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CN和氯反应动态学及产物振动态分布的计算
1
作者 张燕军 李宗和 曹晓燕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0-14,共5页
采用自洽场分子轨道UHF/6-311G**从头计算法,获得了HCN+Cl→HCl+CN反应的内禀反应坐标(IRC)。沿着IRC,计算了反应的动态学性质,根据传统过渡态、变分过渡态理论,得到了反应的理论速率常数,可供实验工作者参考,利用SCP-IOS... 采用自洽场分子轨道UHF/6-311G**从头计算法,获得了HCN+Cl→HCl+CN反应的内禀反应坐标(IRC)。沿着IRC,计算了反应的动态学性质,根据传统过渡态、变分过渡态理论,得到了反应的理论速率常数,可供实验工作者参考,利用SCP-IOS近似下的产物振动跃迁几率公式,自编程序计算了HCN(004,302)+Cl→HCl+CN反应中产物CN的振动态分布,获得了和实验相一致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氢酸 产物态分布 反应动态学 氰根 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_3+OH→CH_2+H_2O的反应途径及动态学计算
2
作者 马思渝 刘若庄 李宗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2期243-248,共6页
用从头算UHF/6-31G方法计算CH3+OH→CH2+H2O的反应途径,在此基础上计算沿反应途径的动态学性质及正则变分过渡态理论的速率常数,同时进行隧道效应的校正。结果表明,变分过渡态方法和隧道效应校正对该反应体系... 用从头算UHF/6-31G方法计算CH3+OH→CH2+H2O的反应途径,在此基础上计算沿反应途径的动态学性质及正则变分过渡态理论的速率常数,同时进行隧道效应的校正。结果表明,变分过渡态方法和隧道效应校正对该反应体系效果明显,其中小曲率近似的隧道效应校正效果更好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 反应动态学 从头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观化学反应产物分子能量分配的模式识别 被引量:1
3
作者 杜凤沛 陈兰 +1 位作者 蔡遵生 赵学庄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4-217,共4页
在不同拓扑特征的London-Eying-Polanyi-Sato(LEPS)型势能面上,应用经典轨线法计算了不同动态条件下的样本集,应用模式识别研究了势能面特征及动态因素对产物分子能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对A+BC→AB+C类反应,模式识别方法可验证若干已... 在不同拓扑特征的London-Eying-Polanyi-Sato(LEPS)型势能面上,应用经典轨线法计算了不同动态条件下的样本集,应用模式识别研究了势能面特征及动态因素对产物分子能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对A+BC→AB+C类反应,模式识别方法可验证若干已知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发现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乘积对产物分子能量分配有更重要的作用.根据模式识别的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产物分子能量分配的定性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反应动态学 能量分配 模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动取向影响因素的多元非线性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杜凤沛 陈兰 +1 位作者 蔡遵生 赵学庄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4-137,共4页
在不同拓扑特征的London-Eying-Polanyi-Sato(LEPS)型势能面上,应用经典轨线法计算了不同动态条件下的58个样本,应用多元非线性分析方法研究了势能面及动态条件对转动取向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A+BC→AB+C类反应,反应物分子的质量比、势... 在不同拓扑特征的London-Eying-Polanyi-Sato(LEPS)型势能面上,应用经典轨线法计算了不同动态条件下的58个样本,应用多元非线性分析方法研究了势能面及动态条件对转动取向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A+BC→AB+C类反应,反应物分子的质量比、势能面出口处的宽度和相对平动能对产物分子的转动取向有重要作用,且发现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乘积对产物的转动取向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过程 分子反应动态学 转动取向 模式识别 多元非线性分析 势能面 动态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ClF体系的准经典轨线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杜凤沛 陈兰 +2 位作者 蔡遵生 潘荫明 赵学庄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593-598,共6页
在从头算的基础上利用遗传算法拟合得到的LEPS型势能面对H+ClF体系进行了准经典轨线研究,主要研究了相对平动能、转动激发态对反应的影响及产物的振、转能态分布和通道竞争,并得到了与实验定性相符的结果.动态计算的结果则支持了前... 在从头算的基础上利用遗传算法拟合得到的LEPS型势能面对H+ClF体系进行了准经典轨线研究,主要研究了相对平动能、转动激发态对反应的影响及产物的振、转能态分布和通道竞争,并得到了与实验定性相符的结果.动态计算的结果则支持了前人关于生成HF通道存在着直接型和迁移型两种机理的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经典轨道 反应动态学 一氟化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le of Fe/S ratios in the enhancement of uranium bioleaching from a complex uranium ore by 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and 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 consortium 被引量:1
6
作者 SUN Jing MA Jin-fang +5 位作者 LI Qian LI Guang-yue SHI Wen-ge YANG Yu HU Peng-fei GUO Zhi-mi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2期3858-3869,共12页
The role of Fe/S ratios(ω, g/g) in the uranium bioleaching from a complex uranium ore by 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and 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 consortium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good uranium e... The role of Fe/S ratios(ω, g/g) in the uranium bioleaching from a complex uranium ore by 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and 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 consortium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good uranium extraction with over 90% at the Fe/S ratio of 5:0.5, 5:1 and 5:5, while poor extraction(<46%) at the Fe/S ratio of 5:0 and 5:10.Furthermore,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analysis based on species-specific gyrB numbers indicated that, absent sulfur or excessive sulfur would be not conducive to the synergistic growth for A. ferrooxidans and A. thiooxidans, and then not conducive to the uranium dissolution. Meanwhile, the sulfur-oxidizers c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uranium synergistic bioleaching by mixed bacterial consortia. Additional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neral residue was detected by SEM-EDS. The results showed appropriate sulfur dosage would change the structure and improve the porosity of passivation substance. Lastly, the uranium dissolution kinetics and biochemical reaction mechanism was analyzed. It indicated that the biochemical reaction coupling iron and sulfur had a pleiotropic effect on the uranium dissolution from the ore particles, appropriate Fe/S ratio is the key factor for uranium bioleaching by chemoautotrophic acidophi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anium bioleaching Fe/S ratio community dynamics dissolution kinetics reaction mechan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