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金属复合管凹陷演变机制及界面分离研究
1
作者 张杰 杨云 +2 位作者 胡特 林睿南 胡世强 《计算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52-858,共7页
为研究双金属复合管在外部硬物作用下的凹陷演变过程及界面分离机理,建立了压头作用下复合管受力模型,研究了内管和外管径厚比、成型压力、初始成型间隙和运行内压对复合管凹陷及界面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管界面分离距离和回弹率... 为研究双金属复合管在外部硬物作用下的凹陷演变过程及界面分离机理,建立了压头作用下复合管受力模型,研究了内管和外管径厚比、成型压力、初始成型间隙和运行内压对复合管凹陷及界面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管界面分离距离和回弹率与内管径厚比、成型压力和初始成型间隙成正相关,与外管径厚比成负相关;运行内压越大,界面分离量越小,但回弹率越大;对凹陷管道内部进行充压可减小界面分离量,运行压力2 MPa的复合管分离量比充压2 MPa工况小5%,两种工况分离量差值随着压力增加而降低;相邻凹陷的发生会导致中间管段界面分离量增大,比单凹陷造成界面分离范围更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复合管 外部硬物 回弹率 凹陷 界面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65/Inconel625双金属复合管微观组织与腐蚀性能
2
作者 陈煜水 刘景阳 +7 位作者 闫培庆 彭铁旭 王超 贾长友 丛玉安 胡艳梓 李旭 方伟 《粉末冶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5-474,共10页
采用堆焊工艺制备X65/Inconel625双金属复合管,系统研究了各堆焊层的微观组织演变及成分分布特征,并通过ASTMG28A法(硫酸铁-硫酸腐蚀实验)揭示了双金属复合管晶间腐蚀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Inconel625堆焊层呈现出典型的枝晶组织特... 采用堆焊工艺制备X65/Inconel625双金属复合管,系统研究了各堆焊层的微观组织演变及成分分布特征,并通过ASTMG28A法(硫酸铁-硫酸腐蚀实验)揭示了双金属复合管晶间腐蚀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Inconel625堆焊层呈现出典型的枝晶组织特征,在枝晶间存在大量析出相,越靠近熔合线,枝晶间析出相数量越多。堆焊层中析出相分为两种,一种是尺寸较小的颗粒状(Nb,Ti)C碳化物析出相,另一种是尺寸较大且形状不规则的块状M_(6)C或者Laves析出相。堆焊过程中,X65钢中的Fe元素会向堆焊层中扩散,Fe元素扩散到堆焊层中会稀释Inconel625中的其他元素,Fe质量分数的升高不仅会导致Ni、Cr含量下降,还会促进Nb、Mo在枝晶间偏聚,间接增加析出相数量,在析出相与周围基体之间形成宽度大概为1μm的贫Cr区。在硫酸铁-硫酸腐蚀实验中,腐蚀源于析出相界面贫Cr区的电化学溶解,此处形成腐蚀电池加速溶解,析出相脱落形成腐蚀坑,随着腐蚀进行,腐蚀坑之间相互连接从而形成更为严重的枝晶间腐蚀。腐蚀速率与Fe质量分数呈正相关(y=0.8+0.0385x,其中y为腐蚀速率,x为Fe元素质量分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焊 增材制造 双金属复合管 镍基合金 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复合管环焊缝耐蚀性能评价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钟洋 毛汀 +5 位作者 黄洪发 曾德智 罗涛 杨廷加 汪枫 胡梅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4-109,共6页
目的建立双金属复合管环焊缝耐蚀性能评价方法,为双金属复合管在高酸性气田现场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针对双金属复合管环焊缝在高酸性环境中的主要腐蚀类型,参考标准Q/SY 06018-2016中冶金复合管直焊缝和堆焊层腐蚀评价内容,确定以晶间腐... 目的建立双金属复合管环焊缝耐蚀性能评价方法,为双金属复合管在高酸性气田现场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针对双金属复合管环焊缝在高酸性环境中的主要腐蚀类型,参考标准Q/SY 06018-2016中冶金复合管直焊缝和堆焊层腐蚀评价内容,确定以晶间腐蚀、抗SCC/SSC性能、点腐蚀、模拟工况腐蚀为评价指标,并通过整管段试验验证评价结果的双金属复合管环焊缝耐蚀性能评价方法,同时以国产L360/825冶金复合管环焊缝为例对建立的评价方法进行验证。结果通过使用建立的方法对L360/825双金属复合管环焊缝耐蚀性能进行评价,验证了评价方法有效可靠,评价结果显示L360/825双金属复合管环焊缝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能。结论建立的评价方法可以直接应用于高酸性气田用双金属复合管的环焊缝耐蚀性能评价,为双金属复合管的现场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复合管 环焊缝 耐蚀性能 高酸性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25衬里双金属复合管层间与焊缝的电化学腐蚀行为 被引量:3
