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包覆MOF基镍钴双金属硫化物微球的制备及其长循环储钠性能
1
作者 鞠治成 付文轩 +4 位作者 王保琰 罗澳 蒋江民 史月丽 崔永莉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1-674,共14页
通过溶剂热并辅以硫化法制备了金属有机骨架(MOF)基镍钴双金属硫化物微球,并通过高温热解有机碳源盐酸多巴胺制备了痕量氮掺杂碳包覆(NC)的Ni-Co-S@NC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这种改性能够有效提高电极材料的导电性以及结构和界面的稳定性... 通过溶剂热并辅以硫化法制备了金属有机骨架(MOF)基镍钴双金属硫化物微球,并通过高温热解有机碳源盐酸多巴胺制备了痕量氮掺杂碳包覆(NC)的Ni-Co-S@NC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这种改性能够有效提高电极材料的导电性以及结构和界面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其中表面包覆约5 nm碳层的Ni-Co-S@NC-0.5微球具有出色的长循环寿命,其在1 A·g^(-1)下循环1000圈后,仍有381.8 mAh·g^(-1)的放电比容量和75.2%的容量保持率,相应地每圈循环的容量衰减量仅为0.126 mAh·g^(-1);Ni-Co-S@NC-0.5||NVP/C(NVP:Na_(3)V_(2)(PO_(4))_(3))钠离子全电池在1 A·g^(-1)下经过100次循环后,可逆放电比容量为386.2 mAh·g^(-1),容量保持率为88.6%,库仑效率稳定在98.1%左右。动力学研究表明,Ni-Co-S@NC-0.5的储钠过程以赝电容行为控制为主,钠离子扩散系数在10^(-11)~10^(-13) cm^(2)·s^(-1)之间,同时具有相对小的电荷转移阻抗(36.7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碳包覆 镍钴双金属硫化物 多孔微球 储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笼状中空双金属硫化物Ni_(3-x)Co_(x)S_(4)的制备及其在锂硫电池隔膜改性中的应用
2
作者 朱宝睿 沈学涛 +4 位作者 王茗钰 张莹 牛航 郑璐瑶 张煜国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3-141,149,共10页
锂硫电池由于其高理论比容量而备受瞩目,然而其商业化进程仍受到中间产物的穿梭效应、硫的绝缘性和正极体积膨胀等一系列问题的阻碍.为了有效抑制穿梭效应,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一种以钴和镍为主体的笼状中空双金属硫化物(Ni_(3-x)Co_(x)S_(... 锂硫电池由于其高理论比容量而备受瞩目,然而其商业化进程仍受到中间产物的穿梭效应、硫的绝缘性和正极体积膨胀等一系列问题的阻碍.为了有效抑制穿梭效应,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一种以钴和镍为主体的笼状中空双金属硫化物(Ni_(3-x)Co_(x)S_(4)),并将其作为隔膜部分组装到Li-S电池中.其中空结构的特点为氧化还原反应提供了足够的活性位点,进而可以达到更大的比容量,本工作发现,采用最佳比例(2∶1)的笼状Ni_(3-x)Co_(x)S_(4)材料能够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固定促进多硫化物的转化,有效限制多硫化物的穿梭,提高电导率,并促进锂离子的扩散.实验结果显示,笼状Ni_(3-x)Co_(x)S_(4)材料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包括在0.1 C下达到1184.3 mAh g^(-1)的初始容量以及在0.2 C循环200圈后仍保持564.4 mAh g^(-1)的比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穿梭效应 双金属硫化物 笼状Ni_(3-x)Co_(x)S_(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锂离子电池负极衍生膨胀石墨负载双金属硫化物负极材料
3
作者 邓成情 陈慧 +3 位作者 刘文涛 雷艾莹 赖飞燕 张晓辉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8-173,共6页
利用废旧锂离子电池负极石墨衍生的膨胀石墨为支撑导电基体,采用水热法负载锡/钴双金属硫化物,合成SnCoS_(4)@EG纳米复合材料。石墨衍生的膨胀石墨EG呈现交联多孔的三维网格,复合材料中SnCoS_(4)纳米晶体均匀分散于膨胀石墨中,这种复合... 利用废旧锂离子电池负极石墨衍生的膨胀石墨为支撑导电基体,采用水热法负载锡/钴双金属硫化物,合成SnCoS_(4)@EG纳米复合材料。石墨衍生的膨胀石墨EG呈现交联多孔的三维网格,复合材料中SnCoS_(4)纳米晶体均匀分散于膨胀石墨中,这种复合结构提升了电极材料的导电性和金属硫化物的稳定性,增加了活性位点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提高了Li^(^(+))在电极/电解液界面的交换速率。SnCoS_(4)@EG电极在1.0 A/g电流密度下,经过500次循环后,可逆比容量为1195.90 mAh/g,表现出优异的长循环耐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回收再利用 膨胀石墨 双金属硫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Bi-S@CNTs纳米双金属硫化物电催化CO_(2)还原制取甲醇的性能 被引量:1
