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双重客体说”:劳动法律关系客体再论
被引量:
6
1
作者
许建宇
《法治研究》
2010年第11期63-67,共5页
在确定劳动法律关系客体的具体类型时,我们应以"涵盖性"、"反作用性"、"概括性"作为判断客体形态的基本出发点。以此标准衡量,"劳动力客体说"、"劳动行为(或劳动活动)客体说"、"...
在确定劳动法律关系客体的具体类型时,我们应以"涵盖性"、"反作用性"、"概括性"作为判断客体形态的基本出发点。以此标准衡量,"劳动力客体说"、"劳动行为(或劳动活动)客体说"、"主从客体说"等我国当下几种主要的劳动法律关系客体理论学说均存在着若干不足,极有必要代之以"双重客体说",亦即静态的劳动力、动态的劳动行为均应被视为劳动法律关系客体的表现形态。在客体种类被界定后,我们更应关注和研究双重客体自身的特殊性,以及这些特殊性对劳动法的宗旨确立、权利义务结构、制度设计等方面产生的制约作用和决定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法律关系
客体
劳动力
劳动行为
“
双重客体
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双重客体及客体的双重规定性──关于主体性的逆极思考
2
作者
康渝生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12-15,共4页
关键词
双重客体
双重
规定
主体性
对象性活动
旧唯物主义
主体对象
认识论
本质力量
客体
范畴
客观实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抢劫罪客体要件之意义
被引量:
10
3
作者
冯亚东
刘凤科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22-28,共7页
犯罪客体对于理解个罪的犯罪构成起着纲领性指导作用,就抢劫罪而言尤其如此。双重犯罪客体的实体意义既体现了抢劫罪本身的社会危害性所在,表明刑法的保护重心与针对对象,又指导着对抢劫罪的客观行为方式的确定——尤其是抢劫行为的手...
犯罪客体对于理解个罪的犯罪构成起着纲领性指导作用,就抢劫罪而言尤其如此。双重犯罪客体的实体意义既体现了抢劫罪本身的社会危害性所在,表明刑法的保护重心与针对对象,又指导着对抢劫罪的客观行为方式的确定——尤其是抢劫行为的手段行为方式。“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的个罪体现与个案判断,都应该以其双重客体的构成模式为逻辑归依。同时,双重客体模式还决定着抢劫罪终了形态的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抢劫罪
犯罪
客体
行为方式
双重
行为
客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双重客体说”:劳动法律关系客体再论
被引量:
6
1
作者
许建宇
机构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出处
《法治研究》
2010年第11期63-67,共5页
文摘
在确定劳动法律关系客体的具体类型时,我们应以"涵盖性"、"反作用性"、"概括性"作为判断客体形态的基本出发点。以此标准衡量,"劳动力客体说"、"劳动行为(或劳动活动)客体说"、"主从客体说"等我国当下几种主要的劳动法律关系客体理论学说均存在着若干不足,极有必要代之以"双重客体说",亦即静态的劳动力、动态的劳动行为均应被视为劳动法律关系客体的表现形态。在客体种类被界定后,我们更应关注和研究双重客体自身的特殊性,以及这些特殊性对劳动法的宗旨确立、权利义务结构、制度设计等方面产生的制约作用和决定性影响。
关键词
劳动法律关系
客体
劳动力
劳动行为
“
双重客体
说”
分类号
D922.5 [政治法律—民商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双重客体及客体的双重规定性──关于主体性的逆极思考
2
作者
康渝生
机构
黑龙江大学哲学系
出处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12-15,共4页
关键词
双重客体
双重
规定
主体性
对象性活动
旧唯物主义
主体对象
认识论
本质力量
客体
范畴
客观实在性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抢劫罪客体要件之意义
被引量:
10
3
作者
冯亚东
刘凤科
机构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清华大学法学院
出处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22-28,共7页
文摘
犯罪客体对于理解个罪的犯罪构成起着纲领性指导作用,就抢劫罪而言尤其如此。双重犯罪客体的实体意义既体现了抢劫罪本身的社会危害性所在,表明刑法的保护重心与针对对象,又指导着对抢劫罪的客观行为方式的确定——尤其是抢劫行为的手段行为方式。“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的个罪体现与个案判断,都应该以其双重客体的构成模式为逻辑归依。同时,双重客体模式还决定着抢劫罪终了形态的划分。
关键词
抢劫罪
犯罪
客体
行为方式
双重
行为
客体
分类号
D924.3 [政治法律—刑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双重客体说”:劳动法律关系客体再论
许建宇
《法治研究》
2010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双重客体及客体的双重规定性──关于主体性的逆极思考
康渝生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抢劫罪客体要件之意义
冯亚东
刘凤科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3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