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反应器法制备双峰聚乙烯催化剂研究进展
1
作者 金钊 《石油化工》 2025年第7期1017-1023,共7页
双峰分子量分布聚乙烯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除传统的熔体掺混法和较成熟的串联反应器法之外,针对单反应器法制备的研究越来越多,而单反应器法研究主要以催化剂为主。综述了用于单反应器法的催化剂,包括单催化剂体系、双催化剂体系。其中... 双峰分子量分布聚乙烯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除传统的熔体掺混法和较成熟的串联反应器法之外,针对单反应器法制备的研究越来越多,而单反应器法研究主要以催化剂为主。综述了用于单反应器法的催化剂,包括单催化剂体系、双催化剂体系。其中,双催化剂体系主要有:含Zieglar-Natta催化剂的双催化剂体系、茂金属/铬金属催化剂体系、双茂金属催化剂体系、茂金属/非茂金属催化剂体系及其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聚乙烯 反应器法 双催化剂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搅拌罐膜反应器(CSTMR)法生产大豆肽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历俊 卢阳 +1 位作者 骆承庠 刘爱萍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6-28,共3页
对大豆分离蛋白的水解方式进行了系统的比较,选用了连续搅拌罐反应器(CSTMR)的水解方式。通过对Alcalase-大豆分离蛋白CSTMR体系的动力学研究,确定其动力学参数为Km=2.51%(W/V);Vmax=0.319mgN/mL·min,分别较间歇式反应Vmax提高了37... 对大豆分离蛋白的水解方式进行了系统的比较,选用了连续搅拌罐反应器(CSTMR)的水解方式。通过对Alcalase-大豆分离蛋白CSTMR体系的动力学研究,确定其动力学参数为Km=2.51%(W/V);Vmax=0.319mgN/mL·min,分别较间歇式反应Vmax提高了37.5%,Km提高了13.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搅拌罐膜反应器法 生产 动力学 大豆肽 大豆分离蛋白 水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化学反应器网络模型法的预混气组分对NO_(x)反应路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曹志博 肖隐利 宋文艳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5-305,共11页
为探究预混气组分对不同反应路径下NO_(x)生成影响,针对高压射流反应器,基于CFD流场特征,构建优化了单PSR (Perfectly-stirred reactor),2PSR,3PSR以及PSR+PFR (Plug flow reactor)四种CRN (Chemical reactor network)模型。在贫预混燃... 为探究预混气组分对不同反应路径下NO_(x)生成影响,针对高压射流反应器,基于CFD流场特征,构建优化了单PSR (Perfectly-stirred reactor),2PSR,3PSR以及PSR+PFR (Plug flow reactor)四种CRN (Chemical reactor network)模型。在贫预混燃烧条件下,研究了纯CH_(4)及其混合气燃烧时不同反应路径下NO_(x)的生成情况,得出了燃烧室内不同反应区域每条反应路径NO_(x)的生成量。结果表明,纯CH_(4)燃烧产生的NO_(x)主要来自于热力型、快速型和N_(2)O-中间体型三条反应路径。绝热火焰温度的提高主要促进了热力型和N_(2)O-中间体型NO_(x)的生成。随着CH_(4)或CO中加入的H_(2)摩尔分数的增加,NO_(x)排放总量降低,快速型NO_(x)生成速率降低,特别是火焰刷区。另外,混合气中CO摩尔分数的增加会导致NO_(x)生成量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排放燃烧室 预混气组分 反应路径 化学反应器网格模型 绝热火焰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反应器共沉淀法制备钴掺杂一氧化锰及其储锂性能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洋 何亮 +3 位作者 张亚男 龙云飞 苏静 文衍宣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14,共5页
以乙酸锰、乙酸钴、草酸为原料,采用微通道反应器共沉淀法合成了花朵状的钴掺杂氧化锰(Mn1-xCoxO)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电极材料的结构、形貌和元素状态进行了表征。... 以乙酸锰、乙酸钴、草酸为原料,采用微通道反应器共沉淀法合成了花朵状的钴掺杂氧化锰(Mn1-xCoxO)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电极材料的结构、形貌和元素状态进行了表征。采用恒流充放电测试和电化学工作站研究了钴不同掺杂量对一氧化锰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钴掺杂量逐渐增加,Mn1-xCoxO由棒状演变为花朵状结构,比容量随着钴掺杂量增加先增加后下降。合成的Mn0.95Co0.05O在5C倍率下循环200次后放电比容量为496.7 mA·h/g,与未掺杂的一氧化锰相比其比容量提高约40.0%,显示出较好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掺杂一氧化锰 微通道反应器共沉淀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BR反应器稳态建立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亚丽 邵享文 +1 位作者 王娟 史李刚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517-519,共3页