4
作者 任艳辉 汪洋 +2 位作者 林建伟 杨建 高玥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0,共4页
采用三电极体系对825衬里双金属复合管进行电化学测试,得到了层间三个不同界面及焊缝四个不同界面的极化曲线与电化学阻抗谱。结果表明:层间区域X65界面的腐蚀倾向最大,焊缝区域三种混合界面的腐蚀倾向最大。
关键词 双金属复合管 层间 焊缝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复合管屈曲失效机理及临界载荷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肖世轩 吕志阳 +2 位作者 朱学铭 曲琳 梁学泉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8-144,共7页
为探究双金属复合管的屈曲失效机理,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了双金属复合管有限元模型,考虑成型残余应力的存在,分析了弯曲过程中弯矩、椭圆度和内衬褶皱幅值随曲率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内衬管屈服强度、内衬管径厚比以及外基管径厚比对双金属... 为探究双金属复合管的屈曲失效机理,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了双金属复合管有限元模型,考虑成型残余应力的存在,分析了弯曲过程中弯矩、椭圆度和内衬褶皱幅值随曲率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内衬管屈服强度、内衬管径厚比以及外基管径厚比对双金属复合管屈曲失效的影响,并进一步给出了临界弯矩和临界曲率的预测公式。分析结果表明:屈服强度更高的内衬管可提高复合管的临界弯矩,但会降低复合管的临界曲率;更小的内衬管径厚比和外基管径厚比均可提高复合管的临界弯矩和临界曲率;相较于临界弯矩,内衬管屈服强度和径厚比的改变对临界曲率影响更为明显,外基管径厚比的改变则对两者均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临界弯矩和临界曲率公式预测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的相对误差不超过4%和12%。所得结论可为双金属复合管的设计和安全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复合管 屈曲失效 内衬褶皱 径厚比 临界弯矩 临界曲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地双金属复合管焊缝区域腐蚀风险及阴保效果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任阳 刘永良 +5 位作者 汪洋 曾云帆 刘建 张少刚 王修云 王毛毛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2-49,共8页
在模拟现场土壤溶液中,对L360QS/N08825双金属复合管基管(L360QS钢)与焊缝(625合金)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阴保条件对焊缝区域电偶腐蚀风险的影响,并在过保护阴保条件下分析了焊缝区域电偶腐蚀致氢致开裂的风险。利用全尺寸管... 在模拟现场土壤溶液中,对L360QS/N08825双金属复合管基管(L360QS钢)与焊缝(625合金)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阴保条件对焊缝区域电偶腐蚀风险的影响,并在过保护阴保条件下分析了焊缝区域电偶腐蚀致氢致开裂的风险。利用全尺寸管段探析了基管与焊缝暴露面积比对阴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阴保条件下,基管在模拟土壤溶液中存在较高电偶腐蚀风险;强制电流阴极保护可以有效减缓管道腐蚀,且过保护阴保条件下焊缝无氢致开裂风险;在阴极保护下,随着基管暴露面积逐渐减小,基管的自腐蚀电位及断电电位受焊缝影响发生正移,阴保效果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复合管 土壤溶液 电偶腐蚀 氢致开裂 阴极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增强双金属复合管的弯曲性能分析
7
作者 黄兆力 高光军 +3 位作者 张迪超 孙彦青 牛犇 朱烨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6-120,共5页
