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机化学反应动力学实验的改进 被引量:5
1
作者 赵晓东 粟松涛 贾朝霞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2000年第2期231-233,共3页
本文分析了 (NH4 ) 2 S2 O8与 KI反应动力学实验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困难 ,认为主要是由于固体(NH4 ) 2 S2 O8试剂因含少量水分而生成少量 H2 SO5而引起的 ,提出用 Na2 SO3消除其影响 ,以痕量碘加速过量Na2 SO3氧化的原理和方法。
关键词 过二硫酸铵 碘化钾 反应动力学实验 无机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藏有机酸性流体对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储层的溶蚀改造作用:溶解动力学实验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黄康俊 王炜 +4 位作者 鲍征宇 谢淑云 万能 梅廉夫 钱一雄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9-300,共12页
通过白云岩化鲕粒灰岩与0.1 mol/L乙酸的旋转盘溶解动力学实验,研究了深埋藏中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伴生的有机酸对鲕粒灰岩储层的改造作用机理。结果显示,白云岩化鲕粒灰岩溶解反应的速率在3.26×10–7~6.66×10–7 mol/(cm2.s... 通过白云岩化鲕粒灰岩与0.1 mol/L乙酸的旋转盘溶解动力学实验,研究了深埋藏中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伴生的有机酸对鲕粒灰岩储层的改造作用机理。结果显示,白云岩化鲕粒灰岩溶解反应的速率在3.26×10–7~6.66×10–7 mol/(cm2.s)之间,并且溶蚀速率随温度和转速的增加而增大。反应前后样品表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表明,相对白云石鲕粒,方解石基质溶蚀程度更大,并沿方解石填充脉溶蚀程度最大,并且在温度≥80℃时鲕粒表面出现Fe(OH)3覆盖层,可能抑制了溶蚀反应的进行。计算得到该反应过程的表观活化能(7.89~9.32 kJ/mol)以及反应后的表面形貌特征均指示该条件下的溶解反应受扩散过程控制。总的来说,埋藏条件下有机酸溶解作用是飞仙关组优质储层中次生孔隙形成不可忽略的改造过程,鲕粒间的方解石胶结物被溶蚀后形成的粒间溶孔,白云岩化鲕粒内部易容的组分溶解形成的粒内溶孔、铸模孔是主要储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仙关组 白云岩化鲕粒灰岩 埋藏溶蚀作用 有机酸流体 旋转盘酸-岩反应动力学实验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枞火山盆地玄武岩与流体相互作用 被引量:6
3
作者 胡书敏 张荣华 +1 位作者 张雪彤 黄文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681-2693,共13页
庐枞火山盆地的玄武岩大量喷发过程和随后的浅成岩浆活动都伴随大规模流体活动,并引发了大规模的金属成矿活动和蚀变岩带,具有十分清晰的分带性。内带是深色蚀变和外面是浅色蚀变。以庐枞火山盆地的玄武岩为对象,进行高温高压水岩相互... 庐枞火山盆地的玄武岩大量喷发过程和随后的浅成岩浆活动都伴随大规模流体活动,并引发了大规模的金属成矿活动和蚀变岩带,具有十分清晰的分带性。内带是深色蚀变和外面是浅色蚀变。以庐枞火山盆地的玄武岩为对象,进行高温高压水岩相互作用的化学动力学实验,对于理解火山岩石的水热蚀变和空间的分带性,认识金属来源有很大意义。实验条件是20~400℃和23MPa范围,使用流动反应器进行的。实验结果发现:在多数温度条件下,岩石里的各种金属元素有不同的溶解速率。在<300℃时,各种金属元素,Na,Ca,Mg,Al等容易溶解。而在温度>300℃时,硅容易溶解。在等于300℃时,硅有最大反应速率。溶解反应动力学过程在300℃发生转变,恰好与火山岩石的深色蚀变和外面的浅色蚀变的分界温度一致。大于300℃时的反应的产物与小于300℃时的反应的产物不同。实验结果有助于理解火山岩石的蚀变和矿石成因。同时,火山岩石的水热蚀变还可以导致含金属流体的出现,可以说明水-岩相互作用导致金属来源。这些实验对于解释火山盆地的深部的地球物理探测的成果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岩相互作用 高温高压 反应动力学实验 蚀变分带 玄武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