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列线图术前预测双表型肝细胞癌及根治切除术后复发的价值
1
作者 金震滨 徐磊 +1 位作者 张学琴 张涛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88-1493,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钆塞酸二钠增强MRI的列线图术前对双表型肝细胞癌(DPHCC)的预测及评估术后无复发生存率(RFS)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6月在本院行肝切除术的160例HCC患者,分为DPHCC组(80例)和非DPHCC组(80例)。收集两组... 目的:探讨基于钆塞酸二钠增强MRI的列线图术前对双表型肝细胞癌(DPHCC)的预测及评估术后无复发生存率(RFS)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6月在本院行肝切除术的160例HCC患者,分为DPHCC组(80例)和非DPHCC组(80例)。收集两组患者术前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随访。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DPHCC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当Youden指数最大时将患者分为高、低风险亚组,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比较患者的RFS。结果:肿瘤边缘不规则(OR=2.745,95%CI:1.259~5.985,P=0.017)、动脉期环形强化(OR=3.665,95%CI:1.429~9.396,P=0.038)及肝胆期病灶与肝脏相对信号强度比值(RIR)较低(OR=0.037,95%CI:0.002~0.653,P=0.012)是DPHCC的独立预测因素。列线图曲线下面积(AUC)为0.723(95%CI:0.646~0.790)。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及Youden指数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评分>5.9)和低风险组(评分≤5.9)。高风险组患者中位RFS显著低于低风险组(P=0.001),与组织学DPHCC和非DPHCC患者(P=0.005)相似。结论:基于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构建的列线图有助于术前预测DPHCC及评估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双表型肝细胞癌 磁共振成像 列线图 无复发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表型鼻腔鼻窦肉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郭芳芳 胡桂明 +3 位作者 关会娟 张雷 孔令非 赵瑞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26-328,共3页
目的探讨双表型鼻腔鼻窦肉瘤(biphenotypic sinonasal sarcoma,BSNS)的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例BSNS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采用HE、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染色观察其镜下形态及免疫表型,采用FISH技术检测SYT基因... 目的探讨双表型鼻腔鼻窦肉瘤(biphenotypic sinonasal sarcoma,BSNS)的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例BSNS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采用HE、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染色观察其镜下形态及免疫表型,采用FISH技术检测SYT基因断裂,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分别为58岁女性和61岁男性。镜下均表现为鼻腔呼吸道黏膜下富于细胞梭形细胞肿瘤,呈束状或鱼骨样排列,胞质嗜伊红,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核细长、有波浪感、较一致,轻度异型,未见坏死及核分裂象。免疫表型:肿瘤细胞S-100蛋白、SMA、Calponin均有不同程度阳性,Ki-67增殖指数较低。FISH检测SYT基因无断裂。2例分别随访6、23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BSNS有其特征的组织形态学特点和免疫表型,具有低度恶性生物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腔鼻窦肿瘤 肉瘤 双表型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表型肝细胞癌新亚型的临床病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瀚 丛文铭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616-619,共4页
双表型肝细胞癌(dual-phenotyp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DPHCC)是近年报道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一种新亚型,以组织学上为典型的肝细胞癌但同时表达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 双表型肝细胞癌(dual-phenotyp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DPHCC)是近年报道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一种新亚型,以组织学上为典型的肝细胞癌但同时表达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基因标志物为特征,因其具有HCC和ICC的双重生物学行为,恶性程度更高,临床预后差,因而正确诊断十分重要。CK19是DPHCC诊断的重要标志物之一,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参与DPHCC的发生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调控。