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4篇文章
< 1 2 7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金属管衬拉复合拉拔力的计算 被引量:5
1
作者 杨贵平 王智祥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447-452,共6页
应用工程法对双金属管衬拉复合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双金属管衬拉时的三种流动模式及几何判据:(1)当0≤β<β0时,为复层变薄流动模式;(2)当β0<β≤α时,为芯层变薄流动模式;(3)当β=β0时,为比例流动模式。推... 应用工程法对双金属管衬拉复合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双金属管衬拉时的三种流动模式及几何判据:(1)当0≤β<β0时,为复层变薄流动模式;(2)当β0<β≤α时,为芯层变薄流动模式;(3)当β=β0时,为比例流动模式。推导出了双金属管衬拉拉拔力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约小于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管 衬拉 拉拔力 工程法 拉拔 管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钢双金属管电磁缩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2
作者 薛克敏 陈鹏 +1 位作者 严思梁 李萍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5-161,共7页
为指导实际双金属管精确成形工艺,基于LS-Dyna对铝/钢双金属管电磁缩径连接进行了结构场-电磁场耦合的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了内外管壁厚比值、内外管间隙、放电电压以及芯模对成形质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内外管壁厚比值过小易引起内... 为指导实际双金属管精确成形工艺,基于LS-Dyna对铝/钢双金属管电磁缩径连接进行了结构场-电磁场耦合的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了内外管壁厚比值、内外管间隙、放电电压以及芯模对成形质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内外管壁厚比值过小易引起内外管连接不紧密,比值过大易导致内管凹陷和外管开裂;随着放电电压增大或内外管间距的减小,外管缩径冲击力增大,导致内管周向应力的急剧增大和失稳起皱,同时造成外管开裂;而随着放电电压减小或内外管间距的增大,外管相对的缩径冲击力减小,内管会因无法经历一个有效的形变回弹过程导致内外管有效连接区域逐渐减小;采用弹性芯模可一定程度抑制开裂等宏观缺陷的产生,同时也能适当增加内管的回弹.最后,基于理论计算与有限元仿真获得复合管电磁成形规律和缺陷控制理论,以增大有效连接区域长度、减少宏观缺陷为目标进行优化,在施加弹性芯模的状态下,内管壁厚维持1 mm不变,外管壁厚取1.5 mm,内外管间隙取0.7 mm,放电电压取50 kV时得到的成形质量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管 电磁缩径成形 数值模拟 连接质量 成形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304双金属管拉拔成形有限元模拟及结合性能分析
3
作者 杨西荣 权强强 +3 位作者 杨博海 罗雷 刘晓燕 王敬忠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4-81,共8页
采用拉拔技术制备了Cu/304双金属管。通过对Cu/304双金属管拉拔成形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了成形过程中基管和衬管的受力以及变形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确定了拉拔成形双金属管的最优工艺参数,并通过极差分析确定了各个影响因... 采用拉拔技术制备了Cu/304双金属管。通过对Cu/304双金属管拉拔成形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了成形过程中基管和衬管的受力以及变形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确定了拉拔成形双金属管的最优工艺参数,并通过极差分析确定了各个影响因素对试验结果的显著性。采用光学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结合界面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基管和衬管均为轴向为拉应力、径向和周向为压应力,在成形过程中基管相当于衬拉,衬管相当于空拉;等效应力从基管外表面到界面处稳定不变,在界面处突然增大,由界面到衬管内表面逐渐增大。应变主要发生在基管层,轴向为延伸、径向和周向为压缩,衬管几乎没有发生变形。利用正交试验最优工艺方案经过2个道次拉拔试验制备了Cu/304双金属管,第1道次结合界面平整光滑无缝隙,第2道次出现了微形不平整结构;结合界面处残余接触应力第1道次径向应力为(81.5±22.7)MPa;第2道次径向应力为(220±10.7)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拔成形 双金属管 有限元模拟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爆法制备双金属管复合参数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被引量:2
4