为了探究聚合物增强双金属复合管的抗弯性和抗鼓包性能,以规格为φ508 mm×(14.3+3) mm的复合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仿真分析对比机械式复合管和聚合物增强双金属复合管的抗鼓包性能;并通过4点弯曲试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拟与试... 为了探究聚合物增强双金属复合管的抗弯性和抗鼓包性能,以规格为φ508 mm×(14.3+3) mm的复合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仿真分析对比机械式复合管和聚合物增强双金属复合管的抗鼓包性能;并通过4点弯曲试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拟与试验结果规律一致,聚合物增强复合管弯曲半径的模拟值与试验值偏差仅为0.4 m,模拟计算结果可靠。试验结果表明,在临界弯曲状态下,聚合物增强复合管的最大应变绝对值是机械式复合管的2.56倍,弯曲半径是机械式复合管的0.39倍;聚合物增强双金属复合管的抗弯能力比机械式复合管更强,性能更优,在海洋石油开发的过程中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增强双金属复合管 四点弯曲 机械式复合管 应变 弯曲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复合管塑性成型有限元模拟 被引量:20
8
作者 杜清松 曾德智 +2 位作者 杨斌 张智 黄黎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4-66,共3页
随着高含二氧化碳、硫化氢及元素硫等油气田的相继出现,油管、套管的腐蚀问题越来越突出,并直接影响到油气田的经济开发和安全开采。针对机械复合管塑性成型过程中的力学问题进行了有限元模拟研究,建立了模拟双金属复合管塑性成型的参... 随着高含二氧化碳、硫化氢及元素硫等油气田的相继出现,油管、套管的腐蚀问题越来越突出,并直接影响到油气田的经济开发和安全开采。针对机械复合管塑性成型过程中的力学问题进行了有限元模拟研究,建立了模拟双金属复合管塑性成型的参数化有限元力学模型。通过有限元模拟研究,得出了双金属复合管所需的最小成型压力和成型后内外管间的结合力,分析了双金属复合管在塑性成型过程中内外管的接触压力、径向应力应变等力学特性。计算实例表明,该模型的几何尺寸、材料模型以及加载压力等参数均可以根据计算需要设定,可用于模拟不同材质和不同尺寸的双金属管在塑性成型过程中的力学特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井 硫化氢 油管腐蚀 双金属复合管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载荷作用下双金属复合管的屈曲失效模拟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张春迎 余建星 +5 位作者 余杨 韩梦雪 李牧之 颜铠阳 成司元 徐立新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8-173,共6页
双金属复合管在海洋工程中应用广泛,使用过程中极易发生屈曲失效和内衬管褶皱现象。本文使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分析了双金属复合管液压成形过程及其在复杂载荷下的屈曲失效,研究了残余应力、管道径厚比和材料属性对双金属复合管屈曲失... 双金属复合管在海洋工程中应用广泛,使用过程中极易发生屈曲失效和内衬管褶皱现象。本文使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分析了双金属复合管液压成形过程及其在复杂载荷下的屈曲失效,研究了残余应力、管道径厚比和材料属性对双金属复合管屈曲失效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管道径厚比或增大外管材料的屈服强度,能够有效延缓管道屈曲,减小内衬管褶皱幅值。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双金属复合管屈曲失效现象,进一步完善其加工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复合管 液压成形 残余应力 有限元数值模拟 屈曲失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径向自紧密封的双金属复合管液压成形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学生 王如竹 +1 位作者 吴静怡 李培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05-908,共4页
针对现有复合管制造中存在的问题,开发了一种径向自紧密封式双金属复合管液压胀合成形装置,介绍了该装置的工作原理及技术特点,阐述了复合管液压成形过程的原理,并采用弹塑性理论分析了其在液压成形过程中内管及外管的应力应变状态.利... 针对现有复合管制造中存在的问题,开发了一种径向自紧密封式双金属复合管液压胀合成形装置,介绍了该装置的工作原理及技术特点,阐述了复合管液压成形过程的原理,并采用弹塑性理论分析了其在液压成形过程中内管及外管的应力应变状态.利用变形协调条件,得出了成形压力与复合管内外管之间残余接触压力的理论计算公式,并通过实验对公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新技术性能可靠且可适于工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复合管 液压成形 自紧式密封 残余接触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65Q/316L双金属复合管Inconel625合金堆焊过渡区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亮 聂向晖 +6 位作者 刘迎来 王高峰 许彦 丰振军 赵新伟 王长安 杨专钊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54-57,共4页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研究了某厂X65Q/316L双金属复合管堆焊过渡区的组织和主要元素的分布情况,同时对过渡区显微硬度、拉伸强度、剪切强度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远离过渡区的X65Q基管组织为粒状贝氏体和珠光体,靠近熔合线处的基管...