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斑块超声消融治疗双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1例报告 被引量:2
1
作者 林智琪 黄宇琦 谭永法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663-664,共2页
成功应用血管内斑块超声消融治疗1例双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关键词 血管内斑块 超声消融 治疗 双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腹腔镜下主-双股动脉旁路术治疗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 被引量:4
2
作者 郭连瑞 谷涌泉 +8 位作者 齐立行 李学锋 佟铸 崔世军 吴英锋 武欣 郭建明 张建 汪忠镐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9期798-802,共5页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下主一双股动脉旁路术治疗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008年11月~2012年11月,完全腹腔镜下主一双股动脉旁路术连续治疗7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7例均为男性,年龄52—70岁,平均60.6岁。Ruther...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下主一双股动脉旁路术治疗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008年11月~2012年11月,完全腹腔镜下主一双股动脉旁路术连续治疗7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7例均为男性,年龄52—70岁,平均60.6岁。Rutherford分级3级5例,4级I例,5级1例。主、髂病变TASC分级C级2例,D级5例。全麻,先用完全腹腔镜技术经左侧结肠后肾后入路游离肾下腹主动脉,再将“Y”形涤纶人工血管近端与之行端侧吻合,人工血管远端经腹膜后隧道引出至相应侧腹股沟,直视下分别与双侧股动脉吻合。结果5例顺利完成腹腔镜下主一双股动脉旁路术,2例中转开腹(肠系膜下动脉断端的钛夹脱落出血1例,结肠损伤1例)。手术时间420~840rain(中位数585min),主动脉吻合时间40~150min(中位数65rain),术中出血量400—1500ml(中位数800m1)。未中转的5例均在术后12—40h恢复进食,术后顺利康复出院。结肠损伤患者术后结肠漏二次开腹手术,结肠漏治愈,术后46天死于呼吸衰竭。一过性左肾积水1例,治愈。吻合口近端腹主动脉残留重度狭窄1例行支架治疗治愈。无症状的部分左肾梗死1例。6例随访2—51个月,平均11.2月,均健在,超声随访移植物均通畅,静息痛和间歇跛行症状均消失。结论完全腹腔镜下主一双股动脉旁路术治疗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安全、可行的。在学习曲线中及时中转保证手术安全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闭塞 腹腔镜主动脉手术 主-动脉旁路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真实临床结果 被引量:3
3
作者 付冠琦 钱成 +5 位作者 公茂峰 刘正立 孔杰 汪涛 顾建平 何旭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5-430,共6页
目的探讨现实临床中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2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接受OrchidⓇDCB治疗的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为末次随访时患肢... 目的探讨现实临床中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2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接受OrchidⓇDCB治疗的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为末次随访时患肢一期和二期通畅情况。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技术成功率及随访期主要不良事件(MAE)截肢、病变段血栓形成及全因死亡。使用Kaplan-Meier法分析评估患肢通畅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确定影响一期通畅率的风险因素。结果共入组146例患者(163条患肢),年龄为(71.7±9.7)岁;病变长度为(276.60±112.61)mm;97条(59.5%)患肢存在重症下肢缺血(CLI),57条(35.0%)患肢为股腘动脉病变。术后随访(583.2±261.84)d。MAE发生率为8.9%(13/146),死亡率为5.5%(8/146)。Kaplan-Meier分析显示,术后1、2、3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2.2%、78.1%、69.0%,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7.2%、87.5%、74.7%。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CLI是影响一期通畅率的风险因素。Kaplan-Meier分析显示,术后1、2、3年一期通畅率在间歇性跛行组分别为98.2%、89.1%、82.3%,CLI组分别为88.2%、78.0%、56.6%。CLI组的MAE发生率为16.5%(15/91)。结论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间歇性跛行组疗效优于CLI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动脉硬化闭塞 药物涂层球囊 真实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腋-双股动脉旁路转流术治疗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配合
4
作者 万效梅 孙艳 卢菁 《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2期54-55,共2页
对5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腋-双股动脉旁路转流手术,手术顺利,术后1个月复查踝肱指数(ABI),ABI上升至0.68~0.82;术后随访1年,人造血管通畅。提出手术室护士做好术前访视及术前器械物品准备,术中正确安置体位,严格无菌操作,熟练配... 对5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腋-双股动脉旁路转流手术,手术顺利,术后1个月复查踝肱指数(ABI),ABI上升至0.68~0.82;术后随访1年,人造血管通畅。提出手术室护士做好术前访视及术前器械物品准备,术中正确安置体位,严格无菌操作,熟练配合手术,是减少术后并发症、保证移植血管再通良好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闭塞 腋-动脉旁路转流术 手术中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忽略股浅动脉重建在治疗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7
