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傅里叶变换光谱仪用红外水平衰减全反射测试仪 被引量:10
1
作者 孟庆华 向阳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15-1519,共5页
介绍了用于傅里叶变换光谱仪的红外水平衰减全反射(ATR)测试仪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思想,分析了影响光谱强度的穿透深度和反射次数。将光斑缩小三倍聚焦到样品上,把光路还原聚焦到接收器上,对能量利用率进行了分析计算。给出了在FTS-7傅里... 介绍了用于傅里叶变换光谱仪的红外水平衰减全反射(ATR)测试仪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思想,分析了影响光谱强度的穿透深度和反射次数。将光斑缩小三倍聚焦到样品上,把光路还原聚焦到接收器上,对能量利用率进行了分析计算。给出了在FTS-7傅里叶变换光谱仪上用该测试仪测量的几种样品的光谱图。结果表明,该测试仪能量利用率为5%,全反射15次,所测谱图质量接近于同类装置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叶变换光谱仪 衰减全反射测试 能量利用率 光谱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频段雷达天线罩电厚度反射测试探头设计 被引量:1
2
作者 郭利强 王克先 +1 位作者 陈宁 宗浩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87-92,共6页
在雷达天线罩电厚度反射测试中,针对测试探头与被测天线罩的失配反射限制测量范围,以及传统校准方法只适用于特定单一工作频率的问题,采用波导魔T和半星形截面的介质柱相结合,设计了一种消除波导探头与天线罩外壁失配影响的贴合式探头,... 在雷达天线罩电厚度反射测试中,针对测试探头与被测天线罩的失配反射限制测量范围,以及传统校准方法只适用于特定单一工作频率的问题,采用波导魔T和半星形截面的介质柱相结合,设计了一种消除波导探头与天线罩外壁失配影响的贴合式探头,优化提升了测试信号相位与天线罩插入相位变化的映射线性度,无需校准即可实现宽频段测量。在X波段方波导8~12 GHz全频段范围内,探头对测试端口失配抑制可达30 dB。利用该探头,可以方便地将反射测试信号转化为传输信号,而且仅通过简单的相位比对,即可获取天线罩电厚度信息,并可以直接实现不同工作频率下的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线罩 电厚度 反射测试 魔T 测试探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便携式逆反射系数测试仪 被引量:7
3
作者 王伟杰 赵学增 +2 位作者 潘昀路 熊怡 陈玉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096-3104,共9页
根据相关国标设计了一种便携式逆反射系数测试仪,用于测量交通标志、机动车车身标识和高能见度警示服等材料的逆反射系数。分析、比较了逆反射系数测量原理,基于相对测量法研制了逆反射系数测试仪。该逆反射系数测试仪以白色发散光作为... 根据相关国标设计了一种便携式逆反射系数测试仪,用于测量交通标志、机动车车身标识和高能见度警示服等材料的逆反射系数。分析、比较了逆反射系数测量原理,基于相对测量法研制了逆反射系数测试仪。该逆反射系数测试仪以白色发散光作为光源,可以在近距离下模拟逆反射标识的实际工作状况,完成逆反射系数的测量。介绍了逆反射系数测试仪中光学系统、光电转换电路和STM32F103C8T6单片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建立了基于最小行车安全距离的逆反射系数测试角度的选择模型,完成了逆反射系数测试仪不确定度的评估。最后,利用研制的便携式逆反射系数测试仪进行了实验测试。结果显示:在测试条件为(0.1~199.9)cd·lx-1·m-2时,其示值误差的最大值为4.40%;当测试条件大于199.9cd·lx-1·m-2时,示值误差的最大值为1.31%,符合GB 26377-2010对示值误差的要求。设计的逆反射系数测试仪具有小型化和智能化的优点,对现场检测交通安全标识、机动车车身标识等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标识 反射系数测试 反射系数测试系统 相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射式灰阶测试卡测量装置及方法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高红波 吴伟钢 +2 位作者 曾智 周彦 曹雪颖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51-855,共5页
为解决评价摄影图像质量用反射式灰阶测试卡的量值溯源问题,利用实验室现有测试仪器搭建了光学测试平台,并提出了一种简单、可行的测试方案。在卤素灯光路侧加装平行光管作为光源,采用双轴步进电机和基于PCI接口的微机内置式PCI试验卡,... 为解决评价摄影图像质量用反射式灰阶测试卡的量值溯源问题,利用实验室现有测试仪器搭建了光学测试平台,并提出了一种简单、可行的测试方案。在卤素灯光路侧加装平行光管作为光源,采用双轴步进电机和基于PCI接口的微机内置式PCI试验卡,实现45°/0°转角系统自动控制。选用光谱分光辐射度计作为接收单元,用已知标准值的标准白板做标准,采用相对测量法,实现反射式光密度无接触测量。实验数据分析表明:用该装置测量TE-108型反射式灰阶测试卡的测量结果与出厂值之间的光密度值最大示值误差仅为0.02,装置的可靠性和测量方法的可行性均较高,同时证明了被测反射式灰阶测试卡的印刷质量较好,可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反射式灰阶测试 量值溯源 平行光管 自动控制 无接触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有效的确定测试场地面最大反射位置的方法
5
作者 孙绍国 《现代电子》 1997年第4期48-51,共4页