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研究了某厂X65Q/316L双金属复合管堆焊过渡区的组织和主要元素的分布情况,同时对过渡区显微硬度、拉伸强度、剪切强度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远离过渡区的X65Q基管组织为粒状贝氏体和珠光体,靠近熔合线处的基管组织为多边形铁素体和珠光体,原有粒状贝氏体组织消失;远离过渡区的316L衬管组织为奥氏体,且晶粒存在滑移变形;靠近熔合线处衬管奥氏体组织中的滑移变形消失;堆焊层与基管熔合线附近元素分布变化明显,而堆焊层与衬管熔合线附近元素分布未出现明显变化;堆焊层与基管过渡区内,堆焊层内硬度较稳定;基管硬度从熔合线处开始逐渐增加到最大值后迅速降低,远离熔合线区域堆焊层硬度高于基管。堆焊层与衬管过渡区内,靠近熔合线处堆焊层和衬管均发生了软化,硬度最低值出现在衬管侧靠近熔合线处,远离熔合线区域堆焊层的硬度高于衬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复合管 基管 衬管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炸法制备铁/铝双金属复合管的界面组织与结合强度 被引量:6
12
作者 孙显俊 陶杰 +1 位作者 郭训忠 张立伍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5-38,42,共5页
为研究爆炸法制备铁/铝双金属管复合界面的结合情况,通过压剪试验测试了该界面的结合强度,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分析了界面形貌及元素分布情况,并讨论了退火热处理对界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得的复合管中部实现了铁和铝的波状焊合... 为研究爆炸法制备铁/铝双金属管复合界面的结合情况,通过压剪试验测试了该界面的结合强度,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分析了界面形貌及元素分布情况,并讨论了退火热处理对界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得的复合管中部实现了铁和铝的波状焊合,过渡层较窄,界面处未观察到明显的金属间化合物;界面的结合强度高于铝基体的抗剪强度;退火处理能够明显改善界面的元素分布,当采用400℃以下退火时不会明显降低界面的结合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铝双金属复合管 爆炸 界面 结合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316L双金属复合管旋压成形数值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程可 徐文斌 陆晓峰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9-125,共7页
旋压成形双金属复合管的质量与其工艺参数密切相关。为提高复合管成形质量以及合理选取旋压工艺参数,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模拟双金属复合管的旋压成形过程,分析衬管和基管径向、环向、轴向应力及其间的残余接触应力的分布;利用控... 旋压成形双金属复合管的质量与其工艺参数密切相关。为提高复合管成形质量以及合理选取旋压工艺参数,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模拟双金属复合管的旋压成形过程,分析衬管和基管径向、环向、轴向应力及其间的残余接触应力的分布;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旋压工艺参数嵌入量δ、衬管与基管间隙ψ、导向角β、进给率f对复合管残余接触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δ和f的增加,残余接触应力均先增加后减小;随着ψ的增加,残余接触应力几乎呈线性增加;而随着β的增大,残余接触应力下降,在δ=0.16mm、f=0.31、ψ=0.5mm、β=2°时,残余接触应力取得最大值。复合管的拉脱实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复合管 旋压成形 数值模拟 残余接触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复合管液胀成形选材标准理论分析探讨 被引量:5
14
作者 马海宽 李培力 +3 位作者 隋健 高尚晖 寇永乐 刘慧超 《化工设备与管道》 CAS 2015年第3期73-75,共3页