5
作者 庄金满 李选 +7 位作者 李天润 赵军 傅军 栾景源 王昌明 张龙 冯琦琛 韩金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评价忽略股浅动脉重建治疗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13年12月155例(220条患肢)股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资料。根据对股浅动脉的处理方法,将患者分为股浅动脉重建组(10... 目的评价忽略股浅动脉重建治疗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13年12月155例(220条患肢)股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资料。根据对股浅动脉的处理方法,将患者分为股浅动脉重建组(107条患肢)和非重建组(113条患肢),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重建组近期(出院时)总有效率明显优于非重建组[70.1%(75/107)vs.46.0%(52/113),Z=-2.356,P=0.018],随访期内2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53.3%(57/107)vs.57.5%(65/113),Z=-0.633,P=0.527]。2组保肢率无统计学差异[94.4%(101/107)vs.96.5%(109/113),χ~2=0.170,P=0.680]。重建组再次腔内治疗率更高[30.8%(33/107)vs.8.8%(10/113),χ2=16.903,P=0.000],费用更高[(34 658.7±8322.7)元vs.(17 036.6±1603.0)元,t=22.082,P=0.000]。2组围手术期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0 vs.0.9%(1/113),Fisher精确检验,P=1.000;1.9%(2/107)vs.1.8%(2/113),Fisher精确检验,P=1.000]。结论忽略股浅动脉重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经济,应成为部分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腔内治疗 动脉 外周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6
6
作者 刘长建 刘晨 +1 位作者 乔彤 黄佃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72-676,共5页
报道了 4 8例主髂动脉闭塞症病人的手术治疗结果 .行人造血管搭桥转流术 31例 ,其中有 8例同时行球囊导管扩张、动脉内膜剥成形或取栓术 ;导管动脉取栓扩张 5例 ;动脉内膜剥脱、取栓 3例 ;血管腔内支架置放 9例 .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 4 2... 报道了 4 8例主髂动脉闭塞症病人的手术治疗结果 .行人造血管搭桥转流术 31例 ,其中有 8例同时行球囊导管扩张、动脉内膜剥成形或取栓术 ;导管动脉取栓扩张 5例 ;动脉内膜剥脱、取栓 3例 ;血管腔内支架置放 9例 .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 4 2例 ,随访 0 .5~ 9年人造血血管通畅率 90 %.多普勒血流仪节段性测压踝 /肱指数 (ABI)对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均有较高的价值 ,当ABI小于 0 .5时 ,应及时手术 ,挽救肢体 .在确定治疗方案时 ,应根据病变部位、分布和严重程度 ,施行不同的手术方法才能提高血管通畅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闭塞 手术治疗 血管外科手术 人造血管移植 血管内支架 手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球囊预扩张联合导管溶栓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伴急性血栓形成 被引量:3
7
作者 丁寒 肖晋昌 +6 位作者 张庆桥 神斌 庄步强 杨晶 黄乾鑫 徐浩 祖茂衡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27-530,共4页
目的观察以小球囊预扩张联合导管溶栓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伴急性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纳入33例接受小球囊预扩张联合经导管溶栓治疗及血管成形术的单侧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伴急性血栓形成患者,其中14例病变仅累及髂动脉、8例仅累及股... 目的观察以小球囊预扩张联合导管溶栓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伴急性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纳入33例接受小球囊预扩张联合经导管溶栓治疗及血管成形术的单侧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伴急性血栓形成患者,其中14例病变仅累及髂动脉、8例仅累及股动脉、11例同时累及髂股动脉;记录治疗情况及随访资料,包括临床症状、下肢动脉彩超及CT血管造影。结果33例均治疗成功,经导管溶栓时间为3(2,4)天,25例血栓完全溶解、8例血栓部分溶解;溶栓后22例接受单纯球囊扩张、11例接受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治疗后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示33例靶血管及膝下流出道血流均通畅。共随访(19.5±8.2)个月,期间7例出现下肢动脉再闭塞,经二次球囊扩张及植入支架后恢复通畅;无截肢及死亡病例。结论小球囊预扩张联合经导管溶栓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伴急性血栓形成具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动脉 闭塞动脉硬化 血栓形成 血管成形术 球囊 溶栓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及杂交手术治疗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建彬 徐荣伟 +2 位作者 甄亚楠 刘鹏 叶志东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0-113,共4页