本文介绍了在天线远场电性能测试时,通过测量待测天线所在测试场的地面反射波纹,来确定测试场地面最大反射位置的方法,以便对这些反射位置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或减弱测试场地对天线远场电性能(特别是对测量低、超低天线副瓣)的影响,使... 本文介绍了在天线远场电性能测试时,通过测量待测天线所在测试场的地面反射波纹,来确定测试场地面最大反射位置的方法,以便对这些反射位置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或减弱测试场地对天线远场电性能(特别是对测量低、超低天线副瓣)的影响,使测试结果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天线的实际情况。将这种方法用于超低副瓣雷达天线的远场测量中,测出了较真实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线测试 测试反射位置 地面反射波纹 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域反射法用于滑坡监测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张青 史彦新 林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4-138,143,共6页
依据时间域反射测试技术(TDR)的基本原理,提出了TDR技术在滑坡监测中的野外工作方法。为了更好地了解电缆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室内试验。结合实际应用,给出了TDR监测滑坡的野外应用实例。通过对室内模拟试验和野外应用试验数据的分析、对... 依据时间域反射测试技术(TDR)的基本原理,提出了TDR技术在滑坡监测中的野外工作方法。为了更好地了解电缆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室内试验。结合实际应用,给出了TDR监测滑坡的野外应用实例。通过对室内模拟试验和野外应用试验数据的分析、对比,讨论了TDR监测滑坡的实际应用效果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滑坡监测方法相比较,TDR用于滑坡监测的技术方法比较新颖,具有节省时间、成本低廉、定位准确等特点。由此可见,TDR用于滑坡监测,能够实现快速、实时、连续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域反射测试技术 地质灾害 滑坡 滑坡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X射线反射测量法表征双层结构中低原子序数材料的特性(英文) 被引量:8
7
作者 徐垚 王占山 +7 位作者 徐敬 张众 王洪昌 朱京涛 王风丽 王蓓 秦树基 陈玲燕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838-1843,共6页
介绍了用X射线反射测量术表征双层薄膜中低原子序数材料特性的方法。由于低原子序数材料的光学常数与Si基板材料的光学常数非常接近,用X射线反射法确定镀制在Si基板上的低原子序数材料膜层结构的变化十分困难,因此,提出了在镀制低原子... 介绍了用X射线反射测量术表征双层薄膜中低原子序数材料特性的方法。由于低原子序数材料的光学常数与Si基板材料的光学常数非常接近,用X射线反射法确定镀制在Si基板上的低原子序数材料膜层结构的变化十分困难,因此,提出了在镀制低原子序数材料前,首先在基板上镀制一层非常薄的金属层的方法。实验中,选用Cr作为金属层材料,制备并测试了三种不同C膜镀制时间的Cr/C双层薄膜。反射率曲线拟合结果表明,C膜密度约为2 .25 g/cm3,沉积速率为0 .058 n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衍射仪 低原子序数材料 反射测试 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辐射计天线热控涂层表面反射率研究
8
作者 李向芹 谢振超 +2 位作者 李雪 栾英宏 李尊良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111-114,共4页
静止轨道微波辐射计天线反射面外热流变化剧烈,反射面表面存在较大温度梯度,为满足在轨热变形要求,反射面采用高强度、低膨胀系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采用磁控溅射工艺在碳纤维表面真空沉积铝和二氧化硅,获取满足热控要求的吸收发射比。... 静止轨道微波辐射计天线反射面外热流变化剧烈,反射面表面存在较大温度梯度,为满足在轨热变形要求,反射面采用高强度、低膨胀系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采用磁控溅射工艺在碳纤维表面真空沉积铝和二氧化硅,获取满足热控要求的吸收发射比。由于二氧化硅是损耗材质,本文根据相干反射理论分析二氧化硅层对天线表面反射率的影响,采用辐射计噪声温度法对热控涂层试片反射率进行测试,反射率理论分析和测试值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止轨道 热控涂层 相干反射理论 反射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故障检测光路自动切换系统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曹俊忠 鲍振武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2004年第1期34-37,77,共5页
为避免光缆阻断带来的巨大损失 ,本文设计完成了一个光纤故障快速检测光路自动切换系统。文中介绍了系统的基本原理、实现方法及硬、软件结构 。
关键词 光功率监测 故障恢复 光时域反射测试 光缆 光路 自动切换系统 故障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源光网络(PON)光层监测技术
10
作者 傅珂 钱渊 张锐 《光通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0-23,共4页
讨论了基于OTDR的PON网络测试,分析其局限和改进技术。针对OTDR-based技术的缺陷,研究了非OTDR监测技术,重点是布里渊频率移位和基于光编码的反射测试等,讨论了相关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 光层监测 可调谐OTDR 光编码的PON测试 布里渊频率偏移 光频域反射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下碳纳米管阵列与金属接触热阻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正兴 王志刚 张鑫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38-643,共6页
