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CE抑制剂对实验性心力衰竭大鼠中心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王礼春 马虹 +3 位作者 廖新学 何建桂 曾武涛 陶军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0-113,共4页
【目的】研究中心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在实验性心力衰竭大鼠中的变化及ACE抑制剂对其作用。【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心力衰竭治疗组(12只,培哚普利每天3mg/kg)、心力衰竭对照组(12只)和假手术组(6只)。其中心力衰竭的模型通过缩... 【目的】研究中心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在实验性心力衰竭大鼠中的变化及ACE抑制剂对其作用。【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心力衰竭治疗组(12只,培哚普利每天3mg/kg)、心力衰竭对照组(12只)和假手术组(6只)。其中心力衰竭的模型通过缩窄腹主动脉制成。分别处理3个月后,通过直接测定的主动脉压力波型,观察不同组别中反射波增强指数的差异。【结果】假手术组的反射波增强指数为-34.63±3.16,心力衰竭时反射波增强指数明显增高(心力衰竭对照组,8.41±14.11),应用培哚普利治疗后能使其恢复(心力衰竭治疗组,-37.45±9.83)。【结论】培哚普利能改善心力衰竭大鼠的反射波特征,其抗心力衰竭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改善血管的动脉弹性,从而优化心脏和血管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波增强指数 充血性心力衰竭 大鼠 培哚普利 动脉弹性 中心动脉压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仪器检测反射波增强指数和中心动脉收缩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樊旺祥 李燕 +3 位作者 李发红 魏方菲 单晓莉 王继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159-1163,共5页
目的比较澳大利亚SphygmoCor系统及日本Omron HEM-9000AI脉波检测仪检测反射波增强指数(AI)及中心动脉收缩压(CSBP)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对224名未进行降压治疗的受检者在同一天先后接受SphygmoCor和Omron HEM-9000AI检测仪检测,采用... 目的比较澳大利亚SphygmoCor系统及日本Omron HEM-9000AI脉波检测仪检测反射波增强指数(AI)及中心动脉收缩压(CSBP)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对224名未进行降压治疗的受检者在同一天先后接受SphygmoCor和Omron HEM-9000AI检测仪检测,采用简单相关和Bland-Altman分析两种仪器检测的AI和CSBP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两种仪器检测AI和CSBP的影响因素。结果 Omron检测的AI及CSBP均高于SphygmoCor[(81.5±14.4)%和(77.6±16.2)%,(132.3±16.7)mmHg和(121.4±14.4)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者的绝对差异分别为(3.9±11.0)%和(10.9±11.0)mmHg。两种仪器检测的CSBP和AI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75,P<0.001;r=0.76,P<0.001)。两种仪器检测的AI值均受年龄、性别、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影响(P<0.001),SphygmoCor的AI还受体质量指数的影响(P<0.05)。Omron检测的CSBP受性别和体质量指数的影响(P<0.05),与年龄无相关性(P>0.05);而SphygmoCor检测的CSBP只受年龄因素影响(P<0.01)。结论 Omron HEM-9000AI和SphygmoCor系统在测量外周桡动脉AI上一致性较好,都较适合大规模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但两种仪器估算的CSBP绝对差别较大,不能相互替代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 中心动脉 反射波增强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汀类降脂药物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郁志明 洪侃 +3 位作者 曹云翔 李晓燕 王华伟 卞坤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38-1239,1245,共3页
目的:探讨他汀类降脂药物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 medial thickness,IMT)和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augmentation index,AIx)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0年3月经冠脉造影或冠脉CT血管重建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同时伴高胆... 目的:探讨他汀类降脂药物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 medial thickness,IMT)和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augmentation index,AIx)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0年3月经冠脉造影或冠脉CT血管重建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同时伴高胆固醇血症,且入选前未服用降脂药物或曾服用但已停用血胆固醇再次升高的患者57例,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所有研究对象分别于入选后1周内、治疗后3、6个月测定IMT、AIx以及其他生化指标。结果:他汀类药物治疗后3、6个月时都能有效地改善血脂水平,但是IMT的变化不明显(均P>0.05),而AIx治疗前后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均P<0.01),治疗前后以AIx为因变量,以IMT、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TC(治疗前r=0.55,t=4.32,P<0.01;治疗后r=0.69,t=4.96,P<0.01)和LDL-C(治疗前r=0.42,t=3.03,P<0.01;治疗后r=0.51,t=2.63,P<0.01)进入方程,统计分析表明TC、LDL-C和AIx呈正相关关系。结论:AIX较IMT能够更好地反映降脂治疗改善动脉硬化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他汀类降脂药 反射波增强指数 高胆固醇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搏波理论在心血管疾病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晓杰 李超 +2 位作者 陈俊 姜枫 李运伦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1-65,共5页
脉搏波包含着人体重要的生理病理信号,可以早期反应心血管功能变化,通过早期干预可有效延缓心血管事件链的进展,一直是近年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首先探究了脉搏波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其次阐述了脉搏波的形成机制,并对脉搏波的探测方法... 脉搏波包含着人体重要的生理病理信号,可以早期反应心血管功能变化,通过早期干预可有效延缓心血管事件链的进展,一直是近年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首先探究了脉搏波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其次阐述了脉搏波的形成机制,并对脉搏波的探测方法做了简明概括,最后总结了基于脉搏波信号的心血管检测指标和应用领域。虽然历代研究者都做出了不懈努力,但包含了丰富生理病理信息的脉搏波信号还有待挖掘,以期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搏 心血管系统 脉搏传导速度 反射波增强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质量指数与中心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晁慧娟 马瑾 +4 位作者 唐碧雯 胡月亮 王潜 宣言 左君丽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22-1426,共5页
