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前后中苏美关系的演变 被引量:4
1
作者 杨云若 《中共党史研究》 1988年第6期68-75,共8页
一 1936年11月,德、日签订《关于反共产国际协定》和秘密附属协定。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这个协定,“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矛头直指苏联和各国共产党。苏联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采取谨慎态度,竭力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局面。... 一 1936年11月,德、日签订《关于反共产国际协定》和秘密附属协定。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这个协定,“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矛头直指苏联和各国共产党。苏联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采取谨慎态度,竭力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局面。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介石 苏联援华 太平洋战争 反共产国际协定 苏德战争 斯大林 中国共产 统一战线 中国抗日战争 罗斯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1933至1938年纳粹德国内部在远东政策上的分歧
2
作者 李乐曾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64-68,75,共6页
近年来史学界开展了对30年代德国对华政策的研究。在论及这一时期纳粹德国远东及对华政策的特点时,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这一时期希特勒在对华政策上“一直处于一种不稳定和缺乏一贯性的状态”,30年代中期在德国的远东政策中存在... 近年来史学界开展了对30年代德国对华政策的研究。在论及这一时期纳粹德国远东及对华政策的特点时,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这一时期希特勒在对华政策上“一直处于一种不稳定和缺乏一贯性的状态”,30年代中期在德国的远东政策中存在某种“混乱”。笔者认为,纳粹德国内部在远东政策上的分歧,是造成这一时期德国对华政策某种“不稳定”和“混乱”的直接原因,而上述论著对这一分歧几乎没有论及或详细分析。本文试对这个问题作一探讨,从另一个视角考察这一时期纳粹德国的对华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远东政策 对华政策 希特勒 纳粹德国 反共产国际协定 德国外交部 日本侵华战争 德国外交政策 1938年 满州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初德意日的矛盾与勾结
3
作者 白坚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4期75-80,共6页
本文认为,30年代至40年代初德意日的关系是循着矛盾——勾结——矛盾的轨迹发展的。德意日尽管同属法西斯国家,存在许多共性,且结成紧密的政治军事同盟,但同时也存在着永远无法消除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使它们在自己发动的战争中不能忠... 本文认为,30年代至40年代初德意日的关系是循着矛盾——勾结——矛盾的轨迹发展的。德意日尽管同属法西斯国家,存在许多共性,且结成紧密的政治军事同盟,但同时也存在着永远无法消除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使它们在自己发动的战争中不能忠实履行“盟约”,密切配合,协调作战,成为最终遭到惨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十年代 希特勒 墨索里尼 法西斯 军事同盟 战争 殖民地 英法 势力范围 反共产国际协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帝国对华关系的缘起和发展:1933——1941年
4
作者 吴首天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1988年第12期33-37,51,共6页
从1933年至1941年,纳粹德国与中国的关系十分微妙而又捉摸不透。其间,德国对华政策的矛盾和摇摆不定,对这一时期的德中关系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一、纳粹德国对华关系的原则和实质希特勒德国与中国的关系源于魏玛时期,1927年秋。
关键词 对华关系 第三帝国 对华政策 德国人 纳粹德国 里宾特洛甫 反共产国际协定 陶德曼 对日政策 蒋介石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