应用厌氧序批间歇式反应器(ASBR),以葡萄糖为唯一碳源,在中温(35℃)条件下对反应器进行启动,并建立稳态。实验表明,经过172 d的运行,ASBR反应器的容积负荷为5 kg COD/m3.d,COD的去除率在92%以上,出水的VFA稳定在250 mg/L左右,每周期的... 应用厌氧序批间歇式反应器(ASBR),以葡萄糖为唯一碳源,在中温(35℃)条件下对反应器进行启动,并建立稳态。实验表明,经过172 d的运行,ASBR反应器的容积负荷为5 kg COD/m3.d,COD的去除率在92%以上,出水的VFA稳定在250 mg/L左右,每周期的累积产气量为4.8 L左右,污泥的甲酸、乙酸、丙酸和丁酸活性分别为:0.334 8,1.258 0,1.094和0.746 40 g COD-CH4/g VSS.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序批式问歇活性污泥反应器 比产甲烷活性 稳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泥法SBR培养驯化反硝化聚磷菌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陈磊 胡文容 裴海燕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7-50,共4页
采用双泥法SBR工艺对反硝化聚磷菌(DPB)进行培养驯化,经过60个周期的培养驯化,系统对TP、NH3-N、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5%左右、90%以上、85%左右。结合DPB释磷吸磷的生物机理,考察了COD、NH3-N、硝酸盐氮、TP在驯化初期、中期、运行稳... 采用双泥法SBR工艺对反硝化聚磷菌(DPB)进行培养驯化,经过60个周期的培养驯化,系统对TP、NH3-N、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5%左右、90%以上、85%左右。结合DPB释磷吸磷的生物机理,考察了COD、NH3-N、硝酸盐氮、TP在驯化初期、中期、运行稳定期一个周期内厌氧/好氧/缺氧交替环境下的变化趋势,其中硝酸盐氮在缺氧段的平均去除率由初期的39.4%提高至运行稳定期的77.1%,TP在缺氧段的平均去除率在运行稳定期提高至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聚磷菌 双泥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 培养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标升级对乡镇污水处理厂碳排放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思玉 张建强 +3 位作者 白华清 汪锐 陈杨武 何杨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98-807,共10页
在碳达峰、碳中和和流域水污染防治的背景下,乡镇污水处理厂减污降碳协同势在必行。基于成都市某乡镇市政污水处理厂2016—2022年水质水量数据,分析提标升级前后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的时间变异性,利用《IPCC 2006国家温室气体... 在碳达峰、碳中和和流域水污染防治的背景下,乡镇污水处理厂减污降碳协同势在必行。基于成都市某乡镇市政污水处理厂2016—2022年水质水量数据,分析提标升级前后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的时间变异性,利用《IPCC 2006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年修订版)、《城镇水务系统碳核算与减排路径技术指南》评估直接、间接碳排放强度特征,探究提标升级前后碳排放量对季节、水质及污染物削减量的响应。结果表明:1)污水处理厂主体工艺从周期循环活性污泥法(CASS)升级为厌氧-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法(AAO-MBR)后,出水水质满足DB 51/2311—2016《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升级后通过增加碳源、利用MBR膜截留污泥等措施,使出水水质指标更加稳定,对污染物的处理效率更高;2)提标升级后,直接、间接碳排放强度分别为0.296和1.082 kg/m^(3)(以CO_(2)当量计),分别增加41.59%和105.70%,且夏季碳排放强度显著低于其他季节(P<0.01),升级前后的间接碳排放强度均高于直接碳排放强度;3)提标升级后,总碳排放强度增加了0.643 kg/m^(3)(以CO_(2)当量计),工艺升级导致的电耗增加,使得间接碳排放强度变化更显著。乡镇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在提高处理效能的同时也增加了碳排放量,建议在工艺改造中协同考虑污染物去除与能耗控制,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特征 提标升级 污水处理 周期循环活性污泥(CASS) 厌氧-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法(AAO-MB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SiO_2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造纸中的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汪媛媛 周国伟 +1 位作者 李世彤 韩金梅 《中国造纸学报》 EI CAS CSCD 2005年第1期208-212,共5页