本文拟从DPHCC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组织起源发生等方面对DPHCC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表型肝细胞癌 诊断 CK19 组织发生 肿瘤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34抗原在急性双表型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鲁广建 宋志善 +1 位作者 张群妹 李平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26-1229,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白细胞CD34抗原在急性双表型白血病(biphenotypic acute leukemia,BAL)的表达情况,以明确其与BAL预后的关系。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白血病相关抗原,所用单克隆抗体B淋巴细胞系列为CD10,CD19和CD34;T淋巴细胞系列为CD2,CD3和... 本研究旨在探讨白细胞CD34抗原在急性双表型白血病(biphenotypic acute leukemia,BAL)的表达情况,以明确其与BAL预后的关系。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白血病相关抗原,所用单克隆抗体B淋巴细胞系列为CD10,CD19和CD34;T淋巴细胞系列为CD2,CD3和CD5;髓系为MPO,CD13和CD33,最终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1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9例(4.2%)被诊断为急性双表型白血病,其中髓系和B淋巴细胞系共同表达6例(66.7%),髓系和T淋巴细胞系共同表达3例(33.3%)。4例CD34表达阳性(44.4%)与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比,双表型急性白血病患者表现出显着较高的CD34抗原阳性表达率(P<0.05)。结论:与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比,急性双表型白血病患者的预后较差,CD34阳性表达可能与急性双表型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双表型白血病 免疫分型 CD3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多浆膜腔积液为首发症状的T-B双表型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白血病1例报告 被引量:1
5
作者 真娟 华树成 李丹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47-447,共1页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3岁,因气短1周于2009年8月28日入院,伴干咳,无发热、盗汗和全身关节疼痛。查体:右侧颈部可触及数枚肿大淋巴结,直径约1.0cm×2.0cm,活动度尚可,界限欠清,质地较韧,无压痛;双侧大量胸腔积液体征,肝脏位于剑突下...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3岁,因气短1周于2009年8月28日入院,伴干咳,无发热、盗汗和全身关节疼痛。查体:右侧颈部可触及数枚肿大淋巴结,直径约1.0cm×2.0cm,活动度尚可,界限欠清,质地较韧,无压痛;双侧大量胸腔积液体征,肝脏位于剑突下6cm,肋下未触及脾脏。血常规:白细胞22.1×109L-1,中性粒细胞为0.80,淋巴细胞百分比为0.13,血红蛋白水平为118g.L-1,血小板水平为629g.L-1。胸水彩超示:双侧大量胸腔积液。心脏彩超示:大量心包积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 多浆膜腔积液 首发症状 白血病 双表型 大量胸腔积液 血红蛋白水平 淋巴细胞百分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皮肤损害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首发的双表型急性白血病
6
作者 刘英 唐锁勤 +3 位作者 杨光 冯晨 刘立真 雷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5期961-966,共6页
本研究通过实例分析双表型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病理和生物学特征,用骨髓细胞涂片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常规染色体分析和多重巢式RT-PCR检测染色体畸变。结果表明:本例以皮肤损伤和骨髓增... 本研究通过实例分析双表型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病理和生物学特征,用骨髓细胞涂片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常规染色体分析和多重巢式RT-PCR检测染色体畸变。结果表明:本例以皮肤损伤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为首发表现,诊断时骨髓原始细胞超过30%,合并脑膜浸润;肿瘤细胞体积大,同时表达髓系标记(cMPO、CD33和CD117)和T淋系标记(cCD3、CD5、CD7、CD4和CD8双表达),并强烈表达最早期造血祖细胞标记CD43和CD99,染色体核型正常,检测到MLL基因的部分串联重复。最后诊断为双表型急性白血病。结论:双表型白血病的前期可表现为骨髓病态造血,其临床和生物学行为具有高度侵袭性,应用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特征分析有助于这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表型急性白血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免疫表型 MLL基因的部分串联重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表型鼻腔鼻窦肉瘤复发1例 被引量:2
7
作者 倪海春 谢永辉 章宏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7-248,共2页
