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经济:世纪之交发展和改革模式的双重转换与整合
1
作者 张卫国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67-75,共9页
世纪之交,中国经济面临着发展和改革模式的双重转换与整合。发展模式要由消费主导型数量扩张向结构优化转换;改革模式要由分权让利向体制创新转换。产业组织创新是整合世纪之交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模式双重转换的核心或基本选择。
关键词 改革模式 产业结构 世纪之交 双重转换 中国经济发展 数量扩张 市场竞争模式 产业组织创新 主导型 发展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项分布的率及其数据转换的偏度系数评价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曾治宇 彭琳 +1 位作者 张明东 王洪源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02-306,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二项分布的率及其数据转换采用正态分布近似法分析的适用条件。方法计算机模拟二项分布抽样,样本数n在8~1000范围内取值,总体率π在0.01~0.50范围内取值,共计49650种组合。对每种组合进行1000次二项分布抽样,计算偏度系数... 目的探讨基于二项分布的率及其数据转换采用正态分布近似法分析的适用条件。方法计算机模拟二项分布抽样,样本数n在8~1000范围内取值,总体率π在0.01~0.50范围内取值,共计49650种组合。对每种组合进行1000次二项分布抽样,计算偏度系数。另外,对每种n、π组合下的1000个率分布进行对数转换、logit转换、平方根反正弦转换及双重反正弦转换后重复以上分析过程。对5种方法的偏度系数绝对值进行排序比较,并考察率的转换对偏度系数的影响。结果原始的率的偏度系数在nπ≥5时位于±0.66范围内,如以此为标准,nπ<0.43时,任何转换都不能使偏度系数达标。nπ范围大致在0.43~1、1~1.35、1.35~1.5、1.5~2.4及2.4以后时,偏度系数绝对值最小者分别是反正弦转换、双重反正弦转换、对数转换、logit转换及双重反正弦转换。双重反正弦转换整体表现最佳,是唯一的在nπ≥0.5之后即可使偏度系数稳定在±0.66内的方法。nπ较小时,双重反正弦转换的偏度系数几乎总是优于原始率,但这种优势随nπ的增加而减弱,在nπ≥20后已不明显,甚至局部落后。结论对基于二项分布的率及其转换后可正态近似应用的条件,简单的推荐是在nπ≥0.5时使用双重反正弦转换,即使nπ≥5时,双重反正弦转换也可改善偏度系数。这种改善在nπ≥20时已不明显,甚至局部落后。而实际操作时宜根据具体情况,个体化进行比较择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项分布 正态分布近似法 对数转换 logit转换 平方根反正弦转换 双重反正弦转换 偏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影响的IPAT模型再认识 被引量:47
3
作者 钟兴菊 龙少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1-68,共8页
伴随工业文明的发展,探究日益恶化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成为学术界激烈争论的议题,从人口规模与技术水平的单因素争论拓展到文化背景、政府类型和消费观念等多因素论的讨论,在横向上从宏观社会到微观个体层次的解释,最终形成经典的环境影... 伴随工业文明的发展,探究日益恶化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成为学术界激烈争论的议题,从人口规模与技术水平的单因素争论拓展到文化背景、政府类型和消费观念等多因素论的讨论,在横向上从宏观社会到微观个体层次的解释,最终形成经典的环境影响的IPAT模型,试图解释环境问题产生的复杂社会动力机制。本文通过国内外学者对IPAT模型的实证研究以及理论探讨梳理发现:模型中的因变量环境影响I以及自变量人口数量P、富裕程度A和技术水平T的内涵、完备性以及分析单位的适用性等方面备受争议。为了克服变量的局限,首先通过分解IPAT模型中T变量,进一步拓展模型中可能被忽略的对环境影响的多重因素;同时为了避免模型中不同因素对环境影响的同比例线性变化的局限性,将IPAT模型转化为非线性的STIRPAT随机模型,使各变量值随观察值的变化而变化;其次为了克服研究中忽视个体对环境影响差异性的不足,以"双重转换"理论为基础分析少数特权群体对环境造成不成比例的影响;最后面对分析单位以及分析情景的差异性与复杂性,基于"世界体系论"视角突破特定区域时空以国家间互动关系为分析单位对全球环境退化展开讨论。研究表明,IPAT模型的发展演变表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逐渐从悲观的"零和"冲突走向协调发展的路径,有利于探索更加有效的举措应对全球复杂而严峻的环境问题,同时对新常态下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影响:IPAT 模型 STIRPAT模型 双重转换 世界体系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话语与批评的生成 被引量:1
4
作者 牛学智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4-78,共5页
中国当代文论话语需要建构,怎样建构,已经谈论有年。但鲜有成功建构的范例,和运用成功范例的批评实践。问题自然很复杂,然而囿于古今转换、中西转换学科边界的"双重转换"可能是问题之一;之二是批评话语建构并非尊重文学理论... 中国当代文论话语需要建构,怎样建构,已经谈论有年。但鲜有成功建构的范例,和运用成功范例的批评实践。问题自然很复杂,然而囿于古今转换、中西转换学科边界的"双重转换"可能是问题之一;之二是批评话语建构并非尊重文学理论的基本规约,这使得批评话语在反复转述中丢失了文学研究的基础话语,蔓延到了本不属于文学理论的理论范畴,建构就很难返回文学的基本现实。如果离开对本土文本的内在性研究,本土理论便难以生成,对于中国文学理论的建构而言,这或者是一个出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转换 基础话语 本土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