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封管方法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患者中的比较
1
作者 江尚燕 韩江英 +2 位作者 王云云 张骏飞 田柳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320-2324,共5页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应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期间采用不同封管方法的效果比较。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4年10月收治的肝衰竭者12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实施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血浆置换的治疗方法...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应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期间采用不同封管方法的效果比较。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4年10月收治的肝衰竭者12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实施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血浆置换的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应用肝素钠封管,观察组在肝素钠封管前加用鱼精蛋白。比较两组在肝功能相关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胆红素]、止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纤维蛋白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血常规相关指标[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堵管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上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相关指标、止凝血功能相关指标、血常规相关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堵管率(3.33%)低于对照组堵管率(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过程,在肝素钠封管前使用鱼精蛋白对患者肝功能、血常规、止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小,但可以降低堵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血浆置换 鱼精蛋白 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急性肾损伤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文苑 祝娟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561,共6页
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序贯血浆置换(PE)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2022年12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ACLF合并AKI... 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序贯血浆置换(PE)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2022年12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ACLF合并AKI的90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血液净化方式,分为DPMAS序贯PE联合CRRT组(观察组,n=31),DPMAS序贯PE组(对照组,n=59)。收集所有患者入院一般资料、血液净化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包括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炎症指标等,计算eGFR、MELD-Na评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内前后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48.4%(15/31),高于对照组治疗的有效率27.1%(16/59)(χ^(2)=4.071,P=0.044)。两组血液净化方式均可有效改善TBil、ALT、AST、PTA、Scr、PCT、CRP、e GFR及MELD-Na评分(P值均<0.05);两组治疗后PLT及Hb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而BUN、Alb、INR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的AST、Scr、PCT、e GFR、MELD-Na评分、Hb、PLT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DPMAS序贯PE联合CRRT模式可有效清除炎症介质,改善肾功能,稳定机体内环境,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急性肾损伤 血浆置换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过程中肝素抗凝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孔明 李爽 +4 位作者 耿华 周莉 徐曼曼 刘静 陈煜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47-652,共6页
目的观察经验性肝素抗凝方案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治疗过程中的抗凝效果与安全性,分析影响抗凝效果的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行DPMAS... 目的观察经验性肝素抗凝方案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治疗过程中的抗凝效果与安全性,分析影响抗凝效果的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行DPMAS治疗的肝病患者102例,共进行治疗198次。根据DPMAS治疗过程中肝素抗凝效果分为抗凝良好组、抗凝不足组及抗凝过量组。比较不同的给药剂量组肝素抗凝效果良好例次的比例,比较3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198例次均顺利完成治疗,其中抗凝良好组共118例次,抗凝不足组共11例次,抗凝过量组共69例次。当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30%、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325×10^(9)/L时,肝素抗凝效果良好例次的比例均>70%;抗凝不良组患者体质量、血红蛋白(hemoglobin,Hb)、PLT显著高于抗凝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抗凝良好组相比,抗凝过量组患者PTA、抗凝血酶活性(antithrombin activity,AT)、Hb降低,PT、APTT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8例次治疗后24 h内,9例次患者出现中心静脉置管处渗血,1例次患者出现鼻腔出血,均未发生消化道出血等其他严重出血并发症;肝素过量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24 h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为(54.52±19.71)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患者PTA>30%、PLT≤325×10^(9)/L时,DPMAS治疗中依据治疗前24 h内PTA和PLT给予不同肝素剂量是可行的,但应考虑体质量、血红蛋白对抗凝效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肝素 抗凝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模式人工肝治疗对血小板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贾金凤 梁菲 +2 位作者 黄建伟 王昊 韩璞青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48-551,共4页