碳纳米管具有很高的轴向热导率,近年来基于碳纳米管阵列的热界面材料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碳纳米管阵列与金属间的接触热阻较大,通常在10mm^2·K/W以上,限制了其实际应用.目前通过化学成键等方法可将其界面热阻降至0.6mm^2·K/W... 碳纳米管具有很高的轴向热导率,近年来基于碳纳米管阵列的热界面材料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碳纳米管阵列与金属间的接触热阻较大,通常在10mm^2·K/W以上,限制了其实际应用.目前通过化学成键等方法可将其界面热阻降至0.6mm^2·K/W,但这些方法都需要牺牲碳纳米管耐高温的特点.为保证其耐高温特性,通过施加压力的方法降低了碳纳米管阵列与金属间的接触热阻.对于高度为800μm的碳纳米管阵列,当压力为1.49 MPa时,测量得到的碳纳米管阵列-Au界面接触热阻为1.90~3.51mm^2·K/W,接近化学成键法的结果并且远小于小压力作用下的热阻,这一结果为进一步减小碳纳米管的接触热阻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界面材料 碳纳米管阵列 接触热阻 瞬态热反射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片材料对电爆驱动飞片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翔 谭凯元 +2 位作者 文尚刚 刘清杰 叶辉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9-262,共4页
采用任意反射面激光位移干涉测试技术(Displacement Interferometer System for Any Reflector,DISAR)分别获得了聚酯薄膜飞片、铝/聚酯薄膜飞片及铜/聚酯薄膜飞片在金属箔电爆驱动下的速度历程。结果表明,在充电电压为25.4 kV时,聚酯... 采用任意反射面激光位移干涉测试技术(Displacement Interferometer System for Any Reflector,DISAR)分别获得了聚酯薄膜飞片、铝/聚酯薄膜飞片及铜/聚酯薄膜飞片在金属箔电爆驱动下的速度历程。结果表明,在充电电压为25.4 kV时,聚酯薄膜飞片在加速腔中的有效加速时间为1.6μs,最高速度约4.4 km·s-1;铝/聚酯薄膜飞片和铜/聚酯薄膜飞片在加速腔中的有效加速时间均大于3.0μs,最高速度均小于4.0 km·s-1。电爆驱动时,飞片材料对其运动特性有较大影响。金属/聚酯薄膜飞片相对于聚酯薄膜飞片更利于保持飞片的运行姿态,但飞行同样距离时其速度要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物理 任意反射面激光位移干涉测试技术(DISAR) 飞片速度历程 金属箔电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响度重振检查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
13
作者 常伟 杜小平 +2 位作者 柯朝阳 肖伯奎 李惠玲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3期164-165,共2页
两种响度重振检查方法的比较常伟,杜小平,柯朝阳,肖伯奎,李惠玲响度重振是蜗内病变的一种现象,重振的检出不仅有助于对聋耳进行定性定位诊断,且对助听器选配也大有裨益。临床常用的响度重振检查方法有短增量敏感指数(SISI)... 两种响度重振检查方法的比较常伟,杜小平,柯朝阳,肖伯奎,李惠玲响度重振是蜗内病变的一种现象,重振的检出不仅有助于对聋耳进行定性定位诊断,且对助听器选配也大有裨益。临床常用的响度重振检查方法有短增量敏感指数(SISI)试验、声反射阈感觉级测试(Met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度重振检查 短增量敏感指数 反射阈感觉级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es on performances of heat and multilayer reflection insulators 被引量:4
14
作者 LEE Moo-jin LEE Kang-guk SEO Won-duck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6期1645-1656,共12页
Thi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heat and multilayer reflection insulators used for buildings in South Korea to realize eco-friendly, low-energy-consumption, green construction, and to cont... Thi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heat and multilayer reflection insulators used for buildings in South Korea to realize eco-friendly, low-energy-consumption, green construction, and to contribute to energy consumption reduction in buildings and to the nation'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reduction policy (targeting 30% reduction compared to BAUCousiness as usual) by 2020). The heat insulation performance test is about the temperatures on surfaces of test piece. The high air temperature and the low air temperature were measured to determine the overal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The conclusions are drawn that the heat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s for each type of existing reflection insulator are: A-1 (0.045 W/(m-K)), A-2 (0.031 W/(m.K)), A-3 (0.042 W/(m.K)), A-4 (0.078 W/(m.K)), and the average heat conductivity is 0.049 W/(m-K); The heat conductivity for each