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辊连铸薄带辊速控制模型参考自适应
1
作者 吴远航 刘惠康 +1 位作者 焦健 孙珺如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6-149,共4页
为解决国内双辊连铸薄带辊速控制系统薄带成品率低、裂纹、易断带和轧卡等问题,对辊速与熔池温度场分布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辊速与铸机出口处薄带表面温度近似线性关系。辊速越大,薄带表面温度越高且易断带;辊速越小,薄带表面温度越低... 为解决国内双辊连铸薄带辊速控制系统薄带成品率低、裂纹、易断带和轧卡等问题,对辊速与熔池温度场分布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辊速与铸机出口处薄带表面温度近似线性关系。辊速越大,薄带表面温度越高且易断带;辊速越小,薄带表面温度越低且易裂纹或轧卡。通过采样薄带表面温度,建立凝固终点模型和温度反馈修正铸辊主速度给定数学模型,解决凝固终点不能测量及因干扰致其波动而不能实时修正主速度给定的问题;通过建立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解决系统实时性和鲁棒性差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辊连铸薄带 速控制 凝固终点 温度场分布 模型参考自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辊连铸薄带凝固组织仿真模拟的微观模型 被引量:5
2
作者 侯仕东 彭晓东 +1 位作者 杨明波 潘复生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4-27,共4页
在研究双辊薄带连铸工艺凝固过程的基础上 ,运用金属凝固的基本原理 ,并用现代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立了双辊连铸薄带凝固的形核、枝晶尖端的生长动力学、柱状晶向等轴晶生长的转变 (CET)的解析模型及仿真模型 ,为双辊连铸薄带凝固组织形成... 在研究双辊薄带连铸工艺凝固过程的基础上 ,运用金属凝固的基本原理 ,并用现代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立了双辊连铸薄带凝固的形核、枝晶尖端的生长动力学、柱状晶向等轴晶生长的转变 (CET)的解析模型及仿真模型 ,为双辊连铸薄带凝固组织形成的仿真模拟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铸 仿真模拟 微观模型 凝固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辊薄带连铸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12
3
作者 梁小平 杨明波 +1 位作者 潘复生 丁培道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17-20,共4页
综述了国内外双辊薄带连铸技术的研究概况,指出了这种先进技术在工业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展示了它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连铸 组织 性能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辊薄带连铸3.98%Si-0.71%Al无取向硅钢的组织、织构和磁性能 被引量:7
4
作者 马良 项利 +1 位作者 仇圣桃 赵沛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7-51,共5页
采用双辊薄带连铸工艺制备了厚度为2.4mm的3.98%Si-0.71%A1无取向硅钢带,经常化、冷轧、不同温度退火后,对其显微组织、析出物、织构和磁性能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退火板晶粒尺寸增大,组织均匀性提... 采用双辊薄带连铸工艺制备了厚度为2.4mm的3.98%Si-0.71%A1无取向硅钢带,经常化、冷轧、不同温度退火后,对其显微组织、析出物、织构和磁性能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退火板晶粒尺寸增大,组织均匀性提高;退火板析出物主要是AlN和MnS与A1N复合析出物,尺寸较粗大,达0.5~2.5μm;退火板织构沿厚度方向变化明显,表层和1/2层存在较强的{100}织构,1/2层还存在较强的{111}织构,1/4层主要是{112}织构;随退火温度的升高相应的铁损和磁感应强度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铸 显微组织 析出物 织构 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辊薄带连铸熔池内钢液流动的混合行为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捷宇 王波 +3 位作者 周国治 樊俊飞 任三兵 赵顺利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81-486,共6页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双辊薄带连铸熔池内钢液的传输行为,分析了采用V形布流系统时熔池内钢液的流动状态和混合特性.