目的·研究体检人群中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中心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12月-2018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体检中心体检者共计287例(男性164例,占57.1%);根据BMI将对象分... 目的·研究体检人群中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中心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12月-2018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体检中心体检者共计287例(男性164例,占57.1%);根据BMI将对象分为BMI正常组(BMI<24 kg/m^2)、超重组(24 kg/m^2≤BMI<28 kg/m^2)和肥胖组(BMI≥28 kg/m^2)。分别测定外周收缩压(peripheral systolic blood pressure,PSP)、外周舒张压(peripheral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PDP)、外周脉压(peripheral pulse pressure,PPP)、外周平均动脉压(peripheral mean arterial pressure,P-MAP);采用脉搏波分析测定中心动脉压,包括中心动脉收缩压(central systolic blood pressure,CSP)、中心动脉舒张压(central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CDP)、中心动脉脉压(central pulse pressure,CPP)、中心动脉增强压(central augmentation pressure,AP)、中心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central augmentation index,AIx);脉压放大指数为PPP/CPP。结果·①3组之间,PDP、CDP、P-MAP、AP、AIx、PPP/CP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BMI与AP、AIx呈负相关(r=-0.140,r=-0.149,均P<0.05),而与PDP、CDP、PPP/CPP呈正相关(r=0.151,r=0.155,r=0.124,均P<0.05)。③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未发现BMI是CSP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随着BMI增加,AP、AIx呈下降趋势,PDP、CDP、PPP/CPP呈上升趋势;BMI与CSP间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量指数 中心动脉压 中心动脉增强 中心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板运动对60岁以下冠心病患者无创中心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王晋丽 陈韵岱 +2 位作者 石亚君 薛浩 郜玲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1-466,共6页
目的:研究60岁以下冠心病患者平板运动试验前后无创中心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为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康复提供新的研究指标。方法连续入组2013年7月~2014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行平板运动试验且年龄小于等于60岁的受试者。采用Bruce症状限... 目的:研究60岁以下冠心病患者平板运动试验前后无创中心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为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康复提供新的研究指标。方法连续入组2013年7月~2014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行平板运动试验且年龄小于等于60岁的受试者。采用Bruce症状限制性方案,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n=68)和非冠心病组(n=97)。应用无创方法检测运动前后受试者的中心血流动力学参数:中心动脉压(cSBP),反射波增强指数(AI)和反射波增强压(AP)。结果平板运动结束即刻,在冠心病组,AI运动后无明显变化(P=0.516),而非冠心病组有显著降低(P〈0.001);两组cSBP均出现升高(P〈0.001)。两组组间比较,冠心病组运动前AI和运动后cSBP高于非冠心病组(P=0.009, P=0.009)。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冠心病人群中,运动后最大心率是影响△cSBP(运动后cSBP-运动前cSBP,cSBP增幅)的主要因素(B=-0.073,P=0.012)。冠心病组按照平板运动试验结果(阴性和阳性)分层分析,发现阳性组运动后cSBP的增幅较小(P=0.048),进一步回归分析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板运动后AI出现差异性变化,冠心病患者AI未见明显降低,提示AI可能与运动后冠脉血流灌注密切相关;可能是康复治疗提高运动后心肌缺血阈值治疗的又一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板运动试验 中心动脉压 反射波增强指数 冠心病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无创检测方法评价糖尿病患者早期动脉硬化 被引量:1
7
作者 胡艳丽 李昭屏 +4 位作者 张会欣 肖文华 邱萌 李蕾 高炜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0年第3期206-209,共4页
目的多种无创检测方法联合评价2型糖尿病(DM)患者早期动脉硬化情况。方法无并发症的DM患者30例,对照组27例,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踝臂指数(ABI)、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压力波增强指数(AI)及血管回声跟踪技术... 目的多种无创检测方法联合评价2型糖尿病(DM)患者早期动脉硬化情况。方法无并发症的DM患者30例,对照组27例,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踝臂指数(ABI)、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压力波增强指数(AI)及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技术)检查,比较两组动脉硬化参数及其相关性。结果DM组及对照组IMT、ABI均在正常范围,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左右两侧baPWV[(1449±232)cm/s比(1291±171)cm/s,(1452±222)cm/s比(1280±178)cm/s;P〈0.01]及ET技术中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137±51)kPa比(101±34)kPa,P〈0.01]、硬化参数(β)[(10.6±4.2)比(8.2±2.7),P〈0.05]、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7.0±1.2)m/s比(6.1±1.0)m/s,P〈0.01]在DM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DM组动脉硬化的发生率较对照组升高[67%(20/30)比26%(7/27),P〈0.01];Ep、PWVβ分别与左右两侧baPWV呈正相关。结论DM患者动脉硬化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ET技术中Ep、β、PWVβ与baPWV均可敏感地反映糖尿病患者早期动脉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动脉硬化 脉搏 反射波增强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