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投影群和协方差流形双重建模的目标跟踪 被引量:6
1
作者 谢英红 吴成东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74-379,共6页
与仿射变换相比,投影变换能够更精确地描述目标的成像过程。提出一种基于投影群(SL(3)群)和协方差流形双重建模的视觉目标跟踪算法。算法充分考虑目标动态几何形变和表观的更新,将投影群与协方差矩阵黎曼流形相结合建立了双重的粒子滤... 与仿射变换相比,投影变换能够更精确地描述目标的成像过程。提出一种基于投影群(SL(3)群)和协方差流形双重建模的视觉目标跟踪算法。算法充分考虑目标动态几何形变和表观的更新,将投影群与协方差矩阵黎曼流形相结合建立了双重的粒子滤波器。一重滤波器用于在投影群上对目标的几何变换参数进行动态更新,另一重滤波器用于在协方差矩阵黎曼流形上在线更新目标的观测模型,2个滤波器交替执行以跟踪动态变化的目标。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优于现有基于仿射变换模型的目标跟踪算法,而且对于目标经历剧烈光照变化或遮挡等条件下,仍具有准确、稳定的跟踪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跟踪 SL(3)群 黎曼流形 协方差 双重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建模与分离辨识技术的FPGA实现
2
作者 曹辉 韩建国 +1 位作者 马栋萍 王暄 《控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7-299,303,共4页
针对许多易受强随机干扰而难以用常规方法辨识的动态系统,提出一种非线性多变量动态系统的双重建模与分离辨识技术在FPGA上的实现。通过对非线性子通道特性分析,采用DDSI技术进行建模,包括构造BP神经网络、运用最小二乘辨识等算法获取... 针对许多易受强随机干扰而难以用常规方法辨识的动态系统,提出一种非线性多变量动态系统的双重建模与分离辨识技术在FPGA上的实现。通过对非线性子通道特性分析,采用DDSI技术进行建模,包括构造BP神经网络、运用最小二乘辨识等算法获取数学模型,其中,建立模型的主要算法和系统参数估计的相关的FPGA结构设计通过Verilog语言的结构描述数据流进行了描述。同时采用FPGA的在线可重构技术,在运行时根据需要动态改变系统的电路结构,使硬件具有分时复用,节省逻辑资源的优良性能。这一技术的FPGA实现,使得这种非线性、多变量动态系统的特殊系统辨识技术能够广泛应用于诸如星体运动、现代控制过程、生产过程与经济管理系统等高层次科技领域中的带有强噪声干扰子通道的系统动态建模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与多变量系统 双重建模与分离辨识 FPGA Verilog-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的碳酸盐岩双重介质建模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大有 陈怀龙 +3 位作者 魏小东 文光耀 牛志文 陈进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90-96,共7页
碳酸盐岩气藏裂缝孔隙型储层非均质性强,裂缝复杂,仅依靠井资料和随机模拟的三维地质建模无法准确描述储层以及裂缝特征,数值模拟历史拟合误差大,无法进行有效的流体动态分布预测。以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S气田群为例,提出基于地震的复... 碳酸盐岩气藏裂缝孔隙型储层非均质性强,裂缝复杂,仅依靠井资料和随机模拟的三维地质建模无法准确描述储层以及裂缝特征,数值模拟历史拟合误差大,无法进行有效的流体动态分布预测。以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S气田群为例,提出基于地震的复杂碳酸盐岩双重介质建模技术,利用多级相控反演礁滩体内幕储层技术对基质模型进行约束,利用地震多属性融合裂缝预测技术对裂缝模型进行约束,精细表征了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裂缝分布特征,提高了复杂碳酸盐岩建模精度,提升了数值模拟预测的准确性。同时,利用双重介质模型和数值模拟对储层连通性开展了有效评价,准确判断了水源方向,为后期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效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姆河右岸 碳酸盐岩气藏 双重介质 数值 储层预测 裂缝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相碳酸盐岩酸性气藏储层特征描述与开发关键技术 被引量:4
4
作者 李玉丹 曾大乾 +4 位作者 郑文波 顾少华 刘国萍 石志良 张睿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41-45,共5页
为了给酸性气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针对我国海相碳酸盐岩酸性天然气资源丰富、沉积环境多样、渗流规律复杂等特点,系统梳理与总结了近年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围绕四川盆地碳酸盐岩酸性气... 为了给酸性气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针对我国海相碳酸盐岩酸性天然气资源丰富、沉积环境多样、渗流规律复杂等特点,系统梳理与总结了近年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围绕四川盆地碳酸盐岩酸性气藏所形成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分析其适应性与面临的技术瓶颈,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下一步科研攻关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石化围绕四川盆地普光、元坝、川西等气田开展技术攻关,主要形成了海相碳酸盐岩酸性气藏礁滩相储层精细刻画、三维双重介质地质建模和高精度数值模拟等关键技术,有力地支撑了酸性天然气的上产和稳产;②为了进一步实现碳酸盐岩酸性气藏的高效开发,亟须开展以下技术攻关——礁滩相储层非均质性定量表征,高含硫气藏储层、井筒硫沉积预测、控制及治理,高含硫边底水气藏剩余气定量表征,生物礁气藏底水锥进动态预测,“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注CO_(2)抑制碳酸盐岩气藏边底水的锥进;③在下一步研究中,需要不断加强各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以及联合攻关,切实落实地质—工程一体化、建模—数模一体化,为打造核心技术与特色技术夯实基础,使中国石化天然气业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碳酸盐岩 酸性气藏 储集层 精细刻画 双重介质地质 数值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