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结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和血管再闭塞的影响 被引量:17
1
作者 杜娟 周晓雨 +2 位作者 张淼 张雪玲 蓝文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952-1956,共5页
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结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和血管再闭塞的影响。方法研究选择2020年2月至2023年8月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样本,共134例。根据患者术前1周是否每天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结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和血管再闭塞的影响。方法研究选择2020年2月至2023年8月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样本,共134例。根据患者术前1周是否每天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分为观察组(服用)和对照组(未服用),各67例。比较治疗1周后的血管再通情况,根据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 d、1周、1个月的神经损伤和肢体功能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脑血管外周阻力(CVR)、平均血流量(Qmean)和平均血流速度(Vmean)]和血栓形成相关因子[血栓素B2(TXB2)、正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外周血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记录患者治疗3个月后血管再闭塞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血管再闭和血流动力学、血栓形成因子的关系。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FMA评分、Qmean、Vmean、6-keto-PGF1α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CVR、TXB2、CD62P比对照组降低,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闭塞率低于对照组。Logistic分析显示,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栓形成相关因子水平均会影响其血管再闭的发生(P<0.05)。结论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结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并降低血管再闭塞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急性脑梗死 肢体功能 血管再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既往脑出血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早期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乔曼丽 毕齐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2751-2756,共6页
目的探讨既往脑出血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双抗)住院期间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并行PCI术的患者19 233例。选取其中有脑出血病史患者25例作... 目的探讨既往脑出血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双抗)住院期间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并行PCI术的患者19 233例。选取其中有脑出血病史患者25例作为观察组;按照1∶2比例选取同期住院年龄、性别、相关危险因素匹配的无脑出血病史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病例均在PCI术前开始服用阿司匹林100 mg,1次/d+氯吡格雷75mg,1次/d至出院。统计比较两组一般资料、住院期间双抗安全性(包括院内脑出血和主要出血、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任何原因导致死亡)及有效性(包括患者住院情况及PCI术情况),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结果两组男性比例、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冠心病病史、降压药物使用率、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降糖药物使用率、收缩压、舒张压、脉搏、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他汀类药物使用率、低密度脂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院内脑出血及主要出血,均未出现院内新发缺血性心脑血管病,观察组发生心源性死亡1例,对照组无死亡。两组住院时间、PCI术前双抗时间、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抗凝药物使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降糖药物、降压药物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支架数分布、二次手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既往脑出血患者PCI术后双抗治疗住院期间并未增加脑出血及主要出血的风险,但住院期间死亡率有增加趋势;既往脑出血患者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更高,住院时间延长,冠心病病情较重,植入多个支架及院内二次手术的比例较高,但PCI术前使用双抗的时间短,既往他汀类药物及院内抗凝药物使用率低,需在PCI过程中加以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血管成形术 气囊 冠状动脉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安全 有效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对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文帅 赵亚运 +5 位作者 郭震 张海兵 王奉淼 张信芳 张全忠 李庆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02-309,共8页
目的比较术中静脉应用替罗非班与术前负荷量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 目的比较术中静脉应用替罗非班与术前负荷量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患者。根据《颅内动脉瘤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导下患者实际接受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将所有患者分为负荷量双抗组和替罗非班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既往脑出血、术前Hunt-Hess分级、动脉瘤最大径、瘤颈宽度及动脉瘤部位。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缺血性与出血性并发症发生情况。围手术期缺血性并发症包括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定义为术中载瘤动脉内充盈缺损,载瘤动脉或支架覆盖分支血管闭塞)及术后24 h内症状性脑梗死。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包括术中责任动脉瘤破裂出血和术后24 h内颅内出血(CT发现新的或恶化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实质内出血)。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电话或门诊随访评估患者术后90 d预后情况,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术后6个月行影像学随访,将与术后即刻栓塞结果相比的随访结果分为4类:(1)完全闭塞,即动脉瘤腔内对比剂填充完全消失;(2)改善,即动脉瘤腔内对比剂填充减少;(3)稳定,即动脉瘤腔内对比剂填充保持不变;(4)复发,即动脉瘤腔内对比剂填充增加。结果共纳入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108例,男30例,女78例,年龄32~75岁,中位年龄63(50,66)岁;其中负荷量双抗组55例,替罗非班组53例。(1)替罗非班组与负荷量双抗组各基线及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总体围手术期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2.0%(13/108),其中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6%(5/108),术后24 h内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率为7.4%(8/108);总体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9%(2/108),包括1例术中责任动脉瘤破裂出血和1例术后24 h内颅内出血。92.6%(100/108)的患者术后90 d随访预后良好,7.4%(8/108)的患者预后不良。78.7%(85/108)的患者完成术后6个月影像学随访,其中完全闭塞率为94.1%(80/85),复发率为2.4%(2/85)。(3)替罗非班组和负荷量双抗组患者围手术期缺血性并发症总体发生率分别为13.2%(7/53)和10.9%(6/5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0)。负荷量双抗组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高于替罗非班组[9.1%(5/55)比0,P=0.025],术后24 h内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率低于替罗非班组[1.8%(1/55)比13.2%(7/53),P=0.028]。负荷量双抗组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3.6%(2/55),替罗非班组未发生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术后90 d随访结果显示,替罗非班组和负荷量双抗组良好预后比例分别为94.3%(50/53)和90.9%(50/5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4)。结论术中静脉应用替罗非班与术前负荷量双抗两种方案对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良好的临床效果。本研究结果尚需大型前瞻性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替罗非班 双重血小板聚集治疗 LVIS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加用质子泵抑制剂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郑若龙 陈新军 +5 位作者 钱惠东 李伟章 蒋文龙 魏峰 徐卓文 张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65-1467,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对有消化道出血风险的高危患者,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住院的AMI患者179例,在双重...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对有消化道出血风险的高危患者,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住院的AMI患者179例,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依据有无消化道出血高危因素,随机分为:安慰剂治疗组、加用泮托拉唑组及加用奥美拉唑治疗组,随访3组12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及消化道出血事件,比较3组12个月冠状动脉血管内径丢失情况。结果:随访12个月,3组心血管事件、消化道出血事件及冠脉管腔丢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有消化道出血高危风险的AMI患者,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加用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预防消化道出血,不增加心血管事件,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无影响,两种质子泵抑制剂之间亦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整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对老年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缺血事件发生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顾大群 汪洋 +4 位作者 张扬 晁迎九 高歌 陈昱 余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26,F0003,共8页
