 I)和2,2,6-三甲基-4H-1,3-二口恶烷-4-酮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一种带有乙酰乙酸基团的聚氨酯表面活性剂。用FTIR1、HNMR对合成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表面张力仪对其表面活性进行了测定。考察了温度、相对分子质量及外加电解质对表面活性的影响,测定了其电导率和浊点。结果表明,以PEG-1000、IPD I及2,2,6-三甲基-4H-1,3-二口恶烷-4-酮所制备的产物Ⅰ,在浓度为0.003mol/L时,可以将溶液的表面张力降低至37.5 mN/m(25℃),浊点为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表面活性 聚氨酯 室温交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单酯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被引量:15
13
作者 石艳红 李国明 黄巧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804-807,共4页
研究了磷酸单酯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工艺,通过正交设计实验确定了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用对甲苯磺酸作催化剂,n(α甲基丙烯酸)∶n(1,10癸二醇)=1∶1.75,80℃反应5h,得甲基丙烯酸ω羟基癸酯(Ⅰ)。Ⅰ再与磷酸化试剂在60~70℃反应5h,... 研究了磷酸单酯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工艺,通过正交设计实验确定了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用对甲苯磺酸作催化剂,n(α甲基丙烯酸)∶n(1,10癸二醇)=1∶1.75,80℃反应5h,得甲基丙烯酸ω羟基癸酯(Ⅰ)。Ⅰ再与磷酸化试剂在60~70℃反应5h,水解反应1h,得甲基丙烯酸ω磷酸酯基癸醇酯(Ⅱ)。用氢氧化钾对其进行皂化,得到相应的磷酸酯盐。单酯收率达97.9%。其乳化力优于SDS和DNS86,临界胶束浓度为0.036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单酯 反应表面活性 合成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含氟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其在含氟丙烯酸酯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4
作者 徐于娇 赵萌 +3 位作者 李慧 陆雯 粟小理 韩哲文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7-21,共5页
全氟辛酸盐(PFOA)类表面活性剂由于其优异的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但也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因此已经逐渐被限制和禁止使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项目设计合成了满足当前环保要求的全氟己基乙酸盐类(APHA)表面活性剂,并对其结构和表面性... 全氟辛酸盐(PFOA)类表面活性剂由于其优异的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但也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因此已经逐渐被限制和禁止使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项目设计合成了满足当前环保要求的全氟己基乙酸盐类(APHA)表面活性剂,并对其结构和表面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类新型阴离子含氟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明显优于目前广泛使用的PFOA类表面活性剂。另外,以所制备的全氟己基乙酸铵作为含氟乳化剂,研究了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甲基丙烯酸甲酯(DFHMA/MMA)的乳液聚合反应,通过对反应动力学、乳液粒径及乳液稳定性的研究,表明该含氟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乳化效果,能够作为PFOA的替代品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表面活性 表面张力 乳液聚合 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及应用 被引量:12
15
作者 任天斌 张洪涛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5-28,共4页
综述了国外目前研究及应用所涉及到的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应用不但可以大大改善产品的性能 ,而且扩大了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范围 ,故它的出现为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应用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领域。
关键词 反应 表面活性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琥珀酸双酯磺酸钠类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被引量:14
16
作者 胡艾希 陈学伟 姚志钢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4-237,共4页
马来酸酐经单酯化、O-烷基化、选择性磺化反应得到了琥珀酸双酯磺酸钠类表面活性剂。马来酸酐与脂肪醇在90℃下反应3 h得到马来酸单酯;在碳酸钠、Et3N和CH3COCH3存在下,单酯与丙烯基氯(50℃)或异丁烯基氯(65℃)反应6 h得到马来酸双酯;... 马来酸酐经单酯化、O-烷基化、选择性磺化反应得到了琥珀酸双酯磺酸钠类表面活性剂。马来酸酐与脂肪醇在90℃下反应3 h得到马来酸单酯;在碳酸钠、Et3N和CH3COCH3存在下,单酯与丙烯基氯(50℃)或异丁烯基氯(65℃)反应6 h得到马来酸双酯;双酯与亚硫酸氢钠在120℃下反应3 h得到目标产物。产物经1HNMR和IR表征,符合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表面活性 琥珀酸双酯磺酸钠 马来酸单酯 马来酸双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酸盐型超支化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学川 李新苗 +1 位作者 强涛涛 杨旭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20,共5页
