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4篇文章
< 1 2 7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掺杂GO的载钯双金属CeZr-MOF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1
作者 张娜 苏策 +2 位作者 李福强 张德志 李思良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6-150,共5页
将对苯二甲酸同氯化铈和氯化锆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入反应釜内反应,制备得到双金属CeZr-MOF,将该双金属MOF和氧化石墨烯(GO)复合,采用硼氢化钠还原将Pd原子负载在CeZr-MOF/GO上,得到分散性能良好的Pd@CeZr-MOF/GO复合材料。并且采用场发射... 将对苯二甲酸同氯化铈和氯化锆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入反应釜内反应,制备得到双金属CeZr-MOF,将该双金属MOF和氧化石墨烯(GO)复合,采用硼氢化钠还原将Pd原子负载在CeZr-MOF/GO上,得到分散性能良好的Pd@CeZr-MOF/GO复合材料。并且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等测试手段,对Pd@CeZr-MOF/GO样品的形貌、结构、组成进行表征。以甲基橙和亚甲基蓝与硼氢化钠的反应为模型,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来检测该纳米复合材料的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通过溶剂热法制备的Pd@CeZr-MOF/GO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有机污染物降解性能,在5min内对亚甲基蓝的降解效率可以达到98.8%,且该催化剂性质稳定,易于回收,可以多次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cezr-mof 钯纳米粒子 Pd@cezr-mof/GO 催化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_(x)Ru@C双金属催化剂低温催化脂肪酸加氢反应性能研究
2
作者 赵佳平 刘朋 +3 位作者 李静 夏海虹 王瑞珍 蒋剑春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128,共8页
通过浸渍法制备了Re_(x)Ru@C双金属催化剂,并使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其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说明:Re和Ru在载体表面均匀分布,而且催化剂中含有大量的Re的氧化物。考察了催化剂用量、Re/Ru摩尔比、反应温... 通过浸渍法制备了Re_(x)Ru@C双金属催化剂,并使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其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说明:Re和Ru在载体表面均匀分布,而且催化剂中含有大量的Re的氧化物。考察了催化剂用量、Re/Ru摩尔比、反应温度、H_(2)压力及反应时间等反应条件对催化硬脂酸加氢反应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Re/Ru为0.25∶1(Re_(0.25)Ru@C催化剂)时,在催化剂用量30%、反应温度140℃、H_(2)压力3 MPa及反应时间4 h时,Re_(x)Ru@C催化硬脂酸加氢反应的转化率达到100%,而且十七烷(C_(17))和十八烷(C_(18))的选择性达到99%。由于循环使用后的催化剂中Re的氧化物减少以及部分Ru被氧化而导致催化剂活性降低,使用5次后,Re_(x)Ru@C催化硬脂酸的转化率为97.91%,加氢产物主要为十八醇(C_(18)-O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催化剂 脂肪酸 低温加氢 烷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包覆MOF基镍钴双金属硫化物微球的制备及其长循环储钠性能
3
作者 鞠治成 付文轩 +4 位作者 王保琰 罗澳 蒋江民 史月丽 崔永莉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1-674,共14页