计算了熔池自由表面处的湍流动能大小和流体停留时间分布.结果表明,钢液在熔池内均匀分布,有利于薄带坯的均匀凝固...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双辊薄带连铸熔池内钢液的传输行为,分析了采用V形布流系统时熔池内钢液的流动状态和混合特性.计算了熔池自由表面处的湍流动能大小和流体停留时间分布.结果表明,钢液在熔池内均匀分布,有利于薄带坯的均匀凝固.侧封板处钢液更新速度加快,液面波动加强,有利于防止液面结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铸 流动 混合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辊薄带连铸1.2%Si无取向电工钢组织和析出物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元祥 许云波 +1 位作者 刘振宇 王国栋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53-656,672,共5页
研究了双辊薄带连铸条件下,1.2%Si无取向电工钢初始组织和析出物形貌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1 550℃浇注条件下,铸带经过空冷后以粗大的原始铸态铁素体组织为主,也有一部分相变产生的细小晶粒,晶粒尺寸范围为50~400μm.铸带中析出物为Al... 研究了双辊薄带连铸条件下,1.2%Si无取向电工钢初始组织和析出物形貌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1 550℃浇注条件下,铸带经过空冷后以粗大的原始铸态铁素体组织为主,也有一部分相变产生的细小晶粒,晶粒尺寸范围为50~400μm.铸带中析出物为AlN和MnS,其中AlN析出分为高温析出和相变析出两种,高温析出AlN尺寸在0.5μm左右,相变析出AlN尺寸则在100 nm左右,二者对再结晶组织影响不大.MnS在铸带成型和成品退火过程中都有析出,尺寸范围为30~40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铸 无取向电工钢 组织 析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辊薄带连铸过程温度场计算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明波 潘复生 +1 位作者 彭晓东 丁培道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1-33,36,共4页
以热焓法处理结晶潜热和以假设的流线边界划分网格节点,建立了双辊薄带凝固过程的温度场计算模型,实现了对双辊薄带连铸过程温度分布的定量描述。实验验证表明:该数学模型预测的温度与实测值基本吻合,说明所建温度场计算模型是可靠的,... 以热焓法处理结晶潜热和以假设的流线边界划分网格节点,建立了双辊薄带凝固过程的温度场计算模型,实现了对双辊薄带连铸过程温度分布的定量描述。实验验证表明:该数学模型预测的温度与实测值基本吻合,说明所建温度场计算模型是可靠的,可用此模型研究工艺参数变化对薄带连铸过程中温度场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铸 温度场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辊薄带连铸过程的数学模型研究及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明波 潘复生 丁培道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4-46,共3页
综述了双辊薄带连铸过程数学模型的研究和进展情况,比较和分析了各类数学模型的特点,指出了目前还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连铸 数值模拟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辊薄带连铸高速钢铸带中碳化物的形成及演变
9
作者 张彩东 丁培道 +1 位作者 蒋斌 周守则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31-33,52,共4页
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在工业双辊薄带连铸机上制备的M2高速钢铸带中的碳化物,利用二次枝晶间距计算了铸带的凝固速率;并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研究了高温热处理后铸带中亚稳相M2C碳化物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双辊薄带连铸高速钢工业铸带... 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在工业双辊薄带连铸机上制备的M2高速钢铸带中的碳化物,利用二次枝晶间距计算了铸带的凝固速率;并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研究了高温热处理后铸带中亚稳相M2C碳化物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双辊薄带连铸高速钢工业铸带的凝固速率为1.7×103K.s-1,比实验室铸带的5.4×102K.s-1高一个数量级,远远高于工业铸锭的2×10-1K.s-1;双辊薄带连铸工艺可以细化高速钢铸带中的共晶碳化物,并获得较多的亚稳相M2C碳化物,在高温热处理过程中M2C碳化物与部分奥氏体反应生成稳定相M6C和MC碳化物,使碳化物分布更加均匀弥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铸 高速钢 碳化物 亚稳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辊薄带连铸温度场与凝固组织数值模拟研究