作者 杨扬 李志鹏 胡彬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71-575,共5页
根据爆炸复合窗口理论和内爆轰作用下管的飞行姿态计算公式,编制计算机程序来确定双金属管内爆复合的工艺参数,使得复合参数的选取大为简化。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指导内爆法制备双金属管复合工艺参数的选择。
关键词 爆炸力学 爆炸复合参数 计算机辅助设计 双金属复合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期轧制离心铸造双金属管的试制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杰慧 王子砚 +1 位作者 练勇 刘珂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102-104,110,共4页
采用离心铸造+周期轧制的工艺,成功生产了双金属复合管(外层为14MnV,内层为TP316L)。该工艺解决了双金属复合管的尺寸问题,减小了壁厚,节约了金属,降低了成本,同时均匀了组织,提高了双金属复合管的性能。
关键词 14MnV/TP316L 离心浇铸 双金属复合管 周期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RE69/Zr702双金属管氨汽提塔关键部件的设计与制造 被引量:2
6
作者 武艳芳 王家祥 张茹雅 《压力容器》 2004年第3期28-31,5,共5页
介绍了 2RE6 9/Zr70 2双金属管的特殊结构、优良耐蚀性能 ,与管板的连接接头型式及焊接工艺、管头及液体分布器加工、装配和试验。
关键词 2RE69/Zr702双金属管 腐蚀 制造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素级不锈钢(2RE69)与锆(Zr702)合金双金属管与管板的焊接与检验
7
作者 赵清万 张良成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5-48,59,共5页
根据氨汽提塔管子-管板的焊接实践,综合论述了尿素级不锈钢(2RE69)与锆(Zr702)合金双金属管与管板的焊接与检验。
关键词 2RE69/Zr702合金双金属管 管子管板焊接 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Cu双金属管内旋压增量成形有限元数值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余耀晖 王成 +3 位作者 程旋 魏文斌 熊昊 陶杰 《精密成形工程》 2018年第4期41-47,共7页
目的分析Al/Cu双金属管在内旋压增量成形时应力、应变、剪切结合强度的分布情况,研究主要工艺参数对双金属管剪切结合强度的影响规律。方法基于有限元模拟软件,对Al/Cu双金属管内旋压成形过程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了内旋压增量成形... 目的分析Al/Cu双金属管在内旋压增量成形时应力、应变、剪切结合强度的分布情况,研究主要工艺参数对双金属管剪切结合强度的影响规律。方法基于有限元模拟软件,对Al/Cu双金属管内旋压成形过程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了内旋压增量成形时工艺参数:内管减薄率ψ、两管之间的初始间隙c、旋轮进给比f对剪切结合强度的影响。结果随着工艺参数内管减薄率ψ、两管之间的初始间隙c、旋轮进给比f的增大,剪切应力数值也随着增大;基管与衬管的高剪切应力值主要集中在旋压结束部分,衬管的长度被拉长,模拟与实验的剪切应力在旋压成形的末端数值明显增大。结论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得出不同的工艺参数对成形质量的影响规律,对实际成形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复合管 内旋压成形 数值模拟 成形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05/X65双金属管道JCO成形有限元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董志强 张建勋 《精密成形工程》 2020年第1期1-6,159,共6页
目的研究2205/X65双金属管道JCO成形过程应力应变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对2205/X65双金属管道JCO成形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了双金属管道成形后应力应变分布与演变情况,得到双金属板材自由弯曲变形特点及不同材料之间的界面应... 目的研究2205/X65双金属管道JCO成形过程应力应变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对2205/X65双金属管道JCO成形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了双金属管道成形后应力应变分布与演变情况,得到双金属板材自由弯曲变形特点及不同材料之间的界面应力分布特点,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最大剪切应力随下压量、下模跨距以及模具半径的变化规律。结果 2205/X65双金属管成形后应力呈分段分布,除了最后一次下压位置,其他各段的应力大小和分布都是一样的,成形后的管坯由圆弧段和直管段相隔循环构成。2205/X65双金属管道成形后中性层在靠近屈服强度更大的2205一侧;在模具下压到最低点时板材上下表面屈服,中性层应力最小;卸载完成后管道厚度方向中间部位有最大残余应力分布,上下表面的环向应力都呈压应力分布。结论不同材料之间界面应力存在大梯度过渡,双金属板材弯曲成形中性层向一侧偏移。2205/X65双金属管道成形过程中最大剪切应力随着下压量的增大呈线性增大,当下压量为30mm时,最大剪切应力达到实验测试的双金属板材的剪切强度;随着下模跨距的增加,最大剪切应力不断减小;随着上模半径的增加,最大剪切应力不断增加,增加幅度较大;随着下模半径的增加,最大剪切应力不断增加,但增加幅度较小。成形后回弹角随着下压量的增大先减小再增大,最后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 管道 JCO成形 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压状态下不同弹性模量双金属管的力学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建彬 夏正文 +2 位作者 皮华春 李操 钱进森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6-140,共5页