综述了TiO2SiO2纳米复合材料的一些常用制备方法溶胶凝胶法、微乳液法、核壳型层层包覆法、模板剂法以及吸附相纳米反应器法等。介绍了复合材料的表征方法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比表面积法(BET)、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 综述了TiO2SiO2纳米复合材料的一些常用制备方法溶胶凝胶法、微乳液法、核壳型层层包覆法、模板剂法以及吸附相纳米反应器法等。介绍了复合材料的表征方法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比表面积法(BET)、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热重/差热分析(TGA/DTA)等。着重介绍了这些复合材料在造纸中的应用,TiO2SiO2复合材料可以用作造纸废水处理的光催化剂;作为助留助滤剂可提高纸页的匀度和纸机的效率;加入到纸张涂料中可延缓纸张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SIO2 纳米复合材料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应用 溶胶-凝胶 造纸废水处理 X射线衍射 助留助滤剂 制备方 微乳液 核-壳型 反应器法 表征方 透射电镜 红外光谱 拉曼光谱 差热分析 光催化剂 纸张涂料 包覆 吸附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硫酸钡改性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9
作者 陈焕章 孙朝利 +1 位作者 张悦 张洁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6-12,共7页
纳米硫酸钡作为一种新型的无机材料,因其具有高比表面积、高活性、分散性好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首先,概述了络合沉淀法、微乳液法、微反应器法等3种制备方法,并对其制备机理和优缺点做了分析。重点综述了纳米硫酸钡在表面改... 纳米硫酸钡作为一种新型的无机材料,因其具有高比表面积、高活性、分散性好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首先,概述了络合沉淀法、微乳液法、微反应器法等3种制备方法,并对其制备机理和优缺点做了分析。重点综述了纳米硫酸钡在表面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涂料、塑料、造纸、化纤等领域的应用进展,还阐述了纳米硫酸钡改性的作用机理。最后,提出纳米硫酸钡在生产过程中还需解决生产成本、能源消耗和污染等问题,同时指出引进新的技术手段到各种工艺中,发展综合化的工艺技术是今后研究纳米硫酸钡的一个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硫酸钡 表面改性 络合沉淀 微乳液 反应器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硫酸钡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焕章 张洁 孙朝利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2-76,81,共6页
介绍了直接沉淀法、EDTA络合法、超声沉淀法、微反应器法、表面活性剂法、绿色合成法等几种常见的制备硫酸钡方法,总结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归纳了在制备过程中团聚现象严重、粒径大且形貌不规则等问题。研究趋势是完善现有的生产工艺,... 介绍了直接沉淀法、EDTA络合法、超声沉淀法、微反应器法、表面活性剂法、绿色合成法等几种常见的制备硫酸钡方法,总结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归纳了在制备过程中团聚现象严重、粒径大且形貌不规则等问题。研究趋势是完善现有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过程的能耗,实现大规模生产。阐述了硫酸钡在涂料、塑料等方面的应用,在应用方面硫酸钡加入聚合物合成复合材料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其中粒径小、形貌规整的硫酸钡是复合材料获得优良性质的关键。最后对硫酸钡各种制备方法的机理及工艺进行分析,提出每种制备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法,指出未来硫酸钡制备和应用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硫酸钡 沉淀 反应器法 绿色合成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细沉淀硫酸钡的制备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1
作者 祁琪 孙青 +3 位作者 张俭 严俊 潘方珍 盛嘉伟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20,共6页
近年来,随着现代材料科学的迅速发展,硫酸钡(Ba SO4)作为一种理化性质优良的无机材料受到了广泛关注。普通硫酸钡(粒度为10~20μm)生产工艺粗放,品质不高,超细化处理(粒度为0.1~1μm)可大大提升产品质量,扩展其应用范围。综述了超细沉... 近年来,随着现代材料科学的迅速发展,硫酸钡(Ba SO4)作为一种理化性质优良的无机材料受到了广泛关注。普通硫酸钡(粒度为10~20μm)生产工艺粗放,品质不高,超细化处理(粒度为0.1~1μm)可大大提升产品质量,扩展其应用范围。综述了超细沉淀硫酸钡的制备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制备工艺现有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提出建议。随着研究工作的推进,超细沉淀硫酸钡的制备工艺及应用领域将会得到提升与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细沉淀硫酸钡 直接沉淀 反应器法 微乳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ASB-絮凝-SBR处理高含量头孢类抗生素废水 被引量:8
