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东湾JZ27-33区块伸展型右行走滑双重构造系统 被引量:9
1
作者 万桂梅 汤良杰 金文正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84-1591,共8页
辽东湾JZ27-33区块发育3条大型NNE向走滑断裂,分别为辽中3号断裂(或者辽中1号断裂)、辽中2号断裂和辽东2号断裂,在平面上,3条走滑断裂呈"雁行式"展布,其间密集发育具有走滑性质的正断层,这些正断层在平面上成NE或者NEE走向,... 辽东湾JZ27-33区块发育3条大型NNE向走滑断裂,分别为辽中3号断裂(或者辽中1号断裂)、辽中2号断裂和辽东2号断裂,在平面上,3条走滑断裂呈"雁行式"展布,其间密集发育具有走滑性质的正断层,这些正断层在平面上成NE或者NEE走向,与主走滑断裂斜交,其锐角的指向为本盘地层在平面上的位移方向;在横剖面上,负花状构造是研究区内的大型走滑断裂在横剖面上的重要特征,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的断裂特征在平面上表现为"双重构造"特征,在横剖面上表现为(负)花状构造,构成了典型的"伸展型右旋走滑双重构造"系统,并且认为,形成这种构造样式的控制因素主要有:郯庐断裂带的右旋走滑作用、平面展布特征、多期构造活动以及能干性特征明显的沉积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花状构造 走滑双重构造 右行 辽东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湾坳陷东部地区走滑双重构造的发育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43
2
作者 吴智平 张婧 +3 位作者 任健 徐长贵 李伟 张晓庆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48-856,共9页
在将构造发育特征与走滑双重构造理论模型进行类比分析的基础上,对辽东湾坳陷东部地区的走滑双重构造的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油气勘探实践成果,就其石油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受控于走滑与拉伸并存的多动力源区域地... 在将构造发育特征与走滑双重构造理论模型进行类比分析的基础上,对辽东湾坳陷东部地区的走滑双重构造的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油气勘探实践成果,就其石油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受控于走滑与拉伸并存的多动力源区域地质背景下,辽东湾坳陷新生代构造演化体现了断陷与拗陷、拉张与走滑的叠加效应,NNE走向的辽中1号断裂、辽中2号断裂及辽东断裂的发育不仅控制了辽东湾坳陷东部地区的凸凹格局,其走滑侧接关系也导致了研究区走滑双重构造的发育;辽东凸起是由于辽中2号断裂、辽东断裂走滑弯曲、右行左阶侧接而形成的挤压走滑双重构造,而辽中凹陷在早期拉张断陷基础上,经历了后期走滑作用的改造,其断裂体系的发育体现了辽中1号断裂与辽中2号断裂的右旋右行侧列所产生的拉张走滑双重构造效应;在走滑双重构造的增压带,断裂侧向封堵性强,有利于形成有效的断层圈闭,是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双重构造 油气成藏 辽东湾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秋里塔格构造带走滑双重构造与“三明治”构造地质建模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明慧 金之钧 +3 位作者 吕修祥 孙冬胜 彭更新 雷刚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5-161,共7页
据地球物理、地质以及遥感图像解释,西秋里塔格构造带地面发育走滑双重构造,其形成受前古近系基底走滑构造影响。由于基底构造与地面构造之间发育巨厚的古近系蒸发盐,使得这种联系具有间接性。走滑双重构造是在喜马拉雅期南天山—塔里... 据地球物理、地质以及遥感图像解释,西秋里塔格构造带地面发育走滑双重构造,其形成受前古近系基底走滑构造影响。由于基底构造与地面构造之间发育巨厚的古近系蒸发盐,使得这种联系具有间接性。走滑双重构造是在喜马拉雅期南天山—塔里木前陆近南北向挤压和基底左行走滑的复合作用下形成的,具有松弛弯曲背景下的扭张性质。西秋里塔格构造带前古近系基底以花状构造变形为主;盐上盖层为倾滑变形的构造三角带,两者与其间的盐构造共同构成研究区的"三明治"构造地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建模 走滑双重构造 秋里塔格构造 库车褶皱冲断带 塔里木盆地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冲双重构造形成的新模式 被引量:3
4