以由两种不同弹性模量金属组成的双金属复合管为研究对象,对其承受内压力的情况进行了力学分析,研究了应力分布、屈服的临界条件、弹性能的分布与内外层金属的弹性模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承受内压力时,复合管周向的应力不连续,实... 以由两种不同弹性模量金属组成的双金属复合管为研究对象,对其承受内压力的情况进行了力学分析,研究了应力分布、屈服的临界条件、弹性能的分布与内外层金属的弹性模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承受内压力时,复合管周向的应力不连续,实际使用中,双金属界面位置经常出现附加的拉应力,可能导致其开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模量 双金属复合管 极限内压力 变形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_(x)Ru@C双金属催化剂低温催化脂肪酸加氢反应性能研究
11
作者 赵佳平 刘朋 +3 位作者 李静 夏海虹 王瑞珍 蒋剑春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128,共8页
通过浸渍法制备了Re_(x)Ru@C双金属催化剂,并使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其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说明:Re和Ru在载体表面均匀分布,而且催化剂中含有大量的Re的氧化物。考察了催化剂用量、Re/Ru摩尔比、反应温... 通过浸渍法制备了Re_(x)Ru@C双金属催化剂,并使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其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说明:Re和Ru在载体表面均匀分布,而且催化剂中含有大量的Re的氧化物。考察了催化剂用量、Re/Ru摩尔比、反应温度、H_(2)压力及反应时间等反应条件对催化硬脂酸加氢反应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Re/Ru为0.25∶1(Re_(0.25)Ru@C催化剂)时,在催化剂用量30%、反应温度140℃、H_(2)压力3 MPa及反应时间4 h时,Re_(x)Ru@C催化硬脂酸加氢反应的转化率达到100%,而且十七烷(C_(17))和十八烷(C_(18))的选择性达到99%。由于循环使用后的催化剂中Re的氧化物减少以及部分Ru被氧化而导致催化剂活性降低,使用5次后,Re_(x)Ru@C催化硬脂酸的转化率为97.91%,加氢产物主要为十八醇(C_(18)-O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催化剂 脂肪酸 低温加氢 烷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包覆MOF基镍钴双金属硫化物微球的制备及其长循环储钠性能
12
作者 鞠治成 付文轩 +4 位作者 王保琰 罗澳 蒋江民 史月丽 崔永莉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1-674,共14页
通过溶剂热并辅以硫化法制备了金属有机骨架(MOF)基镍钴双金属硫化物微球,并通过高温热解有机碳源盐酸多巴胺制备了痕量氮掺杂碳包覆(NC)的Ni-Co-S@NC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这种改性能够有效提高电极材料的导电性以及结构和界面的稳定性... 通过溶剂热并辅以硫化法制备了金属有机骨架(MOF)基镍钴双金属硫化物微球,并通过高温热解有机碳源盐酸多巴胺制备了痕量氮掺杂碳包覆(NC)的Ni-Co-S@NC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这种改性能够有效提高电极材料的导电性以及结构和界面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其中表面包覆约5 nm碳层的Ni-Co-S@NC-0.5微球具有出色的长循环寿命,其在1 A·g^(-1)下循环1000圈后,仍有381.8 mAh·g^(-1)的放电比容量和75.2%的容量保持率,相应地每圈循环的容量衰减量仅为0.126 mAh·g^(-1);Ni-Co-S@NC-0.5||NVP/C(NVP:Na_(3)V_(2)(PO_(4))_(3))钠离子全电池在1 A·g^(-1)下经过100次循环后,可逆放电比容量为386.2 mAh·g^(-1),容量保持率为88.6%,库仑效率稳定在98.1%左右。动力学研究表明,Ni-Co-S@NC-0.5的储钠过程以赝电容行为控制为主,钠离子扩散系数在10^(-11)~10^(-13) cm^(2)·s^(-1)之间,同时具有相对小的电荷转移阻抗(36.7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碳包覆 镍钴双金属硫化物 多孔微球 储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液复合锤头侧注式浇注工艺模拟及对其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缪燕平 张轩睿 +4 位作者 梁云昊 蔡冬根 吴孝泉 张伟强 王艳林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7-153,共7页
