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裂隙-孔隙双重介质模型下的复杂裂隙岩体示踪传质特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宁佳祺 冯子军 高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904-2913,共10页
为了深入研究地热储层中采灌井间的连通性及水力联系,使用COMSOL Multiphysic构造裂隙-孔隙双重介质数值模型,对深部裂隙岩体渗流及示踪运移进行模拟。分析了裂隙岩体中与主流线方向呈不同倾角的裂隙组的开度、岩体基质的扩散系数和渗... 为了深入研究地热储层中采灌井间的连通性及水力联系,使用COMSOL Multiphysic构造裂隙-孔隙双重介质数值模型,对深部裂隙岩体渗流及示踪运移进行模拟。分析了裂隙岩体中与主流线方向呈不同倾角的裂隙组的开度、岩体基质的扩散系数和渗透率对示踪剂突破曲线(breakthrough curve, BTC)的影响。结果表明:裂隙内水的对流是影响浓度运移的主要因素;随着裂隙开度增大,示踪剂运移的速率和峰值浓度增大,且示踪剂运移受裂隙开度的影响程度随裂隙组倾角增大而呈减小趋势;岩体基质扩散系数和渗透率对示踪剂的浓度时空分布影响显著;随着基质扩散系数增大,示踪剂迁移的延迟效应提高;随着基质渗透率增大,储层的压力和浓度分布各向异性降低,出口边界处的浓度分布更加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孔隙双重介质模型 示踪运移 对流扩散 突破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土破损力学与双重介质模型 被引量:58
2
作者 沈珠江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6,共6页
建议了一种新的岩土材料力学分析理论—岩土破损力学,并将岩土材料抽象为由结构块和结构带组成的双重介质材料.通过两个具体的双重介质模型说明该理论能解释许多结构性岩土材料所特有的力学现象.
关键词 破损力学 双重介质模型 岩土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似双重介质模型进行岩体应力与渗流耦合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李云鹏 张静 《西安科技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07-410,共4页
将宏观裂隙按裂隙渗流模型分析,微观和细观裂隙按等效连续介质模型处理,给出了一种非线形耦合分析模型———似双重介质模型。基于该模型导出了岩体应力场与渗流场的非线形耦合分析有限格式。通过对煤矿矿井突水预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将宏观裂隙按裂隙渗流模型分析,微观和细观裂隙按等效连续介质模型处理,给出了一种非线形耦合分析模型———似双重介质模型。基于该模型导出了岩体应力场与渗流场的非线形耦合分析有限格式。通过对煤矿矿井突水预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法是可行和实用的,并给出了一些有实际应用参考价值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 渗流 双重介质模型 非线性耦合分析 矿井突水 岩土工程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似圆状双重介质模型的上游迎风有限元法及其应用
4
作者 王新民 张永祥 陈鸿汉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5年第2期190-194,共5页
针对似圆状双重介质模型给出了上游迎风有限元法,克服了一般有限单元法所导致的数值不稳定性,并以济南岩溶区为例证明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上游迎风 有限元 双重介质模型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重介质模型的裂隙岩质边坡渗流及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年庚乾 陈忠辉 +2 位作者 周子涵 张凌凡 包敏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736-746,共11页
双重介质模型在考虑岩块孔隙渗流的条件下,一定程度上刻画了岩体裂隙渗流的优先流现象。为研究双重介质模型下裂隙岩质边坡的渗流特性,以二维边坡为例,基于双重介质模型,研究了不同降雨条件下孔隙域和裂隙域的入渗边界条件及2者之间的关... 双重介质模型在考虑岩块孔隙渗流的条件下,一定程度上刻画了岩体裂隙渗流的优先流现象。为研究双重介质模型下裂隙岩质边坡的渗流特性,以二维边坡为例,基于双重介质模型,研究了不同降雨条件下孔隙域和裂隙域的入渗边界条件及2者之间的关系,推导了裂隙域等效降雨强度方程,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数值计算软件,定量分析了2种降雨条件(长而弱、短而强)下,孔隙域和裂隙域的入渗规律及水交换规律,并分别采用强度折减法和局部安全系数法分析了2种降雨入渗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双重介质模型下,孔隙域和裂隙域入渗边界条件变得更为复杂,边界条件的转换需要综合考虑降雨强度、裂隙域等效降雨强度及两域的饱和渗透系数之间的关系。(2)2 mm/h的降雨强度下,雨水大部分通过孔隙域向下入渗,孔隙水压力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孔隙域,水交换主要由孔隙域向裂隙域中流动,水交换项的值较小;边坡位移较大的区域从坡顶贯穿至坡脚,可能发生整体滑动,降雨结束后边坡的安全系数从1.92降至1.89,降低了1.56%,潜在破坏区域体积增量较小。