4
作者 池琛 李春慧 +4 位作者 段东红 张忠林 卫国强 李瑜 刘世斌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73-879,共7页
采用水热法原位合成碳纳米管(CNTs)负载Mo-Bi-S纳米颗粒的复合催化剂(Mo-Bi-S@CNTs),考察了水热温度对催化剂形貌结构和CO2电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热温度为200℃时制备的Mo-Bi-S@CNTs催化剂的颗粒尺寸较小,约为10~15 nm,并且能... 采用水热法原位合成碳纳米管(CNTs)负载Mo-Bi-S纳米颗粒的复合催化剂(Mo-Bi-S@CNTs),考察了水热温度对催化剂形貌结构和CO2电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热温度为200℃时制备的Mo-Bi-S@CNTs催化剂的颗粒尺寸较小,约为10~15 nm,并且能够均匀地负载在CNTs上。同时,该催化剂在[NH2-emim]BF4-H2O(ω=40%)电解液中展现出了较为优异的电催化性能。在过电位为-0.3 V vs.SCE时,作为主产物甲醇的法拉第转化效率高达63.0%;恒电位下连续运行6 h电流密度保持在-13.5 mA/cm^(2)左右。研究结果表明Mo-Bi-S@CNTs-200℃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CO_(2)还原电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Mo-Bi双金属硫化物 电催化CO_(2)还原 [NH_(2)-emim]BF_(4)-H_(2)O电解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硫化物CuCo2S4的合成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白哲 李睿健 +2 位作者 侯文烁 李海军 王振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282-4291,共10页
锂硫电池因较高的比能量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其发展需要克服中间产物的穿梭效应、硫的绝缘性和正极体积膨胀等诸多问题。为了有效抑制穿梭效应,采用普鲁士蓝类似物衍生的方法合成了一种尖晶石结构的双金属硫化物CuCo2S4,并将其... 锂硫电池因较高的比能量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其发展需要克服中间产物的穿梭效应、硫的绝缘性和正极体积膨胀等诸多问题。为了有效抑制穿梭效应,采用普鲁士蓝类似物衍生的方法合成了一种尖晶石结构的双金属硫化物CuCo2S4,并将其用于锂硫电池正极。利用XRD、SEM、TEM、BET、XPS等手段对合成的材料的晶体结构、形貌等性质进行分析,采用循环伏安法及恒流充放电对CuCo2S4-S复合正极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研究表明,CuCo2S4-S正极展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0.2C倍率下首次放电容量为959 mA·h·g^−1,经过100个循环后容量保持在591 mA·h·g^−1。较高的放电比容量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归因于CuCo2S4材料内部的中空结构可容纳活性物质硫,并起到物理限域作用;同时,极性CuCo2S4可有效地化学吸附多硫化物,抑制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造成的容量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吸附 合成 锂硫电池 双金属硫化物 尖晶石结构 中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n金属有机骨架衍生的双金属硫化物及其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陈恒桥 吕丽萍 吴明红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9-378,共10页
介绍了一种通过简单的室温搅拌合成具有多孔结构的Co-Mn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framework,MOF)材料的方法,并对制备的双金属MOF进行气相硫化,得到多孔CoS_(2)/MnS双金属复合材料.与相同方法制备的单金属MnS与CoS_(2)材料对比发现,Co... 介绍了一种通过简单的室温搅拌合成具有多孔结构的Co-Mn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framework,MOF)材料的方法,并对制备的双金属MOF进行气相硫化,得到多孔CoS_(2)/MnS双金属复合材料.与相同方法制备的单金属MnS与CoS_(2)材料对比发现,CoS_(2)/MnS双金属复合材料表现出了类似花瓣状的多孔片状结构以及更小的粒径,在作为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使用时表现出了最好的储锂性能.这主要归因于类花瓣状的多孔结构:一方面为锂离子提供了更短的传输路径以及更多的接触位点;另一方面也缓解了材料锂化/去锂化过程的体积变化.此外,两种金属硫化物的有机结合也抑制了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由于体积变化而导致的容量快速衰减.最后,MOF有机配体衍生的碳骨架也为增强材料的导电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双金属硫化物 负极材料 金属有机骨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活性中心双金属硫化物促进多硫化锂转化构建高性能锂硫电池