患者女性,62岁。因右侧涕中带血伴鼻痛10天于2019年5月6日就诊。患者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鼻痛、鼻干,伴痰、涕中带血,可擤出黄色脓涕。无喷嚏、鼻痒。嗅觉无减退。专科检查:右侧鼻腔呈鼻窦开放术后改变,右侧下鼻甲前端缺如;右侧中... 患者女性,62岁。因右侧涕中带血伴鼻痛10天于2019年5月6日就诊。患者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鼻痛、鼻干,伴痰、涕中带血,可擤出黄色脓涕。无喷嚏、鼻痒。嗅觉无减退。专科检查:右侧鼻腔呈鼻窦开放术后改变,右侧下鼻甲前端缺如;右侧中鼻道可见血痂皮,触之易出血。常规CT检查示:右侧额窦、上颌窦及鼻腔可见软组织密度影,右中、下鼻甲部分缺损;左侧上颌窦黏膜稍厚,并见囊状低密度影,边缘光整;鼻中隔略左偏。所及鼻咽左侧软组织稍厚,左侧隐窝较对侧变浅。5月18日行鼻内窥镜下多个鼻窦开窗术+内镜下右侧额窦开窗术+内镜下右侧上颌窦开窗术+内镜下右侧筛窦开窗术+内镜下右侧鼻腔鼻窦肿物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腔鼻窦肿瘤 肉瘤 双表型 复发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DLP方案继以CAG方案治疗7例急性双表型白血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石希均 黄世华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0期1309-1310,1313,共3页
目的:探讨VDLP方案继以CAG方案诱导治疗急性双表型白血病(BAL)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6年7月~2010年4月收住的7例BAL患者前2周采用VDLP方案:长春新碱2 mg d1、d8,柔红霉素50 mg/m2d1~3,门冬酰胺酶6 000 U//?d1、d3、d5、d7、d9、d11、... 目的:探讨VDLP方案继以CAG方案诱导治疗急性双表型白血病(BAL)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6年7月~2010年4月收住的7例BAL患者前2周采用VDLP方案:长春新碱2 mg d1、d8,柔红霉素50 mg/m2d1~3,门冬酰胺酶6 000 U//?d1、d3、d5、d7、d9、d11、d13、d15,泼尼松1 mg/kg d1~14,2周后逐渐减量停药;2周后继以CAG方案:阿克拉霉素10 mg/m2×8(7~10 d),阿糖胞苷10 mg/m2肌注或皮下注射,q12 h×14 d,G-CSF300μg,皮下注射,当白细胞>20×109/L暂时停药。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6例(85.7%)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总有效率为100.0%;7例CR后均先后予以CAG、FLAG、MOAD、HAG等方案巩固化疗,在随访结束时6例患者均为CR。结论:VDLP方案继以CAG方案能明显提高BAL的诱导缓解率,化疗耐受性好,同时骨髓抑制作用相对较轻,为此类白血病较好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双表型白血病 VDLP方案 CAG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表型鼻腔鼻窦肉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聂洪婷 翟长文 +1 位作者 袁存存 王纾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24-927,共4页
目的探讨双表型鼻腔鼻窦肉瘤(biphenotypic sinonasal sarcoma,BSN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BSNS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特点,其中5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Pax-... 目的探讨双表型鼻腔鼻窦肉瘤(biphenotypic sinonasal sarcoma,BSN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BSNS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特点,其中5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Pax-3基因分离情况。结果8例BSNS中男性3例,女性5例;发病年龄26~74岁,中位年龄58岁。临床多表现为鼻塞、鼻出血、眼痛及面部肿胀等。眼观:肿瘤灰白色桑葚样。镜检:形态较一致的梭形细胞在黏膜上皮下呈浸润性生长,并牵拉表面上皮致上皮内陷,近上皮处细胞较密集;肿瘤细胞排列呈束状、鱼骨状,可侵犯骨组织;细胞核呈波浪状,胞质嗜伊红,坏死及核分裂象不明显。间质内可见血管外皮瘤样结构,伴有胶原变性。免疫表型:肿瘤细胞S-100(8/8)、Calponin(8/8)、MSA(7/8)、SMA(7/8)、FXⅢa(8/8)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较低(2%~5%)。5例Pax-3分离探针检测均呈阳性,支持BSNS的诊断。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1个月,2例术后复发,6例未见复发。结论BSNS是一种具有神经及肌源性分化特征的低度恶性软组织肉瘤,并伴有Pax-3基因重排,结合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学改变可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肿瘤 鼻腔鼻窦肉瘤 Pax-3 双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系表型急性白血病的免疫分型特点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婧婧 张楠 +2 位作者 张新富 石瑛 王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2期317-320,共4页