目的 探讨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及杂交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1月~2013年12月腔内及杂交手术治疗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90例资料,根据Rutherford分级,1级6例,2级7例,3级32例,4级27例,5级18例。共植入支架230枚... 目的 探讨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及杂交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1月~2013年12月腔内及杂交手术治疗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90例资料,根据Rutherford分级,1级6例,2级7例,3级32例,4级27例,5级18例。共植入支架230枚,同时行动脉旁路移植13例,内膜剥脱20例,取栓5例。结果90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1周Ruthedbrd分级较术前提高1级29例,2级33例,3级14例,与术前相同14例。术后1周ABI从术前的0.37±0.19提高至0.86±0.86(t=30.480,P=0.000)。围手术期死亡1例(1.1%),穿刺部位血肿4例,[足母]趾坏疽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例,人工血管血栓形成1例,切口脂肪液化2例。随访12~50个月,(15.7±8.8)月,一期通畅率85.4%(70/82),二期通畅率96.3%(79/82)。结论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效果良好,部分复杂患者可应用杂交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闭塞 动脉 腔内成形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贫血对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后再狭窄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潘涛 田诗云 +1 位作者 张涛 纪东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99-803,共5页
目的评价贫血与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单中心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91例接受DCB治疗的股腘动脉ASO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患者是否存在贫血分为贫血组(n=36)和无贫血组(n=... 目的评价贫血与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单中心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91例接受DCB治疗的股腘动脉ASO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患者是否存在贫血分为贫血组(n=36)和无贫血组(n=55)。对比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再狭窄危险因素。结果 91例患者平均年龄(70.76±7.51)岁,男63例。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DCB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80.2%。共有18例患者发生再狭窄,其中贫血组12例(33.3%),无贫血组6例(10.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9);再狭窄组贫血患者占比(66.7%),大于无再狭窄组(32.9%)(P=0.009);贫血组患者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66.7%)显著低于无贫血组患者(89.1%)(Log-rank P=0.0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贫血(OR=5.297,95%CI=1.179~23.800,P=0.030)、重度钙化(OR=12.213,95%CI=1.806~82.579,P=0.010)是股腘动脉ASO患者DCB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贫血与股腘动脉ASO患者DCB术后再狭窄风险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动脉 药物涂层球囊 再狭窄 动脉硬化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手术治疗TASCD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俊超 王兵 +4 位作者 李攀峰 王洛波 李阳 吴斐 王广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2705-2707,共3页
目的:评价杂交手术治疗TASC D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在血管外科治疗的28例TASC D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围手术期结果及血管再通情况。结果:28例杂交手术均获得成功,... 目的:评价杂交手术治疗TASC D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在血管外科治疗的28例TASC D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围手术期结果及血管再通情况。结果:28例杂交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成功率100%,无截肢及死亡病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7.85%(5/28),平均间歇性跛行距离从术前(75±64)m提高至术后(468±92)m(P<0.01),踝肱指数由术前(0.21±0.16)增至术后(0.72±0.12)(P<0.05),平均随访(25±7.9)个月,术后6个月,1、2年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6.4%,89.2%,85.7%,术后6个月,1、2年二期通畅率分别为100%,96.4%,92.9%。结论:杂交手术是治疗TASC D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尤其适用于高危重症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手术 TASC D型主动脉硬化闭塞 疗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腘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载药腔内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 被引量:19
11