7
作者 化五星 夏静怡 +3 位作者 胡忠豪 李欢 吕伟 杨全红 《电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66,共11页
锂硫电池是极具应用潜力的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体系之一。然而,其充放电中间产物多硫化锂的“穿梭效应”不仅消耗大量电解液,还导致硫活性物质利用率低、循环寿命短,是锂硫电池产业化进程中的主要瓶颈之一。引入催化剂加速硫活性物质... 锂硫电池是极具应用潜力的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体系之一。然而,其充放电中间产物多硫化锂的“穿梭效应”不仅消耗大量电解液,还导致硫活性物质利用率低、循环寿命短,是锂硫电池产业化进程中的主要瓶颈之一。引入催化剂加速硫活性物质转化速率,减少多硫化锂在电解液中的累积浓度,是抑制穿梭效应的有效解决策略。高效的催化剂应具备丰富的催化活性位点,以确保高效吸附多硫化锂并加速其向不溶的充放电产物转化。本文制备出硫掺杂石墨烯表面原位负载的双金属硫化物NiCo_(2)S_(4)(NCS@SG)并将其作为催化剂应用于锂硫电池的中间层。相比于单金属硫化物(CoS),NiCo_(2)S_(4)催化剂具有多活性中心催化位点,可以更好地吸附多硫化锂并促进其向放电产物快速转化。应用上述中间层后,电池的充放电比容量、库仑效率和循环稳定性得到了明显提升。当硫的负载达到15.3 mg.cm^(-2)时,经过50次循环后,具有NCS@SG中间层的电池获得了高达93.9%的容量保持率。上述结果表明,设计双金属基催化剂是优化锂硫电池催化剂活性和反应效率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硫化 催化作用 双金属硫化物催化剂 穿梭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钴锰硫化物活化过硫酸盐强化降解盐酸四环素 被引量:13
8
作者 谢金伶 蒲佳兴 +2 位作者 李思域 黄丽 龚小波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44-551,共8页
采用简单两步法制备了钴锰双金属硫化物(MnCo_(2)S_(4)).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手段对MnCo_(2)S_(4)的形貌,晶体结构,组成成分等进行分析.探究了MnCo_(2)S_(4)/PMS体系中盐酸四环素的降解效能和降解路径,... 采用简单两步法制备了钴锰双金属硫化物(MnCo_(2)S_(4)).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手段对MnCo_(2)S_(4)的形貌,晶体结构,组成成分等进行分析.探究了MnCo_(2)S_(4)/PMS体系中盐酸四环素的降解效能和降解路径,结果表明,MnCo_(2)S_(4)和PMS投加量为0.1g/L,TC的降解率在30min达到88%,在较宽的pH值范围内(3~9)均具有较高的降解率,这归因于MnCo_(2)S_(4)中金属活性位点Mn^(2+),Co^(2+)的持续供应和钴锰的协同作用.淬灭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EPR)技术表明MnCo_(2)S_(4)/PMS体系主要是SO_(4)•-,•OH和^(1)O_(2)共同作用降解TC.本研究为PMS的活化和抗生素等难降解污染物的去除提供了新的催化剂构建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硫化物 盐酸四环素 过一硫酸盐 催化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ydrodesulfurization of dibenzothiophene over NiMoP/Al_(2)O_(3) bimetallic phosphide catalyst
9
作者 ZHANG Liangliang LU Jiaping +4 位作者 LI Wanxi LI Boqiong XUE Cailong KANG Hefei LIU Yajie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72-1080,共9页
Preparation of highly active hydrodesulfurization catalysts is extremely meaningful for the sulfur removal from thiophene substances.In this work,commercial nano-Al_(2)O_(3)with mesoporous structure supported monometa... Preparation of highly active hydrodesulfurization catalysts is extremely meaningful for the sulfur removal from thiophene substances.In this work,commercial nano-Al_(2)O_(3)with mesoporous structure supported monometallic phosphide(NiP/Al_(2)O_(3)and MoP/Al_(2)O_(3))and bimetallic phosphide(NiMoP/Al_(2)O_(3)with various Ni/Mo molar ratio)catalysts a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temperature-programmed reduction.X-ray diffraction(XRD)result shows the Ni/Mo molar ratio affect the crystal phase in catalysts.