通过溶剂热并辅以硫化法制备了金属有机骨架(MOF)基镍钴双金属硫化物微球,并通过高温热解有机碳源盐酸多巴胺制备了痕量氮掺杂碳包覆(NC)的Ni-Co-S@NC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这种改性能够有效提高电极材料的导电性以及结构和界面的稳定性... 通过溶剂热并辅以硫化法制备了金属有机骨架(MOF)基镍钴双金属硫化物微球,并通过高温热解有机碳源盐酸多巴胺制备了痕量氮掺杂碳包覆(NC)的Ni-Co-S@NC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这种改性能够有效提高电极材料的导电性以及结构和界面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其中表面包覆约5 nm碳层的Ni-Co-S@NC-0.5微球具有出色的长循环寿命,其在1 A·g^(-1)下循环1000圈后,仍有381.8 mAh·g^(-1)的放电比容量和75.2%的容量保持率,相应地每圈循环的容量衰减量仅为0.126 mAh·g^(-1);Ni-Co-S@NC-0.5||NVP/C(NVP:Na_(3)V_(2)(PO_(4))_(3))钠离子全电池在1 A·g^(-1)下经过100次循环后,可逆放电比容量为386.2 mAh·g^(-1),容量保持率为88.6%,库仑效率稳定在98.1%左右。动力学研究表明,Ni-Co-S@NC-0.5的储钠过程以赝电容行为控制为主,钠离子扩散系数在10^(-11)~10^(-13) cm^(2)·s^(-1)之间,同时具有相对小的电荷转移阻抗(36.7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碳包覆 镍钴双金属硫化物 多孔微球 储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液复合锤头侧注式浇注工艺模拟及对其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缪燕平 张轩睿 +4 位作者 梁云昊 蔡冬根 吴孝泉 张伟强 王艳林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7-153,共7页
锤式破碎机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被广泛应用于冶金、矿山等行业。锤头包括锤柄及锤端,在使用过程中要求锤柄具备一定韧性,锤端具有高耐磨性。为使锤头不同部位具备不同性能,采用侧注式浇注方式生产双液双金属复合锤头,利用Procast软件模... 锤式破碎机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被广泛应用于冶金、矿山等行业。锤头包括锤柄及锤端,在使用过程中要求锤柄具备一定韧性,锤端具有高耐磨性。为使锤头不同部位具备不同性能,采用侧注式浇注方式生产双液双金属复合锤头,利用Procast软件模拟铸造双液双金属复合锤头的充型情况及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场情况,并对锤头进行热处理,运用XRD、SEM、TEM、显微硬度仪等对复合锤头显微组织、元素的扩散行为以及硬度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侧注式浇冒系统铸件在凝固过程中,温度变化均匀,充型平稳;合理匹配浇注工艺和热处理工艺参数,可有效改善铸造缺陷;锤端高铬合金为马氏体,分布着呈骨架状的渗碳体和(Fe,Mn)_(3)C合金渗碳体,锤柄碳钢组织主要为贝氏体和细小的回火屈氏体。锤端高铬部位的硬度达到57.65 HRC、碳钢锤柄的硬度为26.74 HR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复合锤头 双液铸造 侧注式浇注 高铬合金 Procast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土镍矿碳热还原制备负载型铁镍双金属及其活化过硫酸盐去除四环素研究
5
作者 陈江安 黄金秋 +1 位作者 万志豪 余文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30-1438,共9页
以红土镍矿和无烟煤为原料,利用碳热还原法制备硅酸盐负载铁镍双金属材料(SiO_(2)@Fe-Ni),并将其用于活化过硫酸盐(PS)去除四环素。首先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仪对Si O_(2)@Fe-Ni进行表征,结果表明,SiO_(2)@Fe-Ni... 以红土镍矿和无烟煤为原料,利用碳热还原法制备硅酸盐负载铁镍双金属材料(SiO_(2)@Fe-Ni),并将其用于活化过硫酸盐(PS)去除四环素。首先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仪对Si O_(2)@Fe-Ni进行表征,结果表明,SiO_(2)@Fe-Ni中主要物相为铁纹石、镍纹石、石英、镁铁橄榄石等,Fe-Ni合金颗粒尺寸呈微纳米尺度(数十至数百纳米),且均匀分散在硅酸盐矿物表面。研究了反应条件对SiO_(2)@Fe-Ni/PS体系去除四环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溶液温度为30℃、SiO_(2)@Fe-Ni用量0.2 g/L、溶液初始pH值7.3、PS用量2 mM、四环素初始浓度为50 mg/L的条件下,60 min后四环素去除率达到68 36%。对活性自由基种类进行鉴定,并阐述其产生以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SiO_(2)@Fe-Ni/PS体系中硫酸根自由基(SO_(4)^(-)·)和羟基自由基(·OH)均存在,且·OH是主要的活性自由基;SO_(4)^(-)·的产生是通过材料表面的Fe^(2+)和Ni^(2+)活化PS得来的,·OH是通过SO_(4)^(-)·与溶液中的H_(2)O或OH^(-)反应生成的。