作者 张长厚 宋鸿林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7,共7页
根据天然产出的逆冲双重构造基本特征,指出了Boyer-Elliott关于双重构造形成的理论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双重构造形成的锥形楔模式,并讨论了该模式对研究双重构造及编制双重构造发育区平衡剖面的意义。
关键词 冲断带 双重构造 构造模式 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西南甫沙地区被动顶板双重构造和乌泊尔地区背驮盆地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5
作者 黄光明 李忠海 周永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674-1693,共20页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发育被动顶板双重构造(甫沙地区)和背驮盆地(乌泊尔地区)两种明显不同的构造类型。为了探讨它们的不同成因,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开展了一系列二维数值模拟研究。采用遵循平面应变的黏弹塑性本构模型,设...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发育被动顶板双重构造(甫沙地区)和背驮盆地(乌泊尔地区)两种明显不同的构造类型。为了探讨它们的不同成因,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开展了一系列二维数值模拟研究。采用遵循平面应变的黏弹塑性本构模型,设置两个滑脱层和三个能干层。同时考虑基底沉降、同构造剥蚀和沉积,缩短速率为8mm/a,剥蚀速率为每年侵蚀基准面以上高程的3×10-7(相当于每1000m每年剥蚀0.3mm)。在基底水平的情况下,采用均一的沉降速率1.6mm/a并以填平补齐的方式进行沉积时,3.5 Ma后发育成与甫沙地区相似的被动顶板双重构造。而当模型采用中部小两端大的拱形沉降速度以及填平补齐的沉积时最终发育成背驮盆地,和乌泊尔地区地质原型接近。模拟结果表明,同构造沉积地层对褶皱冲断带的影响巨大,当沉积物大量堆积在褶皱冲断带前缘时有利于被动顶板双重构造的形成,而沉积物大量堆积在逆冲楔顶与斜坡时则更有利于背驮盆地的发生。模拟结果认为甫沙地区和乌泊尔地区都接受了填平补齐的沉积方式,但基底沉降差异造成了两者的构造样式明显不同。在小范围内(后陆至前陆小于80km),甫沙地区基底以水平方式发生沉降,褶皱冲断带前缘接受了大量沉积;而乌泊尔地区基底在挤压下发生弯曲,使得后陆发生了更大的沉降从而接受了更多的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西南 前陆褶皱冲断带 背驮盆地 被动顶板双重构造 构造沉积 滑脱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凤太矿集区走滑双重构造及其控矿意义 被引量:28
6
作者 王义天 王瑞廷 +4 位作者 代军治 李建华 王长安 田民民 汶博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88-189,共2页
关键词 走滑双重构造 矿集区 西秦岭 断裂构造 发育 褶皱构造 上泥盆统 同生断裂 构造控矿 变形分解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离合”:中国文学史的双重构造
7
作者 孔苏颜 颜桂堤 《当代作家评论》 2025年第5期37-42,共6页
文学史无疑是文学研究领域一个炙手可热,但同时也是争议不断的核心概念。20世纪以降,文学史写作与研究一直占据着文学研究领域的前沿阵地。形式纷繁的文学史著作已然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体系,成为文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石。
关键词 中国文学 文学研究 双重构造 20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双重逆冲构造 被引量:3
8
作者 郭玉贵 程昕 《海洋地质动态》 1995年第3期8-9,共2页
本文依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分别从结构特征和表现形式两方面对逆冲推覆构造的重要形式之一的双重逆冲构造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其将有助于逆冲推覆构造理论的研究。
关键词 双重逆冲构造 逆冲推覆构造 结构型式 围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地区燕山板内造山带东段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 被引量:66
9
作者 张长厚 王根厚 +3 位作者 王果胜 吴正文 张路锁 孙卫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4-76,共13页
