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混合耦合理论”的双重孔隙介质HMD模型及应用
1
作者 许昌毓 韩立军 +1 位作者 王锴 陈晓辉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1-214,共14页
在开采扰动下,富水矿山采空区围岩孔隙结构和渗透性往往发生较大的改变,从而诱发导水裂隙带的产生,甚至导致突水灾害。导水裂隙带的形成不仅具有很强的不可预见性,往往还需要考虑开采过程中裂隙围岩的应力、渗流等多物理场的耦合作用,... 在开采扰动下,富水矿山采空区围岩孔隙结构和渗透性往往发生较大的改变,从而诱发导水裂隙带的产生,甚至导致突水灾害。导水裂隙带的形成不仅具有很强的不可预见性,往往还需要考虑开采过程中裂隙围岩的应力、渗流等多物理场的耦合作用,因此对于相关模型的建立依然是一个挑战。为了探究采动过程中应力、渗流以及损伤耦合下的裂隙带形成规律,首先将包含大量孔隙、裂隙的富水围岩简化为双重孔隙介质,即介质由多孔基质与裂隙重叠而成。然后基于新兴的混合耦合理论,采用非平衡热力学的方法,建立考虑应力-渗流-损伤耦合(Hydro-Mechanical-Damage Coupling)的双重孔隙介质的热力学一致本构模型。同时,推导出应力-渗流-损伤(HMD)耦合条件下应力、孔隙度和裂隙体积分数的动态演化方程。最后,将推导出的耦合模型应用于实际工程情境,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围岩孔隙水压力、应力、竖向位移以及损伤的演化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揭示出富水矿山采动过程中导水裂隙带可能形成的位置,为工程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耦合理论 双重孔隙介质 流-固-损伤耦合 导水裂隙带 富水矿山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饱和岩石中的纵波频散与衰减:双重孔隙介质波传播方程 被引量:50
2
作者 巴晶 Carcione J M +3 位作者 曹宏 杜启振 袁振宇 卢明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19-231,共13页
本文采用Rayleigh理论描述纵波激励下非饱和岩石中气泡的局域流体流动,从经典力学的哈密顿原理导出了双重孔隙介质中的波传播方程,即Biot-Rayleigh方程.方程的格式简洁,参数少,所有相关参数物理可测,因此,方程具有较好的物理可实现性.... 本文采用Rayleigh理论描述纵波激励下非饱和岩石中气泡的局域流体流动,从经典力学的哈密顿原理导出了双重孔隙介质中的波传播方程,即Biot-Rayleigh方程.方程的格式简洁,参数少,所有相关参数物理可测,因此,方程具有较好的物理可实现性.基于相同的岩石与前人理论对比,初步验证了本理论的有效性.对三个地区的砂岩储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地震频段内纵波对储层是否含气非常敏感,但对含气饱和度指示性不佳,且随着孔隙度降低,纵波频散与衰减在中低频段更为显著;含甲烷与含二氧化碳的砂岩储层均呈第三类AVO响应特征,很难从叠前分析技术中鉴别;理论预测的纵波频散随饱和度与频率变化的趋势与特征,与多频段实验观测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 地震波频散 衰减 AVO分析 双重孔隙介质 砂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渗透率模量与双重孔隙介质的压力敏感性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建忠 姚军 +1 位作者 张凯 郝振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0-83,88,共5页
对于压敏双重介质,裂缝的渗透率模量随有效应力变化而变化,把渗透率模量视为常数会给渗透率的计算带来较大误差。通过数学分析和试验探讨渗透率模量随有效应力的变化规律,并建立考虑变渗透率模量的双重孔隙压敏介质油藏试井解释模型。... 对于压敏双重介质,裂缝的渗透率模量随有效应力变化而变化,把渗透率模量视为常数会给渗透率的计算带来较大误差。通过数学分析和试验探讨渗透率模量随有效应力的变化规律,并建立考虑变渗透率模量的双重孔隙压敏介质油藏试井解释模型。结果表明:存在大量裂缝的双重孔隙介质的渗透率具有明显的压力敏感特性,随有效应力的增加渗透率模量逐渐变小;具有强压力敏感性的介质,其渗透率模量和模变系数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孔隙介质 变渗透率模量 有效应力 压力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孔隙介质中P1波在自由边界上的反射 被引量:5
4
作者 贺鹏飞 夏唐代 +1 位作者 刘志军 陈炜昀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53-1761,共9页