作者 张锐 来志超 刘昌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6-260,共5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老龄化的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危害日益凸显。目前,全球约有2亿人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困扰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甚至威胁生命。从上世纪40年代至今的短短70余年里,ASO手术治疗及腔内治疗经历快速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老龄化的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危害日益凸显。目前,全球约有2亿人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困扰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甚至威胁生命。从上世纪40年代至今的短短70余年里,ASO手术治疗及腔内治疗经历快速发展,其中腔内治疗的方式也逐渐从单纯球囊扩张及金属裸支架置入发展到药物涂层球囊、药物洗脱支架等一系列新技术上,但目前新技术、新器材在ASO股腘段病变的实际临床效果、适应证等仍在探索之中。本文就现有的ASO股腘段病变载药腔内治疗手段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腘段病变 药物涂层球囊 药物洗脱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杂交手术1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夏红利 刘国利 +2 位作者 吴岸森 赵蓉 李敏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93-594,共2页
杂交技术是血管介入与外科手术并结合医学影像学的技术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综合技术[1]。在我科治疗动脉闭塞性硬化疾病过程中,进行多例血管杂交手术治疗,现报道其中1例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4岁。因'右下肢间歇性跛行、疼痛... 杂交技术是血管介入与外科手术并结合医学影像学的技术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综合技术[1]。在我科治疗动脉闭塞性硬化疾病过程中,进行多例血管杂交手术治疗,现报道其中1例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4岁。因'右下肢间歇性跛行、疼痛7月余'入院。查体右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未扪及,右足背以下皮温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手术 支架植入 人工血管转流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动脉 动脉 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心络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家兔ET、NO、SOD、MDA水平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林成仁 王敏 +2 位作者 庄百溪 马雪瑛 刘建勋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114-1118,共5页
目的:观察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SO)家兔ET、NO、SOD、MDA水平的动态变化,并用通心络胶囊(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等)进行干预,探讨其对ASO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通心络胶囊0.8、0.4、0.2 g/kg剂量组,通塞脉... 目的:观察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SO)家兔ET、NO、SOD、MDA水平的动态变化,并用通心络胶囊(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等)进行干预,探讨其对ASO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通心络胶囊0.8、0.4、0.2 g/kg剂量组,通塞脉片0.8 g/kg剂量组及来适可0.002 g/kg剂量组;采用机械损伤、免疫损伤及高脂饲料喂养等方法复制家兔髂股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模型;造模8周开始灌胃给药,实验前、给药前、给药4周、给药8周、给药12周测定血液中ET、NO、SOD、MDA水平,实验结束时造影,并取术侧髂股动脉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通心络胶囊明显减轻术侧后肢髂股动脉管腔狭窄程度,降低血清MDA含量,升高血清SOD活性和NO含量。结论:通心络胶囊具有改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提示其防治ASO的机制可能与上述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闭塞 通心络胶囊 动脉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腘动脉闭塞症的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44
14
作者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下肢动脉疾病学组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 +3 位作者 包俊敏 刘冰 沈晨阳 邹君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69-676,共8页
股腘动脉闭塞症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最常见的疾病,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肢体溃疡坏疽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肢体及生命。随着腔内血管外科技术和器械的发展,其治疗理念和技术有了很大的改变,本共识根据国内近... 股腘动脉闭塞症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最常见的疾病,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肢体溃疡坏疽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肢体及生命。随着腔内血管外科技术和器械的发展,其治疗理念和技术有了很大的改变,本共识根据国内近年来的临床实践经验,结合最新循证资料以及国外相关指南,提出适合中国人群特点的诊疗规范推荐意见,旨在为国内血管外科及相关领域医师提供最新的临床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疾病 动脉闭塞 动脉硬化闭塞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骼动脉支架结合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高危重症下肢缺血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刘昌伟 管珩 +3 位作者 李拥军 郑曰宏 刘景 张杰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1年第4期212-214,共3页