总有机碳分析仪结果表明四环素矿化率60 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土镍矿 碳热还原法 铁镍双金属 过硫酸盐 四环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基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复合材料去除环境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王博 李婧雯 +2 位作者 费超 李辰 范志平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40-1249,1365,共11页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是一类具有层状结构的无机功能材料,将LDHs负载到生物炭(BC)上,形成的生物炭基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BC/LDHs)复合材料结合了BC和LDHs的优点,在去除环境污染物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该文全面探讨了BC/LDHs复合...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是一类具有层状结构的无机功能材料,将LDHs负载到生物炭(BC)上,形成的生物炭基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BC/LDHs)复合材料结合了BC和LDHs的优点,在去除环境污染物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该文全面探讨了BC/LDHs复合材料在环境污染物去除领域的研究进展。讨论了BC/LDHs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共沉淀法、共热解法和水热合成法;介绍了其性能调控策略,如异质原子掺杂、化学浸渍和赋磁强化等;总结了BC/LDHs复合材料在去除染料、重金属、营养盐和抗生素等方面的应用效果,分析归纳了其对环境污染物去除的关键机制;最后,指出了BC/LDHs复合材料在环境应用中存在的局限性,如对特定污染物的去除率、在复杂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以及材料的长期稳定性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环境污染物 去除 性能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锆铝等双金属改性生物炭同步去除水中As(V)和F 被引量:2
7
作者 宋振 罗艳丽 +3 位作者 王美娟 何佳乐 张千 解新哲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08-1320,共13页
针对水体中砷(As)、氟(F)浓度超标,复合污染难处理,造成水污染和难以灌溉利用等问题,本文制备了锆铝等双金属改性生物炭,研究其对水中As和F的吸附效果和吸附机制.研究探索了初始浓度、吸附时间、pH值、共存离子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并结... 针对水体中砷(As)、氟(F)浓度超标,复合污染难处理,造成水污染和难以灌溉利用等问题,本文制备了锆铝等双金属改性生物炭,研究其对水中As和F的吸附效果和吸附机制.研究探索了初始浓度、吸附时间、pH值、共存离子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并结合扫描电镜、比表面积仪、红外光谱、X射线等技术对材料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锆铝双金属改性生物炭(ZA-BC)是孔隙结构优良的介孔型生物炭,能在6h内快速吸附水中As、F离子.当初始As、F浓度为1和5mg/L,炭投加量为1g/L时,对As、F的去除率可达98.7%和95.2%.ZA-BC对As、F的最优吸附pH值为4~5,零电荷点pH=9.1,具有较宽的pH值使用范围4.0~9.1,其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动力学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对As、F的最大吸附容量为19.62和28.70mg/g,CO_(3)^(2-)是对吸附效果影响最大的共存离子.ZA-BC对As的吸附机制主要为静电引力和表面络合,对F的吸附机制主要为静电引力和离子交换.羟基(-OH)是吸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物质,金属改性可为炭表面新增大量金属羟基(M-OH),M-OH可通过络合作用和离子交换作用对As、F进行化学固定.各种综合性测试表明,ZA-BC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去除水中As、F的吸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改性 生物炭 吸附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铁钡双金属氢氧化物对水中铀的去除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益硕 吕欣怡 +4 位作者 龚逸 马梦月 辛燕 石瀚晋 李小燕 《中国有色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24,共11页