本研究探讨双表型急性白血病(biphenotypic acute leukemia,BAL)的免疫分型特点及疗效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四色免疫荧光直接标记技术与CD45/SSC设门分析技术检测45例疑似BAL患者,根据欧洲白血病免疫分类组(EGIL)积分标准进行分型。结... 本研究探讨双表型急性白血病(biphenotypic acute leukemia,BAL)的免疫分型特点及疗效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四色免疫荧光直接标记技术与CD45/SSC设门分析技术检测45例疑似BAL患者,根据欧洲白血病免疫分类组(EGIL)积分标准进行分型。结果表明,45例疑似BAL患者中My/B-ALL的有23例,均共同表达cCD79a和cMPO,胞膜抗原CD19表达量最高,其次为CD10;My/T-ALL有18例,均共同表达cCD3和cMPO,胞膜中CD7表达最高,其次为CD5;T系和B系抗原共同表达的有4例,均共同表达cCD3和cCD79a。BAL患者中30例表达cTdT,25例表达CD34,31例表达CD117;My/B-ALL与My/T-ALL患者抗原表达中,CD33表达率高于CD13。CD34+的My/B-ALL的CR率低于CD34-My/B-ALL的CR率,CD34+My/T-ALL的CR率低于CD34-My/T-ALL的CR率。结论:双表型急性白血病以My/B-ALL系抗原共同表达最常见,其次为My/T-ALL。cCD3、cCD79a、cMPO对诊断及鉴别双表型急性白血病极为重要。流式细胞术是诊断双表型急性白血病最特异的方法。低分化细胞的BAL的临床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表型急性白血病 免疫分型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Ph^+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1
作者 邢娜 张蕊 +1 位作者 苏楠 张贺洋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3期4212-4215,共4页
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MPAL)是一种少见类型的白血病,且大部分MPAL患者存在染色体核型异常。本文报道了1例经化疗联合异基因干细胞移植的Ph^+ MPAL患者的治疗经过及结果,并进行国内外关于MPAL相关治疗的文献回顾,以期为类似患者的治疗提... 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MPAL)是一种少见类型的白血病,且大部分MPAL患者存在染色体核型异常。本文报道了1例经化疗联合异基因干细胞移植的Ph^+ MPAL患者的治疗经过及结果,并进行国内外关于MPAL相关治疗的文献回顾,以期为类似患者的治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双表型 急性 造血干细胞移植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在人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邹典斌 郭荣 +2 位作者 张秋堂 魏国庆 何飞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6-58,共3页
目的 :研究流式细胞仪 (Flowcytometry,FCM)检测急性白血病 (AL)细胞表面抗原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FCM为基础 ,应用一组三色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 (Monocolonalantibody,MoAb)对 14例AL患者进行免疫分型。结果 :5例为双表型 ,即同... 目的 :研究流式细胞仪 (Flowcytometry,FCM)检测急性白血病 (AL)细胞表面抗原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FCM为基础 ,应用一组三色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 (Monocolonalantibody,MoAb)对 14例AL患者进行免疫分型。结果 :5例为双表型 ,即同时表达二系抗原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AML) 3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2例 ) ;9例为系列专一性 (即仅表达一系抗原 ,AML 6例 ,ALL 3例 )。结论 :双表型较系列专一型预后差 ;FCM法具有测定细胞量大 ,快速和准确的优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急性 免疫分型 双表型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44例的临床诊治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赵广芬 黄先豹 +5 位作者 陈艳 纪德香 卢玮 陈颖犁 杨赣萍 陈国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48-450,共3页
目的:分析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biphenotypic acute leukemia,HAL)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以及治疗和预后。方法:根据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结果诊断HAL,评价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44例HAL临床表现可... 目的:分析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biphenotypic acute leukemia,HAL)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以及治疗和预后。方法:根据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结果诊断HAL,评价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44例HAL临床表现可有发热、淋巴结肿大、脾大、肝大、睾丸浸润等,所有患者骨髓增生明显活跃,近半数患者属高白细胞白血病。进行免疫表型检测者44例,其中B/M双表型33例、T/M双表型10例,B/T型1例。诱导化疗的总体完全缓解(CR)率为32%,34例接受治疗后11例获得CR,有2例巩固强化治疗后持续缓解,中位总生存期(OS)为13个月(3~43个月),1例仅给予淋系和2例仅给予粒系的诱导未达到CR。结论:HAL患者存在着发病年龄偏大,高白细胞、预后不良型染色体改变比例较高。治疗上给予兼顾粒、淋二系的诱导和巩固化疗方案治疗,缓解率高及总生存期长。但长期疗效的评价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双表型 急性 免疫分型 预后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生成抑制素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树伟 欧阳红生 王小霞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4年第4期29-31,共3页