12
作者 姜友蕾 姜栋 +3 位作者 宋雅建 杨鹏 杨海亮 马三剑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5-69,共5页
采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絮凝-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反应器(SBR)组合工艺处理高含量头孢类抗生素废水,考察了3个废水处理阶段中的COD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进水COD为14.3 g/L、容积负荷在14.3 kg/(m.3d)时,UASB反应器的COD去除率稳定在... 采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絮凝-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反应器(SBR)组合工艺处理高含量头孢类抗生素废水,考察了3个废水处理阶段中的COD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进水COD为14.3 g/L、容积负荷在14.3 kg/(m.3d)时,UASB反应器的COD去除率稳定在85%左右,出水VFA的浓度在3 mmol/L左右,产气体积流量为17 L/d左右;对UASB出水进行絮凝处理以去除废水中难降解大分子物质,按每1L厌氧出水投加25 mL的PFC和5 mL的PAM后,废水COD由2.279g/L降至1.133g/L,去除率为50.3%;使用SBR处理絮凝后上清液,当反应器负荷为1.2kg/(m.3d)时,出水COD在200 mg/L以下,去除率稳定在80%左右,达到GB 21903-2008中的抗生素类废水排放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 絮凝 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 头孢类抗生素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处理运行模式对好氧颗粒污泥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瑞环 袁林江 陈希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6-111,共6页
研究了运行模式的改变对好氧颗粒污泥优势丝状菌种类,以及对污泥特性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反应器(SBR)中出现大量外伸型丝状菌Type 021N,但并未阻碍污泥的颗粒化,且随着絮体污泥颗粒化进程的推进,其对污泥沉降性的... 研究了运行模式的改变对好氧颗粒污泥优势丝状菌种类,以及对污泥特性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反应器(SBR)中出现大量外伸型丝状菌Type 021N,但并未阻碍污泥的颗粒化,且随着絮体污泥颗粒化进程的推进,其对污泥沉降性的影响也在逐步减小,最终得到平均粒径为0.75 mm、污泥容积指数为43 mL/g的成熟好氧颗粒污泥。而将成熟颗粒污泥接种至连续流反应器中时,颗粒污泥开始解体,污泥特性开始恶化,同时优势丝状菌演替为另一种外伸型丝状菌Sphaerotilus Natans。分析认为,外伸型丝状菌会影响污泥在生物区与沉淀池间的循环周期及其在沉淀池的实际停留时间,是颗粒污泥解体的主要原因,而该影响在SBR运行模式下较小,在连续流态下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丝状菌 稳定性 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 连续流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ASB-SBR处理生物柴油制环氧脂肪酸甲酯废水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书培 刘锋 +2 位作者 姜栋 赵应群 马三剑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4-68,共5页
采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反应器(SBR)组合工艺处理生物柴油制环氧脂肪酸甲酯废水,考察了反应器各个阶段废水的处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当调整废水的氧化还原电位(ORP)降至-50^+50mV,UASB稳定运行阶段进水COD约为6 0... 采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反应器(SBR)组合工艺处理生物柴油制环氧脂肪酸甲酯废水,考察了反应器各个阶段废水的处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当调整废水的氧化还原电位(ORP)降至-50^+50mV,UASB稳定运行阶段进水COD约为6 000mg/L时,出水COD在1 300mg/L以下,COD去除率约为80%,VFA浓度为180mg/L(以乙酸计)左右,最佳容积负荷为6.0kg/(m3·d);采用SBR处理UASB出水,当容积负荷为1.27kg/(m3·d)时,出水COD在250mg/L以下,COD去除率在80%以上,氨氮浓度在25mg/L以下,TP浓度在4mg/L以下,且处理后废水的COD、氨氮浓度、TP浓度均达到《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的A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 序批式活性污染反应器(SBR) 环氧脂肪酸甲酯废水 容积负荷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nton破解污泥减量化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孟程程 薛罡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1-105,共5页