对双重孔隙介质波动中的体波及P1波在半空间自由透水和不透水边界上的反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理论求解。通过数值计算,对双重孔隙介质中4种体波的弥散和衰减特性,以及不同边界上反射波振幅反射系数随P1波入射角和频率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对双重孔隙介质波动中的体波及P1波在半空间自由透水和不透水边界上的反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理论求解。通过数值计算,对双重孔隙介质中4种体波的弥散和衰减特性,以及不同边界上反射波振幅反射系数随P1波入射角和频率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P1、P2、P3和S波均具有弥散和衰减特性,P1波传播最快而衰减最慢,P3波传播最慢而衰减最快;(2)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反射P2、P3和S波的振幅反射系数均先增大后减小,反射P1波则先减小后增大,且边界透水条件对反射P2和P3波的振幅反射系数影响显著,对P1和S波的影响较小,但透水和不透水边界下振幅反射系数随入射角的变化趋势一致;(3)反射P2、P3波的振幅反射系数均随频率的增大而增大,且不透水边界下反射P2波的振幅反射系数大于透水边界下的反射系数,而反射P3波则相反;(4)随着频率增大,透水边界下反射P1波的振幅反射系数先增大后减小,不透水边界下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反射S波的振幅反射系数随频率变化情况则与P1波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孔隙介质 P1波 自由边界 入射角 频率 振幅反射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饱和流固耦合双重孔隙介质模型控制方程 被引量:8
5
作者 孔亮 王媛 夏均民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2期163-165,共3页
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和流固耦合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利用双重孔隙介质模型,在多孔介质弹性理论和广义有效应力的基础上,给出了双重孔隙介质非饱和流固耦合方程的数学推导,经过离散化后可以用于数值计算,最后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双重孔隙介质 流固耦合 非饱和渗流 控制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隙刚度随应力变化对双重孔隙介质热-水-应力耦合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张玉军 徐刚 杨朝帅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426-3432,共7页
引入并修正了变刚度的连续屈服节理模型,同时考虑应力拉压和压力(化学)溶解对裂隙开度的综合影响,对所建立的双重孔隙-裂隙介质热-水-应力耦合有限元计算程序作了改进。通过一个假定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的数值模拟,就岩体裂隙刚度变化... 引入并修正了变刚度的连续屈服节理模型,同时考虑应力拉压和压力(化学)溶解对裂隙开度的综合影响,对所建立的双重孔隙-裂隙介质热-水-应力耦合有限元计算程序作了改进。通过一个假定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的数值模拟,就岩体裂隙刚度变化的2种工况,分析了岩体中的温度、裂隙刚度、正应力、孔(裂)隙水压力和地下水流速的变化、分布情况。结果显示:与裂隙刚度是常数时相比,裂隙刚度是法向应力的函数时计算域中温度较低;岩体应力的大小也有一定不同,其分布与裂隙刚度"场"有明显的相似性;并且负孔(裂)隙水压力的绝对值要略小一点,约是常数时的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孔隙介质 连续屈服节理模型 热-水-应力耦合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双重孔隙介质水–应力耦合模型及其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张玉军 张维庆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5-329,共5页
