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铜钴双金属MOF催化膜的制备及其活化过氧乙酸和降解染料性能研究
1
作者 石玉清 李贵亮 刘富 《膜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64,共12页
本研究针对现有吸附、膜分离等技术在处理有机污染物废水时的局限性,如效率受限、浓缩污染物仍需进一步处理,基于铜钴双金属有机框架(CuCo-MOF)催化膜的高级氧化体系,高效活化绿色氧化剂过氧乙酸(PAA)实现对印染废水中染料分子的快速降... 本研究针对现有吸附、膜分离等技术在处理有机污染物废水时的局限性,如效率受限、浓缩污染物仍需进一步处理,基于铜钴双金属有机框架(CuCo-MOF)催化膜的高级氧化体系,高效活化绿色氧化剂过氧乙酸(PAA)实现对印染废水中染料分子的快速降解。通过共沉淀法制备纳米片状CuCo-MOF催化剂,并采用真空辅助组装方式制备CuCo-MOF催化膜(CuCo-CM)。以亚甲基蓝分子作为模型分子,在PAA的作用下,在10 min内,CuCo-MOF可实现约95%的亚甲基蓝降解,而CuCo-CM仅需2 min即可达到相同降解效果,显著提高了降解速率。活性氧淬灭实验表明,体系中单线态氧(^(1)O_(2))是主导降解过程的活性物种,同时高价金属物种[Co(Ⅳ)]对亚甲基蓝的降解亦存在协同贡献。长期稳定性测试显示,CuCo-CM在24 h后仍能维持约80%的降解效率,且通量保持在110 L/(m^(2)·h)以上。所制备的CuCo-CM可有效实现印染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和运行稳定性,有望用于实际废水的深度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乙酸 双金属mof 高级氧化 催化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u双金属MOFs类芬顿降解刚果红的性能与机理
2
作者 龚建康 周清芸 +3 位作者 瞿艳梅 陈妮 王亚秋 王邦艳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5-185,共11页
为解决Fe基MOFs(Fe-MOFs)在类芬顿反应中Fe^(3+)/Fe^(2+)氧化还原循环慢,材料界面电子转移速度低和Fe-MOFs中Fe^(3+)的电子密度高的问题,基于氧化还原偶联反应的原理,采用一步溶剂热法合成了Fe-Cu双金属硝基功能化MOFs材料(NMIL-88B-Cu-... 为解决Fe基MOFs(Fe-MOFs)在类芬顿反应中Fe^(3+)/Fe^(2+)氧化还原循环慢,材料界面电子转移速度低和Fe-MOFs中Fe^(3+)的电子密度高的问题,基于氧化还原偶联反应的原理,采用一步溶剂热法合成了Fe-Cu双金属硝基功能化MOFs材料(NMIL-88B-Cu-1),对其进行表征分析,应用于非均相类芬顿反应降解水体中的刚果红(Congo red,CR),研究了不同材料、H_(2)O_(2)用量、pH、CR的浓度、干扰离子对CR降解的影响及材料稳定性与催化降解的机理。结论如下:Fe^(3+)和Cu^(2+)的摩尔分数均为50%时,能够在α-Fe_(2)O_(3)上组装形成六角棒状结构的介孔型NMIL-88B-Cu-1。在CR的浓度为10 mg/L,pH在3~7范围内,NMIL-88B-Cu-1使用量为0.1 g/L,H_(2)O_(2)浓度为0.5 mol/L时,反应15 min,能够实现对CR快速高效地降解,CR的降解率达98%,NMIL-88B-Cu-1对CR的降解速率分别是NO_(2)-MIL-88B的1.95倍和MIL-88B的2.24倍。在循环4次实验后,CR的降解率达92%,Fe^(3+)/Fe^(2+)的含量比值仅降低了5%,且其晶型结构保持一致,证明了其具有较高的循环稳定性。体系中SO_(4)^(2-)和NO_(3)^(-)不影响CR的降解,而Cl-和H_(2)PO_(4)^(-)抑制了CR的降解。机理分析表明,硝基功能化的材料中心Fe^(3+)的电子密度低,Cu^(2+)的引入构建了Fe-Cu双金属MOFs材料,通过Fe与Cu之间的氧化还原偶联反应和Fe-Cu的协同作用,有效促进了Fe^(2+)形成,加速了NMIL-88B材料界面e-转移,产生的·OH能够将CR氧化降解为CO_(2)和H_(2)O等无机小分子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mofs 非均相类芬顿反应 羟基自由基 催化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MOFs碳化材料的结构对锂硫电池正极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曹翔宇 张秀玲 +2 位作者 杜依洋 马成乡 闫娟枝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0-155,160,共7页
