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推拿法结合中药腿足浴治疗下肢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症60例临床观察
1
作者 曹晓侠 杨进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A02期1309-1310,共2页
目的 观察推拿法结合中药腿浴治疗下肢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例于我院就诊的反射性交感神经萎缩症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采用手法推拿结合腿足浴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手法推拿治疗;各治疗方法每次30 m... 目的 观察推拿法结合中药腿浴治疗下肢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例于我院就诊的反射性交感神经萎缩症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采用手法推拿结合腿足浴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手法推拿治疗;各治疗方法每次30 min,早晚两次,10 d为1个疗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及评定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方面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均取得一定疗效,且治疗组在临床疗效方面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60%,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VAS评分治疗组为(2.12±1.95)分,对照组为(3.46±2.17)分,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 推拿结合腿足浴治疗下肢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症优于单纯推拿法,且费用低,痛苦小,方便实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反射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 推拿 腿足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被引量:22
2
作者 王晓艳 张通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11期934-935,共2页
脑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临床称为肩-手综合征,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目前认为,脑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周围性损伤、交感神经作用、神经源性炎症及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改变等。
关键词 脑卒中 并发症 反射交感神经营养不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学检查诊断早期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李胜光 张江林 +1 位作者 黄烽 杨立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172-173,175,共3页
目的 :探讨影像学检查在早期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 (RSD)诊断中的意义。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3例早期RSD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特点。结果 :全部患者全身骨扫描检查发现受累肢体有明显的放射性异常浓集。 1例患者MRI检查可发现在... 目的 :探讨影像学检查在早期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 (RSD)诊断中的意义。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3例早期RSD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特点。结果 :全部患者全身骨扫描检查发现受累肢体有明显的放射性异常浓集。 1例患者MRI检查可发现在平片中不易发觉的骨侵蚀。结论 :骨扫描和MRI有助于RSD的早期诊断 ,且优于X线平片和CT平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学检查 诊断 反射交感神经营养不良 临床特点 神经免疫疾病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瘫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4
作者 芦海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1期16-18,共3页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反射交感神经营养不良 肩手综合征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体感诱发电位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海舟 张通 +2 位作者 崔利华 王晓艳 李敬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77-579,共3页
脑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临床又称为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12.5%—74.1%,发生机制至今不清楚。
关键词 反射交感神经营养不良 脑卒中后 体感诱发电位 肩-手综合征 偏瘫患者 发生机制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叶青 李长清 +2 位作者 王蕾 张仲 高励 《中国卒中杂志》 2014年第11期929-935,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卒中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和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登记2011年4月~2013年1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及康复理疗科住院治疗的卒中患者。共纳入符合要求的病例127例,随访12周后...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卒中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和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登记2011年4月~2013年1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及康复理疗科住院治疗的卒中患者。共纳入符合要求的病例127例,随访12周后分成两组:非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组,即卒中后12周内未出现RSD的患者;RSD组,即12周随访期内出现RSD的患者。