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银川盆地岩石圈结构——长观测距宽角反射与折射剖面结果 被引量:1
1
作者 林吉焱 刘保金 +1 位作者 张先康 段永红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69-681,共13页
利用2014年完成的穿过银川盆地人工源宽角反射与折射剖面的3炮长观测距资料,采用基于地震波走时反演方法的Rayinvr算法得到了研究区地壳和上地幔的速度结构.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厚度为42—48km,莫霍面沿剖面展布形态呈现出东西两侧浅、... 利用2014年完成的穿过银川盆地人工源宽角反射与折射剖面的3炮长观测距资料,采用基于地震波走时反演方法的Rayinvr算法得到了研究区地壳和上地幔的速度结构.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厚度为42—48km,莫霍面沿剖面展布形态呈现出东西两侧浅、中部较深的特征,莫霍面最深的区段位于贺兰山下方.P波速度沿剖面随着深度的增加呈正梯度增大,然而在深度约为90—103km的岩石圈地幔中,识别出两组较明显的反射界面,两组界面之间并未发现P波速度随深度而显著增加,表明研究区下方存在与地球平均模型中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大不相符的速度结构,推测银川盆地下方岩石圈与软流圈之间可能存在速度过渡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川盆地 岩石圈 宽角反射与折射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折射Pg波层析成像揭示兴蒙造山带及其邻区上地壳结构
2
作者 曹力夫 王海燕 +3 位作者 李文辉 侯贺晟 王光文 庞永香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6-356,共11页
兴蒙造山带是由众多微陆块、岛弧、增生楔和蛇绿岩(洋壳残片)等构成,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记录了古亚洲洋俯冲、西伯利亚和华北板块最终拼合等重要信息,其演化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界研究的热点。研究兴蒙造山带及邻区各地质体之间的... 兴蒙造山带是由众多微陆块、岛弧、增生楔和蛇绿岩(洋壳残片)等构成,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记录了古亚洲洋俯冲、西伯利亚和华北板块最终拼合等重要信息,其演化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界研究的热点。研究兴蒙造山带及邻区各地质体之间的联系对其构造演化有着重要意义,获取精细的上地壳结构成为厘定兴蒙造山带不同块体之间接触关系和揭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的关键。本文对一条南北向跨越松辽盆地、兴蒙造山带和二连盆地总长为503 km的宽角反射和折射地震剖面数据进行了初至波层析成像研究。本研究使用有限差分算法对16个大炮数据693个初至走时拾取数据进行计算,采用变网格尺度和平滑参数的反演策略,经40次迭代反演,将RMS降至0.103 s,获得上地壳(7 km以上)精细速度结构。成像结果精细刻画了研究区地下的速度结构:北部二连盆地存在低速特征,是一个南深北浅的断陷盆地,最深处可达5.1 km,其发育主要由两侧倾向相背的正断层控制;中部兴蒙造山带(嫩江断裂与贺根山缝合带之间)上地壳呈高速特征,横向变化剧烈,存在3个山间盆地,因其多为中新生代沉积少有第四系沉积,导致其沉积层速度较造山带两侧盆地高;南部松辽盆地为典型箕状断陷盆地,受后期NWW SEE向水平挤压引起的正断层逆向运动致使结晶基底顶界面与沉积层褶皱变形基本一致,沿测线盆地最深处可达5.5 km。基于速度异常厘定出研究区断裂带的位置和上地壳展布形态。多数断裂、断层浅处为大角度陡立状,在向深部延展过程中倾角逐渐减小,演变为铲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角反射与折射 兴蒙造山带 松辽盆地 二连盆地 地震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毛细管中子聚焦透镜仿真模拟及实验研究
3
作者 崔靖朵 刘志国 +1 位作者 温今甫 潘秋丽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6-182,共7页
