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PM/DPR雷达与CINRAD雷达降水探测对比 被引量:15
1
作者 刘晓阳 李郝 +2 位作者 何平 李丹杨 郑媛媛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67-679,共13页
通过对比星载DPR雷达与地基CINRAD雷达的降雨测量值,评估星地雷达联合应用的潜力。为了提高对比的准确性,在尽可能高的时空分辨率下,以几何匹配与格点匹配相结合的方式,提取星地雷达降水样本数据。2015年6月30日降水过程的对比分析结果... 通过对比星载DPR雷达与地基CINRAD雷达的降雨测量值,评估星地雷达联合应用的潜力。为了提高对比的准确性,在尽可能高的时空分辨率下,以几何匹配与格点匹配相结合的方式,提取星地雷达降水样本数据。2015年6月30日降水过程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泰州、常州CINRAD雷达反射率因子在两站中分剖面的平均值偏差0.94 dB,地基雷达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在DPR雷达与常州、泰州CINRAD雷达同时覆盖的降雨区域,星地之间雷达反射率因子的平均值偏差分别为-1. 2 dB和-1. 6 dB,显示星地雷达也有较好的一致性;现有DPR雷达陆上衰减订正算法在缩小星地雷达偏差方面起到一定作用,平均订正量0.4 dB,只要回波覆盖充分,匹配样本的高度以及其到地基雷达的距离对对比结果没有明显影响,而衰减订正和匹配样本区回波覆盖率是影响星地雷达对比结果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M/dpr雷达 CINRAD雷达 反射率因子 降水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M双频降水测量雷达对降雪的探测能力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吴琼 仰美霖 窦芳丽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48-353,共6页
以双频降水测量雷达为主载荷的GPM卫星于2014年2月发射升空。由于轨道倾角以及仪器通道的设置,大大提升了对弱降水和降雪的探测能力。通过四次降雪个例,分析比较了双频降水测量雷达的三种扫描模式(Ku,KaMS和KaHs)对降雪探测能力的差异... 以双频降水测量雷达为主载荷的GPM卫星于2014年2月发射升空。由于轨道倾角以及仪器通道的设置,大大提升了对弱降水和降雪的探测能力。通过四次降雪个例,分析比较了双频降水测量雷达的三种扫描模式(Ku,KaMS和KaHs)对降雪探测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DPR相态产品和地面实际观测结果比较一致,固态降雪温度<-0.5℃并且降雪发生时的风暴顶高度大多<6 km。Ku波段雷达由于仪器灵敏度的大幅提高.对降雪的综合探测能力最强,而KaMs和KaHS也具有特定的作用。此外,为了保证衰减订正的精度,和非降雪部分的衰减相比,需要主要提高降雪衰减尤其是混合相态湿雪的衰减订正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M 双频降水测量雷达 降雪探测 粒子相态 路径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频多极化空间降水测量雷达系统参数设计
3
作者 商建 杨汝良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32-738,共7页
新一代的星载降水测量雷达将普遍采用双频与多极化工作模式,双频率、多极化星载降水测量雷达是遥感探测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鉴于此,深入研究了新一代双频率、多普勒与多极化星载降水测量雷达系统技术,对双频多极化星载降水测量雷达与... 新一代的星载降水测量雷达将普遍采用双频与多极化工作模式,双频率、多极化星载降水测量雷达是遥感探测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鉴于此,深入研究了新一代双频率、多普勒与多极化星载降水测量雷达系统技术,对双频多极化星载降水测量雷达与机载演示验证系统进行了系统参数分析与设计,着重分析了系统工作频率、极化方式、扫描角度、脉冲重复频率与发射功率等关键参数的选择,推导了脉压系统的雷达气象方程,为开展空间降水测量雷达系统研究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雷达 系统参数设计 双频多极化 降水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频星载降水雷达GPM数据的华南地区降水垂直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杜爽 王东海 +2 位作者 李国平 蔡亲波 许向春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5-130,共16页
华南汛期作为我国雨季爆发的第一阶段一直是预报与研究的热点问题,对其降水-云宏微观垂直特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双频星载雷达资料对强、弱降水三维探测进行优化,并补充对洋面降水的探测。借助这两方面优势,对华南对流性、层云性两类主... 华南汛期作为我国雨季爆发的第一阶段一直是预报与研究的热点问题,对其降水-云宏微观垂直特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双频星载雷达资料对强、弱降水三维探测进行优化,并补充对洋面降水的探测。借助这两方面优势,对华南对流性、层云性两类主要降水类型的垂直特征进行统计,分析降水反射率因子与降水粒子垂直分布、亮带特征与垂直分层降水贡献,对比华南陆地在回波顶高方面与南海洋面的异同,最后针对华南前后汛期的降水垂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1)对流性降水反射率因子快速增长区域主要发生在低层,层云性降水反射率因子快速增长区域位于亮带层附近。(2)当发生强降水时,对流性降水的粒子浓度并不是总高于层云性降水,但前者粒子半径大于后者;强层云性降水往往来自于大小均一的粒子聚集,并没有形成更大直径的液滴。(3)华南陆地回波顶高季节变化较南海洋面强烈,浅薄对流降水发生频率受季风影响从春至秋存在先增后减特征,深对流发生频率在夏季增幅显著。南海地区回波顶高虽无明显季节变化但在3 km和5.5 km存在明显的双峰特征。(4)前汛期对流性降水的高浓度、大尺度的粒子更利于向更高高度发展,而层云性降水粒子浓度及半径的垂直分布在华南前后汛期无明显差异。前后汛期回波顶高异同主要出现在广西中部,广东中部和沿海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频星载雷达dpr 华南 华南前汛期 降水垂直结构 回波顶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M DPR雷达联合地面S波段雷达反演雨滴谱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新涛 刘晓阳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7-236,共10页