建立了一种双重孔隙介质水–应力耦合模型,其特点是可考虑裂隙的组数、间距、方向、连通率和刚度的变化的影响,并研制出相应的二维有限元程序。在假定裂隙的渗透性与裂隙间距无关的前提下,通过算例考察了不同的裂隙间距对双重介质岩体... 建立了一种双重孔隙介质水–应力耦合模型,其特点是可考虑裂隙的组数、间距、方向、连通率和刚度的变化的影响,并研制出相应的二维有限元程序。在假定裂隙的渗透性与裂隙间距无关的前提下,通过算例考察了不同的裂隙间距对双重介质岩体中的变形、主应力、孔隙水压力及裂隙水压力的作用,并与单重介质岩体的相应情况作了对比。结果显示:裂隙间距对双重介质岩体的位移影响很大,但对岩体主应力及孔隙与裂隙水压力的影响很小,岩体水压力主要取决于孔隙与裂隙的孔隙率与渗透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孔隙介质 裂隙参数 水–应力耦合 模型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孔隙介质微水试验模型在倾斜裂隙含水层中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刘颖 邵景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2-8,共8页
试验场地内现场调查发现固结致密砂岩层中存在一个倾角47°的倾斜裂隙含水层。为了研究倾角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建立倾斜裂隙微水试验的双重孔隙介质理论模型,利用理论和现场试验数据分析方法,讨论倾角对水文地质参数推估的影响。结... 试验场地内现场调查发现固结致密砂岩层中存在一个倾角47°的倾斜裂隙含水层。为了研究倾角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建立倾斜裂隙微水试验的双重孔隙介质理论模型,利用理论和现场试验数据分析方法,讨论倾角对水文地质参数推估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渗透条件下,倾角越大非振荡水位恢复速度越快;高渗透条件下,倾角越大振荡水位振幅越大。裂隙渗透系数越小,母岩贮水率越大,双重孔隙介质特征参数越大时,倾角上限越小,倾角影响越明显。根据该结论确定出模型适用于倾角大于30°的裂隙含水层。忽略倾角会导致裂隙渗透系数估值偏高,母岩贮水率估值偏低,双重孔隙介质特征参数估值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水试验 倾角 双重孔隙介质 现场试验数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隙剪胀效应对双重孔隙介质热-水-应力耦合现象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玉军 张维庆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13-1522,共10页
为了探讨在法向应力和剪应力的共同作用下裂隙开度的变化对于耦合的温度场、渗流场和应力场的作用,引入裂隙的渗透系数与开度关系的"立方定律",建立了裂隙渗透系数演化式。应用开发的遍有节理岩体双重孔隙-裂隙介质热-水-应... 为了探讨在法向应力和剪应力的共同作用下裂隙开度的变化对于耦合的温度场、渗流场和应力场的作用,引入裂隙的渗透系数与开度关系的"立方定律",建立了裂隙渗透系数演化式。应用开发的遍有节理岩体双重孔隙-裂隙介质热-水-应力耦合二维有限元程序,以一个假定的位于非饱和地层中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为算例,分别在2组裂隙斜交和正交的条件下,针对与裂隙开度3种计算方式对应的6种工况进行了数值分析,考察了围岩中的温度、孔隙和裂隙水压力、裂隙开度、裂隙的渗透系数、地下水流速、应力的变化、分布状态。结果显示,当裂隙开度仅取决于法向应力时,裂隙开度受压应力作用产生的闭合量最大,从而裂隙水压力最高;而当裂隙开度是法向应力和剪切位移的函数时,由于"剪胀"效应,裂隙开度闭合量较前述情况为小,裂隙水压力居中;而当裂隙开度是常数时,裂隙水压力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 剪胀 双重孔隙介质 热-水-应力耦合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求解双重孔隙介质油藏压力的一种新方法 被引量:4
10
作者 姚军 刘英才 冀东油田研究院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4期42-44,共3页
求解双重孔隙介质油藏不稳定渗流压力要比单孔隙介质油藏不稳定渗流压力复杂得多,而对于复杂边界条件的双重孔隙介质油藏模型,很难求得其压力解。提出了将单孔隙介质不稳定渗流压力解转换为双重孔隙介质渗流不稳定压力解的方法,其步... 求解双重孔隙介质油藏不稳定渗流压力要比单孔隙介质油藏不稳定渗流压力复杂得多,而对于复杂边界条件的双重孔隙介质油藏模型,很难求得其压力解。提出了将单孔隙介质不稳定渗流压力解转换为双重孔隙介质渗流不稳定压力解的方法,其步骤是:①单孔隙介质油藏不稳定渗流的拉氏空间压力解pD(z)乘以拉氏变量z;②用zf(z)代替pD(z)中的z,得到一个表达式;③该表达式除以z即得到双重孔隙介质油藏不稳定渗流的拉氏空间压力解pDf(z);④采用数值拉氏反演Stehfest方法即可得到真实空间内的双重孔隙介质油藏不稳定渗流压力解。该方法求解过程简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孔隙介质 油藏 渗流压力 数学模型 求解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孔隙介质现代试井的数学模型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仁华 邓先法 林登元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46-152,共7页
