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辉等离子渗金属中的光电高温计测温研究
1
作者 池成忠 贺志勇 徐重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0-42,共3页
分析比较了几种应用在双辉等离子渗金属中的测温手段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准确控制工件温度的重要性。为准确测量出工件温度,借助自制的一套热电偶测温实验装置,对光电高温计测温进行了比对实验,探讨了工件温度、保温时间等工艺参数对光电... 分析比较了几种应用在双辉等离子渗金属中的测温手段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准确控制工件温度的重要性。为准确测量出工件温度,借助自制的一套热电偶测温实验装置,对光电高温计测温进行了比对实验,探讨了工件温度、保温时间等工艺参数对光电高温计测温精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双辉等离子渗金属过程中,光电高温计测温过程分动态和稳态两个阶段;对不同的工件温度,应用不同的ε值来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辉等离子渗金属 光电高温计 测温 等离子 表面合金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氏体不锈钢表面双辉等离子渗锆的动力学 被引量:1
2
作者 蔡航伟 高原 +1 位作者 马志康 王成磊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2-106,共5页
利用双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0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表面制备了一层均匀、致密、呈良好冶金结合的渗锆合金层,并对1 060℃下的渗锆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距锆合金层表面距离的增加,锆元素的含量呈梯度递减,扩散系数逐渐减小... 利用双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0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表面制备了一层均匀、致密、呈良好冶金结合的渗锆合金层,并对1 060℃下的渗锆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距锆合金层表面距离的增加,锆元素的含量呈梯度递减,扩散系数逐渐减小,而扩散激活能逐步增大;在1 060℃采用双辉等离子技术渗锆时,渗锆合金层表层的空位密度为2.945×(10^12~10^13)cm^-2,与相同温度下采用常规渗金属工艺相比,提高了1~2个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 锆合金层 离子轰击 动力学 空位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锈钢表面等离子渗锆改性层渗碳处理后的碳化物及硬度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蔡航伟 高原 +1 位作者 马志康 王成磊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171-173,178,共4页
利用双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0Cr18Ni9Ti不锈钢表面形成了厚约65μm、均匀致密连续的渗锆合金层,然后对渗锆后的试样进行920℃固体渗碳处理;并对不锈钢基材、渗锆试样及渗锆+渗碳后的试样分别进行硬度检测。结果表明:渗碳后,试样的表面... 利用双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0Cr18Ni9Ti不锈钢表面形成了厚约65μm、均匀致密连续的渗锆合金层,然后对渗锆后的试样进行920℃固体渗碳处理;并对不锈钢基材、渗锆试样及渗锆+渗碳后的试样分别进行硬度检测。结果表明:渗碳后,试样的表面硬度较基材及渗Zr试样均有显著提高,且试样由表及里,硬度呈逐渐降低趋势;920℃固体渗碳后,碳化物呈颗粒状弥散分布在渗层上,无共晶碳化物生成;渗碳层的物相为ZrC、Fe3C、FeC8、ZrFe2、ZrO2、Cr2O3、α-Fe、Fe-Cr、Cr1.36Fe0.52;且实际检测到的试样表面中的含碳量要比理论值略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辉等离子渗金属 锆改性层 硬度 固体 碳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6Al4V表面等离子渗Zr合金层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范文娟 陈凯 +2 位作者 安康 邹鹏远 刘小萍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89-93,共5页