对影响卒中后RSD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卒中后RSD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RSD组与非RSD组比较,年龄、性别、卒中类型、既往史评分、感觉障碍及焦虑没有显著性差异;两组之间合并症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抑郁、运动功能障碍、肌张力变化及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存在显著差异;COX回归模型分析表明合并症评分[危险比(harzard ratio,HR)1.01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6~1.163]、NIHSS评分(HR 1.157,95%CI 1.062~1.261)、抑郁评分(HR 4.975,95%CI 1.839~13.460)、肩关节半脱位(HR 4.627,95%CI 2.383~8.984)及运动功能障碍(HR 0.577,95%CI 0.358~0.930)是R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症评分、NIHSS评分、抑郁、肩关节半脱位及运动功能障碍是卒中后R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反射交感神经营养不良 多因素分析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神经电刺激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应用 被引量:15
7
作者 唐朝正 丁政 +4 位作者 张晓莉 王桂丽 陈立典 吴毅 贾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6期458-460,共3页
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1型(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type 1,CRPS 1)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或肩手综合征,主要以局部疼痛、肢体肿胀、感觉异常、皮肤改变、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患肢主动及被动活动疼痛等为特征[1].治疗上以... 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1型(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type 1,CRPS 1)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或肩手综合征,主要以局部疼痛、肢体肿胀、感觉异常、皮肤改变、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患肢主动及被动活动疼痛等为特征[1].治疗上以减轻疼痛、保持和恢复功能为根本目的,常用干预有:电针、皮质甾体类药物、自由基清除剂、降钙素、交感神经阻滞、抗抑郁药等,但此类方法长期应用容易引起感染、依从性差和耐药等问题,并且由于患肢末端水肿未能很好改善,长期使用可能无效,最终导致手部肌肉和关节挛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 经皮神经电刺激 复杂局部疼痛综合征 反射交感神经营养不良 应用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自由基清除剂 交感神经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各期交感皮肤反应变化 被引量:10
8
作者 贾和平 金瑞林 李英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41-143,共3页
目的 :观察中风后肩手综合征 (SHSAS)各期的交感皮肤反应 (SSR)的变化。方法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属于反射性交感神经萎缩症 (RSD)的范畴 ,对此类RSD患者 2 8例 ,按Bonica的RSD诊断标准分为三期 (S1,S2 和S3) ,分别测定各期患者的患侧与... 目的 :观察中风后肩手综合征 (SHSAS)各期的交感皮肤反应 (SSR)的变化。方法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属于反射性交感神经萎缩症 (RSD)的范畴 ,对此类RSD患者 2 8例 ,按Bonica的RSD诊断标准分为三期 (S1,S2 和S3) ,分别测定各期患者的患侧与健侧上肢正中神经的SSR的波幅及潜伏期 ,进行对比 ,并将其健侧SSR与 2 0例正常人比较。结果 :S1患者患侧与健侧对比 ,其SSR的波幅明显下降 ,潜伏期明显延长 (P <0 .0 0 1) ;S2 患者其患侧SSR的波幅增高 (P <0 .0 5 ) ,潜伏期无显著改变 (P >0 .0 5 ) ;S3患者患侧SSR与健侧对比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在SHSAS中 ,其各期的交感活动并非都是亢进的 ,S1交感神经活动减弱 ,S2 交感活动增强 ,S3交感活动两侧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 反射交感神经萎缩症 交感皮肤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手综合征定量感觉测定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涂秋云 唐湘祁 +3 位作者 资晓宏 于浩 李小波 陈益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85-187,共3页
目的运用定量感觉检查技术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的温度觉及振动觉进行定量分析,以了解小纤维神经功能状态及其与肩手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应用神经感觉定量分析仪用界限法分别检查观察组SHS组(70例)与对照组(70例)偏瘫侧上肢大鱼... 目的运用定量感觉检查技术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的温度觉及振动觉进行定量分析,以了解小纤维神经功能状态及其与肩手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应用神经感觉定量分析仪用界限法分别检查观察组SHS组(70例)与对照组(70例)偏瘫侧上肢大鱼际掌侧温度觉阈值与拇指掌侧振动觉阈值。结果SHS组中感觉障碍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SHS组与对照组定量感觉比较,主要表现为冷觉阈值降低(P<0.05),热觉阈值增高(P<0.05)。冷痛觉阈值、热痛觉阈值与振动觉阈值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冷痛觉阈值与冷觉阈值的差值(P<0.01)及热痛觉阈值与热觉阈值之间差值(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风偏瘫后SHS病人感觉障碍发生率显著增高。主要形式为温度觉减退和痛觉过敏。C类和Aδ类神经纤维功能障碍可能在SH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手综合征 定量感觉测定 SHS 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 RSD 偏瘫 中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现状分析 被引量:102
10