本文就双重孔隙介质考虑井筒储存及表皮效应情况下推导出现代试井数学模型,并分析了均质地层现代试井数学模型与双重孔隙介质现代试井数学模型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双重孔隙介质 试井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饱和双重孔隙介质的势函数本构方程及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亚元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0-169,共10页
为了分析复杂岩土工程多场多相耦合效应,需要建立非饱和双重孔隙介质的一般本构理论框架。把双重孔隙介质视为两个单重孔隙介质的嵌套叠加,利用各组分应变与孔隙变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经典混合物理论出发推导了非饱和双重孔隙介质的能... 为了分析复杂岩土工程多场多相耦合效应,需要建立非饱和双重孔隙介质的一般本构理论框架。把双重孔隙介质视为两个单重孔隙介质的嵌套叠加,利用各组分应变与孔隙变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经典混合物理论出发推导了非饱和双重孔隙介质的能量守恒方程。通过功共轭对之间的力学性质建立了小应变条件下非饱和双重孔隙介质的一般势函数本构方程。作为一般势函数本构方程的应用,把势函数取为应变量的二次多项式,假定各共轭量之间相互独立,获得了非饱和双重孔隙介质的各向同性线弹性模型,并根据试验数据确定了模型参数。当非饱和双重孔隙介质退化为饱和双重孔隙介质或非饱和单重孔隙介质时,本文模型退化为已有的相应模型。本文获得的一般势函数本构方程可以指导非饱和双重孔隙介质的具体建模工作,线弹性本构方程可用于建立相应的固结控制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双重孔隙介质 嵌套结构 能量守恒方程 势函数本构模型 线弹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刚性平压头作用下双重孔隙介质半平面接触问题 被引量:3
13
作者 钟扬 赵社戌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5-180,365,共6页
针对刚性平压头与双重孔隙介质半平面接触时的静力响应展开研究。基于Biot型双重孔隙介质弹性理论及接触边界条件建立基本求解方程;考虑Fourier积分变换域内特征值的特性,再通过求解柯西积分方程,得到了问题频域内的解析解,包括应力场... 针对刚性平压头与双重孔隙介质半平面接触时的静力响应展开研究。基于Biot型双重孔隙介质弹性理论及接触边界条件建立基本求解方程;考虑Fourier积分变换域内特征值的特性,再通过求解柯西积分方程,得到了问题频域内的解析解,包括应力场、位移场。利用Fourier逆变换进行数值求解,分析了基质孔隙与裂隙孔隙之间交互作用对接触表面附近力学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两种孔隙率的增大,竖向位移和孔隙压力随之增大,而竖向正应力则减小,且基质孔隙率的影响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性平压头 双重孔隙介质 FOURIER变换 柯西积分方程 解析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隙开度的压力溶解对双重孔隙介质热-水-应力耦合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玉军 张维庆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69-1275,共7页
为了考虑应力拉压和压力(化学)溶解对裂隙开度的综合影响,对所建立的双重孔隙-裂隙介质热-水-应力耦合模型中裂隙开度的计算模型作了改进。通过一个假定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算例,就岩体裂隙开度变化的3种工况,分析了岩体中的温度、孔(... 为了考虑应力拉压和压力(化学)溶解对裂隙开度的综合影响,对所建立的双重孔隙-裂隙介质热-水-应力耦合模型中裂隙开度的计算模型作了改进。通过一个假定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算例,就岩体裂隙开度变化的3种工况,分析了岩体中的温度、孔(裂)隙水压力、地下水流速和主应力的变化、分布情况。结果显示:3种工况的计算域中温度场基本相同;孔(裂)隙水渗流场形态相似,但其量值有一定差别;工况1的裂隙开度在应力和压力(化学)溶解的共同作用下闭合量最大,负孔(裂)隙水压力增值最高;核废物的释热效应明显地改变了岩体自重应力场的水平分量,但对其垂直分量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孔隙-裂隙介质 裂隙开度 压力溶解 热-水-应力耦合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谐线载荷作用下考虑预应力的流体饱和双重孔隙介质层的动力响应
