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谢列特“反叛性”风格下的海报女性形象探析 |
夏英杰
|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
2014 |
1
|
|
2
|
金斯堡《嚎叫》的“垮掉”性与反叛性解析 |
孙桂荣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3
|
《嚎叫》:反叛性的文本与实验性的影像 |
刘伟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4
|
女性反叛性思维方式的流变——女性主义视角下《圣经》中经典女性人物形象探析 |
屈冬梅
|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
2014 |
1
|
|
5
|
摇滚乐发展历程及其反叛性思考——以崔健为例 |
谭倩媛
|
《艺海》
|
2017 |
0 |
|
6
|
学院经验的双重性品格与临摹——读佩夫斯纳《美术学院的历史》有感 |
初枢昊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
2005 |
4
|
|
7
|
面对女性自己的问题——评鲁稚散文 |
刘晓文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0 |
|
8
|
想象织就的自卫式梦幻--亨利·米修诗歌“驱魔性”研究 |
朱星颖
|
《南腔北调》
|
2021 |
0 |
|
9
|
不能像个好学生一样等待着“满意”——关于青年写作的“同题共答” |
李敬泽
何平
季亚娅
杨庆祥
孙频
郑在欢
三三
李壮
|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4
|
|
10
|
试论新世纪文学中的“青春消失”现象 |
金理
|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6
|
|
11
|
摇滚与伪摇滚 |
翟大炳
乔俊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11 |
1
|
|
12
|
关于爱玛的女权主义意识及其社会背景的探讨(英文) |
郑淑芳
|
《海外英语》
|
2011 |
4
|
|
13
|
90后诗人的自我意识、生存感知和修辞技艺 |
耿占春
|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4
|
法国新现实主义 |
蔡涛
|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3 |
0 |
|
15
|
让你惊喜让你忧——当代艺术简析 |
董明光
|
《美术教育研究》
|
2015 |
0 |
|
16
|
建筑的回归——浅析王澍的建筑思想及其作品 |
郭舟
许砚梅
|
《河南建材》
|
2013 |
1
|
|
17
|
陈春成与自由而负责的自我 |
张定浩
|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18
|
中国先锋戏剧的彷徨 |
刘永来
|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
1990 |
1
|
|
19
|
诗析二十世纪作曲技术 |
彭志敏
|
《音乐爱好者》
|
2005 |
1
|
|
20
|
《三国演义》的文化底蕴 |
梁文娟
|
《濮阳教育学院学报》
|
200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