锤式破碎机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被广泛应用于冶金、矿山等行业。锤头包括锤柄及锤端,在使用过程中要求锤柄具备一定韧性,锤端具有高耐磨性。为使锤头不同部位具备不同性能,采用侧注式浇注方式生产双液双金属复合锤头,利用Procast软件模... 锤式破碎机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被广泛应用于冶金、矿山等行业。锤头包括锤柄及锤端,在使用过程中要求锤柄具备一定韧性,锤端具有高耐磨性。为使锤头不同部位具备不同性能,采用侧注式浇注方式生产双液双金属复合锤头,利用Procast软件模拟铸造双液双金属复合锤头的充型情况及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场情况,并对锤头进行热处理,运用XRD、SEM、TEM、显微硬度仪等对复合锤头显微组织、元素的扩散行为以及硬度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侧注式浇冒系统铸件在凝固过程中,温度变化均匀,充型平稳;合理匹配浇注工艺和热处理工艺参数,可有效改善铸造缺陷;锤端高铬合金为马氏体,分布着呈骨架状的渗碳体和(Fe,Mn)_(3)C合金渗碳体,锤柄碳钢组织主要为贝氏体和细小的回火屈氏体。锤端高铬部位的硬度达到57.65 HRC、碳钢锤柄的硬度为26.74 HR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复合锤头 双液铸造 侧注式浇注 高铬合金 Procast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土镍矿碳热还原制备负载型铁镍双金属及其活化过硫酸盐去除四环素研究
14
作者 陈江安 黄金秋 +1 位作者 万志豪 余文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30-1438,共9页
以红土镍矿和无烟煤为原料,利用碳热还原法制备硅酸盐负载铁镍双金属材料(SiO_(2)@Fe-Ni),并将其用于活化过硫酸盐(PS)去除四环素。首先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仪对Si O_(2)@Fe-Ni进行表征,结果表明,SiO_(2)@Fe-Ni... 以红土镍矿和无烟煤为原料,利用碳热还原法制备硅酸盐负载铁镍双金属材料(SiO_(2)@Fe-Ni),并将其用于活化过硫酸盐(PS)去除四环素。首先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仪对Si O_(2)@Fe-Ni进行表征,结果表明,SiO_(2)@Fe-Ni中主要物相为铁纹石、镍纹石、石英、镁铁橄榄石等,Fe-Ni合金颗粒尺寸呈微纳米尺度(数十至数百纳米),且均匀分散在硅酸盐矿物表面。研究了反应条件对SiO_(2)@Fe-Ni/PS体系去除四环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溶液温度为30℃、SiO_(2)@Fe-Ni用量0.2 g/L、溶液初始pH值7.3、PS用量2 mM、四环素初始浓度为50 mg/L的条件下,60 min后四环素去除率达到68 36%。对活性自由基种类进行鉴定,并阐述其产生以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SiO_(2)@Fe-Ni/PS体系中硫酸根自由基(SO_(4)^(-)·)和羟基自由基(·OH)均存在,且·OH是主要的活性自由基;SO_(4)^(-)·的产生是通过材料表面的Fe^(2+)和Ni^(2+)活化PS得来的,·OH是通过SO_(4)^(-)·与溶液中的H_(2)O或OH^(-)反应生成的。总有机碳分析仪结果表明四环素矿化率60 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土镍矿 碳热还原法 铁镍双金属 过硫酸盐 四环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基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复合材料去除环境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王博 李婧雯 +2 位作者 费超 李辰 范志平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40-1249,1365,共11页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是一类具有层状结构的无机功能材料,将LDHs负载到生物炭(BC)上,形成的生物炭基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BC/LDHs)复合材料结合了BC和LDHs的优点,在去除环境污染物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该文全面探讨了BC/LDHs复合...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是一类具有层状结构的无机功能材料,将LDHs负载到生物炭(BC)上,形成的生物炭基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BC/LDHs)复合材料结合了BC和LDHs的优点,在去除环境污染物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该文全面探讨了BC/LDHs复合材料在环境污染物去除领域的研究进展。讨论了BC/LDHs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共沉淀法、共热解法和水热合成法;介绍了其性能调控策略,如异质原子掺杂、化学浸渍和赋磁强化等;总结了BC/LDHs复合材料在去除染料、重金属、营养盐和抗生素等方面的应用效果,分析归纳了其对环境污染物去除的关键机制;最后,指出了BC/LDHs复合材料在环境应用中存在的局限性,如对特定污染物的去除率、在复杂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以及材料的长期稳定性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环境污染物 去除 性能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锆铝等双金属改性生物炭同步去除水中As(V)和F 被引量:2