15
作者 吴佳平 苏军 赵社戌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19-523,699,共5页
基于Biot型流体饱和双重孔隙介质理论,考虑地基和基岩的预应力,在平面应变条件下研究了下卧垂向不均匀粘弹性半平面基岩的有限厚度双重孔隙地基在简谐线载荷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根据Berryman理论,通过引入势函数和运用Helmholtz原理,并利... 基于Biot型流体饱和双重孔隙介质理论,考虑地基和基岩的预应力,在平面应变条件下研究了下卧垂向不均匀粘弹性半平面基岩的有限厚度双重孔隙地基在简谐线载荷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根据Berryman理论,通过引入势函数和运用Helmholtz原理,并利用Fourier变换求解本问题的控制微分方程,得到变换域内应力、位移、孔隙水压力的一般解。结合边界条件,利用Fourier逆变换得到了相应的数值计算结果。结果表明:双重孔隙和半平面的竖向位移随频率、基质孔隙、阻尼因子、不均匀性、预拉应力的增大单调递减;基质孔隙和裂缝孔隙水压力随渗透率的增大单调递减,随频率的增大单调递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饱和双重孔隙介质 不均匀 预应力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双理想流体夹杂的双重孔隙介质中弹性波的散射
16
作者 董东霞 苏军 赵社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62-1066,1074,共6页
运用Helmholtz分解的方法,对双重孔隙介质波动方程中的固体骨架、基质孔隙和裂缝孔隙的位移耦合作用项进行解耦.进而利用波函数展开法、球坐标转换和叠加原理,将双夹杂散射问题的解析解在同一个坐标系下进行表达.通过实例计算及分析,得... 运用Helmholtz分解的方法,对双重孔隙介质波动方程中的固体骨架、基质孔隙和裂缝孔隙的位移耦合作用项进行解耦.进而利用波函数展开法、球坐标转换和叠加原理,将双夹杂散射问题的解析解在同一个坐标系下进行表达.通过实例计算及分析,得到不同参数下波幅随频率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不同夹杂间距和夹杂半径对P1~P3波和S波波幅有着明显的影响,其中P1~P3波和S波的一阶振幅随着夹杂间距的增大而减小,且随着频率的增大该影响更为显著;P1~P3波和S波的一阶振幅随着夹杂半径的增大而增大,夹杂半径对P1波和P3波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对P2波、S波的影响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孔隙介质 双球型夹杂 弹性波 散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孔隙介质THMM耦合模型及其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玉军 张维庆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60-669,共10页
建立了一种饱和-非饱和遍有节理岩体的双重孔隙-裂隙介质热-水-应力-迁移耦合模型,其特点是应力场和温度场是单一的,但具有不同的孔隙渗流场、裂隙渗流场和孔隙浓度场、裂隙浓度场,以及可考虑裂隙的组数、间距、方向、连通率和刚度对本... 建立了一种饱和-非饱和遍有节理岩体的双重孔隙-裂隙介质热-水-应力-迁移耦合模型,其特点是应力场和温度场是单一的,但具有不同的孔隙渗流场、裂隙渗流场和孔隙浓度场、裂隙浓度场,以及可考虑裂隙的组数、间距、方向、连通率和刚度对本构关系的影响;并开发了相应的二维有限元程序.针对一个假定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就岩体为非饱和双重孔隙-裂隙介质和放射性核素泄漏的情况进行了数值分析,考察了岩体中的温度、负孔隙水压力、饱和度、地下水流速、核素浓度和主应力的状态.结果显示:孔隙和裂隙中的负水压力及核素浓度呈现不同的变化、分布;尽管裂隙水饱和度平均仅为孔隙水饱和度的1/10,但因裂隙的渗透系数比孔隙的渗透系数大4个数量级,故裂隙中地下水的流速约是孔隙中相应值的3倍;孔隙和裂隙中核素浓度的量值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遍有节理岩体 双重孔隙-裂隙介质 热-水-应力-迁移耦合 模型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隙贯通率对双重孔隙介质热-水-应力耦合现象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玉军 张维庆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743-3750,共8页