为了分析中子波长,透镜几何参数对透镜聚焦性能的影响,利用MATLAB进行仿真建模和编程,根据射线追迹法模拟中子束在透镜中的传输;利用中国散裂中子源提供的0.10~1.18 nm波段多色中子束测试透镜聚焦性能.结果表明,透镜对所测宽波段中子束... 为了分析中子波长,透镜几何参数对透镜聚焦性能的影响,利用MATLAB进行仿真建模和编程,根据射线追迹法模拟中子束在透镜中的传输;利用中国散裂中子源提供的0.10~1.18 nm波段多色中子束测试透镜聚焦性能.结果表明,透镜对所测宽波段中子束调控所得焦斑的模拟值562.0μm和实测值549.0μm非常接近,验证了仿真模型和程序的正确性.对实测焦斑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该透镜适用于0.20~1.18 nm波段;在适用波段内,焦斑尺寸与波长呈正相关,增益整体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对通道内径变量系列仿真发现,在保证内外径比为0.8的前提下,降低微通道内径有利于获得具有高倍增益的小焦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与折射 中子聚焦器件 聚焦性能 中子波长 微通道内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北缘(怀来—苏尼特右旗)地壳结构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文辉 高锐 +4 位作者 Keller Randy 李秋生 侯贺晟 李英康 张世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72-483,共12页
2009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合作实施了一条长453km的深地震反射、宽角反射与折射、三分量反射地震联合探测剖面.剖面南起怀来盆地,向北依次穿过燕山造山带西缘、内蒙地轴、白乃庙弧带、温都尔庙杂岩带,到达... 2009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合作实施了一条长453km的深地震反射、宽角反射与折射、三分量反射地震联合探测剖面.剖面南起怀来盆地,向北依次穿过燕山造山带西缘、内蒙地轴、白乃庙弧带、温都尔庙杂岩带,到达索伦缝合带.其中,宽角反射与折射剖面采用8个0.5~1.5t炸药震源激发,使用300套Texan单分量数字检波器接收,获得了高质量的地震资料.通过资料分析和处理,识别出沉积层及结晶基底的折射波(Pg)、来自上地壳底界面的反射波(Pcp),中地壳底界面的反射波(Plp),莫霍界面的反射波(Pmp)及上地幔顶部的折射波(Pn)等5个震相.分别采用Hole有限差分层析成像和Rayinvr算法对华北克拉通北缘及中亚造山带南部进行了上地壳P波速度结构成像和全地壳二维射线追踪反演成像.结果显示:(1)中亚造山带地壳厚度~40km,变化平缓,低于全球平均造山带地壳平均厚度,可能为造山后区域伸展的结果.阴山—燕山带附近莫霍明显加深,推测其为燕山期造山过程形成的山根,但该山根很可能在后期被改造.(2)测线中部地壳上部速度较高,对应地表大面积花岗岩出露,而下地壳速度较低,速度梯度低,呈通道状,推测其可能曾为古亚洲洋向南俯冲消亡的主动陆缘,并在碰撞后演变为伸展环境下岩浆侵入的通道.(3)华北克拉通北缘与中亚造山带显示出不同速度变化特征,前者变化相对缓而后者则变化剧烈,二者的分界出现在赤峰—白云鄂博断裂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角反射与折射 华北克拉通北缘 中亚造山带 陆内造山 地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盘山断裂带及其邻区地壳结构 被引量:17
5
作者 李文辉 高锐 +8 位作者 王海燕 李英康 李洪强 侯贺晟 熊小松 郭晓玉 徐啸 邹长桥 梁宏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65-2278,共14页