采用吸附技术处理含铀废水具有操作简单、绿色清洁、去除性能优异等优点,开发高效且制备简单的新型吸附材料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双金属氢氧化物具有合成简单、吸附性能优异等特点,成为高效处理含金属离子废水的潜在吸附材料,但文... 采用吸附技术处理含铀废水具有操作简单、绿色清洁、去除性能优异等优点,开发高效且制备简单的新型吸附材料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双金属氢氧化物具有合成简单、吸附性能优异等特点,成为高效处理含金属离子废水的潜在吸附材料,但文献报道的钴镁双金属氢氧化物对铀的最大吸附量仅为9.84 mg·g^(-1)且成本昂贵。本研究采用一步合成法简易制备出新型铁钡双金属氢氧化物吸附材料,对其进行表征与分析,并进行单因素条件试验考察优化工艺参数,得到以下主要结论:Fe-Ba双金属氢氧化物为不规则的类颗粒结构并存在一定的孔隙,主要由Fe(OH)_(3)、Ba(OH)_(2)和BaCO_(3)所组成,含有丰富的羟基和碳酸根,羟基和碳酸根对铀的络合为主要的吸附机理;该吸附材料去除废水中U(VI)的较优条件为温度25℃、pH=5.5、固液比0.2 g·L^(-1)、时间50 min,该条件下对含U(VI)10 mg·L^(-1)废水中铀去除率为96.52%;该吸附材料受干扰离子和腐殖酸的影响较小,处理含U(VI)10 mg·L^(-1)废水对铀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吸附模型分析表明,该吸附材料对铀的去除以单层和化学吸附为主,最大吸附量可达163.93 mg·g^(-1)。该吸附材料适合处理含铀5~10 mg·L^(-1)废水,且具有制备简单、无二次污染及成本低的优势,具有工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铀废水 吸附材料 双金属氢氧化物 铁钡双金属氢氧化物 钴镁双金属氢氧化物 吸附机理 干扰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协同电催化及其在典型反应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9
作者 杨天璇 武美霞 +5 位作者 陈宁 唐昌强 赵强 王俊丽 郭永 李作鹏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1-230,共20页
近年来,双金属非均相协同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已成为当前材料与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两种组分之间的适当组合,会极大地提升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并且该催化性能提高的程度明显大于单独使用时的催化性能,因而被认为各组分之间存在着相互协... 近年来,双金属非均相协同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已成为当前材料与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两种组分之间的适当组合,会极大地提升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并且该催化性能提高的程度明显大于单独使用时的催化性能,因而被认为各组分之间存在着相互协同的催化作用。过去的十几年里,双金属协同催化剂在低温燃料电池和电解水制氢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本工作总结了近年来双金属协同催化剂在电化学领域中的相关研究,综述了PtRu、NiFe、PtNi三种典型双金属协同催化剂在甲醇氧化、析氧及氧还原方面的协同反应机理及研究进展。从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和电子结构的优化多角度分析了第二种金属的加入对催化剂的影响和改变,最后对双金属协同电催化剂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 协同催化 甲醇氧化 电解水制氢 析氧 氧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Xene对锌-空气电池双金属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马润山 王海燕 +6 位作者 张琦 杨建新 汤彬 李睿 李双寿 林万明 范晋平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4,共8页