(3)20 mm/h的降雨强度下,雨水几乎全部通过裂隙域向下入渗,孔隙水压力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裂隙域,水交换主要由裂隙域向孔隙域中流动,水交换项的值较大;位移较大的区域在边坡中下部及坡脚处,可能发生牵引式滑动,降雨结束后边坡的安全系数从1.920降至1.757,降低了8.49%,坡脚处的潜在破坏区域体积增量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介质模型 裂隙岩质边坡 边界条件 降雨入渗 边坡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介质Stokes模型的改进变分时间步格式(英文) 被引量:1
6
作者 侯江勇 胡丹 +1 位作者 徐金虎 何正康 《工程数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21-732,共12页
在油藏模拟问题的应用中,研究流体相在复杂多孔介质耦合管道系统中的流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最近一种名为双重介质Stokes的模型被研究开发,它用来模拟复杂双重介质管道系统,这种系统可以用在如页岩/致密油/气藏等真实问题中.新模型由双... 在油藏模拟问题的应用中,研究流体相在复杂多孔介质耦合管道系统中的流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最近一种名为双重介质Stokes的模型被研究开发,它用来模拟复杂双重介质管道系统,这种系统可以用在如页岩/致密油/气藏等真实问题中.新模型由双重介质模型和Stokes方程组成,双重介质模型用来控制多孔介质流,Stokes方程用来控制自由流,两者通过四个界面条件耦合在一起.这种耦合模型会生成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因此通常难于求解.本文我们提出一种改进的变分时间步格式,利用它有效且精确地求解由耦合的双重介质Stokes模型所导致的大型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介质模型 STOKES方程 有限元方法 解藕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正双重介质模拟模型中迭代解的新方法
7
作者 周涌沂 李允 +1 位作者 李阳 彭仕宓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2期18-20,24,共4页
由于用双重介质模型对裂缝水窜等强非线性渗流问题进行数值模拟时 ,迭代求解往往难以收敛 ,这种不收敛性使得物质平衡误差偏大 ,有时甚至会使模拟失败 .针对这种模拟求解过程中物质平衡误差偏大问题 ,提出了迭代解的物质平衡校正方法 .... 由于用双重介质模型对裂缝水窜等强非线性渗流问题进行数值模拟时 ,迭代求解往往难以收敛 ,这种不收敛性使得物质平衡误差偏大 ,有时甚至会使模拟失败 .针对这种模拟求解过程中物质平衡误差偏大问题 ,提出了迭代解的物质平衡校正方法 .实际应用表明 ,此方法可以大大降低双重介质模拟模型的物质平衡误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双重介质模拟模型 数据模拟 物质平衡 误差 校正 迭代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岩双重介质注水驱气渗流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27
8
作者 张晓梅 宋维源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7-190,共4页
采用更接近于煤层实际为孔隙、裂隙结构的双重介质模型对煤层注水过程中的水、气两相驱替问题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极坐标下的双重介质煤层注水驱气的数学模型,采用特征线法求解了煤层中水饱和度随时间、空间位置分布变化的规律,并求出了... 采用更接近于煤层实际为孔隙、裂隙结构的双重介质模型对煤层注水过程中的水、气两相驱替问题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极坐标下的双重介质煤层注水驱气的数学模型,采用特征线法求解了煤层中水饱和度随时间、空间位置分布变化的规律,并求出了两种特殊情形下平面径向流气为零饱和度的特征面方程的解析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 双重介质模型 两相驱替 渗流 孔隙、裂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介质流线模拟技术在天然裂缝性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学磊 胡永乐 +2 位作者 张守良 樊茹 李保柱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8-62,共5页