利用硝酸钴和铁氰化钾在水溶液中沉淀反应以及ZIF-8在水溶液中的部分分解,分别制备了2种组成相近但结构不同的双金属有机框架前驱体Co-Fe precursor和ZCF precursor。经过多巴胺包覆,对2种产品在氩气气氛下退火获得碳化产物。将碳化产... 利用硝酸钴和铁氰化钾在水溶液中沉淀反应以及ZIF-8在水溶液中的部分分解,分别制备了2种组成相近但结构不同的双金属有机框架前驱体Co-Fe precursor和ZCF precursor。经过多巴胺包覆,对2种产品在氩气气氛下退火获得碳化产物。将碳化产物与纳米硫粉混合得到的碳/硫复合材料(E-CoFeCN@C/S、E-ZCF@C/S)分别作为正极,组装扣式锂硫电池并测试电化学性能。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进行形貌和结构分析。在组成相似的情况下,核壳结构碳载体(E-CoFeCN@C)与发散式结构碳载体(E-ZCF@C)对锂硫电池性能的影响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特点:E-ZCF@C/S在循环伏安测试中表现出更小的极化以及更强的电流响应,在电化学阻抗测试中表现出更低的电荷转移阻抗,表明该材料有利于促进正极电荷传递过程,即加快电极反应动力学。E-ZCF@C/S在0.2C倍率下放电初始比容量为1211.3mAh/g,在2C倍率下放电初始比容量为794mAh/g,均优于E-CoFeCN@C/S。而核壳结构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容量衰减方面,E-CoFeCN@C/S在0.2C倍率下经过100次循环后平均衰减率为0.074%(E-ZCF@C/S为0.26%),在2C倍率下循环300次后平均衰减率为0.047%(E-ZCF@C/S为0.13%),说明核壳结构对活性物质的锚固作用明显而对电荷转移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mofs 锂硫电池 材料结构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镧双金属MOF去除水体中的磷酸盐和Cr(Ⅵ) 被引量:2
4
作者 金史怡 郭波 +3 位作者 曹群 冯凡 陈彩玉 王瑞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918-4928,共11页
采用快速高效的电沉积法制备了磁性铁镧双金属MOF(Fe/La-MOF)材料,并用于去除水中的磷酸盐和Cr(VI).结果显示:Fe/La等物质的量比,单独去除磷酸盐或Cr(VI)时,Fe/La-MOF投加量1g/L(除P)或2.5g/L(除Cr(VI)),pH值2~7(除P)或pH值2~11(除Cr(VI... 采用快速高效的电沉积法制备了磁性铁镧双金属MOF(Fe/La-MOF)材料,并用于去除水中的磷酸盐和Cr(VI).结果显示:Fe/La等物质的量比,单独去除磷酸盐或Cr(VI)时,Fe/La-MOF投加量1g/L(除P)或2.5g/L(除Cr(VI)),pH值2~7(除P)或pH值2~11(除Cr(VI)),反应120min,磷酸盐(初始100mg P/L)或Cr(VI)(初始20mg Cr/L)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4%或95%以上. Langmuir等温线能很好拟合Fe/La-MOF对磷酸盐或Cr(Ⅵ)的吸附,且理论最大吸附量分别是350.4mg P/g和33.4mg Cr/g. Fe/La-MOF吸附磷酸盐或Cr(Ⅵ)的行为更符合拟二级动力学,表明该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XPS、XRD、FTIR等表征结果进一步揭示:主要的吸附机理是发生在磷酸盐或Cr(Ⅵ)阴离子与Fe/La-OH之间的配体交换.另外,磁性Fe/La-MOF易于分离且在多次循环使用中保持较好的稳定性. Fe/La-MOF可同时用于去除磷酸盐和Cr(VI),pH值近中性, Fe/La-MOF加入量2.5g/L,反应120min,磷酸盐(初始25mg P/L)和Cr(VI)(初始20mg Cr/L)的去除率分别达到100%和92.2%.总之, Fe/La-MOF是一种可以快速制备的、具有良好吸附和稳定性能、宽大的pH值适用范围的高效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mof 磁性 电沉积 磷酸盐 Cr(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化双金属MOFs材料的制备及其对水体中PFOS的吸附性能研究
5
作者 周嫄 陈文 +2 位作者 朱霞萍 魏嘉勋 梁永强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3-100,121,共9页