开发高氧还原和氧析出性能、稳定和低成本阴极催化剂是实现锌-空气电池产业化的关键。本工作以FeCl_(3)、NiCl_(2)、ZnCl_(2)和甲酰胺为原材料,采用水热合成-高温碳化-低温硫化的制备方法引入层状MXene材料,制备了FeNiSNC7∶3@MXene双... 开发高氧还原和氧析出性能、稳定和低成本阴极催化剂是实现锌-空气电池产业化的关键。本工作以FeCl_(3)、NiCl_(2)、ZnCl_(2)和甲酰胺为原材料,采用水热合成-高温碳化-低温硫化的制备方法引入层状MXene材料,制备了FeNiSNC7∶3@MXene双金属复合材料作为锌-空气电池阴极催化剂,并分析了其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元素组成、电化学性能和电池性能。结果表明,使用这种催化材料制备的电池在电池测试中具有0.74 V的窄电压间隙,峰值功率密度达到179 mW/cm^(2),为二维材料与非贵金属催化剂结合提升锌-空气电池催化剂性能方面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Xene材料 双金属复合材料催化剂 水热合成 高温碳化 低温硫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改性铁镁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对汞离子的强化吸附
11
作者 李峰林 张燕娟 +3 位作者 黄祖强 梁兴唐 尹艳镇 胡华宇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9-678,共10页
针对污染水体中汞离子难以去除的问题,本文以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为载体,通过Fe-Mo-S复合物的自发形成,将[MoS_(4)]^(2-)化学固化于铁镁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FeMg-LDH)板层间,获得硫改性FeMg-LDH(S/FeMg-LDH)。以软-软配位作用的吸附机制,... 针对污染水体中汞离子难以去除的问题,本文以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为载体,通过Fe-Mo-S复合物的自发形成,将[MoS_(4)]^(2-)化学固化于铁镁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FeMg-LDH)板层间,获得硫改性FeMg-LDH(S/FeMg-LDH)。以软-软配位作用的吸附机制,将S/FeMg-LDH应用于溶液中汞离子Hg^(2+)的强化吸附。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S/FeMg-LDH进行表征,证明目标产物的成功制备。结果表明:S/FeMg-LDH对Hg^(2+)的吸附基本不受溶液酸碱度的影响,最大吸附量达550 mg/g;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及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基本不受共存Ca^(2+)、Mg^(2+)浓度的影响。由于硫活性基团通过化学键锚定于FeMg-LDH,避免其在吸附过程中流失,因此S/FeMg-LDH再生性强并可重复利用,循环4次后,Hg^(2+)去除率仍达到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改性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汞离子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Pd/CP双金属催化剂电催化丙酮自缩合反应的研究
12
作者 于方正 包桂蓉 +5 位作者 罗嘉 潘浩伟 殷啸天 高鹏 吉学武 谈诚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72-882,共11页
本研究以碳纸(CP)为基底,采用电沉积法制备三维自支撑型Cu-Pd/CP双金属电催化剂,探讨了其在电催化丙酮自缩合反应中的性能及影响因素。通过XRD、SEM、TEM和XPS等表征对催化剂的结构与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得益于Cu与Pd双金属结构... 本研究以碳纸(CP)为基底,采用电沉积法制备三维自支撑型Cu-Pd/CP双金属电催化剂,探讨了其在电催化丙酮自缩合反应中的性能及影响因素。通过XRD、SEM、TEM和XPS等表征对催化剂的结构与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得益于Cu与Pd双金属结构丰富的催化活性位点、更高的表面粗糙度以及双金属间的协同作用,微量的Pd促进了自由基阴离子中间体的生成,Cu有利于偶联缩合反应的进行,使得Cu-Pd/CP双金属催化剂可实现28.11%的丙酮转化率及22.61%的C6偶联产物二丙酮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 自缩合 丙酮 双金属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场对复合铸造铝/钢双金属界面组织及结合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黄梦娇 徐宏 +4 位作者 张国伟 张丹 宋和谦 吕伟泽 薛帅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8-206,共9页