首先针对当前复合管液胀成形技术现状,对选材标准进行理论分析。然后通过分析衬管和基管在液胀成形复合管过程的应力应变,得到了复合管能够复合的基本要求,结合材料的力学特性,得到了衬管和基管能够实现液胀成形复合管的选材标准。最后... 首先针对当前复合管液胀成形技术现状,对选材标准进行理论分析。然后通过分析衬管和基管在液胀成形复合管过程的应力应变,得到了复合管能够复合的基本要求,结合材料的力学特性,得到了衬管和基管能够实现液胀成形复合管的选材标准。最后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模拟分析,验证了选材标准的正确性,为复合管液胀成形的初步选材提供了理论支撑,利用相关企业的实际生产,为双金属复合管液胀成形工程实际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材标准 双金属复合管 液胀成形 有限元 残余接触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复合管热连轧有限元模拟及极限减壁量确定 被引量:7
15
作者 胡建华 李靖 +3 位作者 王仕杰 陈建勋 双远华 苟毓俊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2-107,共6页
对不同减壁量下奥氏体不锈钢和碳钢的壁厚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临界减壁率理论,即总减壁率小于临界点时,外层碳钢的减壁率比内层不锈钢大。当总减壁率达到临界点以上时,不锈钢的减壁率比碳钢大。因此,为了保证企业要求的不... 对不同减壁量下奥氏体不锈钢和碳钢的壁厚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临界减壁率理论,即总减壁率小于临界点时,外层碳钢的减壁率比内层不锈钢大。当总减壁率达到临界点以上时,不锈钢的减壁率比碳钢大。因此,为了保证企业要求的不锈钢厚度,必须控制总减壁率。通过6机架热连轧有限元模拟验证了这一理论,在有限元模型中,当总减壁率达到53.8%,减壁量达到极限减壁量10.5 mm时,不锈钢壁厚达到产品要求的最小允许值3 mm。此外,通过对现场轧制获得的双金属复合管尺寸进行测量分析,得到在减壁量为11 mm、总减壁率为46.8%时,不锈钢壁厚实测值为3.25 mm,比理论值大0.2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复合管 热连轧 有限元 减壁量 临界减壁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始间隙对双金属复合管液压成形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兰云 张阁 +1 位作者 刘静 李霄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6-140,共5页
在双金属复合管液压成形中,基管与衬管之间的初始间隙是影响双金属复合管成形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建立了双金属复合管液压成形过程的有限元模型。基于该模型,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初始间隙对成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初始间隙增大... 在双金属复合管液压成形中,基管与衬管之间的初始间隙是影响双金属复合管成形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建立了双金属复合管液压成形过程的有限元模型。基于该模型,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初始间隙对成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初始间隙增大,在基管弹性回复的作用下,衬管中产生的压缩弹性变形减小,基管内壁的回弹量稍有下降,而衬管外壁的回弹量则逐渐上升,基管和衬管之间的残余接触应力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复合管 液压成形 初始间隙 弹性回复 残余接触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模拟的20/316L双金属复合管拉拔参数的优化 被引量:14
17
作者 陆晓峰 郑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5-213,共9页
借助有限元软件ABAQUS6.5模拟研究20碳钢作基管、316L不锈钢作内衬管的双金属复合管的拉拔成形过程,分析稳定拉拔阶段成形区内轴向、径向和环向应力的分布,找出拉拔后衬管出现横裂、纵裂及模具受磨损的原因,探讨拉拔力和内外管间残余接... 借助有限元软件ABAQUS6.5模拟研究20碳钢作基管、316L不锈钢作内衬管的双金属复合管的拉拔成形过程,分析稳定拉拔阶段成形区内轴向、径向和环向应力的分布,找出拉拔后衬管出现横裂、纵裂及模具受磨损的原因,探讨拉拔力和内外管间残余接触压力的分布规律。通过正交实验法进一步研究拉拔参数(模具锥半角α、过渡圆弧半径r、定径带长度l、摩擦因数μ、拉拔速度v、模具直径d)对拉拔20/316L双金属复合管的影响,采用极差和方差分析法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复合管在最大残余接触压力条件下的最优拉拔工艺参数(α=11°、r=3 mm、l=7 mm、μ=0.05、v=0.03 m/s、d=17.3 mm)及各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对优化方案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了正交实验对拉拔复合管参数优化的有效性。应用拉拔试验表明,参数优化后的硬质合金拉拔模具的工作寿命比未优化前硬质合金模具的工作寿命高出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复合管 数值模拟 残余接触压力 正交实验法 拉拔参数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复合管直角法兰双辊夹持旋压起皱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范淑琴 王琪 +2 位作者 华毅 赵升吨 赵永强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18,共9页