新生代期间,中国大陆西部受印度一欧亚板块碰撞和青藏高原隆升影响,以地壳缩短、增厚、陆内造山和强烈地震活动等为主要特征.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高原物质侧向移动被鄂尔多斯地块所阻,在六盘山地区发育了一系列左旋斜冲断裂.断裂带周缘... 新生代期间,中国大陆西部受印度一欧亚板块碰撞和青藏高原隆升影响,以地壳缩短、增厚、陆内造山和强烈地震活动等为主要特征.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高原物质侧向移动被鄂尔多斯地块所阻,在六盘山地区发育了一系列左旋斜冲断裂.断裂带周缘构造变形强烈,地震活动频繁,是研究青藏高原横向扩展控制大陆内部弥散变形的理想场所.本文对穿越青藏高原东北缘一六盘山断裂带一鄂尔多斯地块的宽角反射与折射地震资料使用层析成像和射线反演算法进行成像,获得了研究区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其结果反映出六盘山断裂带两侧地壳结构、构造特征差异显著:1)上地壳层析成像结果显示鄂尔多斯盆地一侧地壳上部速度较低,等值线呈近水平状,具有典型的沉积盆地特征,而青藏高原东北缘一侧上地壳速度相对较高,横向变化剧烈,呈褶皱状,二者的分界为海原一六盘山逆冲走滑断裂;2)全地壳射线反演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地块地壳速度梯度大,下地壳底部速度高由铁镁质物质组成,具有典型稳定古老克拉通的特征,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速度总体较低,主要由长英质及长英-铁镁质过渡物质组成,具有典型造山带的特征,而六盘山断裂带下方地壳速度结构复杂,层面呈拱形,部分层出现速度逆转,为两个构造单元的接触过渡带;3)青藏高原东北缘一侧地壳厚度~50 km,鄂尔多斯地块地壳厚度~42 km,六盘山断裂带下方莫霍面发生叠置,揭示出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地壳在六盘山下汇聚,较薄且刚性的鄂尔多斯地壳挤入较厚且塑性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中的构造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角反射与折射地震 六盘山断裂带 青藏高原东北缘 鄂尔多斯地块 地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及邻区上地壳精细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李文辉 王海燕 +5 位作者 高锐 卢占武 李洪强 侯贺晟 熊小松 叶卓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8-209,共12页
秦岭造山带是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南北两个大陆边缘长期演化的产物,各部分性质和时代不同,是一个复杂的构造混杂体。由于其所处位置的重要性,演化时间上的长期性、多旋回性,空间上的多样性、变异性,一直是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研究的热点。... 秦岭造山带是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南北两个大陆边缘长期演化的产物,各部分性质和时代不同,是一个复杂的构造混杂体。由于其所处位置的重要性,演化时间上的长期性、多旋回性,空间上的多样性、变异性,一直是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研究的热点。为了沟通该区复杂的浅表地质现象与深部结构成像,获取更精细的上地壳结构成为厘定秦岭造山带不同块体之间接触关系,揭示其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的关键。本文对一条长450 km、南北向跨越鄂尔多斯地块南缘、渭河地堑、秦岭造山带、大巴山逆冲推覆带和四川盆地北缘的宽角反射与折射地震剖面采集的15个大炮数据进行了层析成像研究。本研究对690个初至走时拾取数据使用有限差分算法,采用变网格尺度及平滑参数的迭代策略,经20次迭代反演,走时均方根误差降至0.105 s,收敛良好。成像结果精细刻画了渭河地堑的低速沉积特征,系一个南深北浅的断陷盆地,最深处可达7 km,其发育主要受秦岭北缘断裂、乾县—富平断裂及渭河断裂控制。秦岭北缘断裂与安康—竹山断裂之间的秦岭造山带上地壳呈高速特征,横向变化剧烈,仅残余若干较浅的山间盆地。与南部四川盆地稳定沉积相比,大巴山逆冲推覆带下方沉积层速度结构不统一,反映了逆冲推覆作用的改造,但整体仍保留了3~6 km的沉积厚度。本文分析认为剖面中部的秦岭地区是古生代—早中生代南北板块汇聚的核心地带,之后造山带两翼的南、北陆缘分别于燕山期和新生代转入逆冲推覆和伸展两种迥异的构造环境,而现今研究区的上地壳构造格局是三次事件叠加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角反射与折射 秦岭造山带 渭河地堑 大巴山 地震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台状脉冲涡流差分传感器设计 被引量:6