目的 探讨术中髂动脉支架植入结合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高危重症下肢缺血的初步临床经验。 方法  1999年 7月至 2 0 0 1年 5月 ,采用术中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合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高危重症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 9例 (13条肢体 ... 目的 探讨术中髂动脉支架植入结合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高危重症下肢缺血的初步临床经验。 方法  1999年 7月至 2 0 0 1年 5月 ,采用术中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合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高危重症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 9例 (13条肢体 ) ,其中男性 7例 ,女性 2例 ,平均年龄 76岁 ,均以静息痛为主诉。术前踝肱指数为 0 .2 2± 0 .17。 结果 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 10条 ,股深动脉成形 11条 ,股 -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 3条 ,均获得成功。无重要脏器并发症和手术死亡。术后踝肱指数 0 .41± 0 .15 ,与术前相比有提高 (P <0 .0 5 )。平均随访 11个月 (1- 2 3个月 ) ,患者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 ,均无静息痛 ,仅 3例残余有轻度间歇性跛行。 结论 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合股深动脉成形术是治疗高危重症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支架 动脉成形术 手术治疗 高危患者 下肢缺血 临床研究 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 人工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腘动脉闭塞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危险因素——贫血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海瑞 潘涛 +1 位作者 畅智慧 刘兆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07-1010,共4页
目的 探讨贫血与股腘动脉闭塞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接受股腘动脉闭塞支架植入术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随访终点为术后首次ISR,记录发生ISR时间... 目的 探讨贫血与股腘动脉闭塞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接受股腘动脉闭塞支架植入术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随访终点为术后首次ISR,记录发生ISR时间。结果 共201例患者纳入研究,随访至2015年12月。首次ISR 66例(ISR组),未发生ISR 135例(非ISR组);贫血患者在ISR组中占比(54.5%,36/66)大于非ISR组(28.1%,38/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79,P=0.000 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R组贫血患者首次ISR平均时间为(0.75±0.44)年,小于非贫血患者(1.57±0.8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9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贫血是影响ISR危险因素(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Hb含量更低是ISR独立预测因子(OR 1.142,0.95%CI 1.059~1.230)。结论 股腘动脉闭塞患者贫血更易发生支架植入术后ISR,且发生时间较早,贫血及其严重程度是术后ISR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支架内再狭窄 动脉硬化闭塞 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血管内超声引导行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17
作者 于瀚铖 杨俊杰 +3 位作者 吕圣 侯宇 王立华 刘大海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年第5期1377-1383,共7页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和闭塞,导致肢体慢性缺血的疾病。现分析1例LEASO伴碘造影剂过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其血管内超声(IVUS)引导在无造影剂的条件下进行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的...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和闭塞,导致肢体慢性缺血的疾病。现分析1例LEASO伴碘造影剂过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其血管内超声(IVUS)引导在无造影剂的条件下进行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的情况和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患者,女性,53岁,左下肢发凉麻木,行走后疼痛2年,加重2个月,最远跛行距离<50 m。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CTA)提示“左髂动脉闭塞,左股浅动脉狭窄”。