10
作者 鲁素玲 李小勇 +4 位作者 余慧 高静娜 郑亚旭 徐海强 冯捷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6-194,共9页
为了解决薄带连铸工业生产线调试过程中断带、铸带鼓包等问题,提高薄带连铸凝固组织表面质量,基于ProCAST有限元软件,建立双辊薄带连铸工艺的非稳态模型,对Q195凝固过程的温度场及凝固组织进行模拟,采用单一变量法,研究不同工艺参数,包... 为了解决薄带连铸工业生产线调试过程中断带、铸带鼓包等问题,提高薄带连铸凝固组织表面质量,基于ProCAST有限元软件,建立双辊薄带连铸工艺的非稳态模型,对Q195凝固过程的温度场及凝固组织进行模拟,采用单一变量法,研究不同工艺参数,包括浇铸温度、拉坯速度、换热系数及熔池高度对凝固过程温度场与凝固组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现有工况条件Q195钢双辊薄带连铸过程中在最优参数为浇铸温度1590℃、拉坯速度为1.0 m/s、换热系数为2000 W/(m^(2)·K)、熔池高度为188 mm时,能够有效防止鼓包和断带,细化晶粒,提高薄带坯的质量。研究薄带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场、凝固组织及应力场的变化规律,对提高带材质量、推动薄带铸轧工艺国产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工程技术其他学科 连铸 温度场 凝固组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辊薄带连铸低碳微合金钢的铸态组织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鹤松 袁国 +1 位作者 曹光明 王国栋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97-500,共4页
采用双辊薄带连铸技术制备了低碳微合金钢薄带,利用OM,SEM和TEM对铸态凝固组织、室温组织、析出及位错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低碳微合金钢铸带的凝固组织中二次枝晶间距约为12~15μm,相对于传统厚板坯和薄板坯连铸,铸带组织得到了明... 采用双辊薄带连铸技术制备了低碳微合金钢薄带,利用OM,SEM和TEM对铸态凝固组织、室温组织、析出及位错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低碳微合金钢铸带的凝固组织中二次枝晶间距约为12~15μm,相对于传统厚板坯和薄板坯连铸,铸带组织得到了明显细化.铸带的原奥氏体晶粒尺寸比较粗大,约为250~410μm,其组织由魏氏铁素体、珠光体和不规则铁素体组成.铸带组织中存在纳米级Ti C析出和短棒状的渗碳体.Ti C析出没有被薄带连铸的凝固过程及二次冷却过程明显抑制.铸带组织由于铸轧力及二次冷却速率不均匀导致大量位错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铸 低碳微合金钢 凝固组织 原奥氏体晶粒 析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辊薄带连铸侧封压力控制优化研究
12
作者 杨彪 潘炼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8-99,共2页
侧封是影响双辊薄带连铸质量和工艺稳定性的关键技术。为了达到稳定控制侧封压力,防止双辊对侧封板的摩擦损耗过大或者双辊卡轧,杜绝生产过程中产生毛刺或者漏钢的目的,基于红外温度传感器采样的铸件/铸型界面温度,对侧封板受力情况以... 侧封是影响双辊薄带连铸质量和工艺稳定性的关键技术。为了达到稳定控制侧封压力,防止双辊对侧封板的摩擦损耗过大或者双辊卡轧,杜绝生产过程中产生毛刺或者漏钢的目的,基于红外温度传感器采样的铸件/铸型界面温度,对侧封板受力情况以及基于分形特性,提出侧封压力与铸件/铸型界面温度的模型,研究了侧封压力与铸件/铸型界面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侧封压力越大,温度越小且双辊对侧封板摩擦损耗大或者双辊卡轧;侧封压力越小,温度越高且易产生毛刺或者漏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封压力 连铸 铸件 铸型界面温度 优化建模 分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辊薄钢带-铸辊界面热流特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梁高飞 方园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5-88,93,共5页