16
作者 宋振 罗艳丽 +3 位作者 王美娟 何佳乐 张千 解新哲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08-1320,共13页
针对水体中砷(As)、氟(F)浓度超标,复合污染难处理,造成水污染和难以灌溉利用等问题,本文制备了锆铝等双金属改性生物炭,研究其对水中As和F的吸附效果和吸附机制.研究探索了初始浓度、吸附时间、pH值、共存离子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并结... 针对水体中砷(As)、氟(F)浓度超标,复合污染难处理,造成水污染和难以灌溉利用等问题,本文制备了锆铝等双金属改性生物炭,研究其对水中As和F的吸附效果和吸附机制.研究探索了初始浓度、吸附时间、pH值、共存离子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并结合扫描电镜、比表面积仪、红外光谱、X射线等技术对材料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锆铝双金属改性生物炭(ZA-BC)是孔隙结构优良的介孔型生物炭,能在6h内快速吸附水中As、F离子.当初始As、F浓度为1和5mg/L,炭投加量为1g/L时,对As、F的去除率可达98.7%和95.2%.ZA-BC对As、F的最优吸附pH值为4~5,零电荷点pH=9.1,具有较宽的pH值使用范围4.0~9.1,其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动力学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对As、F的最大吸附容量为19.62和28.70mg/g,CO_(3)^(2-)是对吸附效果影响最大的共存离子.ZA-BC对As的吸附机制主要为静电引力和表面络合,对F的吸附机制主要为静电引力和离子交换.羟基(-OH)是吸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物质,金属改性可为炭表面新增大量金属羟基(M-OH),M-OH可通过络合作用和离子交换作用对As、F进行化学固定.各种综合性测试表明,ZA-BC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去除水中As、F的吸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改性 生物炭 吸附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铁钡双金属氢氧化物对水中铀的去除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益硕 吕欣怡 +4 位作者 龚逸 马梦月 辛燕 石瀚晋 李小燕 《中国有色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24,共11页
采用吸附技术处理含铀废水具有操作简单、绿色清洁、去除性能优异等优点,开发高效且制备简单的新型吸附材料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双金属氢氧化物具有合成简单、吸附性能优异等特点,成为高效处理含金属离子废水的潜在吸附材料,但文... 采用吸附技术处理含铀废水具有操作简单、绿色清洁、去除性能优异等优点,开发高效且制备简单的新型吸附材料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双金属氢氧化物具有合成简单、吸附性能优异等特点,成为高效处理含金属离子废水的潜在吸附材料,但文献报道的钴镁双金属氢氧化物对铀的最大吸附量仅为9.84 mg·g^(-1)且成本昂贵。本研究采用一步合成法简易制备出新型铁钡双金属氢氧化物吸附材料,对其进行表征与分析,并进行单因素条件试验考察优化工艺参数,得到以下主要结论:Fe-Ba双金属氢氧化物为不规则的类颗粒结构并存在一定的孔隙,主要由Fe(OH)_(3)、Ba(OH)_(2)和BaCO_(3)所组成,含有丰富的羟基和碳酸根,羟基和碳酸根对铀的络合为主要的吸附机理;该吸附材料去除废水中U(VI)的较优条件为温度25℃、pH=5.5、固液比0.2 g·L^(-1)、时间50 min,该条件下对含U(VI)10 mg·L^(-1)废水中铀去除率为96.52%;该吸附材料受干扰离子和腐殖酸的影响较小,处理含U(VI)10 mg·L^(-1)废水对铀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吸附模型分析表明,该吸附材料对铀的去除以单层和化学吸附为主,最大吸附量可达163.93 mg·g^(-1)。该吸附材料适合处理含铀5~10 mg·L^(-1)废水,且具有制备简单、无二次污染及成本低的优势,具有工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铀废水 吸附材料 双金属氢氧化物 铁钡双金属氢氧化物 钴镁双金属氢氧化物 吸附机理 干扰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协同电催化及其在典型反应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8
