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微吸刮术对反复着床失败妇女再次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2年5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164例反复着床失败妇女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研究组82例于再次IVF-ET术...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微吸刮术对反复着床失败妇女再次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2年5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164例反复着床失败妇女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研究组82例于再次IVF-ET术前行子宫内膜轻微吸刮术,对照组82例IVF-ET术前未行子宫内膜轻微吸刮术。观察两组患者妊娠结局。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不孕原因、基础FSH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促性腺激素使用天数、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获卵数、移植胚胎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胚胎着床率(22.12% vs 10.55%)、临床妊娠率(41.46% vs 20.73%)及继续妊娠率(36.58% vs 15.8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子宫内膜轻微吸刮术能提高反复着床失败妇女再次IVF-ET术后的临床妊娠率,改善临床妊娠结局。展开更多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后反复着床失败(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RIF)的相关基因,以探讨反复着床失败的发病机制。方法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后反复着床失败(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RIF)的相关基因,以探讨反复着床失败的发病机制。方法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NCBI)公共数据平台(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下载基因芯片数据集GSE111974,使用R语言筛选出反复着床失败和正常生育女性子宫内膜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expressed genes, DEGs)。再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DAVID(The database forannotation,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通路分析,利用STRING(Search Tool for the Retrieval of Interacting Genes)在线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结果初筛出170个明显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上调者127个,下调者43个。GO功能富集显示:这些DEGs主要富集于细胞膜、内质网等区域,主要参与氧化还原过程、细胞周期阻滞、脂质代谢过程等;主要与血红素结合、信号传递器活性、维甲酸结合、过氧化物酶活性等功能簇相关。KEGG分析显示其主要参与代谢途径信号通路、催产素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STRING在线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分析发现PTGS2、TOP2A、ACTA2等为反复着床失败的关键基因。结论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RIF患者子宫内膜组织差异表达的关键基因有PTGS2、TOP2A、ACTA2等,可能在RIF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微吸刮术对反复着床失败妇女再次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2年5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164例反复着床失败妇女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研究组82例于再次IVF-ET术前行子宫内膜轻微吸刮术,对照组82例IVF-ET术前未行子宫内膜轻微吸刮术。观察两组患者妊娠结局。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不孕原因、基础FSH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促性腺激素使用天数、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获卵数、移植胚胎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胚胎着床率(22.12% vs 10.55%)、临床妊娠率(41.46% vs 20.73%)及继续妊娠率(36.58% vs 15.8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子宫内膜轻微吸刮术能提高反复着床失败妇女再次IVF-ET术后的临床妊娠率,改善临床妊娠结局。
文摘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后反复着床失败(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RIF)的相关基因,以探讨反复着床失败的发病机制。方法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NCBI)公共数据平台(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下载基因芯片数据集GSE111974,使用R语言筛选出反复着床失败和正常生育女性子宫内膜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expressed genes, DEGs)。再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DAVID(The database forannotation,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通路分析,利用STRING(Search Tool for the Retrieval of Interacting Genes)在线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结果初筛出170个明显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上调者127个,下调者43个。GO功能富集显示:这些DEGs主要富集于细胞膜、内质网等区域,主要参与氧化还原过程、细胞周期阻滞、脂质代谢过程等;主要与血红素结合、信号传递器活性、维甲酸结合、过氧化物酶活性等功能簇相关。KEGG分析显示其主要参与代谢途径信号通路、催产素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STRING在线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分析发现PTGS2、TOP2A、ACTA2等为反复着床失败的关键基因。结论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RIF患者子宫内膜组织差异表达的关键基因有PTGS2、TOP2A、ACTA2等,可能在RIF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