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杜波依斯的“双重意识”及其对美国黑人文学的影响 |
郭晓洋
马艳红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11
|
|
2
|
双重意识的坚守与疏离——后殖民语境下《耻》文化身份的探寻 |
谢斯滢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3
|
托尼·莫里森小说《柏油孩》的双重意识 |
马丽荣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2 |
6
|
|
4
|
浅析《印度之行》中的双重意识 |
王兵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5
|
汉语古体诗词英译的意识双重结构 |
徐盛桓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5 |
10
|
|
6
|
美国黑人小说的嬗变及双重文化 |
刘加媚
|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
2006 |
5
|
|
7
|
论多恩诗歌《出神》的双重诗意 |
朱黎航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8
|
略论叶芝其人其诗 |
方汉泉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2 |
10
|
|
9
|
托尼·莫里森笔下的男性人物形象 |
林绪肃
|
《湖北社会科学》
|
2007 |
11
|
|
10
|
大脑功能一侧化研究的新进展 |
蔡厚德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0 |
2
|
|
11
|
自传的神话 |
王卓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12
|
成人外国文学教育新思路——以希尔德烈斯小说《白奴》为例 |
姚冬梅
|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13
|
孟子诗学的研究路径与走势 |
赵新
何发甦
|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