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核细胞宫腔灌注联合冻融胚胎移植治疗反复着床失败:附3例报道 被引量:9
1
作者 陈雷宁 全松 +5 位作者 李红 陈思梅 张为青 罗琛 宋亚丽 邢福祺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24-726,共3页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抽提单核细胞宫腔灌注联合冻融胚胎移植治疗反复着床失败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单核细胞经HCG培养48 h后与新鲜抽提单核细胞共同宫腔灌注并联合冻融胚胎移植治疗3例反复着床失败患者,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3例患者进行...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抽提单核细胞宫腔灌注联合冻融胚胎移植治疗反复着床失败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单核细胞经HCG培养48 h后与新鲜抽提单核细胞共同宫腔灌注并联合冻融胚胎移植治疗3例反复着床失败患者,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3例患者进行上述治疗后均获得妊娠并顺利分娩活产儿,母婴追踪至今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外周血单核细胞宫腔灌注联合冻融胚胎移植可试用于反复着床失败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着床失败 单核细胞 外周血 冻融胚胎移植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轻微吸刮术改善反复着床失败妇女妊娠结局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陈琨 马彩虹 +2 位作者 黄铄 杜晓果 乔杰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586-588,共3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微吸刮术对反复着床失败妇女再次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2年5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164例反复着床失败妇女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研究组82例于再次IVF-ET术...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微吸刮术对反复着床失败妇女再次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2年5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164例反复着床失败妇女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研究组82例于再次IVF-ET术前行子宫内膜轻微吸刮术,对照组82例IVF-ET术前未行子宫内膜轻微吸刮术。观察两组患者妊娠结局。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不孕原因、基础FSH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促性腺激素使用天数、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获卵数、移植胚胎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胚胎着床率(22.12% vs 10.55%)、临床妊娠率(41.46% vs 20.73%)及继续妊娠率(36.58% vs 15.8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子宫内膜轻微吸刮术能提高反复着床失败妇女再次IVF-ET术后的临床妊娠率,改善临床妊娠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轻微吸刮术 反复着床失败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妊娠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在存在血栓前状态的反复着床失败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3
作者 李雪兰 陈薪 陈士岭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35-738,共4页
胚胎着床失败是辅助生殖治疗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导致着床失败的因素很多,近年血栓前状态成为反复着床失败病因研究领域的热点。目前,血栓前状态与反复着床失败的关系,以及低分子肝素在存在血栓前状态的反复着床失败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仍不... 胚胎着床失败是辅助生殖治疗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导致着床失败的因素很多,近年血栓前状态成为反复着床失败病因研究领域的热点。目前,血栓前状态与反复着床失败的关系,以及低分子肝素在存在血栓前状态的反复着床失败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仍不确定。因此,我们对相关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血栓前状态 反复着床失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机械刺激子宫内膜方法对反复着床失败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王丽蔓 姚佳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2683-2685,共3页
目的:探讨两种机械刺激子宫内膜方法在反复着床失败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中心反复着床失败,拟再次行冻融胚胎移植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搔刮组(45例):月经期行子宫内膜搔刮;轻微吸刮组(42例):采用宫腔组织吸引管行子宫内膜吸... 目的:探讨两种机械刺激子宫内膜方法在反复着床失败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中心反复着床失败,拟再次行冻融胚胎移植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搔刮组(45例):月经期行子宫内膜搔刮;轻微吸刮组(42例):采用宫腔组织吸引管行子宫内膜吸刮;对照组(40例):未特殊处理,所有患者均按常规行冻融胚胎移植,比较3组妊娠结局。结果:搔刮组黄体酮转化日A型内膜比例较高,胚胎着床率及临床妊娠率(27.27%,46.67%)均高于轻微吸刮组(12.75%,21.43%)及对照组(11.46%,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微吸刮组的胚胎着床率及临床妊娠率虽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机械刺激子宫内膜能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与轻微吸刮术相比,子宫内膜搔刮术更能明显提高反复着床失败患者的临床妊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搔刮 机械刺激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反复着床失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复着床失败患者预防性免疫治疗后妊娠结局评估 被引量:6
5
作者 赵捷 李小雪 +2 位作者 葛逸盟 马彩红 李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2893-2899,2905,共8页
目的:比较反复着床失败(RIF)患者及患者中个别抗体异常者应用强的松+阿司匹林预防性治疗后解冻移植周期妊娠结局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828例RIF的患者,根据移植前是否用强的松+阿司匹林治疗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同时分别筛选两组中抗核抗... 目的:比较反复着床失败(RIF)患者及患者中个别抗体异常者应用强的松+阿司匹林预防性治疗后解冻移植周期妊娠结局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828例RIF的患者,根据移植前是否用强的松+阿司匹林治疗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同时分别筛选两组中抗核抗体(ANA)为1∶80的患者,或补体C3、C4、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和免疫球蛋白E检查中任一项异常的患者,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间及组内亚组间冷冻移植后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和持续妊娠率的情况。结果:RIF患者中预防性治疗组的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和持续妊娠率数值稍有增加,早期流产率数值稍有下降,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针对ANA 1∶80患者或者任何一个抗体阳性的患者,预防性治疗组也得出类似的结果。结论:预防性强的松+阿司匹林治疗不能显著提高包括个别抗体异常的RIF患者的解冻移植期妊娠结局,但需要加大样大量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着床失败 抗核抗体 补体 免疫球蛋白 妊娠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复着床失败子宫内膜组织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傅惠佳 王孟皓 刘西茹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1246-1252,共7页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后反复着床失败(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RIF)的相关基因,以探讨反复着床失败的发病机制。