type of Styrofoam insulator are 0.030 W/(m.K) for B-l, 0.032 W/(m-K) for B-2, 0.037 W/(m'K) for B-3, 0.037 W/(m.K) for B-4, and the average heat conductivity is 0.035 W/(m'K) regardless of the thickness of the insulator; The heat conductivity values of the multilayer reflection insulators are converted based on the thickness and type C-1 (0.020 W/(m.K)), C-2 (0.018 W/(m.K)), C-3 (0.016 W/(m.K)), and C-4 (0.012 W/(m.K)); The multilayer reflection insulator keeps the indoor-side surface temperature high (during winter) or low (in summer), enhances the comfort of the building occupants, and conducts heating and moisture resistance to prevent dew condensation on the glass-outer-wall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 reflection insulator multilayer reflection insulator overal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thermal conductivity nonflammability vapor permeability eco-friendly constru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路模拟新型吸波材料
15
作者 李连清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32,共1页
本成果采用黏胶基活性碳毡制备一系列单层电路模拟吸波材料。黏胶碳纤维的横截面不规则,异型截面的碳纤维对电磁波有良好的衰减吸收性能;经活化的碳纤维表面多微孔,碳纤维表面粗糙度增加,对电磁波形成漫反射;材料价廉易得。
关键词 单层电路模拟吸波材料 黏胶基活性碳毡 制备方法 衰减吸收性能 反射率弓形测试 反射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commendation application for video head impulse test based on fuzzy logic control 被引量:1
16
作者 NGUYEN Thi Anh Dao KIM Dae Young +3 位作者 LEE Sang Min KIM Kyu Sung Seong Ro Lee KWON Jang Wo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5期1208-1214,共7页
Vestibulo-ocular reflex(VOR) is an important biological reflex that controls eye movement to ensure clear vision while the head is in motion.Nowadays,VOR measurement is commonly done with a video head impulse test bas... Vestibulo-ocular reflex(VOR) is an important biological reflex that controls eye movement to ensure clear vision while the head is in motion.Nowadays,VOR measurement is commonly done with a video head impulse test based on a velocity gain algorithm or a position gain algorithm,in which velocity gain is a VOR calculation on head and eye velocity,whereas position gain is calculated from head and eye position.The aim of this work is first to compare the two algorithms' performance and to detect covert catch-up saccade,then to propose a stand-alone recommendation application for the patient's diagnosis.In the first experiment,for ipsilesional and contralesional sides,the calculated position gain(0.94±0.17) is higher than velocity gain(0.84±0.19).Moreover,gain asymmetry of both lesion and intact sides using velocity gain is mostly higher than that from using position gain(four out of five subjects).Consequently,for subjects who have unilateral vestibular neuritis diagnosed from clinical symptoms and a vestibular function test,vestibular weakness is depicted by velocity gain much better than by position gain.Covert catch-up saccade and position gain then are used as inputs for recommendation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stibulo-ocular response video head impulse velocity gain position gain desacca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