目的利用磁场改善铝/钢双金属界面的微观结构并提高其结合性能。方法通过磁场辅助复合铸造方法实现铝/钢双金属界面的冶金结合,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双金属界面微观结构、元素分布和相组成等进行分析,借助万能... 目的利用磁场改善铝/钢双金属界面的微观结构并提高其结合性能。方法通过磁场辅助复合铸造方法实现铝/钢双金属界面的冶金结合,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双金属界面微观结构、元素分布和相组成等进行分析,借助万能试验机测试双金属界面结合性能,并利用光学显微镜对界面断口形貌进行表征。结果磁场在复合铸造过程中发挥着多维剪切流作用,不仅有效减薄了铝/钢双金属界面反应层的厚度,而且使界面反应层的形貌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在所选择的磁场电流参数(10、100、300 A)范围内,双金属界面均呈冶金结合状态,随着磁场电流参数的增加,界面反应层的厚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由无磁场时的8.90μm降至4.50μm(300 A),界面反应层靠近铝合金一侧的形貌依次呈树突状、颈缩状、锯齿状特征。当磁场电流参数为100 A时,界面形成了由硬质相和软质相组成的复合结构,从而使铝/钢双金属呈现较高的界面结合强度,相较于无磁场时界面结合强度提高了83.8%。结论利用磁场辅助复合铸造能够有效改善铝/钢双金属界面的微观结构特征,进而提高双金属界面结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场 铝/钢双金属 复合铸造 界面组织 结合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负载双金属催化剂的乙醇气相羰基化反应性能研究
14
作者 刘鹏 王晓斌 +5 位作者 丁传敏 孟园园 王明义 吴华帅 武爱莲 王俊文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3,共7页
乙醇气相羰基化法是一种非石油途径生产丙酸的方法,以活性炭为载体的Ni基催化剂广泛应用于该反应。为了提高该催化剂催化活性,在Ni基催化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别掺杂铁、铜和铈元素,制备了一系列Ni-X(X=Fe、Cu或Ce)双金属催化剂,通过N_(2... 乙醇气相羰基化法是一种非石油途径生产丙酸的方法,以活性炭为载体的Ni基催化剂广泛应用于该反应。为了提高该催化剂催化活性,在Ni基催化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别掺杂铁、铜和铈元素,制备了一系列Ni-X(X=Fe、Cu或Ce)双金属催化剂,通过N_(2)物理吸/脱附、XRD和XPS等探究了金属分散性与Ni^(0)相对含量(n(Ni^(0))/n(Ni^(0)+Ni^(2+)+Ni^(3+)))对反应性能的影响。在250℃、0.1 MPa和原料(n(CO):n(C_(2)H_(5)OH):n(C_(2)H_(5)I)=40:20:1)体积空速为1.2 h^(-1)条件下,对Ni-X双金属催化剂进行了乙醇气相羰基化反应催化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在Ni-Ce双金属催化剂表面存在Ni物种与Ce O_(2)之间的协同作用,该协同作用促进Ni^(2+)还原为Ni^(0),使催化剂表面出现更多活性位点,同时抑制了Ni金属表面堆积,促进了Ni金属分散。相比于Ni-Fe和Ni-Cu双金属催化剂,Ni-Ce双金属催化剂具有最高催化活性,反应6 h时该催化剂的乙醇转化率、丙酸与丙酸乙酯联合选择性以及丙酸与丙酸乙酯联合时空收率分别为70.9%、28.0%以及220.4 mg/(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催化剂 乙醇 气相羰基化 分散性 活性位点 活性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钨基双金属催化剂选择性断裂木质素及模型化合物中C—O键的研究
15
作者 王金阳 姚洋 +2 位作者 任传清 杜全超 季建伟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16-1228,共13页