目的 探索应用细胞色素P450 2C19(CYP2C19)基因检测调整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对老年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围手术期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行介... 目的 探索应用细胞色素P450 2C19(CYP2C19)基因检测调整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对老年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围手术期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行介入治疗的老年(年龄≥60岁)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住院患者343例,依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始开展CYP2C19基因检测技术的时间(2021年1月),将343例老年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非基因检测组(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和基因检测组(2021年1—12月)。非基因检测组采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阿司匹林100 mg/次和氯吡格雷75 mg/次,1次/d),基因检测组根据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调整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对于超快代谢型及快代谢型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和氯吡格雷75 mg/次,1次/d;对于中间代谢型及慢代谢型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1次/d和替格瑞洛90 mg/次2次/d),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1个月内发生缺血事件的差异,同时对影响缺血事件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43例老年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中,非基因检测组181例,基因检测组162例。(1)非基因检测组与基因检测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大小、动脉瘤部位、支架类型、动脉瘤栓塞程度、出血事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基因检测组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非基因检测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8/162)比11.6%(21/181),χ^(2)=4.905,P=0.027]。(2)发生缺血事件组与未发生缺血事件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瘤大小、动脉瘤部位、动脉瘤栓塞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未发生缺血事件组患者吸烟、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使用编织型支架比例均低于发生缺血事件组[14.6%(46/314)比31.0%(9/29);17.2%(54/314)比37.9%(11/29),χ^(2)=7.430;24.2%(76/314)比44.8%(13/29),χ^(2)=5.877],使用调整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比例高于发生缺血事件组[49.0%(154/314)比27.6%(8/29),χ^(2)=4.90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发生缺血事件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OR=2.845,95%CI:1.177~6.874)、颅内动脉粥样硬化(OR=2.615,95%CI:1.131~6.045)、使用编织支架(OR=2.480,95%CI:1.102~5.584)、使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OR=2.546,95%CI:1.071~6.051)是老年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发生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根据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调整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可以降低老年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本研究结果仍需大样本数据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检测 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颅内动脉瘤 介入治疗 缺血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治疗老年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
6
作者 付胜奇 朱利利 +3 位作者 胡胜洁 张津 李浩然 张思森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16-620,共5页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老年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BAD患者215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替罗非班1组55例和对照1...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老年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BAD患者215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替罗非班1组55例和对照1组160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以1?1算法进行调整,消除2组基线特征的差异,匹配后替罗非班2组53例和对照2组53例。收集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及7 d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随访90 d,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估预后。结果替罗非班1组治疗后24 h和7 d时NIHSS评分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替罗非班2组治疗后24 h和7 d时NIHSS评分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2组[3(1,4)分vs 3(2,6)分、1(0,3)分vs 1(1,4)分、8(6,10)d vs 9(8,11)d,P<0.05]。替罗非班1组mRS评分≤1分比例明显高于对照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替罗非班2组mRS评分≤1分、mRS评分≤2分比例明显高于对照2组(71.7%vs 43.4%,P=0.003;79.2%vs 60.4%,P=0.034),mRS评分≥4分比例明显低于对照2组(5.7%vs 20.8%,P=0.04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无糖尿病、不吸烟患者中,替罗非班与良好结局增加相关(OR=0.266,95%CI:0.090~0.788,P=0.017;OR=0.341,95%CI:0.107~0.931,P=0.046)。结论替罗非班治疗老年BAD患者可能有效改善临床结局,需要进一步行随机对照试验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罗非班 动脉粥样硬化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倾向性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抗治疗轻型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从临床指南到真实世界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任静 王永乐 +1 位作者 刘亭亭 牛小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2696-2700,2706,共6页
轻型缺血性卒中和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在发病早期有较高的卒中或其他血管事件复发风险。在过去几年,关于卒中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使人们对轻型缺血性卒中或高危TIA患者早期运用抗血小板治疗有了新的认识,2019年BMJ指南已推荐... 轻型缺血性卒中和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在发病早期有较高的卒中或其他血管事件复发风险。在过去几年,关于卒中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使人们对轻型缺血性卒中或高危TIA患者早期运用抗血小板治疗有了新的认识,2019年BMJ指南已推荐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方案用于治疗急性期高危TIA和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但双抗的使用指征仍存在争议,尚未在真实世界中更广泛的人群中获得验证。本文结合相关临床指南,分析了近几年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案,并借助真实世界证据,探讨目前推荐的双抗治疗在更广泛的患者群体中的依从性和获益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真实世界证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