综述了双辊薄钢带连铸过程中薄带-铸辊界面热流特征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薄带-铸辊界面热流特征的研究方法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总结了界面平均热流系数的取值,并分析了界面热流与薄带凝固组织的关系。
关键词 连铸 -铸界面 热流 换热系数 凝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池高度对双辊薄带凝固组织影响的模拟预测
14
作者 杨明波 潘复生 丁培道 《金属成形工艺》 2004年第3期42-45,共4页
 在已建立的理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以1Cr18Ni9Ti不锈钢为研究对象,模拟预测了薄带厚度保持不变条件下熔池高度对薄带凝固组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熔池高度增加,1Cr18Ni9Ti不锈钢双辊薄带凝固组织中柱状晶区比例首先增大,然后又...  在已建立的理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以1Cr18Ni9Ti不锈钢为研究对象,模拟预测了薄带厚度保持不变条件下熔池高度对薄带凝固组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熔池高度增加,1Cr18Ni9Ti不锈钢双辊薄带凝固组织中柱状晶区比例首先增大,然后又逐渐减小。而柱状枝晶取向度和枝晶间距则随着熔池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在较低的熔池高度条件下,柱状枝晶间距在凝固结束时有突然增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 连铸 熔池高度 凝固组织 预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辊薄带-铸辊界面换热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忱 朱光明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18-20,共3页
综述了各因素对双辊薄带-铸辊界面热流的影响规律,归纳了前人研究模型和方法的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双辊薄带-铸辊界面的热交换行为提供参考。
关键词 连铸 界面热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带连铸结晶辊涂层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棣尧 袁磊 于景坤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4-99,共6页
双辊薄带连铸结晶辊兼有铸辊和结晶器的双重作用,在连铸过程中同时受到高温磨损、热应力以及压应力的多重作用,因此,原来的辊体铜质基质材料不能满足正常的连铸需要,必须选择合适的涂层材料和工艺对其表面进行涂层处理。目前,采用电镀... 双辊薄带连铸结晶辊兼有铸辊和结晶器的双重作用,在连铸过程中同时受到高温磨损、热应力以及压应力的多重作用,因此,原来的辊体铜质基质材料不能满足正常的连铸需要,必须选择合适的涂层材料和工艺对其表面进行涂层处理。目前,采用电镀、化学镀、热喷涂、冷喷涂以及激光熔覆等技术手段可以在结晶辊表面制备一种或多种材料的涂层。电镀、热喷涂以及激光熔覆技术相对成熟,应用最为广泛。涂层材料有单一金属、各类合金,同时可以加入各种添加剂。选用W、Cr、Ni、Co等单质金属以及WC-Co、Cr_(2)C_(3)-Ni-Cr、Ni-Cr等合金可以获得更好的综合性能;添加Cu的合金,如WC-Cu、W-Cu、Cu-Ni等,可以获得与铜基体相近的导热系数以及膨胀系数,添加稀土元素可以细化晶粒、降低裂纹倾向。通过表面涂层处理可以大幅度提高薄带连铸结晶辊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铸 结晶 电镀 热喷涂 激光熔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枝晶间距反求薄带连铸界面的热流 被引量:1
17
作者 邱以清 陈伟 刘学凯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65-1267,1272,共4页
根据导热微分方程,推导出了在二次枝晶间距基础上计算双辊薄带连铸界面传热热流的数学解析式,并以1Cr18Ni9Ti不锈钢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数值计算.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凝固时间的增加,界面热流密度呈下降趋势;在弯月面附近热流密度下... 根据导热微分方程,推导出了在二次枝晶间距基础上计算双辊薄带连铸界面传热热流的数学解析式,并以1Cr18Ni9Ti不锈钢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数值计算.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凝固时间的增加,界面热流密度呈下降趋势;在弯月面附近热流密度下降速度很快,越靠近Kiss点,热流密度下降速度越慢;薄带连铸界面热流密度的计算数值与文献所报道的实验数据在同一个数量级上.此外,进一步的计算还表明,双辊薄带连铸属于亚快速凝固过程,这与实际情况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铸 界面传热热流 数学解析式 二次枝晶间距 亚快速凝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对薄带连铸低碳钢表面纵向裂纹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海健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59-61,共3页