作者 张晓莉 唐朝正 贾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94-298,共5页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患侧上肢肩和手的关节出现浮肿、疼痛及肩关节脱位,肩部运动功能障碍,后期可出现肌肉...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患侧上肢肩和手的关节出现浮肿、疼痛及肩关节脱位,肩部运动功能障碍,后期可出现肌肉萎缩,肩关节挛缩,活动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康复.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可能与反射性交感神经受损,产生一系列炎症和自身免疫反应,生成异常的细胞因子等有关[1];也有学者通过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推测,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可能是由于脑卒中患者自身高位中枢的躯体感觉损害,继而引起相应外周感觉神经的继发性受损,影响其轴突与髓鞘的功能引起的[2].目前国内外对肩手综合征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案,一般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局部麻醉和神经调节等.临床治疗的目的主要是减轻疼痛,消除肿胀,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关节活动度,从而促进患侧上肢的功能恢复.其治疗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 中西医治疗 反射交感神经营养不良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脑卒中偏瘫患者 肩关节脱位 运动功能障碍 交感神经受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中西医治疗进展 被引量:20
11
作者 廖燕锬 林滨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1期41-42,共2页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本文对国内外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技术做了简要介绍和初步分析评价。
关键词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反射交感神经营养不良 治疗 康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泡洗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2
作者 朱宏勋 邹忆怀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845-846,共2页
肩-手综合征(should-hand syndrome,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是偏瘫后突然出现的以手肿胀、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并发症。肩-手综合征常在脑卒中后1-3个月内发生,其临床表现为:肩部疼痛、... 肩-手综合征(should-hand syndrome,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是偏瘫后突然出现的以手肿胀、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并发症。肩-手综合征常在脑卒中后1-3个月内发生,其临床表现为:肩部疼痛、腕和手肿胀、相应关节活动受限,被动活动时疼痛加重,后期可有骨和软组织萎缩,手指关节和腕关节,甚至肩关节的挛缩.最终导致上肢功能受限。国外报道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发病率为12.5%-27.0%。国内报道,早期功能训练能降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但仍达到10.3%,因此,重视肩-手综合征的治疗.对于患者的整体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对当前的一些治疗方法仍然存在争议,但有一个共识就是早发现、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手综合征 治疗方法 脑卒中后 临床表现 疗效观察 中药泡洗 反射交感神经营养障碍 肩部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贴布联合徒手淋巴引流术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及上肢功能疗效观察 被引量:35
13
作者 刘阳 李建华 +2 位作者 陶静琰 李扬政 陈文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94-1096,共3页
肩手综合征(shoulder hand syndrome,SHS)又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国际疼痛研究协会也将此归纳为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omplex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Ⅰ型,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 肩手综合征(shoulder hand syndrome,SHS)又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国际疼痛研究协会也将此归纳为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omplex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Ⅰ型,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SHS 常发生于脑卒中后3 个月内,文献报道其发病率约为1.5%-70%[2],早期临床表现以肿胀、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为主,因此严重影响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临床上SHS治疗通常以超短波、冷热水浴、运动疗法等传统治疗为主,但效果均欠佳。目前有研究表明,运动贴布(肌内效贴)通过感觉刺激、增加皮下间隙减轻疼痛改善肿胀,徒手淋巴引流术通过促通淋巴功能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改善水肿[3-4]。本课题组则应用运动贴布联合淋巴引流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疼痛及肿胀,观察其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患肢疼痛、水肿、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 淋巴回流 运动疗法 上肢功能 引流术 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 疗效观察 反射交感神经营养不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英文对照名词词汇(二)
14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601-601,共1页
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CA) 4,5一二磷酸磷脂酰肌醇 phosphatidylinositol 4,5-biphosphate(PIP2) 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eflexsympathetic dystrophy(RSD)
关键词 反射交感神经营养不良 二磷酸磷脂酰肌醇 词汇 名词 英文 儿茶酚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