肌生成抑制素是 1 997年发现的骨骼肌生长发育负调控因子 ,肌生成抑制素不仅在骨骼肌中表达 ,还可在心肌和浦肯野纤维等多种组织中表达。研究表明 ,大鼠骨骼肌在体内的再生 ,对 MSTN m RNA的表达表现出明显的时间依赖性 ,并且 m RNA的... 肌生成抑制素是 1 997年发现的骨骼肌生长发育负调控因子 ,肌生成抑制素不仅在骨骼肌中表达 ,还可在心肌和浦肯野纤维等多种组织中表达。研究表明 ,大鼠骨骼肌在体内的再生 ,对 MSTN m RNA的表达表现出明显的时间依赖性 ,并且 m RNA的表达不必由功能性神经支配。通过对不同品种双肌表型牛 MSTN基因的研究 ,发现其骨胳肌增大的共同特点是肌生成抑制素基因发生了突变 ,如布鲁牛 MSTN基因在编码区外显子 3发生 1 1 bp的缺失 ,导致MSTN此位点后的阅读框架改变 ,并在此点后的 1 4个密码子处终止了阅读框架 ,从而使MSTN被截短 ,MSTN蛋白活性区域消失 ,活性丧失 ,结果肌肉大量增加。目前 ,已分别对人、牛和猪的 MSTN基因进行了定位研究 ,猪肌生成抑制素基因定位研究表明 ,猪 MSTN基因位于1 5号染色体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生成抑制素 基因表达 骨骼肌 生长发育 负调控因子 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在重要经济动物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鹏 黄涛 徐梦思 《新疆农垦科技》 2023年第5期61-64,共4页
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in,MSTN)又称生长分化因子8,是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的一员,是动物体正常运作所必需的蛋白质,也是肌肉发育的负性调节因子,决定了动物的整体肌肉质量。由于MSTN的突变,许多大型动物,包括牛、羊、狗和人类,都表现... 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in,MSTN)又称生长分化因子8,是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的一员,是动物体正常运作所必需的蛋白质,也是肌肉发育的负性调节因子,决定了动物的整体肌肉质量。由于MSTN的突变,许多大型动物,包括牛、羊、狗和人类,都表现出“双肌”表型。本文首先概述MSTN的结构特征、表达规律、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制,然后介绍了肌肉抑制素基因的多态性在动物育种领域的重要意义,以及MSTN基因编辑技术在牛、羊、猪等经济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生长抑制素 表型 多态性 基因编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eling bidirectional reflection distribution function of microscale random rough surfaces
16
作者 王爱华 HSU P.F. 蔡九菊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2期228-234,共7页
The radiative properties of three different materials surfaces with one-dimensional microscale random roughness were obtained with the 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 method(FDTD) and near-to-far-field transformation.Th... The radiative properties of three different materials surfaces with one-dimensional microscale random roughness were obtained with the 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 method(FDTD) and near-to-far-field transformation.The surface height conforms to the Gaussian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distribution.Various computational modeling issues that affect the accuracy of the predicted properties were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 that,for perfect electric conductor(PEC) surfaces,as the surface roughness increases,the magnitude of the spike reduces and eventually the spike disappears,and also as the ratio of root mean square roughness to the surface correlation distance increases,the retroreflection becomes evident.The predicted values of FDTD solution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ray tracing and integral equation solutions.The overall trend of bidirectional reflection distribution function(BRDF) of PEC surfaces and silicon surfaces is the same,but the silicon's is much less than the former's.The BRDF difference from two polarization modes for the gold surfaces is little for smaller wavelength,but it is much larger for the longer wavelength and the FDTD simulation results agree well with the measured data.In terms of PEC surfaces,as the incident angle increases,the reflectivity becomes more specul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directional reflection distribution fimction random rough surfaces Maxwell equations 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