钨基双金属催化剂由于在选择性加氢反应中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M=Ni、Ru、Pt和Pd的双金属M-W/ZrO_(2)催化剂,应用于木质素中C—O键的选择性裂解反应。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透射电子能谱和X射... 钨基双金属催化剂由于在选择性加氢反应中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M=Ni、Ru、Pt和Pd的双金属M-W/ZrO_(2)催化剂,应用于木质素中C—O键的选择性裂解反应。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透射电子能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Ni/W的摩尔比、反应温度和溶剂对β-O-4型芳香族化合物加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00℃下还原的1%Ni-30%W/ZrO_(2)双金属催化剂表现出了显著的活性(>99%)和选择性(>85%)。在优化条件下,从真实木质素中获得了高达64%的木质素油以及24.7%的芳香单体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钨基金属 双金属催化剂 氢解 芳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Al双金属氧化物高效催化偶联反应制备碳酸甘油酯
16
作者 申琦 孙立鹏 +4 位作者 闫昊 霍祎晨 刘熠斌 陈小博 杨朝合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3-465,共13页
为开发高效的无卤非均相催化剂用于吸附和活化CO_(2)以制备碳酸甘油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立方体氧化镁相同的制备方法,以Al为第二金属、pluronic P123为模板剂,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不同Mg/Al摩尔比(1/5、1/3、1/1、3/1、5/1)的5... 为开发高效的无卤非均相催化剂用于吸附和活化CO_(2)以制备碳酸甘油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立方体氧化镁相同的制备方法,以Al为第二金属、pluronic P123为模板剂,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不同Mg/Al摩尔比(1/5、1/3、1/1、3/1、5/1)的5种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用于CO_(2)和甘油偶联反应制备碳酸甘油酯,并通过XRD、SEM、N 2吸附-脱附、O_(2)-TPD、NH 3-TPD、CO_(2)-TPD、XPS等表征手段分析上述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结果表明:Mg/Al摩尔比为1/3的Mg 1Al 3具有最多的强碱性位点以及较多的氧空位,具有最强的CO_(2)吸附活化能力;同时,较高的中等酸性位点占比和总酸量有利于促进环氧丙烷的吸附活化及抑制甘油向副产物甘油醚的转化,提高碳酸甘油酯选择性。以Mg 1Al 3为催化剂,在温度140℃、压力2 MPa的条件下反应2 h,甘油转化率为79%,碳酸甘油酯选择性为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甘油酯 二氧化碳 环氧丙烷 Mg-Al双金属氧化物 偶联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基双金属催化剂催化乙酰丙酸加氢性能研究
17
作者 耿付江 韩文鹏 +3 位作者 王淑娟 朱廷春 胡俊平 李金龙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69,175,共8页
通过共沉淀方法制备了3种锌基双金属催化剂Ni/ZnO、Co/ZnO和Cu/ZnO,将其用于催化乙酰丙酸(LA)选择性加氢制备γ-戊内酯(GVL)。结果表明,催化剂活性顺序为:Co/ZnO>Cu/ZnO>Ni/ZnO。表征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3种催化剂均具有类似花状... 通过共沉淀方法制备了3种锌基双金属催化剂Ni/ZnO、Co/ZnO和Cu/ZnO,将其用于催化乙酰丙酸(LA)选择性加氢制备γ-戊内酯(GVL)。结果表明,催化剂活性顺序为:Co/ZnO>Cu/ZnO>Ni/ZnO。表征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3种催化剂均具有类似花状形貌且颗粒尺寸分布均匀。Co/ZnO催化剂的高催化活性主要来自于Co^(0)金属位点、Co^(0)与ZnO间强相互作用以及高的酸性位点含量。当Co/ZnO催化剂质量为100 mg、反应温度为130℃、反应压力为2 MPa H_(2)、反应溶剂为1,4-二氧六环、反应时间为4 h时,LA转化率为100%,GVL收率为95.5%。催化剂循环5次后,活性并未明显降低,展现出了较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催化剂 乙酰丙酸 γ-戊内酯 选择性加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6L+Q345R双金属复合板压力容器的点蚀
