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复促通疗法联合肌电反馈式助力电刺激对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姜文 郭川 +3 位作者 徐胜 卞海波 王彤 朱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48-553,571,共7页
目的观察反复促通疗法联合肌电反馈式助力电刺激治疗对亚急性期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于江苏省常州市德安医院康复中心住院的卒中偏瘫患者43例,按照随机数... 目的观察反复促通疗法联合肌电反馈式助力电刺激治疗对亚急性期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于江苏省常州市德安医院康复中心住院的卒中偏瘫患者4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43例入组患者完全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2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下肢反复促通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反复促通疗法治疗的同时给予肌电反馈式助力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测试2组患者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FMA-LE)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胫骨前肌积分肌电值(iEMG)和伸膝位踝关节主动背屈活动度(AROM),并进行组间及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结果43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因3例病情变化转院,使得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共40例患者入组,其中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FMA-LE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iEMG、A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0.50(6.50,16.00)分比11.00(8.25,15.75)分、5.50(2.00,13.50)分比3.50(2.00,14.00)分、17.85(14.10,20.39)V·s比18.25(11.83,20.38)V·s、0.00°(0.00°,0.00°)比0.00°(0.00°,0.00°),均P>0.05]。治疗3周后,FMA-LE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iEMG、AROM治疗组分别为23.00(21.25,25.00)分、37.50(27.00,42.00)分、62.00(54.65,64.88)V·s、5.00°(5.00°,10.00°),对照组分别为20.00(16.50,21.75)分、31.50(20.00,36.75)分、43.20(27.51,50.59)V·s、2.50°(0.00°,5.00°),2组患者治疗后FMA-LE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iEMG、AROM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反复促通疗法联合肌电反馈式助力电刺激治疗可明显提高亚急性期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反复促通疗法 肌电反馈式助力电刺激 偏瘫 表面肌电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下肢康复机器人设计与验证试验 被引量:4
2
作者 池申 花国然 +1 位作者 陈峰 余永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141-145,共5页
为了降低康复治疗师的工作强度,提高对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效率,研发一种基于反复促通疗法的下肢康复机器人,通过特定训练方法实现了膝关节和踝关节运动功能的恢复。反复促通疗法中,提出了一种引发肢体牵张反射和促进肢体主动运动的治疗... 为了降低康复治疗师的工作强度,提高对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效率,研发一种基于反复促通疗法的下肢康复机器人,通过特定训练方法实现了膝关节和踝关节运动功能的恢复。反复促通疗法中,提出了一种引发肢体牵张反射和促进肢体主动运动的治疗方法。根据此疗法,设计了康复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和基于力/位移控制的控制方案。通过临床试验的肌电图测量结果,证实该机器人具有引发牵张反射和助力的功能,同时初步验证其能够实现反复促通疗法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促通疗法 下肢康复机器人 膝关节屈曲 牵张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