目的:比较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 system,DPMAS)模式和传统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模式人工肝治疗对患者血小板的影响,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rhTPO)对此类血... 目的:比较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 system,DPMAS)模式和传统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模式人工肝治疗对患者血小板的影响,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rhTPO)对此类血小板下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1月入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的15例DPMAS模式人工肝患者,纳入DPMAS组,另选择同期、年龄匹配(±5岁)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接受PE的患者15例纳入PE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如乏力、黄疸、少尿、水肿等)是否改善,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特别是血小板)、凝血功能等指标,记录患者治疗期间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的使用情况以及血小板的输注量。结果:DPMAS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率为86.67%,高于PE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90 d内转归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白细胞、血红蛋白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PMAS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显著低于治疗后PE组(P<0.05)。治疗后PE组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得到明显改善(P<0.05),但DPMAS组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水平变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MAS组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平均约(8.2±3.1)支,住院期间输注血小板(1.5±0.3)IU,DMPAS组患者输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后血小板明显上升。结论:与PE模式相比,DPMAS人工肝模式可降低患者血小板水平,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可刺激患者血小板再生,提高血小板水平,从而降低因血小板低下而发生的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肝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血浆置换 血小板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激素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 被引量:25
5
作者 许何明 张骏飞 +7 位作者 董静 宋海燕 陈照林 刘力伟 潘劲劲 刘波 陈曦 吕荣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5-120,共6页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第九〇一医院感染科接受DPMAS治疗好转出院的38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第九〇一医院感染科接受DPMAS治疗好转出院的38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20,DPMAS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和对照组(n=18,DPMAS治疗)。记录所有患者临床表现、肝功能、凝血功能、炎症指标、住院时间、DPMAS治疗次数等。结果(1)治疗2周时,观察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8(IL-8)改善情况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572、6.625、2.416、3.026,P值分别为<0.001、<0.001、0.024、0.005);(2)治疗2周时观察组患者TBIL、CRP、IL-6、IL-8的下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850、-2.241、-3.917、-2.147,P值分别为<0.001、0.031、<0.001、0.039);(3)观察组与对照组消化道症状改善时间[(3.20±1.15)d vs.(10.11±2.49)d,P<0.001]、TBIL降至肝衰竭诊断临界值之下的时间[(15.25±1.33)d vs.(19.92±2.81)d,P<0.001]、住院时间[(44.20±4.62)d vs.(59.25±8.06)d,P<0.001]、DPMAS治疗次数[(3.00±0.97)次vs.(4.22±1.52)次,P=0.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观察组与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率(15.0%vs.22.2%,P=0.566)、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发生率(40.0%vs.33.8%,P=0.671)、腹水发生率(45.0%vs.44.4%,P=0.973)、肝肾综合征发生率(10.0%vs.16.7%,P=0.54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PMAS联合糖皮质激素在治疗前期可快速降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TBIL及炎症因子水平,缓解患者消化道症状,减少平均住院时间及DPMAS治疗次数,加速患者病情恢复,且对并发症无明显影响,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乙型肝炎病毒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糖皮质激素 人工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人工肝治疗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疗效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代梅 刘霞 +6 位作者 陈宗倩 赵菲 王章琴 刘康彦 杨平 罗亚文 申友书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11-815,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即PE+DPMAS治疗前与第1次、第2次治疗后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即PE+DPMAS治疗前与第1次、第2次治疗后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57名肝衰竭患者,根据采取的人工肝治疗模式不同将接受PE治疗的2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接受PE+DPMAS的33例患者纳入实验组。收集2组治疗前与2次治疗后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对比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营养状况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球蛋白(globulin,Glb)、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与第1次、第2次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治疗比对照组治疗能更好地清除TBil、ALT、AST。2组治疗前、第1次治疗后、第2次治疗后TBil分别为(388.37±180.26)μmol/L vs.(382.37±151.39)μmol/L、(296.22±137.81)μmol/Lvs.(310.76±113.57)μmol/L、(244.63±143.40)μmol/Lvs.(293.91±149.77)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前与2次治疗后白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治疗前与2次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白蛋白、白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第1次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不同治疗节点比较,TBil、血小板、Glb、ALT、AS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次PE+DPMAS治疗模式更能有效吸附和降低肝衰竭患者体内的胆红素和转氨酶,且对凝血功能、白蛋白影响小,是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高胆红素血症 血浆置换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临床疗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结果 被引量:10
7
作者 邹波 朱龙川 +2 位作者 甘达凯 张鑫垚 姚雪兵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8-352,359,共6页