本文厘定并阐述了辽西地区燕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东段发育的逆冲推覆构造的宏观构造格局、运动学特征、形成时代和形成过程;探讨了形成该构造体系的区域构造背景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该区的逆冲构造系统由6条主干逆冲断层组成。分布于西北... 本文厘定并阐述了辽西地区燕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东段发育的逆冲推覆构造的宏观构造格局、运动学特征、形成时代和形成过程;探讨了形成该构造体系的区域构造背景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该区的逆冲构造系统由6条主干逆冲断层组成。分布于西北和东南缘的两条最外缘道冲断层走向为ENE,居于其间的逆冲断层呈NNE—NE,而且,向东北和南西方向这些断层具有汇合的趋势。在东北端收敛于凌源—东官营子断裂(“内蒙地轴”南缘断裂)上,而在西南端则汇拢于大屯—锦州断裂及其西延的密云—喜峰口断裂。总体上构成一个类似于双重构造(duplex)的巨型逆冲系统。该区边冲作用始于中侏罗世之前,于侏罗纪末达到高峰并基本形成了本区的推覆构造格局。本区逆冲断层系统,总体逆冲方向指向南东,与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西段以向北、北西逆冲为主的逆冲推覆构造明显不同。结合燕山中段发现的近东西向右行走滑断裂系统及其与本区逆冲推覆构造体系的时-空关系分析,指出本区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是沿燕山东西向构造带右行走滑作用因构造方向的改变发生构造转换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断层系统 双重构造 板内造山带 燕山 辽宁 中生代 辽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北段矿山梁构造解析及其油气勘探 被引量:23
10
作者 陈竹新 贾东 +3 位作者 魏国齐 李本亮 曾庆 胡潜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5-450,共6页
矿山梁构造是龙门山冲断带北段典型的前锋构造之一,经历了晚三叠世和新生代两期构造挤压变形。矿山梁构造几何学上表现为一个双重构造:浅层是一个晚三叠世形成的断层转折褶皱;深层则是在新生代形成的三个逆冲岩片叠置所构成的隐伏堆垛... 矿山梁构造是龙门山冲断带北段典型的前锋构造之一,经历了晚三叠世和新生代两期构造挤压变形。矿山梁构造几何学上表现为一个双重构造:浅层是一个晚三叠世形成的断层转折褶皱;深层则是在新生代形成的三个逆冲岩片叠置所构成的隐伏堆垛背斜构造。深部构造的发育改造了上覆晚三叠世形成的浅层构造。矿山梁构造的有利勘探部位是深部的隐伏冲断构造,尤其是新生代构造变形中最早形成的构造岩片即岩片1,但该构造能否具有较好的油气潜力则取决于深部构造顶部滑脱层的封堵能力。分析认为新生代形成的隐伏冲断构造是龙门山冲断带前锋带中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前锋带 矿山梁 双重构造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西南缘(齐姆根弧)前陆构造及形成机理 被引量:22
11
作者 曲国胜 李亦纲 +8 位作者 张宁 李岩峰 陈杰 陈新安 尹军平 张兴林 Joseph CANEROT Joachin DERAMOND Jacques REY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67-576,i002,共11页
在对齐姆根弧形构造地表地质构造和深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阐述了齐姆根弧形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分段性 ,提出了齐姆根弧形构造由依格孜牙薄皮推覆构造段、齐姆根主弧形三角带构造段和叶尔羌—棋盘对冲构造段组成 ,各弧... 在对齐姆根弧形构造地表地质构造和深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阐述了齐姆根弧形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分段性 ,提出了齐姆根弧形构造由依格孜牙薄皮推覆构造段、齐姆根主弧形三角带构造段和叶尔羌—棋盘对冲构造段组成 ,各弧形构造段之间以横向走滑—斜冲断层为界 ;发现了齐姆根弧形构造中规模巨大的塔里木西南盆地白垩系—新生界沉积盖层向西昆仑—帕米尔被动反 (逆 )冲逆掩构造系统 ,阐述了齐姆根主弧形构造段由铁克里克主动逆冲推覆系统、塔里木西南盆地被动反冲逆掩系统和深部双重构造组成。齐姆根弧形构造的隆升时期为喜马拉雅运动 ,新生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形构造 塔里木 西昆仑 双重构造 隆升 盆地 沉积盖层 深部 地质构造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山前带逆冲推覆构造特征 被引量:56