采用溶剂热法以摩尔比n_(Zn)∶n_(Fe)∶n_(Htfbdc)为1∶2∶3制备了新型的吸附PFOS的氟化双金属MOFs材料F-Zn-Fe-MOF.XRD、SEM、FT-IR和物理吸附等表征结果显示,F-Zn-Fe-MOF为P_(21)单斜晶空间型,外表呈粒径约为125 nm的片状纺锤体,含C-... 采用溶剂热法以摩尔比n_(Zn)∶n_(Fe)∶n_(Htfbdc)为1∶2∶3制备了新型的吸附PFOS的氟化双金属MOFs材料F-Zn-Fe-MOF.XRD、SEM、FT-IR和物理吸附等表征结果显示,F-Zn-Fe-MOF为P_(21)单斜晶空间型,外表呈粒径约为125 nm的片状纺锤体,含C-F键且存在分布最广的7 nm左右介孔的微、介孔混合材料.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吸附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饱和吸附容量为30.14 mg/g,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说明F-Zn-Fe-MOF对PFOS的吸附以多分子层化学吸附为主,该吸附过程为一自发的放热过程.而解吸实验表明:该材料吸附性好而难以解吸,具有作为PFOS钝化剂的潜质.将该材料应用于吸附环境水体为本底的模拟水样中的PFOS,其去除率在80%~95%之间,远远超过目前污染水体最高浓度730 ng/L下的污染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化双金属mofs 吸附性能 PF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锆镧双金属MOF对水体中磷酸盐和氟离子同步吸附的机理研究
6
作者 陈彩玉 郭波 +3 位作者 王瑞麟 朱庆宇 程远洋 熊武 《现代化工》 2025年第10期193-199,206,共8页
采用快速简便的电沉积法制备了锆镧双金属MOF(Zr/La-MOF),并用于单独和同步吸附水中的磷酸盐和氟离子。结果显示,单独吸附时,Zr/La-MOF投加量为1 g/L,反应60 min后,磷酸盐和氟离子的去除率分别为97.58%和90.91%;同步吸附时,投加量为2 g... 采用快速简便的电沉积法制备了锆镧双金属MOF(Zr/La-MOF),并用于单独和同步吸附水中的磷酸盐和氟离子。结果显示,单独吸附时,Zr/La-MOF投加量为1 g/L,反应60 min后,磷酸盐和氟离子的去除率分别为97.58%和90.91%;同步吸附时,投加量为2 g/L,反应60 min后,磷酸盐和氟离子的去除率均高于95%。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积检测法(BET)、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方法对吸附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Zr/La-MOF具有多级介孔结构(比表面积174.79 m^(2)/g),其主要的吸附机理是磷酸盐或氟离子与Zr/La-OH之间的配体交换。Zr/La-MOF吸附磷酸盐和氟离子符合Langmuir等温线模型,计算得到对磷酸盐和氟离子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44.1 mg P/g(以P计)和78.7 mg F/g(以F计);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更好描述Zr/La-MOF吸附磷酸盐和氟离子的行为,表明该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mof吸附剂 电化学沉积 吸附 磷酸盐 氟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MOF/壳聚气凝胶去除Cu(Ⅱ)及环丙沙星 被引量:1
7
作者 狄军贞 高梦晴 +1 位作者 姜洋洋 阮浈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0-219,共10页
该研究旨在开发一种能够同时去除水体中重金属和抗生素的高效吸附材料。以壳聚糖气凝胶为载体,制备了负载Fe/ZIF-8的双金属MOFs凝胶球。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技术表征了该材料的结构与组成。实验表明,... 该研究旨在开发一种能够同时去除水体中重金属和抗生素的高效吸附材料。以壳聚糖气凝胶为载体,制备了负载Fe/ZIF-8的双金属MOFs凝胶球。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技术表征了该材料的结构与组成。实验表明,该复合材料在pH值为6时对Cu(Ⅱ)和环丙沙星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295.86 mg/g和96.98 mg/g,吸附行为均符合准二阶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吸附机制分析表明,吸附过程主要通过离子交换、静电吸引、氢键、表面络合作用以及π-π相互作用实现。此外,该复合材料在经过5次吸附-解吸循环后,仍能表现出良好的再生性和重复使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mofs 壳聚糖 养殖废水 抗生素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Fs衍生多功能TiO_(2)的制备及其光催化应用进展