通过光学数字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EDS)技术对双辊薄带连铸样品表面纵向裂纹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表面纵向裂纹是凝固过程中沿晶界形成的高温热裂纹。表面大裂纹两侧壁及小裂纹内均含有树枝晶状FeO夹杂。分... 通过光学数字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EDS)技术对双辊薄带连铸样品表面纵向裂纹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表面纵向裂纹是凝固过程中沿晶界形成的高温热裂纹。表面大裂纹两侧壁及小裂纹内均含有树枝晶状FeO夹杂。分析认为,在轧制拉应力的作用下,存在于晶粒边界处的低于低碳钢熔点的液态FeO将会减弱晶粒之间的连结,在外部拉应力作用下成为裂纹源,是纵向热裂纹的诱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铸 表面裂纹 低碳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带连铸Fe-2.7%Si铸带组织和析出物
19
作者 牟俊生 焦海涛 +6 位作者 韩琼琼 张元祥 王洋 曹光明 李成刚 许云波 彭加利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8-102,共5页
研究了双辊薄带连铸Fe-2.7%Si合金铸带组织和析出物的形貌特征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实验钢铸带中间区域具有以表层柱状晶为主、中心细小等轴晶共存的组织,且细小等轴晶区厚度约为600μm,尺寸为10μm^40μm,晶内有大量亚晶。铸带初始织... 研究了双辊薄带连铸Fe-2.7%Si合金铸带组织和析出物的形貌特征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实验钢铸带中间区域具有以表层柱状晶为主、中心细小等轴晶共存的组织,且细小等轴晶区厚度约为600μm,尺寸为10μm^40μm,晶内有大量亚晶。铸带初始织构较为漫散。铸带中的析出物主要为AlN和MnS的复合析出,通常以MnS周边包围AlN的形态存在,析出的位置主要在晶界、亚晶界附近及晶内。表层析出物尺寸为50nm^500nm,中心层尺寸更为粗大,甚至包括1μm以上的特大型析出物。同时,铸带中存在一定的位错,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第二相粒子的快速细小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铸 Fe-2.7%Si合金 组织 析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特殊制备技术对无取向电工钢织构的影响规律 被引量:2
20
作者 金宇晨 李志超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5-145,共11页
电工钢又称硅钢,是一种重要的特殊钢,常被称作特殊钢中的“艺术品”,这主要是因为其加工制备流程复杂、性能影响因素繁多。其中无取向硅钢主要应用于旋转电磁场环境,为了获得优良的软磁性能,需要形成较多的{100}等有利织构,为此研究人... 电工钢又称硅钢,是一种重要的特殊钢,常被称作特殊钢中的“艺术品”,这主要是因为其加工制备流程复杂、性能影响因素繁多。其中无取向硅钢主要应用于旋转电磁场环境,为了获得优良的软磁性能,需要形成较多的{100}等有利织构,为此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探索,近年来发现一些特殊制备技术在形成大量{100}等有利织构方面有显著效果。本文综述二次轧制、斜轧、异步轧制及双辊薄带连铸四种典型特殊制备技术对无取向硅钢再结晶织构的影响规律,发现二次轧制与双辊薄带连铸均能增强λ与高斯织构,并削弱γ织构,斜轧也会增强λ织构,但对γ织构影响不大,异速异步轧制能增强η织构,而异径异步轧制对再结晶织构却基本没有影响。最后,总结目前各项特殊制备技术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一些发展方向,如借助斜轧原理在常规冷轧中产生更多剪切带、利用异步轧制进行二次加工以均匀化磁感等,为后续无取向硅钢的工业生产提供更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取向硅钢 二次轧制 斜轧 异步轧制 连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