为了更好地把握天然裂缝性油藏的开发动态,提升大型复杂油藏模型的运算速度,建立了以流线模拟技术为基础的双重介质模型,对天然裂缝性油藏的井型、注水速率、注水周期等影响采收率的因素进行研究,确定了油藏的最佳井型、最佳注水速率、... 为了更好地把握天然裂缝性油藏的开发动态,提升大型复杂油藏模型的运算速度,建立了以流线模拟技术为基础的双重介质模型,对天然裂缝性油藏的井型、注水速率、注水周期等影响采收率的因素进行研究,确定了油藏的最佳井型、最佳注水速率、最佳注水周期等指导油藏开发的关键参数,证实了流线模拟技术可以更直观地显示三维驱替前缘。在流线模拟技术与有限差分方法运算时间的比较中,也证实流线模拟技术具有更快的运算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线模拟技术 双重介质模型 注水速率 注水周期 裂缝性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流体致密砂岩的纵波频散及衰减:基于双重双重孔隙结构模型描述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10
作者 郭梦秋 巴晶 +4 位作者 马汝鹏 陈天胜 张琳 庞孟强 谢剑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53-1068,共16页
致密砂岩普遍具有低孔、低渗及微裂缝发育的地质特征,并且呈现出很强的非均匀性.致密砂岩储层与常规砂岩储层比较,具有明显的岩石物理性质、渗流力学性质方面的差异.致密砂岩内部的非均匀性对弹性波频散、衰减有显著影响,其中包括孔隙... 致密砂岩普遍具有低孔、低渗及微裂缝发育的地质特征,并且呈现出很强的非均匀性.致密砂岩储层与常规砂岩储层比较,具有明显的岩石物理性质、渗流力学性质方面的差异.致密砂岩内部的非均匀性对弹性波频散、衰减有显著影响,其中包括孔隙结构的非均匀性,即岩石内部孔隙参数的不均一性,以及孔隙内部不相混溶流体的非均匀分布;此外,非均匀性的尺度也决定了波出现显著频散与衰减的频段.综合考虑致密砂岩孔隙结构非均匀性及流体斑块状饱和的非均匀性,本文采用双双重孔隙介质结构模拟了致密砂岩的弹性波响应,分析了同时具备两类非均质性岩石中的波传播特征.调查分析了两组分别来自中国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及四川盆地广安气田的不同类型致密砂岩储层的岩芯超声波实验数据,给出了岩石样本的弹性波速度频散与衰减曲线.结果显示理论模型预测结果与完全饱和、部分饱和岩石的实验数据吻合良好.对两个地区致密砂岩岩芯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苏里格致密砂岩样本总体上比广安致密砂岩渗透率高,在各孔隙度范围内,特征模拟显示苏里格样本的裂隙尺寸明显大于广安样本.广安致密砂岩在低孔隙度范围内发育了更多、更小的颗粒裂隙/接触.致密砂岩的速度频散与衰减结果受流体黏度、晶体破裂及流体斑块状饱和的共同影响.此外,孔隙度越大,部分饱和岩石中斑块状饱和机制对总衰减的贡献越低,与之相对,结构非均质性所占的比重则有所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非均质性 部分饱和 纵波频散和衰减 双重双重孔隙介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藏体积压裂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董浩 王立婷 +3 位作者 王丽娜 王芳 樊文静 周亚楠 《断块油气田》 CAS 2014年第6期755-758,共4页
页岩储层具有一定密度和连通性的天然裂缝,而对复杂天然裂缝网络的描述非常困难。目前还没有针对页岩气藏的渗流模型,其模拟模型还基于常规的黑油模型或双重介质模型。黑油模型适用性广、解法完善,是目前油气藏数值模拟中最经典的模型,... 页岩储层具有一定密度和连通性的天然裂缝,而对复杂天然裂缝网络的描述非常困难。目前还没有针对页岩气藏的渗流模型,其模拟模型还基于常规的黑油模型或双重介质模型。黑油模型适用性广、解法完善,是目前油气藏数值模拟中最经典的模型,但是它不能考虑气体解吸附作用;因此,对页岩气藏的适用性比较差。文中建立以溶解气模拟吸附气的模型。即利用溶解气油比曲线模拟朗格缪尔等温吸附曲线,将油相视为不可流动相,黑油模型中的气相即为页岩气藏中的自由气。考虑了气体的解吸附作用和扩散作用,对比了其与单一介质的模拟结果,与传统的双孔单渗模型模拟结果相比,二者均能较好地进行页岩气产能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裂缝 双重介质模型 吸附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油藏改进多重子区域模型 被引量:5
12
作者 严侠 黄朝琴 +3 位作者 姚军 李阳 樊冬艳 张建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1-129,共9页
针对现有多重子区域模型在计算裂缝单元间等效传导系数时存在的问题,采用超样本技术和体积平均法对其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模型可以有效考虑周围区域介质对裂缝单元间等效传导系数的影响,同时可以得到全张量形式的等效渗透率,在此基础上运... 针对现有多重子区域模型在计算裂缝单元间等效传导系数时存在的问题,采用超样本技术和体积平均法对其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模型可以有效考虑周围区域介质对裂缝单元间等效传导系数的影响,同时可以得到全张量形式的等效渗透率,在此基础上运用模拟有限差分方法构造考虑全张量形式等效渗透率的数值计算格式进行模型求解。针对不同裂缝性油藏,通过数值算例对改进模型和原始模型的准确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模型的计算精度比原始模型有较大提高,与离散裂缝模型参考结果基本一致,同时其计算效率高于离散裂缝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油藏 离散裂缝模型 超样本技术 双重介质模型 模拟有限差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普台南区块断溶体油藏栅状断片结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如杰 乐平 +4 位作者 张莹 李小波 黄楠 赵黎明 范庆振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4,共7页