利用双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对Ti6A14V合金进行等离子渗Zr处理,在其表面形成渗Zr合金层来改善钛合金的耐磨性能。用SEM、EDS及显微硬度计研究了渗Zr合金层的组织形貌、成分分布及硬度变化;对渗Zr处理及未处理的Ti6A14V基材进行了往复球... 利用双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对Ti6A14V合金进行等离子渗Zr处理,在其表面形成渗Zr合金层来改善钛合金的耐磨性能。用SEM、EDS及显微硬度计研究了渗Zr合金层的组织形貌、成分分布及硬度变化;对渗Zr处理及未处理的Ti6A14V基材进行了往复球一盘摩擦磨损试验,用SEM、EDS及轮廓仪对比分析了Ti6A14V渗Zr前后在不同载荷下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在Ti6A14V表面形成的Zr合金层厚度约40μm,组织均匀致密;渗Zr后的表面硬度比未处理的提高了200 HV。渗Zr后的Ti6A14V在2N和5N载荷下的平均摩擦系数分别为0.25和0.15,比未处理基材的摩擦系数减少了0.2和0.1,比磨损率分别是Ti6A14V基材的48%和56%,说明钛合金渗Zr后其减摩和耐磨性能均得到改善。Zr的固溶强化作用是Ti6A14V渗Zr后耐磨性得以改善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辉等离子渗金属 TI6A14V 等离子Zr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Cr18Ni9钢表面等离子铌合金化及改性层抗晶间腐蚀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谢燕翔 刘俊 +1 位作者 王振霞 贺志勇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1-73,77,共4页
采用双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0Cr18Ni9奥氏体不锈钢表面形成厚22μm、均匀致密连续的渗铌合金层。用不锈钢10%草酸侵蚀试验方法对未渗铌和渗铌的0Cr18Ni9不锈钢试样的抗晶间腐蚀性能进行了对比;采用XRD对试样的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采用双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0Cr18Ni9奥氏体不锈钢表面形成厚22μm、均匀致密连续的渗铌合金层。用不锈钢10%草酸侵蚀试验方法对未渗铌和渗铌的0Cr18Ni9不锈钢试样的抗晶间腐蚀性能进行了对比;采用XRD对试样的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未渗铌0Cr18Ni9不锈钢呈现三类的沟状晶间腐蚀,而渗铌处理后的0Cr18Ni9不锈钢几乎没有发生晶间腐蚀;渗铌处理后的试样中形成了铌的碳化物NbC和Nb6C5,因此减少了Cr23C6的形成,提高了0Cr18Ni9的耐晶间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氏体不锈钢 双辉等离子渗金属 铌合金层 晶间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铜表面Ta-W合金层的抗高温氧化及摩擦行为 被引量:2
6
作者 吕绪明 江涛 +4 位作者 张云汉 苑建志 杨凯 党博 张平则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100-104,共5页
采用双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纯铜表面通过添加过渡层金属钽制备Ta-W合金层,通过在400℃下恒温氧化试验对比分析铜基体与Ta-W合金层的氧化性能,利用纳米压入和摩擦磨损试验评价Ta-W合金层的硬度和高温耐磨性能。结果表明,Ta-W合金层以胞... 采用双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纯铜表面通过添加过渡层金属钽制备Ta-W合金层,通过在400℃下恒温氧化试验对比分析铜基体与Ta-W合金层的氧化性能,利用纳米压入和摩擦磨损试验评价Ta-W合金层的硬度和高温耐磨性能。结果表明,Ta-W合金层以胞状结构为主,均匀致密,厚度约为13μm,各层间元素含量呈梯度分布,界面结合良好,表面为单一的α-W相。在400℃恒温氧化50 h后,纯铜基体的氧化增重为13.9 mg/cm^(2),Ta-W合金层的氧化增重为4.6 mg/cm^(2),仅为纯铜基体的33.1%。Ta-W合金氧化试验后形成的氧化膜由WO和WO组成,连续致密、无缺陷,完整地覆盖住基体,有效阻碍了氧原子渗入基体,显著改善了纯铜基体的抗氧化性能。与纯铜基体相比,Ta-W合金层的表面纳米硬度从1.07 GPa提高到11.99 GPa,硬度显著提升;Ta-W合金层的平均摩擦系数变化不大,但摩擦系数的波动幅度显著降低,比磨损率由基体的13.77×10mm^(3)/(N·m)降至Ta-W合金层的7.24×10mm^(3)/(N·m),耐磨性得到提高,纯铜基体的磨损机制主要是粘着磨损、氧化磨损和磨粒磨损的共同作用,而Ta-W合金层则表现出轻微的磨粒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辉等离子渗金属 Ta-W合金层 微观结构 高温氧化 耐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