目的探讨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L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DPMAS)联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肝功能、炎症细胞因子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使用信封法将100例ACL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常规予以... 目的探讨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L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DPMAS)联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肝功能、炎症细胞因子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使用信封法将100例ACL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常规予以护肝、退黄、降酶、抗病毒、预防出血等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血浆置换(PE)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LPE+DP⁃MAS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凝血功能、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及90 d生存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及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90 d生存率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E+DPMAS联合治疗ACLF患者,可有效改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慢加急性肝衰竭 肝功能 炎症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陈黎 林杨 +3 位作者 刘旭东 刘容 唐艳芳 刘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3237-3240,共4页
目的探讨部分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与血浆置换两种人工肝治疗方案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53例接受人工肝治疗的慢加急性肝衰竭住院患者,采取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部分血浆置换模式30例,采取血浆... 目的探讨部分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与血浆置换两种人工肝治疗方案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53例接受人工肝治疗的慢加急性肝衰竭住院患者,采取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部分血浆置换模式30例,采取血浆置换模式23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血清生化学指标及4、12周生存率,并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部分临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肝功能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4周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96%及96.67%;12周随访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67%及69.5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模式的人工肝均有效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相关生化指标,两者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生存率影响并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肝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部分血浆置换 慢加急性肝衰竭 短期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血浆置换与双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半剂量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19
9
作者 钟韵 赵树山 +2 位作者 黄燕 黄泽炳 范学工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17-425,共9页
目的系统评价单纯血浆置换(PE)与双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联合半剂量PE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数据库,搜集有关PE与DPMAS+PE治疗重型肝炎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应用ST... 目的系统评价单纯血浆置换(PE)与双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联合半剂量PE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数据库,搜集有关PE与DPMAS+PE治疗重型肝炎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应用STATA/SE 15.1软件对符合纳入的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819例患者,其中394例患者采用单纯PE治疗,425例患者采用DPMAS+PE联合治疗。PE、DPMAS+PE治疗在对血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氨酸氨基转移酶、白细胞、总蛋白、球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氯离子、钠离子的影响方面,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E+DPMAS组治疗后的血红蛋白、血小板高于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SMD=-0.33,95%CI:-0.51^-0.15,P<0.001;SMD=-0.27,95%CI:-0.45^-0.09),P=0.003);PE+DPMAS组治疗后的钾离子高于PE组(SMD=-0.29,95%CI:-0.49^-0.10,P=0.003)。结论PE、DPMAS+PE均能有效改善重型肝炎患者病情,且PE+DPMAS可有效减少血浆用量,对钾离子、血红蛋白和血小板下降的影响更小。有条件尤其是血浆不够的情况下,DPMAS+PE是治疗重型肝炎患者较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置换 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肝衰竭 重型肝炎 人工肝 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LD评分对HBV相关肝衰竭患者选择人工肝治疗方式的指导意义
10
作者 蒋奕 王洪州 +2 位作者 邓存良 刘冰 薛丽容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01-1205,共5页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of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选择不同人工肝方式,如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of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选择不同人工肝方式,如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PE+DPMAS)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10例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按照入院时MELD值分成3个区间,即MELD<30、30≤MELD<40和MELD≥40,区间内患者根据人工肝方式不同分为3组:PE组、DPMAS组和PE+DPMAS组,比较不同MELD区间内3组人工肝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MELD评分、4周有效率及3个月病死率的变化情况。结果:(1)在所有MELD区间,3组患者治疗前后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MELD分值明显降低(P<0.05),仅在30≤MELD<40区间,PE+DPMAS组TBIL下降率和MELD下降值最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其余区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所有MELD区间,PE+DPMAS组、PE组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升高,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DPMAS组PTA降低,与PE+DPMAS组、PE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3)3组患者治疗前后肌酐(creatinine,Cr)变化不明显,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MELD<30区间,3组之间4周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E组3个月病死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MELD<40区间,PE+DPMAS组有效率最高(P<0.05),病死率最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ELD≥40区间,3组之间有效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MELD评分系统可用于指导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方式的选择,MELD<30的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方式优先选用DPMAS;30≤MELD<40的肝衰竭患者,选用PE+DPMAS方式疗效更佳,而对于MELD≥40的肝衰竭患者,所有人工肝治疗方式效果均欠佳,应尽早行肝移植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衰竭 人工肝 血浆置换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终末期肝病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