利用Fenton试剂氧化破解剩余污泥,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反应器(SBR)中,通过正交实验确定Fenton破解污泥的优化参数.结果表明,在污泥初始pH为3,H2O2和Fe2+投加量分别为5mL/L、0.25g/L,反应时间为90min时,Fenton氧化破解效果最佳,污泥上清液... 利用Fenton试剂氧化破解剩余污泥,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反应器(SBR)中,通过正交实验确定Fenton破解污泥的优化参数.结果表明,在污泥初始pH为3,H2O2和Fe2+投加量分别为5mL/L、0.25g/L,反应时间为90min时,Fenton氧化破解效果最佳,污泥上清液中SCOD和TN、NH3-N、多聚糖、蛋白质的质量浓度分别增至1.461g/L和99.5、30.3、137.5、256.3mg/L.将SBR的剩余污泥进行Fenton氧化处理并回流,表观污泥产率从对照组的0.4g/g降低到了0.23g/g,产泥量减少42.2%.Fenton破解污泥回流对SBR的SCOD和TN去除效果无明显影响,增强了TP的去除,对NH3-N去除略有降低.可为Fenton破解剩余污泥回流至SBR实现污泥减量提供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ton破解 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 污泥减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漂白用工业成套ClO_2制备装置的研发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祥衡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34-37,共4页
介绍所研制的造纸漂白用工业成套ClO2 制备装置。该装置采用负压曝气法反应器,选择H2 O2 作还原剂,并采用适宜的措施以达到安全要求。该装置在造纸厂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装置转化率高、产品纯度高、操作简便、易控制、生产稳定性好。
关键词 ClO2制备装置 漂白 负压曝气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对SBR处理低碳氮比废水脱氮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之敏 杨铭 +3 位作者 王晓慧 杜帅 许雅迪 海热提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0-125,共6页
采用基于厌氧-好氧-缺氧(AOA)流程的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反应器(SBR),研究了NaCl盐度对活性污泥系统处理低碳氮比废水(COD/ρ(TN)=5)脱氮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盐度(NaCl的质量分数)达到2%时,COD、TN仍有较高的去除效果,COD和TN的去除率... 采用基于厌氧-好氧-缺氧(AOA)流程的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反应器(SBR),研究了NaCl盐度对活性污泥系统处理低碳氮比废水(COD/ρ(TN)=5)脱氮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盐度(NaCl的质量分数)达到2%时,COD、TN仍有较高的去除效果,COD和TN的去除率分别为97.74%和99.16%。当盐度达到3%时,COD的去除率变化不大(97.84%),但TN的去除率受到影响,其去除率降至82.06%。通过米-门方程对硝化过程NH^+4-N的质量浓度和反硝化过程NO^-2-N的质量浓度变化进行拟合,得到了在盐度0、1%、2%、3%下的最大比降解速率和半饱和常数。当盐度在1%~3%时,活性污泥系统发生了持续且稳定的短程消化反硝化过程;高盐度对硝化细菌的影响是导致出水TN含量升高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度 低碳氮比 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 短程消化反硝化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R系统中半短程硝化的调控过程及菌群结构
18
作者 汪月 李柏林 +2 位作者 夭开芳 佘健 李晔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9-73,共5页
