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胡塞尔论同情的意向结构 被引量:2
1
作者 罗志达 《哲学分析》 2014年第6期20-33,共14页
在其两篇论同情的论文(2008、2012)中,耿宁从儒学和现象学的角度切入同情问题,借助胡塞尔的同情理论刻画了同情的一般意向特征,讨论了同情在反思与前反思、自身意识与他异意识之间的理论关系。仅就同情的意向特征来考察耿宁的相关论述,... 在其两篇论同情的论文(2008、2012)中,耿宁从儒学和现象学的角度切入同情问题,借助胡塞尔的同情理论刻画了同情的一般意向特征,讨论了同情在反思与前反思、自身意识与他异意识之间的理论关系。仅就同情的意向特征来考察耿宁的相关论述,可刻画出同情的意向结构:虽然想象行为在某些同情经验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想象本身并不是同情行为的决定性要素。具体来说,同情是一种特殊的"他人感知",后者是感知行为与当下化行为的意向融合;就其意向结构而言,同情更类似于图像意识而非纯粹的想象意识。进而言之,同情意向性不是单一意向性,而是一种特殊的双重意向性,恰恰是这种意向的双重性使我们得以理解他人视角及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情 当下化 想象 他人感知 拟-视角获取 双重意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耿宁唯识学研究管窥 被引量:3
2
作者 赵精兵 王恒 《哲学分析》 2014年第5期25-33,197,共9页
胡塞尔现象学和玄奘唯识学都是对意识或心识的卓越研究。耿宁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得出了这样两个结论:意识一般之三分结构、过去之特殊现实性。但是他对玄奘唯识学中四分说的性质的理解可能并不准确,这导致他依据三分说来质疑唯识三世说。... 胡塞尔现象学和玄奘唯识学都是对意识或心识的卓越研究。耿宁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得出了这样两个结论:意识一般之三分结构、过去之特殊现实性。但是他对玄奘唯识学中四分说的性质的理解可能并不准确,这导致他依据三分说来质疑唯识三世说。玄奘四分说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发生学描述,陈那三分说才是意识结构描述。唯识学三世说可以在发生学上借"自缘返缘"结构得到完满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唯识学 耿宁 双重意向性 自缘返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塞尔的内时间研究与超越论现象学
3
作者 马迎辉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41,共8页
内时间意识研究是胡塞尔创建超越论现象学的先导和基础。在借助滞留概念超出描述心理学的立义模式之后,胡塞尔历时近30年,先后将内时间结构揭示为具有内在建基关联的滞留的双重意向性、完整的双重意向性在具体当下之上的建构,以及从原... 内时间意识研究是胡塞尔创建超越论现象学的先导和基础。在借助滞留概念超出描述心理学的立义模式之后,胡塞尔历时近30年,先后将内时间结构揭示为具有内在建基关联的滞留的双重意向性、完整的双重意向性在具体当下之上的建构,以及从原区分到融合为一的活的当下的构造。根据上述内时间的建构层次,胡塞尔刻画出了同样具有内在建基关系的三种形态的超越论现象学,即纯粹现象学、习性现象学和本性现象学。超越论现象学是一门具有严格的内在建基结构的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内时间意识 超越论现象学 双重意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