8
作者 李洁 张佳 +1 位作者 陈连喜 李小鹏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5-68,73,共5页
TiO_(2)是众所周知的功能性无机半导体光催化材料,于紫外光下在解决当今面临的特殊环境问题方面具有优异的性能。然而,TiO_(2)由于其宽带隙(3.1~3.4eV),只能吸收一小部分的太阳光光谱(λ<387nm),因此,为了将TiO_(2)的光学响应转移到... TiO_(2)是众所周知的功能性无机半导体光催化材料,于紫外光下在解决当今面临的特殊环境问题方面具有优异的性能。然而,TiO_(2)由于其宽带隙(3.1~3.4eV),只能吸收一小部分的太阳光光谱(λ<387nm),因此,为了将TiO_(2)的光学响应转移到可见光范围内,提高光催化活性,改善物质与光催化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活性位点等问题仍然是需要解决的挑战。简要介绍了TiO_(2)基材料的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MOF衍生功能性TiO_(2)的合成及光催化应用。总结了在改善Ti基新型光催化复合材料结构性能等方面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并分析了现存问题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 N掺杂TiO_(2) Ti基双金属mof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有机骨架的制备及其吸附水体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杨可欣 周杰 +4 位作者 侯雨杉 张耀伟 尹晨 徐东辉 刘广洋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30-1642,共13页
近年来,随着农业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各行业排放的农药、兽药、重金属离子和染料等水体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因此采取绿色且高效的方法去除污染物具有重要意义。金属-有机骨架(Metal-organic fr... 近年来,随着农业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各行业排放的农药、兽药、重金属离子和染料等水体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因此采取绿色且高效的方法去除污染物具有重要意义。金属-有机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s)是一种由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组成的多孔结晶材料,具有可调节孔径和大比表面积等优势,在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然而,单金属MOFs虽性能优异,但孔隙小,活性位点少,而引入第2种金属离子形成的双金属MOFs材料具有孔道丰富、比表面积大、结构可调和丰富的活性位点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催化、储存、载药和运输等领域。增加的吸附位点和增强的协同效应,使得双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吸附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该综述对近8年双金属MOFs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讨论了双金属MOFs在合成和应用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并对它们的进一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为双金属MOFs的制备和污染物吸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mofs) 双金属mofs 污染物 吸附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