为探讨裂隙的贯通率对于耦合的温度场、渗流场和应力场的作用,应用所建立的遍有节理岩体双重孔隙-裂隙介质热-水-应力耦合模型,以一个假定的位于非饱和地层中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为算例,针对裂隙和孔隙的贯通率不同的4种工况进行了二... 为探讨裂隙的贯通率对于耦合的温度场、渗流场和应力场的作用,应用所建立的遍有节理岩体双重孔隙-裂隙介质热-水-应力耦合模型,以一个假定的位于非饱和地层中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为算例,针对裂隙和孔隙的贯通率不同的4种工况进行了二维有限元数值分析,考察了围岩中的温度、负的孔隙和裂隙水压力、地下水流速、孔隙及裂隙的渗透系数修正因子和应力的变化、分布情况。结果显示,由于裂隙贯通率的差异使得双重介质的刚度不同,引起岩体中应力状态及水平的改变,从而影响到孔隙、裂隙的孔隙率及渗透系数的量值,并导致孔隙水和裂隙水的压力大小、分布以及水流速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贯通率 双重孔隙-裂隙介质 热-水-应力耦合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ove波在预应力流体饱和双重孔隙介质层中传播的特性
19
作者 吴佳平 赵社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77-1783,共7页
基于扩展的Biot理论,研究了覆盖于各向异性不均匀弹性半空间上的受预应力流体饱和双重孔隙介质中Love波的传播.推导了速度的频散方程以及Love波速的上下界限,讨论了孔隙率、不均匀性、各向异性和预应力等参数对波速的影响.通过数值计算... 基于扩展的Biot理论,研究了覆盖于各向异性不均匀弹性半空间上的受预应力流体饱和双重孔隙介质中Love波的传播.推导了速度的频散方程以及Love波速的上下界限,讨论了孔隙率、不均匀性、各向异性和预应力等参数对波速的影响.通过数值计算,结果发现孔隙介质层基质孔隙的孔隙率、裂隙孔隙率及基质孔隙的孔隙率占总孔隙率的比重越大,Love波的波速越大;随着不均匀程度的提高及各向异性系数的增大,Love波的波速增大.无论是在双重孔隙介质层中还是弹性半空间中,预拉应力会使Love波的波速提高,而预压应力会降低Love波的波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饱和双重孔隙介质 不均匀弹性介质 预应力 LOVE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道海子凹陷双重孔隙介质储层产量主控因素与产能预测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先虎 高衍武 +4 位作者 李国利 杨璐 吴伟 张玮 周炬锋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3期14174-14182,共9页
为了明确东道海子凹陷双重孔隙介质储层产量的主控因素并制定产能预测方案,综合利用钻井取心、薄片鉴定、常规测井、成像测井和生产试油等资料,开展了储层基质参数和裂缝参数与米产液量的配置关系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和... 为了明确东道海子凹陷双重孔隙介质储层产量的主控因素并制定产能预测方案,综合利用钻井取心、薄片鉴定、常规测井、成像测井和生产试油等资料,开展了储层基质参数和裂缝参数与米产液量的配置关系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和敏感参数分析法,构建了基质综合指数f_(1)和裂缝有效性指数f_(2),并建立了基于f_(1)和f_(2)指数的产能预测气泡图版。结果显示:研究区产量受基质和裂缝共同控制。渗透率、砾石含量、黏土含量和平均毛管半径为产量的基质主控因素,裂缝宽度和裂缝走向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夹角为产量的裂缝主控因素,且裂缝对产能的控制作用强于基质;基于f_(1)、f_(2)指数的产能预测气泡图版与米产液量关系较好,将研究区储层产液能力较明显的区分为高产、中产和低产。经9井15层试油结果验证,预测图版的符合率达93.3%,这为研究区老井复查和新井产能预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孔隙介质 产量 主控因素 产能预测 东道海子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