7
作者 朱红运 王长龙 +1 位作者 王建斌 江涛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709-2716,共8页
当采用脉冲涡流差分传感器进行缺陷检测时,被测试件的属性会对检测信号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为降低其影响,提高差分传感器的缺陷检测能力,本文设计了一种圆台状差分传感器。首先根据电磁波的反射与折射理论建立了圆台状差分传感器的磁场... 当采用脉冲涡流差分传感器进行缺陷检测时,被测试件的属性会对检测信号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为降低其影响,提高差分传感器的缺陷检测能力,本文设计了一种圆台状差分传感器。首先根据电磁波的反射与折射理论建立了圆台状差分传感器的磁场解析模型,而后通过分析传感器线圈倾斜角与差分检测信号特征之间的关系确定了传感器的最优结构,最后通过实验对圆台状差分传感器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圆台状差分传感器可有效降低被测试件属性信息对检测信号的影响,且具有较强的缺陷检测能力和抗提离干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涡流 差分传感器 反射与折射理论 提离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台状脉冲涡流差分传感器缺陷检测信号的解析计算 被引量:3
8
作者 朱红运 王长龙 +1 位作者 王建斌 江涛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707-1714,共8页
将傅里叶变换理论应用于圆台状脉冲涡流差分传感器缺陷检测信号的求解,提出了一种缺陷检测信号的解析计算方法。首先分析了缺陷检测信号谐波系数随缺陷尺寸变化的规律,而后根据电磁波反射与折射理论建立了圆台状差分传感器磁场解析模型... 将傅里叶变换理论应用于圆台状脉冲涡流差分传感器缺陷检测信号的求解,提出了一种缺陷检测信号的解析计算方法。首先分析了缺陷检测信号谐波系数随缺陷尺寸变化的规律,而后根据电磁波反射与折射理论建立了圆台状差分传感器磁场解析模型,并根据谐波系数随缺陷尺寸变化的规律得到了任意缺陷检测信号傅里叶变换系数的通用表达式,最后经傅里叶反变换得到了任意缺陷的时域差分检测信号。通过实验对所提算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可准确求得圆台状脉冲涡流差分传感器缺陷检测信号,且具有较快的计算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涡流 差分传感器 傅里叶变换 反射与折射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岛海洋场景海水色彩真实感实时绘制 被引量:6
9
作者 唐勇 范福鼎 李颖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47-850,共4页
海洋场景仿真一直是计算机虚拟现实研究中一大热点.为更为逼真地表现近岛海洋海水的色彩细节,首先,针对当前大多数海洋模型计算复杂的问题,采用水面网格模型加法线贴图构建大规模海洋表面,由于计算全部由GPU完成,实时性得到大大提高;然... 海洋场景仿真一直是计算机虚拟现实研究中一大热点.为更为逼真地表现近岛海洋海水的色彩细节,首先,针对当前大多数海洋模型计算复杂的问题,采用水面网格模型加法线贴图构建大规模海洋表面,由于计算全部由GPU完成,实时性得到大大提高;然后,借助于U3D地形组件,构建了多种岛屿高程地形,通过修正海面的菲涅耳系数,成功地解决了海面与岛屿的边界问题,绘制出逼真的近岛海洋场景;其次,引入海水深浅颜色临界值,以海面和海底的高度变化为控制因子,构建海水颜色变化函数,表现岛屿周围海水丰富的色彩变化;之后,将光强、光源颜色和位置的变化引入海水颜色的计算中,实现一天内不同时刻海水色彩变化;最后,优化菲涅耳反射系数求解方法,依据真实水面反射定理,将反射图和折射图渲染到纹理中,实现真实海水所具有的水面反射与折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绘制 实时 近岛屿 海水色彩 反射与折射 GP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