12
作者 胡建中 谭应佳 +1 位作者 张平 张艳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2-231,共10页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山前带是西昆仑逆冲推覆构造在前陆形成的冲断带,主要由断层相关褶皱、双重构造、叠瓦状构造、三角带等构造组成。通过地表构造剖面、地震与非震资料的综合解释与研究,结合平衡剖面的正演方法,对该冲断带进行了几何学...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山前带是西昆仑逆冲推覆构造在前陆形成的冲断带,主要由断层相关褶皱、双重构造、叠瓦状构造、三角带等构造组成。通过地表构造剖面、地震与非震资料的综合解释与研究,结合平衡剖面的正演方法,对该冲断带进行了几何学、运动学与动力学研究,对冲断带断层的扩展方式以及冲断时代进行了讨论。研究认为塔西南逆冲推覆构造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以及垂向结构变异"的特点。自南向北分为逆冲推覆的根带、中带、锋带和反冲断裂带,由西向东可以划分为帕米尔弧形构造段、齐姆根弧形构造段、甫沙-克里阳三角带构造段与和田南逆冲推覆体构造段。冲断带在垂向结构上由三套区域性滑脱层划分为浅构造层次的外来系统断坡背斜、中构造层次的准原地系统双重构造、三角带构造以及深构造层次的原地系统弱变形带三层结构。冲断席内断层的扩展方式为前展式,而不同冲断席间则为后展式模式。冲断带自中新世中期开始形成,中新世末发生位移推覆,上新世—早更新世定型,中更新世—全新世隆升均衡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构造 断坡背斜 双重构造 三角带 冲断带 山前带 塔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哈拉阿拉特山冲断带构造及找油意义 被引量:45
13
作者 何登发 管树巍 +2 位作者 张年富 吴晓智 张越迁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7-269,298,共4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前陆冲断带是自石炭纪晚期发育起来的大型叠瓦冲断系统,哈拉阿拉特山冲断带为其冲断前锋构造带的东段。它由谢米斯台山单斜带、和什托洛盖盆地、哈拉阿拉特山叠瓦构造带和玛湖凹陷西斜坡4部分组成。该冲断带以古生界内...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前陆冲断带是自石炭纪晚期发育起来的大型叠瓦冲断系统,哈拉阿拉特山冲断带为其冲断前锋构造带的东段。它由谢米斯台山单斜带、和什托洛盖盆地、哈拉阿拉特山叠瓦构造带和玛湖凹陷西斜坡4部分组成。该冲断带以古生界内部的滑脱面为界,分为上、下两套构造变形层:上构造变形层发育3 ̄4排叠瓦状冲断构造,各冲断层交汇于古生界内部的滑脱面中;下构造变形层可能为10多个古生界断块叠加而成的双重构造。该冲断带宽约61 km,构造缩短了53 km,构造缩短率约46%.冲断前锋带的构造变形主要发生于三叠纪末,白垩纪时构造活动近于停止。前锋断裂带下盘的准原地系统中发育一系列断层转折褶皱、双重构造等,它们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下盘掩伏带的主要勘探目标,是在克拉玛依油田之下寻找“克拉玛依”的主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西北缘 哈拉阿拉特山 前陆冲断带 双重构造 断层转折褶皱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北缘早白垩世榆木山逆冲推覆构造与油气远景 被引量:20
14
作者 陈宣华 邵兆刚 +5 位作者 熊小松 高锐 徐盛林 张义平 李冰 王叶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77-392,共16页
榆木山地处祁连山北缘与河西走廊南缘的盆山结合带,是青藏高原北缘高原隆升与扩展的关键构造带。野外地质调查与构造填图发现,祁连山北缘的榆木山地区发育大型逆冲推覆构造,逆冲推覆构造之下是被掩埋的、褶皱了的早白垩世早期沉积地层,... 榆木山地处祁连山北缘与河西走廊南缘的盆山结合带,是青藏高原北缘高原隆升与扩展的关键构造带。野外地质调查与构造填图发现,祁连山北缘的榆木山地区发育大型逆冲推覆构造,逆冲推覆构造之下是被掩埋的、褶皱了的早白垩世早期沉积地层,并被随后的走滑断裂活动和走滑双重构造所改造。深地震反射和大地电磁剖面测量与解释的初步结果,验证了祁连山北缘断裂以北发育的逆冲推覆构造,榆木山北缘山系构成飞来峰构造,将早白垩世酒泉盆地的一个分支掩盖在前中生代地层之下。构造关系分析给出主期逆冲推覆作用的时限大致为早白垩世早期,反映了在新生代印度—亚洲碰撞之前存在一期强烈的晚中生代构造挤压事件。逆冲推覆构造之下发现白垩纪盆地油气显示,扩展了该地区油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北缘 逆冲推覆构造 走滑双重构造 油气前景 白垩系 榆木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构造转换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永刚 汤良杰 +2 位作者 金文正 万桂梅 吕志洲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0-35,共6页