为了将双辊夹持旋压成形技术应用于双金属复合管直角法兰成形,对Q235普通钢/304不锈钢双金属复合管管端的直角法兰双辊夹持旋压成形机理进行了研究。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内层为304不锈钢、外层为Q235普通钢的双金属复合管的双辊夹... 为了将双辊夹持旋压成形技术应用于双金属复合管直角法兰成形,对Q235普通钢/304不锈钢双金属复合管管端的直角法兰双辊夹持旋压成形机理进行了研究。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内层为304不锈钢、外层为Q235普通钢的双金属复合管的双辊夹持旋压成形有限元模型,通过有限元仿真模拟,分析了双辊夹持旋压成形过程易产生的起皱缺陷形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旋辊进给率和坯料的径厚比是起皱的主要影响因素:旋辊进给率越大则所需的成形转矩越大,在一定范围内工件的成形质量也越好,但旋辊进给率过大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起皱现象;坯料径厚比越大,所需要的成形转矩就越小,而成形过程中旋辊接触部位存在切向压应力,使得在一定径厚比条件下可成形的法兰宽度存在极限值,大于极限值则会发生起皱现象。对起皱情况下的成形力进行了分析,发现可以利用旋压力曲线的突然波动来确定起皱发生的时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复合管 旋压 双辊夹持 直角法兰 起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G/316L双金属复合管失效的原因 被引量:13
19
作者 陈浩 顾元国 江胜飞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94-1197,共4页
为了探明在国内某气田使用的20G/316L双金属复合管出现失效的原因,通过对样品的失效形貌进行分析,结合有限元软件对焊接过程进行模拟,得知腐蚀严重的部位位于管道下部焊缝起弧点附近,主要腐蚀形式为点蚀,焊接应力对工件失效起到了促进... 为了探明在国内某气田使用的20G/316L双金属复合管出现失效的原因,通过对样品的失效形貌进行分析,结合有限元软件对焊接过程进行模拟,得知腐蚀严重的部位位于管道下部焊缝起弧点附近,主要腐蚀形式为点蚀,焊接应力对工件失效起到了促进和诱导的作用。研究表明,20G/316L双金属复合管的失效是焊接应力、腐蚀性介质Cl-和腐蚀原电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复合管 焊缝 失效 腐蚀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钛双金属复合管绕弯成形回弹的尺寸效应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朱英霞 万苗苗 +2 位作者 陈炜 陈泷 程一峰 《材料科学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17,共8页
为了精准地预测铜钛双金属复合管绕弯成形的回弹情况,本文基于ABAQUS/Explicit平台建立了铜钛双金属复合管绕弯-回弹有限元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本文首次采用两个全新的无量纲尺寸参数,研究回弹的尺寸效应特性,即在弯曲... 为了精准地预测铜钛双金属复合管绕弯成形的回弹情况,本文基于ABAQUS/Explicit平台建立了铜钛双金属复合管绕弯-回弹有限元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本文首次采用两个全新的无量纲尺寸参数,研究回弹的尺寸效应特性,即在弯曲角度θ增大的条件下,回弹角Δθ随中空程度系数λ和弯曲曲率w的变化规律,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多种管材、多尺寸研究的数学模型。将有限元的模拟结果与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综合分析得到:1)λ不同的复合管,Δθ均随着θ的增大而近似呈线性增大;当θ>45°时,回弹角增速V_(Δθ)随λ的增大先减小后略有增大;λ=0.565的复合管产生的回弹角最小。2)w不同的复合管,Δθ均随θ的增大而线性增大;当θ>45°时,回弹角增速V_(Δθ)随w的增大呈递减趋势;当w≤0.60,V_(Δθ)值稳定在0.038,故对于λ/w接近于1的复合管,在实际生产中可以使用相同的回弹补偿模型,以提高生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复合管 绕弯成形 回弹 尺寸效应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