通过十一烯酸和端羟基超支化聚合物(HBP)酯化反应得到超支化聚酯(HBPE),然后将HBPE以NaHSO3进行磺化并以NaNO3为催化剂制得磺酸盐型超支化聚合物表面活性剂(SHBP)。考察了磺化时间、温度及反应物投料比等对磺化度的影响,采用FTIR和1HNM... 通过十一烯酸和端羟基超支化聚合物(HBP)酯化反应得到超支化聚酯(HBPE),然后将HBPE以NaHSO3进行磺化并以NaNO3为催化剂制得磺酸盐型超支化聚合物表面活性剂(SHBP)。考察了磺化时间、温度及反应物投料比等对磺化度的影响,采用FTIR和1HNMR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不同磺化度的SHBP的表面活性和对NaCl的容忍度。结果表明合成SHBP的较佳条件为:HBPE用量为0.01 mol,n(Na2SO3)∶n(NaHSO3)=1∶2,NaNO3用量为HBPE和NaHSO3总质量的2%,反应温度为95℃,n(HBPE)∶n(NaHSO3)=1∶9,反应时间为7 h,此时产物的磺化度为5.19 mmol·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酸盐表面活性 合成 表征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亮绿褪色反应用于微量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分光光度法测定研究 被引量:30
18
作者 黄应平 蔡汝秀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7-101,共5页
在 p H 7.0 0 Tris- HCl缓冲介质中 ,微量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 ( CTMAB)和溴化十六烷基吡啶 ( CPB)能使亮绿 ( Brilliant Green,简称 BG)产生灵敏的褪色反应 ,发现其褪色程度ΔA (ΔA =A0 - Ai)与 CTMAB及 CPB... 在 p H 7.0 0 Tris- HCl缓冲介质中 ,微量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 ( CTMAB)和溴化十六烷基吡啶 ( CPB)能使亮绿 ( Brilliant Green,简称 BG)产生灵敏的褪色反应 ,发现其褪色程度ΔA (ΔA =A0 - Ai)与 CTMAB及 CPB用量存在定量关系。研究了该褪色反应的最佳条件 ,探讨了反应机理 ,拟定了利用该反应用于微量 CTMAB和 CPB的测定方法 ,CTMAB和 CPB的浓度分别在0~ 6× 1 0 - 5mol/ L ,0~ 8× 1 0 - 5mol/ 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拟定的方法用于电镀废液样品中微量 CTMAB的测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亮绿 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 溴化十六烷基吡啶 发光光度法 测定 季铵盐 阳离子表面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mini型表面活性剂疏水链中肉桂酸基团的光致二聚反应 被引量:1
19
作者 范海明 祝小茗 +2 位作者 阎云 黄建滨 康万利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551-2557,共7页
采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质谱研究了Gemini型表面活性剂N,N'-二对丁氧基肉桂酰胺基胱氨酸钠(SDBCC)溶液的光化学反应过程和产物,分析了SDBCC浓度对分子疏水链中肉桂酸基团光化学反应产物分布和光致二聚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 采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质谱研究了Gemini型表面活性剂N,N'-二对丁氧基肉桂酰胺基胱氨酸钠(SDBCC)溶液的光化学反应过程和产物,分析了SDBCC浓度对分子疏水链中肉桂酸基团光化学反应产物分布和光致二聚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下,SDBCC分子疏水链中的肉桂酸基团的光化学反应过程均以光致二聚反应为主,且为分子内光致二聚产物.但聚集体形成前后在光照过程中肉桂酸基团的光致二聚反应产率随SDBCC浓度的变化趋势不同,聚集体形成前光致二聚反应产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聚集体形成后光致二聚反应产率随浓度的增大而减小.综合光化学反应过程、拓扑条件和聚集体结构进一步分析了胶束和囊泡的存在对SDBCC分子疏水链中肉桂酸基团光致二聚反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酸基团 光致二聚反应 拓扑条件 GEMINI表面活性 胶束 囊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型非离子聚氨酯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娟娟 吕彤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3-47,共5页
以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和烷基醇为原料,合成了3种反应型非离子聚氨酯表面活性剂;并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表面张力仪对其结构及表面活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反应型聚氨酯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好表面活性,... 以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和烷基醇为原料,合成了3种反应型非离子聚氨酯表面活性剂;并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表面张力仪对其结构及表面活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反应型聚氨酯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好表面活性,其临界胶束浓度数量级可达10-5;以十二醇所制的反应型聚氨酯表面活性剂(PU3)在临界胶束浓度为0.054 mmol/L时,可使水溶液的表面张力降低到35.5 m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表面活性 聚氨酯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