针对GPM-CO DPR观测数据反演雨滴谱算法中存在的双值问题,提出通过匹配地面S波段天气雷达与GPM-CO DPR观测数据,为双值问题提供判断依据的方法。在建立反演查算方法的基础上,利用雷达仿真程序Quickbeam进行算法的理论验证,并使用观测数... 针对GPM-CO DPR观测数据反演雨滴谱算法中存在的双值问题,提出通过匹配地面S波段天气雷达与GPM-CO DPR观测数据,为双值问题提供判断依据的方法。在建立反演查算方法的基础上,利用雷达仿真程序Quickbeam进行算法的理论验证,并使用观测数据进行实例验证。理论验证的结果表明,反演结果数据和输入数据的相关系数达到0.99以上;实例验证的结果显示,利用此反演算法得到的雨滴谱可以反映降水过程中雨滴粒径的分布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双值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M计划 双频降水雷达(dpr) S波段天气雷达 雨滴谱 反演算法 双值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M/DPR数据的北疆地区降雪云宏观结构和微物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智敏 施丽娟 +3 位作者 汪会 殷占福 李圆圆 冯婉悦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40-1152,共13页
利用GPM/DPR双频降水雷达资料、FY-2E卫星资料和地面降水实况,对新疆北部四次成熟期降雪过程的红外亮温、水平分布和垂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雪云团的云顶亮温集中在210~245 K,降雪云主要为层状云,中云对降水率贡献最大,近... 利用GPM/DPR双频降水雷达资料、FY-2E卫星资料和地面降水实况,对新疆北部四次成熟期降雪过程的红外亮温、水平分布和垂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雪云团的云顶亮温集中在210~245 K,降雪云主要为层状云,中云对降水率贡献最大,近地面降水率多分布于0.5~2.0 mm·h^(-1),回波顶高主要集中在3.0~4.5 km范围内,回波顶高与近地表降水率强弱变化存在正相关;雷达反射率因子(Z)范围在22~35 dBz,强回波中心高度主要分布在1.25~4.50 km;质量加权平均直径(D_(m))为1.01~1.25 mm和粒子数浓度(dB N_(w))为32~36的配置贡献的降水最多,对应的高度范围为2.19~2.50 km和2.13~2.67 km;近地表由碰撞-聚并过程产生的大粒子较多,近地表附近D_(m)达到了2.33~3.00 mm,Z和D_(m)朝地面几乎恒定或稍有增加,Z和D_(m)数值大小与地表降水量变化呈正相关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频降水雷达(dpr) 降水垂直结构 回波顶高 滴谱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M资料的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夏季地形降水垂直结构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沈程锋 李国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32-1543,共12页
基于ETOPO1高程资料将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区域分为平原、山地、高山三类地形,利用2014-2021年5-9月的GPM DPR资料,对发生在三类地形上的层云和对流性降水事件进行统计,并分析对比不同地形下强降水的垂直结构特征。研究表明:(1)相较于其他... 基于ETOPO1高程资料将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区域分为平原、山地、高山三类地形,利用2014-2021年5-9月的GPM DPR资料,对发生在三类地形上的层云和对流性降水事件进行统计,并分析对比不同地形下强降水的垂直结构特征。研究表明:(1)相较于其他雨强等级的降水,平原对流性弱降水的降水粒子在近地层受蒸发作用最为明显,反射率因子波动较大且呈减弱趋势。对流性强降水中,随着地势抬升,反射率因子中心高度也随之升高。(2)对流性强降水中,随着地势升高,因地形作用形成的强上升气流利于雨滴碰并聚合成大雨滴的同时也更易使降水粒子破碎形成小雨滴,从而导致大雨滴(粒子质量加权平均直径Dm≥2.6 mm)出现的概率增大,D_(m)分布域宽度增宽;层云性强降水中,高山冻结层高度以下的中等直径降水粒子(1.4 mm≤D_(m)≤1.65 mm)出现的概率比平原大。(3)对流性强降水中,平原的粒子数浓度参数dBNw高频区的分布较山地和高山更为集中,而层云性强降水的情形正好相反。相较于平原,高山的降水粒子在10 km以上呈现数浓度较低、尺度较大的特征。(4)雷达反射率、D_(m)和dBN_(w)三者之间关联密切。冻结层以下,对流性强降水粒子的D_(m)高频区分布范围与雷达反射率高频区的分布区间高度吻合。对流性强降水的降水粒子在近地面的D_(m)比层云性强降水的大,但其dBN_(w)却比层云性强降水的小。本研究有助于从云微物理过程和降水垂直结构视角深入认识地形对强降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及周边 降水 GPM 双频星载雷达dpr 降水垂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