龙门山冲断带前缘地区发育大量油气田或含油气构造,主要分布在安县构造转换带和灌县构造转换带,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典型地震资料解析,结合沉积相分布特征,研究其构造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安县构造转换带和灌县构造转换带... 龙门山冲断带前缘地区发育大量油气田或含油气构造,主要分布在安县构造转换带和灌县构造转换带,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典型地震资料解析,结合沉积相分布特征,研究其构造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安县构造转换带和灌县构造转换带具有较好的陆相碎屑岩储集层展布特征,并且具有较为有利的构造圈闭,即中浅部发育冲起构造型圈闭,深部发育与滑脱层相关的双重构造圈闭,因此安县构造转换带和灌县构造转换带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带 双重构造 逆冲断裂带 冲起构造 龙门山冲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三角带的概念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瑞瑞 张岳桥 +2 位作者 董树文 徐先兵 许怀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17-329,共13页
构造三角带通常发育于褶皱冲断带中,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构造三角带具有多种几何形态和命名,其中,阿尔伯达型构造三角带具有普遍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对构造三角带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利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并结合实际地质情... 构造三角带通常发育于褶皱冲断带中,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构造三角带具有多种几何形态和命名,其中,阿尔伯达型构造三角带具有普遍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对构造三角带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利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并结合实际地质情况,许多学者对构造三角带的演化提出了多种运动学模型和成因解释,本文介绍了2个运动学模型和单斜推进模式。影响构造三角带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包括滑脱层、地层能干性差异、同构造沉积、剥蚀等。由于其内部构造的复杂性,三角带的地震剖面品质一般较差。而利用地震模拟和生长地层的方法可以在地震剖面上帮助识别出构造三角带。国内的地震勘探表明,中国西部挤压盆地中广泛发育三角带构造。文中列举了中国西部盆地中发育的构造三角带的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三角带 双重构造 褶皱冲断带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塑性岩体与逆冲构造变形关系讨论——库车坳陷西部实例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明山 姚宗惠 陈发景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71-376,共6页
在冲断构造分析过程中 ,常常把塑性岩体仅仅作为滑脱层看待 ,忽略了一些地区塑性变形与冲断构造变形的复合作用。根据露头、钻井、地震等资料 ,应用平衡剖面等技术对库车坳陷西部的构造变形进行了恢复分析 ,发现库车坳陷西部的下第三系... 在冲断构造分析过程中 ,常常把塑性岩体仅仅作为滑脱层看待 ,忽略了一些地区塑性变形与冲断构造变形的复合作用。根据露头、钻井、地震等资料 ,应用平衡剖面等技术对库车坳陷西部的构造变形进行了恢复分析 ,发现库车坳陷西部的下第三系盐、膏、泥等塑性体受重力和构造应力联合作用发生了复杂的变形。以往单纯用冲断构造模式分析其成因机制 ,没能科学地反映中生界与新生界之间的变形缩短量的差异 ,通过塑性体的底辟变形和滑脱变形依存关系的剖析 ,能够恢复库车坳陷西部构造演化过程 ,进而为油气勘探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性岩体 冲断构造 双重构造 底辟构造 复合构造 平衡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来西亚沙捞越Punda走滑构造及其动力学成因 被引量:8