检查后患者出现过敏症状,入院后排除其他疾病,因为下肢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且患者存在造影剂过敏的可能,放弃使用造影剂,单纯使用IVUS引导技术评估血管腔内情况行介入手术治疗,术中选择左股浅动脉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和左髂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后可正常行走,不适症状消失,治疗效果满意。对于造影剂过敏或其他原因导致不能使用造影剂的LEASO患者,单纯使用IVUS引导同时应用有创血压监测评估术中疗效,可有效避免使用造影剂,为临床医师治疗该类患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血管内超声 动脉支架置入术 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 有创血压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改善下肢缺血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3
18
作者 陈国平 顾建平 +6 位作者 楼文胜 何旭 陈亮 苏浩波 宋进华 汪涛 徐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82-786,共5页
目的探讨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改善下肢缺血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在股浅动脉无法开通情况下,将股深动脉作为流出道或流入道施行血管腔内血流重建术的疗效。6例患者股深动脉作为流出道通畅,而髂动脉和股总... 目的探讨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改善下肢缺血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在股浅动脉无法开通情况下,将股深动脉作为流出道或流入道施行血管腔内血流重建术的疗效。6例患者股深动脉作为流出道通畅,而髂动脉和股总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对其进行了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和(或)支架植入;4例患者股深动脉开口处狭窄,作为膝关节周围动脉网的流入道,对其行PTA;1例患者髂动脉和股总动脉及股深动脉均进行了PTA。结果 5例患者术后患肢疼痛逐渐消失,皮温明显升高,其中2例足趾溃疡渗液分别于术后3 d和10 d周时转为干性,术后3个月随访时溃疡完全愈合。3例表现为术前疼痛影响睡眠,一般止痛剂难以缓解,术后疼痛偶有出现但能耐受,不需或偶用一般止痛剂即可缓解。1例足趾坏疽术后2个月时自动脱落,未经外科干预。2例因下肢缺血严重,肢体坏死行外科膝上截肢术,创面1个月愈合。6个月时2例失访,随访期间5例有间歇性跛行。术后踝肱指数(ABI)(0.71±0.21)与治疗前(0.32±0.1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髂股动脉或股浅动脉广泛闭塞时,股深动脉作为流出道或流入道是可供重建患肢血液循环的通道,股深动脉血流重建能有效改善下肢缺血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动脉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支架治疗泛大西洋协作组(TASC)Ⅱ C、D级股动脉病变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立魁 吴丹明 +4 位作者 周玉斌 易巍 王成刚 孙雨莘 贾琪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4期340-343,共4页
目的探讨腔内支架置入治疗泛大西洋协作组(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ⅡC、D级股动脉病变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2月,对24例患者(共27条股动脉,C级21条,D级6条)进行腔内治疗,开通成功后应用球... 目的探讨腔内支架置入治疗泛大西洋协作组(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ⅡC、D级股动脉病变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2月,对24例患者(共27条股动脉,C级21条,D级6条)进行腔内治疗,开通成功后应用球囊扩张闭塞段并置入自膨式支架。结果成功开通25条股动脉,开通率92.6%(25/27),2条股动脉因病程较长、病变段钙化严重未能开通而行开放外科旁路术。25条股动脉共置入支架62枚。6条患肢的间歇性跛行距离由术前的61 m(30~150 m)增加至术后7天的560 m(300~950 m)(t=3.54,P=0.018)。12条患肢的疼痛消失,5条患肢疼痛可忍受,2条患肢疼痛偶尔需口服止痛药物缓解。所有患肢皮肤颜色变红润,腘动脉、足背和(或)胫后动脉搏动明确。踝肱指数由术前0.36±0.12增至术后7天的0.78±0.25(t=2.16,P=0.038)。19例(21条股动脉)随访4~25个月(平均9.8月):4例各有1条股动脉分别于术后7、11、12和15个月时出现支架内狭窄及血栓形成,其中3例经导管溶栓和球囊扩张后症状缓解,另1例行股腘动脉旁路术后症状缓解,其余15例(17条患肢)均无缺血症状加重表现。结论腔内支架治疗TASCⅡC、D级股动脉病变具有安全和微创的优点,短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闭塞 腔内治疗 血管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向斑块旋切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病变进展 被引量:9
20
作者 蔡志文 谷涌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1-304,共4页
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目前腔内治疗已成为主流术式,但术后再狭窄率仍很高。定向斑块旋切术(DA)通过斑块切除改善血管顺应性,但降低再狭窄率效果不明显。药物涂层球囊(DCB)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曙光,其通过承... 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目前腔内治疗已成为主流术式,但术后再狭窄率仍很高。定向斑块旋切术(DA)通过斑块切除改善血管顺应性,但降低再狭窄率效果不明显。药物涂层球囊(DCB)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曙光,其通过承载的药物进入血管壁防止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增殖,从而发挥远期抗内膜增生作用。多项研究表明DCB可降低晚期管腔丢失(LLL)和再狭窄率,减少再次手术率。DA与DCB联合应用可提高药物摄取,取得较好疗效。然而目前的研究证据还不充分,仍需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闭塞 定向斑块旋切术 药物涂层球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