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characterizations co-confirm the interact between Ni and Mo elements in bimetallic phosphide.Catalyst evaluation in hydrodesulfurization of dibenzothiophene shows that bimetallic phosphide samples exhibit better catalytic performance than monometallic phosphide.62.1%conversion and 86.3%biphenyl selectivity with 30 h stability are achieved over NiMoP/Al_(2)O_(3)(Ni/Mo=1∶1)catalyst at 400℃under 3 MPa H_(2).All characterization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improved activity of bimetallic phosphide owes to the Ni-Mo synergistic effect in NiMoP/Al_(2)O_(3)(Ni/Mo=1∶1)catalyst.This finding provides a guide to the design of bimetallic catalyst with synergistic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metallic phosphide HYDRODESULFURIZATION DIBENZOTHIOPHENE synergistic effe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入内建电场增强光载流子分离以促进H_(2)的生产
10
作者 孙培培 张锦源 +3 位作者 宋艳华 莫曌 陈志刚 许晖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22,共2页
内建电场被认为是促进电荷迁移和分离,以提高光催化性能的有效驱动因素。本工作通过一步溶剂热法合成了间隙氯和取代氯共掺杂的一维纳米棒Mn_(0.2)Cd_(0.8)S(MCS)。间隙氯和取代氯的掺杂导致MCS纳米棒中的电荷分布不平衡,形成内建电场,... 内建电场被认为是促进电荷迁移和分离,以提高光催化性能的有效驱动因素。本工作通过一步溶剂热法合成了间隙氯和取代氯共掺杂的一维纳米棒Mn_(0.2)Cd_(0.8)S(MCS)。间隙氯和取代氯的掺杂导致MCS纳米棒中的电荷分布不平衡,形成内建电场,有利于提高光生载流子动力学。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本研究直观地描述了间隙氯和取代氯的掺杂对MCS活性的影响,包括电子结构、电荷分布和H2吸附/解吸平衡的差异。有趣的是,MCS能带结构的调制主要源于间隙氯的贡献,而取代氯无贡献。同时,取代氯可以进一步促进间隙氯对MCS的H_(2)吸附-脱附吉布斯自由能的优化。最终,0.9 Cl-MCS的H2吸附-脱附吉布斯自由能更有利于H_(2)的产生(1.14 vs.0.17 eV),光催化H2的产生活性提高了9倍。本研究为在双金属硫化物光催化剂中构建内建电场提供了有价值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产氢 双金属硫化物 内建电场 吉布斯自由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ZIF-8制备ZnCoS-CNT及其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俊 侯勇 +1 位作者 聂建华 钟晓娜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322-2329,共8页
本文通过原位生长法制备了ZIF-8/CNT复合材料,并通过离子交换法优化合成了钴掺杂的ZIF-8/CNT,以此为模板制备了ZnCoS/CNT复合材料。同时本文还利用Fe-MOF/CNT复合材料制备其衍生的Fe_(2)O_(3)/CNT复合材料。进一步组装的ZnCoS-CNT//Fe_(... 本文通过原位生长法制备了ZIF-8/CNT复合材料,并通过离子交换法优化合成了钴掺杂的ZIF-8/CNT,以此为模板制备了ZnCoS/CNT复合材料。同时本文还利用Fe-MOF/CNT复合材料制备其衍生的Fe_(2)O_(3)/CNT复合材料。进一步组装的ZnCoS-CNT//Fe_(2)O_(3)-CNT不对称型超级电容器,在功率密度为749.1 W·kg^(-1)时,达到46.3 Wh·kg^(-1)的高能量密度。在10 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5000次充放电测试,仍保持了83.3%的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F-8 双金属硫化物 不对称超级电容器 Fe_(2)O_(3)/C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