塔河油田托普台南区块断溶体油藏开发初期产量高,后期暴性水淹和快速见水井多,产量递减快,针对此类特征,目前尚未建立较好的模拟方法。结合断溶体油藏岩溶特征、地震特征、实钻井井储关系以及三带结构提出断溶体油藏栅状断片结构,根据... 塔河油田托普台南区块断溶体油藏开发初期产量高,后期暴性水淹和快速见水井多,产量递减快,针对此类特征,目前尚未建立较好的模拟方法。结合断溶体油藏岩溶特征、地震特征、实钻井井储关系以及三带结构提出断溶体油藏栅状断片结构,根据此认识,通过融合断层自动提取技术和蚂蚁体属性,得到断裂指示因子,用以刻画栅状断片储集体,利用张量属性刻画溶蚀孔洞型储集体,建立双重介质组分模型,开展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栅状断片结构是断溶体油藏的主要导流通道;断裂指示因子比断层自动提取技术和最大似然更适合表征栅状断片结构,并在通水源处与张量属性匹配度高,在其他区域匹配性差;与单重介质模型相比,基于栅状断片结构的双重介质模型拟合精度更高,更能反映断溶体油藏生产动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普台南区块 断溶体油藏 暴性水淹 栅状断片结构 地质建模 断裂指示因子 双重介质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基质渗透性的粗糙单裂隙非达西流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寅斌 李长冬 +3 位作者 周佳庆 项林语 姜茜慧 朱文宇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1-611,共11页
粗糙单裂隙及其周围岩石基质是组成复杂岩体裂隙网络的基本单元,了解其中发生的流体流动行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直接求解Navier-Stokes(N-S)方程开展三维粗糙单裂隙和裂隙-孔隙双重介质模型的渗流模拟工作,研究了裂隙表面粗糙度、匹配... 粗糙单裂隙及其周围岩石基质是组成复杂岩体裂隙网络的基本单元,了解其中发生的流体流动行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直接求解Navier-Stokes(N-S)方程开展三维粗糙单裂隙和裂隙-孔隙双重介质模型的渗流模拟工作,研究了裂隙表面粗糙度、匹配性和基质渗透性对粗糙单裂隙中发生的非达西流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Forchheimer方程可以准确描述双重介质模型中粗糙单裂隙流体流量与压力梯度间的非线性关系;表面粗糙度和不匹配性的增大会加剧裂隙内部开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增大裂隙的流动阻力而促进非达西流动的发生;可渗透基质会使得裂隙过流能力增强,通过粗糙单裂隙的流量最多可增大约14%,这会抑制非达西流动的发生;基质渗透性对裂隙过流能力增长的影响程度与表面粗糙度和不匹配性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单裂隙 裂隙-孔隙双重介质模型 非达西流动 渗流数值模拟 表面粗糙度 匹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积压裂缝网系统模拟及缝网形态优化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李宪文 樊凤玲 +3 位作者 李晓慧 王文东 徐晨 苏玉亮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75,8,共5页
为了有效地表征压裂后形成的复杂裂缝网络系统,依据三维改造区域的渗流规律,提出了缝网双重介质数值模型。利用该模型对不同缝网形态进行模拟,分析了不同缝网形态对产能的影响规律,并获得衰竭式开发下的最佳形态。研究结果表明:纺锤型... 为了有效地表征压裂后形成的复杂裂缝网络系统,依据三维改造区域的渗流规律,提出了缝网双重介质数值模型。利用该模型对不同缝网形态进行模拟,分析了不同缝网形态对产能的影响规律,并获得衰竭式开发下的最佳形态。研究结果表明:纺锤型与哑铃型缝网形态较其他缝网形态更具优势;影响体积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因素主要有端部裂缝的产能、缝网内部裂缝缝间干扰的程度、缝网形态中部主裂缝对泄流面积的控制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水平井 体积压裂 缝网双重介质模型 缝网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土变形特性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陈铁林 周成 沈珠江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22-528,共7页
从土的微结构出发,以颗粒材料力学特性和微结构模型为基础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结构性粘土的塑性变形包括颗粒的滑移和颗粒的破损。单纯地考虑任何一个方面,只能片面地反映结构性粘土的力学特性,而不能反映其真实变形机理。在岩土破损力... 从土的微结构出发,以颗粒材料力学特性和微结构模型为基础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结构性粘土的塑性变形包括颗粒的滑移和颗粒的破损。单纯地考虑任何一个方面,只能片面地反映结构性粘土的力学特性,而不能反映其真实变形机理。在岩土破损力学框架内分析了粘土的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性 破损力学 双重介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洞型火成岩油藏注水提高采收率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卢异 夏国朝 +4 位作者 吕栋梁 成亚斌 宋舜尧 何江 王延奇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6-101,共6页