方法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后反复着床失败(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RIF)的相关基因,以探讨反复着床失败的发病机制。方法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NCBI)公共数据平台(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下载基因芯片数据集GSE111974,使用R语言筛选出反复着床失败和正常生育女性子宫内膜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expressed genes, DEGs)。再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DAVID(The database forannotation,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通路分析,利用STRING(Search Tool for the Retrieval of Interacting Genes)在线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结果初筛出170个明显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上调者127个,下调者43个。GO功能富集显示:这些DEGs主要富集于细胞膜、内质网等区域,主要参与氧化还原过程、细胞周期阻滞、脂质代谢过程等;主要与血红素结合、信号传递器活性、维甲酸结合、过氧化物酶活性等功能簇相关。KEGG分析显示其主要参与代谢途径信号通路、催产素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STRING在线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分析发现PTGS2、TOP2A、ACTA2等为反复着床失败的关键基因。结论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RIF患者子宫内膜组织差异表达的关键基因有PTGS2、TOP2A、ACTA2等,可能在RIF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着床失败 子宫内膜 生物信息学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搔刮术在反复移植失败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赵华 郭娜 李豫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78-581,共4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搔刮术在反复移植失败(repeated implantation failure,RIF)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8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生殖中心就诊,因女方输卵管因素不孕(男方精液正常)行IVF-ET治...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搔刮术在反复移植失败(repeated implantation failure,RIF)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8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生殖中心就诊,因女方输卵管因素不孕(男方精液正常)行IVF-ET治疗反复移植失败再次进入新的IVF-ET周期的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病例编号把纳入标准的189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n=96)和对照组(n=93),实验组在取卵周期前1个月经周期月经来潮6h内进行内膜搔刮,对照组不行内膜搔刮,比较胚胎移植后两组临床结局。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体重指数、基础血清FSH、LH及P水平、Gn天数、Gn总量、获卵数、胚胎移植数、HCG日血清E2、P水平及HCG日内膜厚度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及持续妊娠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子宫内膜搔刮术可以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RIF患者的临床妊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容受性 子宫内膜搔刮术 反复着床失败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钙在多次着床失败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8
作者 熊正方 党小红 +1 位作者 李冰 王莉云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14-617,共4页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多次着床失败(移植优质胚胎≥3次,均未妊娠)患者再次助孕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生殖中心行IVF-ET助孕中多次着床失败,并要求再次助孕患者共134...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多次着床失败(移植优质胚胎≥3次,均未妊娠)患者再次助孕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生殖中心行IVF-ET助孕中多次着床失败,并要求再次助孕患者共134例。再次助孕胚胎移植周期数为198周期,自胚胎移植日起,根据用药知情同意原则行随机对照研究,研究组62例87周期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常规黄体支持,对照组72例111周期只给予常规黄体支持。观察两组患者妊娠结局。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吸烟率、基础FSH值、血栓前状态(D-Di异常升高者)构成比、移植胚胎数及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胚胎着床率(17.9%vs 10.8%)、临床妊娠率(29.9%vs 1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35岁患者中,研究组胚胎着床率(16.8%vs 8.2%)、临床妊娠率(25.0%vs 10.6%)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35岁患者中两组临床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D-Di≥1.5mg/L时,研究组的胚胎着床率(19.3%vs 7.8%)、临床妊娠率(63.6%vs 34.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当D-Di<1.5 mg/L时,两组临床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能提高多次种植失败患者再次助孕移植后的临床妊娠率,改善临床妊娠结局,尤其是高龄、高凝状态的不孕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低分子肝素钙 反复着床失败 血栓前状态 妊娠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孕症子宫内膜类器官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1
9
作者 陈美琪 范淑盼 +2 位作者 陈缘静 杨云云 王卓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11-1217,共7页
目的 构建非免疫因素致不孕症和免疫因素致不孕症子宫内膜类器官培养体系,并比较两者免疫细胞因子的差异。方法 标本采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宫腔镜检查的不孕症患者,获取非免疫因素致不孕症患者(n=3... 目的 构建非免疫因素致不孕症和免疫因素致不孕症子宫内膜类器官培养体系,并比较两者免疫细胞因子的差异。方法 标本采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宫腔镜检查的不孕症患者,获取非免疫因素致不孕症患者(n=3)与反复着床失败(RIF)患者(n=5)子宫内膜组织,通过洗涤、消化、重悬及接板,将组织嵌入基质胶中进行3D培养;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两组子宫内膜类器官生长情况;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子宫内膜特异性标志物雌激素受体(ER)、角蛋白和上皮钙黏蛋白表达情况;利用ELISA法测定两组细胞因子水平,并比较两组细胞因子的差异。结果 在子宫内膜类器官体外培养过程中,类器官体积逐渐增大、细胞数量逐渐增多,培养7~10 d的类器官体积达到稳定状态且形状逐渐趋于圆形。在相同时间内,非免疫因素致不孕症子宫内膜类器官数量较RIF子宫内膜类器官多。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类器官中子宫内膜相关标志蛋白ER、角蛋白和上皮钙黏蛋白均表达,提示子宫内膜类器官构建成功。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两组间干扰素γ、IL-10、TNF-α、IL-4水平和TNF-α/IL-4比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TGF-β1、IL-17水平及IL-17/TGF-β1、干扰素γ/IL-10、TNF-α/IL-10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体外成功培养获得了具有增殖能力的非免疫因素致不孕症与RIF子宫内膜类器官,为免疫性不孕症的基础研究提供了新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类器官 不孕症 反复着床失败 免疫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