18
作者 赵财胜 孙丰月 +1 位作者 李碧乐 姚凤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19-423,共5页
沙捞越Punda走滑构造为一典型的右旋走滑构造形式,是沿近东西向F断裂(PDZ)发育特征的负花状构造或郁金香构造,并构成走滑伸展双重构造。Luconia陆块与巽他克拉通的碰撞及卢帕断裂的走滑是Punda走滑构造形成的动力学成因。同时,利用Riede... 沙捞越Punda走滑构造为一典型的右旋走滑构造形式,是沿近东西向F断裂(PDZ)发育特征的负花状构造或郁金香构造,并构成走滑伸展双重构造。Luconia陆块与巽他克拉通的碰撞及卢帕断裂的走滑是Punda走滑构造形成的动力学成因。同时,利用Riedel单剪模式和走滑次级构造逐级配套模式可以合理地解释Punda走滑断裂的构造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nda走滑构造 负花状构造 走滑伸展双重构造 Riedel单剪模式 动力学成因 沙捞越 马来西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冲断带构造油气藏类型及分布预测 被引量:7
19
作者 金文正 汤良杰 +1 位作者 万桂梅 王俊鹏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70-1076,共7页
野外地质考察和地震剖面解释表明川西龙门山冲断带具有复杂的构造地质特征,认为研究区发育类型众多的构造变形样式,主要有背冲断块、三角带构造、逆冲断层带和断块构造、断层相关褶皱构造以及双重构造等,不同类型的构造变形样式形成不... 野外地质考察和地震剖面解释表明川西龙门山冲断带具有复杂的构造地质特征,认为研究区发育类型众多的构造变形样式,主要有背冲断块、三角带构造、逆冲断层带和断块构造、断层相关褶皱构造以及双重构造等,不同类型的构造变形样式形成不同类型的构造油气藏。不同类型构造油气藏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在平面上具有分带性,并与龙门山冲断带的主干断裂密切相关,如北川—映秀断裂与马角坝—通济场—双石断裂之间主要发育与断层相关的褶皱型油气藏;马角坝—通济场—双石断裂与广元—关口—大邑断裂之间主要发育三角带构造型油气藏以及一些断滑褶皱型油气藏,等等。在纵向上具有分层性,区域性滑脱层之上发育各种类型的构造油气藏,主要有背冲断块型油气藏、逆冲断裂带内的构造油气藏等,滑脱层之下发育双重构造型油气藏、断层相关及与背斜有关的构造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油气藏 背冲断块 三角带 双重构造 断层相关褶皱 龙门山冲断带 川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仓山、南大巴山前缘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32
20
作者 李岩峰 曲国胜 +1 位作者 刘殊 张虹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5-292,共8页
在对四川盆地东北部盆山结合部地表地质和石油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米仓山前缘构造、南大巴山前缘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发现了二者的共性和不同,二者均以双重构造为主,通过古生代构造层的叠置,而迅速抬升出露地表,... 在对四川盆地东北部盆山结合部地表地质和石油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米仓山前缘构造、南大巴山前缘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发现了二者的共性和不同,二者均以双重构造为主,通过古生代构造层的叠置,而迅速抬升出露地表,米仓山前缘以被动顶板双重构造为主,即典型的"三角带"构造,南大巴山前缘以主动顶板双重构造为其显著特征;初步分析了原因,区域滑脱层,特别是嘉陵江组-雷口坡组膏盐岩滑脱层及古生界泥页岩滑脱层,构成了顶板和底板逆冲断层,其间的台地相碳酸盐岩构成了断夹块,受米仓山早期基底隆升和侧向挤压,形成了被动顶板双重构造,南大巴山递进挤压变形,形成了主动顶板双重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构造 滑脱层 变形机制 米仓山 南大巴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