缝洞型火成岩油藏受裂缝发育影响,注水提高采收率效果不佳。针对该问题,通过建立火成岩岩相模型,基于岩心、测井及地震多尺度裂缝描述的裂缝模型,采用“岩相展布+裂缝模型”双重约束,建立高精度缝洞双重介质地质模型,准确描述储层与裂... 缝洞型火成岩油藏受裂缝发育影响,注水提高采收率效果不佳。针对该问题,通过建立火成岩岩相模型,基于岩心、测井及地震多尺度裂缝描述的裂缝模型,采用“岩相展布+裂缝模型”双重约束,建立高精度缝洞双重介质地质模型,准确描述储层与裂缝分布。以此为基础,结合渗流规律,利用机理模型流线模拟指导注采井网设计,再利用三维数值仿真模拟进一步优化注水开发方案,形成一套缝洞型火成岩油藏注水开发方案优化设计方法。研究成果应用于大港枣园油田枣1508区块,现场初步实施后,稳产期超过1.5 a,综合含水维持在5%,采收率预计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研究成果对类似火成岩油藏效益开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成岩油藏 提高采收率 岩相 裂缝 双重介质模型 数值模拟 枣园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入渗下互层状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卢刚 周志芳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399-1403,共5页
在总结缓倾状互层裂隙岩体的裂隙发育规律的基础上,给出了其裂隙网络生成方法;介绍了双重介质非饱和渗流理论,并基于此对缓倾状互层裂隙岩体的非饱和渗流场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互层状裂隙岩体降雨入渗条件下的非饱和渗流场的一些特征。
关键词 层状岩体 双重介质模型 降雨 非饱和渗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体裂隙率典型单元体确定方法探讨 被引量:3
19
作者 潘欢迎 万军伟 梁杏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8-21,40,共5页
基于溪洛渡水电站坝区裂隙发育特点,建立了双重介质模型,通过类比多孔介质和裂隙介质的特征,提出了裂隙率典型单元体的概念,介绍了裂隙率典型单元体体积的确定方法,即通过野外裂隙测量和统计分析,得出裂隙发育的统计规律,假设结构面为... 基于溪洛渡水电站坝区裂隙发育特点,建立了双重介质模型,通过类比多孔介质和裂隙介质的特征,提出了裂隙率典型单元体的概念,介绍了裂隙率典型单元体体积的确定方法,即通过野外裂隙测量和统计分析,得出裂隙发育的统计规律,假设结构面为薄圆盘状、光滑平直,裂隙的空间位置采用泊松模型确定,应用Monte-Carlo原理构建随机裂隙网络模型,进一步分析裂隙率随体积变化的关系,得出研究区裂隙率典型单元体体积为4 913m3(17m×17m×17m)。该体积与研究区的范围相比小得多,能很好也反映出研究区的总体裂隙渗流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岩体 裂隙率典型单元体 双重介质模型 Monte—Carlo原理 溪洛渡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藏数值模拟历史拟合方法 被引量:18
20
作者 孙业恒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7-90,94,共5页
针对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地质特点和渗流特征,论述了油藏数值模拟历史拟合的技术方法及侧重点。应用大芦湖油田樊12井区双孔双渗油藏模型研究了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藏历史拟合中裂缝渗透率、裂缝密度、裂缝重力泄油等敏感性影响因素,... 针对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地质特点和渗流特征,论述了油藏数值模拟历史拟合的技术方法及侧重点。应用大芦湖油田樊12井区双孔双渗油藏模型研究了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藏历史拟合中裂缝渗透率、裂缝密度、裂缝重力泄油等敏感性影响因素,确定了该油藏模型历史拟合参数调整的有效范围。结合史南油田史深100块、大芦湖油田樊107块等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藏的数值模拟研究,阐述了对该类油藏的地层压力、油田综合含水率以及单井压力和含水率拟合的方法,分析了油藏网格模型方向性、油藏压力敏感性、压裂裂缝等因素对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藏数值模拟历史拟合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砂岩 低渗透油田 数值模拟 双重介质模型 历史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