18
作者 陈庆国 谭川江 +2 位作者 童根 宋成立 王瑶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47,共5页
通过在316L不锈钢+Q345R碳钢双金属复合板上预制不同深度的点蚀坑,探讨在典型CO_(2)腐蚀条件下点蚀坑的发展。结果表明:预制的点蚀坑处于不锈钢层时,腐蚀较轻微,未萌生新的点蚀;当点蚀坑底部触及碳钢层时,碳钢优先发生腐蚀,形成孔洞,点... 通过在316L不锈钢+Q345R碳钢双金属复合板上预制不同深度的点蚀坑,探讨在典型CO_(2)腐蚀条件下点蚀坑的发展。结果表明:预制的点蚀坑处于不锈钢层时,腐蚀较轻微,未萌生新的点蚀;当点蚀坑底部触及碳钢层时,碳钢优先发生腐蚀,形成孔洞,点蚀速率达到3.911 mm/a,点蚀坑底部附着了一层不均匀且较薄的腐蚀产物,其成分主要为FeCO_(3);当点蚀坑完全穿透至碳钢层时,碳钢层优先发生腐蚀并向周围不断扩大,形成凹凸不平的金属损失形貌,点蚀速率达到4.954 mm/a,点蚀坑底部附着了一层较厚且相对紧密的腐蚀产物,其成分主要是FeCO_(3)。由此表明,该双金属复合板表面一旦形成穿透至不锈钢层的点蚀,将会引发显著的电偶腐蚀,碳钢层优先腐蚀并向周围快速扩展,从而危及复合板的承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6L不锈钢 双金属复合板 点蚀 电偶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铈纳米棒负载钯-钴双金属催化甲烷氧化
19
作者 熊靖 孙彦 +2 位作者 马亚肖 徐琳盛 韦岳长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3-231,共9页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氧化铈纳米棒(CeO_(2)-R)载体,利用自主研发的气膜辅助还原装置,通过控制气体扩散速率和还原剂质量分数,实现金属前驱体的均匀还原与负载,以及钯-钴(Pd-Co)双金属合金在CeO_(2)-R上的高度分散,构筑Pd-Co/CeO_(2)-R深...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氧化铈纳米棒(CeO_(2)-R)载体,利用自主研发的气膜辅助还原装置,通过控制气体扩散速率和还原剂质量分数,实现金属前驱体的均匀还原与负载,以及钯-钴(Pd-Co)双金属合金在CeO_(2)-R上的高度分散,构筑Pd-Co/CeO_(2)-R深度氧化催化剂。通过调整Pd-Co双金属合金的比例,优化CeO_(2)-R表面的氧空位分布,增强活性组分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升催化剂对氧气和甲烷的吸附及活化能力,进而促进甲烷催化燃烧性能的提升。分析Pd-Co/CeO_(2)-R催化剂催化低浓度甲烷氧化的反应机制。结果表明:1.5%Pd-0.5%Co/CeO_(2)-R催化剂表现出高的催化低浓度甲烷氧化活性。相比于CeO_(2)载体,在CeO_(2)纳米棒表面负载Pd-Co纳米颗粒可进一步提高低浓度甲烷氧化的催化活性;CeO_(2)纳米棒表面的Pd-Co合金催化剂在催化剂的负载过程中,形成了强烈的金属-氧化物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显著改善催化剂对分子氧的吸附和活化性能,有利于活性氧物种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氧化 氧化铈 纳米棒 双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柱塞泵用缸/衬套双金属胀/锁结构及其优化
20
作者 陆亚运 陈梦月 +4 位作者 刘志伟 杨鑫 黄文俊 孔继周 韦红余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4-175,共12页
为解决柱塞泵缸体与衬套间结合可靠性低的问题,提出了缸/衬套双金属胀/锁结构及其复合技术,即基于过盈配合设计了锁合结构,并通过过盈冷装与机械冷挤压进行制造。以缸/衬套复合件中的衬套为研究对象,设计了正交试验,并基于ABAQUS仿真软... 为解决柱塞泵缸体与衬套间结合可靠性低的问题,提出了缸/衬套双金属胀/锁结构及其复合技术,即基于过盈配合设计了锁合结构,并通过过盈冷装与机械冷挤压进行制造。以缸/衬套复合件中的衬套为研究对象,设计了正交试验,并基于ABAQUS仿真软件建立了缸/衬套双金属复合工艺仿真模型。以正交试验数据作为训练集,通过BP神经网络构建了衬套凸台角度、凸台宽度、凸台高度、衬套厚度和缸/衬套过盈5种输入与缸/衬套的拉脱力、线应变2种输出之间的代理模型。最后基于Pareto遗传算法进行缸/衬套拉脱力与线应变的多目标优化,得出优化后的衬套结构参数。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缸/衬套复合件的拉脱力提高了13.18%且线应变下降了11.11%,显著改善了缸/衬套的结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 过盈配合 锁合结构 衬套结构优化 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