作者 杨天璇 武美霞 +5 位作者 陈宁 唐昌强 赵强 王俊丽 郭永 李作鹏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1-230,共20页
近年来,双金属非均相协同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已成为当前材料与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两种组分之间的适当组合,会极大地提升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并且该催化性能提高的程度明显大于单独使用时的催化性能,因而被认为各组分之间存在着相互协... 近年来,双金属非均相协同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已成为当前材料与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两种组分之间的适当组合,会极大地提升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并且该催化性能提高的程度明显大于单独使用时的催化性能,因而被认为各组分之间存在着相互协同的催化作用。过去的十几年里,双金属协同催化剂在低温燃料电池和电解水制氢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本工作总结了近年来双金属协同催化剂在电化学领域中的相关研究,综述了PtRu、NiFe、PtNi三种典型双金属协同催化剂在甲醇氧化、析氧及氧还原方面的协同反应机理及研究进展。从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和电子结构的优化多角度分析了第二种金属的加入对催化剂的影响和改变,最后对双金属协同电催化剂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 协同催化 甲醇氧化 电解水制氢 析氧 氧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Xene对锌-空气电池双金属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马润山 王海燕 +6 位作者 张琦 杨建新 汤彬 李睿 李双寿 林万明 范晋平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4,共8页
开发高氧还原和氧析出性能、稳定和低成本阴极催化剂是实现锌-空气电池产业化的关键。本工作以FeCl_(3)、NiCl_(2)、ZnCl_(2)和甲酰胺为原材料,采用水热合成-高温碳化-低温硫化的制备方法引入层状MXene材料,制备了FeNiSNC7∶3@MXene双... 开发高氧还原和氧析出性能、稳定和低成本阴极催化剂是实现锌-空气电池产业化的关键。本工作以FeCl_(3)、NiCl_(2)、ZnCl_(2)和甲酰胺为原材料,采用水热合成-高温碳化-低温硫化的制备方法引入层状MXene材料,制备了FeNiSNC7∶3@MXene双金属复合材料作为锌-空气电池阴极催化剂,并分析了其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元素组成、电化学性能和电池性能。结果表明,使用这种催化材料制备的电池在电池测试中具有0.74 V的窄电压间隙,峰值功率密度达到179 mW/cm^(2),为二维材料与非贵金属催化剂结合提升锌-空气电池催化剂性能方面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Xene材料 双金属复合材料催化剂 水热合成 高温碳化 低温硫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Al双金属氧化物高效催化偶联反应制备碳酸甘油酯
20
作者 申琦 孙立鹏 +4 位作者 闫昊 霍祎晨 刘熠斌 陈小博 杨朝合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3-465,共13页
为开发高效的无卤非均相催化剂用于吸附和活化CO_(2)以制备碳酸甘油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立方体氧化镁相同的制备方法,以Al为第二金属、pluronic P123为模板剂,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不同Mg/Al摩尔比(1/5、1/3、1/1、3/1、5/1)的5... 为开发高效的无卤非均相催化剂用于吸附和活化CO_(2)以制备碳酸甘油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立方体氧化镁相同的制备方法,以Al为第二金属、pluronic P123为模板剂,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不同Mg/Al摩尔比(1/5、1/3、1/1、3/1、5/1)的5种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用于CO_(2)和甘油偶联反应制备碳酸甘油酯,并通过XRD、SEM、N 2吸附-脱附、O_(2)-TPD、NH 3-TPD、CO_(2)-TPD、XPS等表征手段分析上述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结果表明:Mg/Al摩尔比为1/3的Mg 1Al 3具有最多的强碱性位点以及较多的氧空位,具有最强的CO_(2)吸附活化能力;同时,较高的中等酸性位点占比和总酸量有利于促进环氧丙烷的吸附活化及抑制甘油向副产物甘油醚的转化,提高碳酸甘油酯选择性。以Mg 1Al 3为催化剂,在温度140℃、压力2 MPa的条件下反应2 h,甘油转化率为79%,碳酸甘油酯选择性为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甘油酯 二氧化碳 环氧丙烷 Mg-Al双金属氧化物 偶联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