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反应器(SBR)处理人工模拟高NH4^+-N含量废水,研究半短程硝化的调控过程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NH4^+-NN的质量浓度140mg/L.低DO含量(质量浓度约1.0mg/L)和低游离氨(FA)含量(质量浓度约1.6 mg/L)条件下运... 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反应器(SBR)处理人工模拟高NH4^+-N含量废水,研究半短程硝化的调控过程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NH4^+-NN的质量浓度140mg/L.低DO含量(质量浓度约1.0mg/L)和低游离氨(FA)含量(质量浓度约1.6 mg/L)条件下运行28d后,开始出现NO2^--N积累现象。提高进水NH4^+-N的质量浓度至180 mgL后,NO2^--N积累率上升至85%以上。经144d的持续调控,出水ρ(NO2^--N)ρ(NH4^+-N)保持在理论值1.32附近。在反应器运行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逐渐减少,而微生物群落丰富度仅在适应阶段迅速下降.主要功能菌氨氧化菌(AOB)相对丰度由接种时的0.12%上升至实现半短程硝化后的17.97%,其中,优势菌属为Nitrosomonas,而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相对丰度最终保持在1.5%左右,说明调控方式可抑制NOB并促进AOB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污泥反应器(SBR) 半短程硝化 菌群结构 氨氧化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omian decomposition method simulation of von Kármán swrling bioconvection nanofluid flow 被引量:2
19
作者 M D SHAMSHUDDIN S R MISHRA +1 位作者 O ANWAR BEG A KADIR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2797-2813,共17页
The study reveals analytically on the 3-dimensional viscous time-dependent gyrotactic bioconvection in swirling nanofluid flow past from a rotating disk.It is known that the deformation of the disk is along the radial... The study reveals analytically on the 3-dimensional viscous time-dependent gyrotactic bioconvection in swirling nanofluid flow past from a rotating disk.It is known that the deformation of the disk is along the radial direction.In addition to that Stefan blowing is considered.The Buongiorno nanofluid model is taken care of assuming the fluid to be dilute and we find Brownian motion and thermophoresis have dominant role on nanoscale unit.The primitive mass conservation equation,radial,tangential and axial momentum,heat,nano-particle concentration and micro-organism density function are developed in a cylindrical polar coordinate system with appropriate wall(disk surface)and free stream boundary conditions.This highly nonlinear,strongly coupled system of unsteady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is normalized with the classical von Kármán and other transformations to render the boundary value problem into an ordinary differential system.The emerging 11th order system features an extensive range of dimensionless flow parameters,i.e.,disk stretching rate,Brownian motion,thermophoresis,bioconvection Lewis number,unsteadiness parameter,ordinary Lewis number,Prandtl number,mass convective Biot number,Péclet number and Stefan blowing parameter.Solutions of the system are obtained with developed semi-analytical technique,i.e.,Adomian decomposition method.Validation of the said problem is also conducted with earlier literature computed by Runge-Kutta shooting techni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fluids BIOCONVECTION rotating disk bioreactors von Kármán swirling flow Stefan blowing Adomian decomposition method(AD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