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后协同颈椎旋转扳法的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逸松 王辉昊 +3 位作者 俞仲翔 张敏 郑昱新 詹红生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3,共8页
目的 探究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术后协同应用颈椎旋转扳法治疗的生物力学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CT数据建立正常C0~T1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 目的 探究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术后协同应用颈椎旋转扳法治疗的生物力学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CT数据建立正常C0~T1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颈椎C5~6节段ACDF术后模型,在两种模型C4、C7节段分别模拟颈椎旋转扳法,并分析比较两种模型在C4、C7节段手法加载下椎体、双侧关节突关节、椎间盘及内固定系统von Mises应力情况。结果 C4节段进行手法加载时,ACDF术后模型C5、C6和C7椎体应力较正常模型分别下降12.3%、11.5%、26.4%,双侧关节突关节应力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C4~5、C5~6、C6~7节段左侧关节突关节应力分别下降12.3%、58.8%、15.4%,右侧关节突关节应力分别下降16.6%、92.1%、17.2%。C4~5和C6~7节段椎间盘应力较正常模型分别下降13.2%、4.0%,而C5~6节段融合器、钢板和螺钉的最大应力分别为9.349、111.9和300.8 MPa。C7节段进行手法加载时,ACDF术后模型的C4、C5和C6椎体应力较正常模型显著增加,尤其是C5椎体,其应力增加了近18倍,同时除了C4~5节段左侧关节突关节应力上升57.7%外,其余节段的双侧关节突关节应力普遍下降,但其C4~5和C6~7节段椎间盘应力较正常模型分别增加43.2%、21.7%,且C5~6节段融合器、钢板和螺钉的应力分别为2.926、205.4和256.2 MPa。结论 ACDF术后于融合节段上位椎体行手法的安全性相对较高,但融合节段下位椎体行手法可能导致应力集中,增加损伤风险。在实施术后保守治疗时,应考虑手法操作的安全性和适应症,避免在高风险区域进行操作,同时基于患者具体术后生物力学的状态实施更为精准、安全的手法干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 颈椎旋转扳法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应用零切迹系统或钢板联合融合器固定后颈椎生物力学变化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林宏衡 方志超 +4 位作者 梁梓杨 张嘉锐 梁德 任辉 江晓兵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8-154,162,共8页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法比较双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应用零切迹(zero-profile,ZP)系统与钢板联合融合器(cage-and-plate,CP)固定后颈椎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采集1例正常成...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法比较双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应用零切迹(zero-profile,ZP)系统与钢板联合融合器(cage-and-plate,CP)固定后颈椎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采集1例正常成年女性志愿者颈椎C3~C7节段CT扫描数据,建立C3~C7颈椎有限元模型并通过对比前期研究验证模型有效性。ZP固定模型与CP固定模型的手术节段均设定为C4/5与C5/6节段。在C3椎体上方施加轴向压缩负荷73.6N的模拟重力,并逐步施加1.8N·m的转矩,进而模拟屈伸、侧屈及轴向旋转等颈椎运动。测定并比较手术模型融合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邻近节段椎间盘内应力、C5椎体及融合器装置应力。结果:CP固定模型融合节段的ROM在屈伸、侧屈、旋转位均明显小于ZP固定模型;CP固定模型相邻节段(C3/4、C6/7)的椎间盘内应力均远远高于ZP固定模型,两种模型融合节段上方的椎间盘内应力均高于融合节段下方;各工况下,ZP固定模型的C5椎体应力均明显高于CP固定模型,在前屈位时,两模型C5椎体应力最小(ZP固定模型为7.36Mpa,CP固定模型为2.01Mpa);各工况下,ZP固定模型的C4/5、C5/6椎间融合器的应力均大于CP固定模型。结论:相较于CP固定,ACDF术中应用ZP固定对手术节段的限制更小,手术节段ROM更高、微运动更多,融合器及中间椎体应力更大,术后更易发生融合器下沉甚至中间椎体塌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zero-profile系统 钢板联合融合 中间椎体 三维有限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应用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熊礼顺 谭菁华 +1 位作者 尹健 晏怡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165-3171,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应用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1年11月期间收治的40例行ACD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零切迹组)... 目的对比分析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应用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1年11月期间收治的40例行ACD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零切迹组),18例采用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钛板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及术后吞咽困难发生情况评估临床疗效;测量颈椎Cobb角(C2-7)、融合节段Cobb角、平均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高度;通过术后CT观察融合器内外骨桥接情况评估融合情况及融合器下沉情况。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JOA评分、NDI评分、平均椎间隙高度及融合节段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零切迹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显著低于钛板组(P<0.05),术后3个月零切迹组的融合节段Cobb角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除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融合节段Cobb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末次随访时两组融合器外骨桥接(ExGBB)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各随访时间点其余影像学指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CDF中,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和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治疗临床疗效相似,均能显著改善颈椎功能及术后影像学指标,但零切迹椎间融合器较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显著降低吞咽困难发生率;终末期随访,前者对融合节段Cobb角的改善效果及其ExGBB情况优于后者,更有利于促进植骨融合;两种融合器均有发生下沉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切迹椎间融合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颈椎 椎间融合 钛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Meta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赵赫 俞兴 +5 位作者 唐向盛 贺丰 杨永栋 熊洋 胡振国 徐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91-800,共10页
目的:系统评价前路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nterior cervical artifieial disc replacement,ACDR)与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目的:系统评价前路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nterior cervical artifieial disc replacement,ACDR)与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2016年5月1日以前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关于应用ACDR与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及队列研究(cohortstudy)的文献,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采用改良Jadad量表及MINORS量表评价,提取各研究中术后24个月、48个月、60个月时的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颈痛VAS评分、上肢痛VAS评分、SF-36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再手术率、不良事件、患者满意度数据.并将这些研究的数据通过ReviewManage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2570例患者,随访时间24~60个月.ACDR组1601例,ACDF组969例。纳入文献改良Jadad评4分3篇,3分4篇;MINORS评分18分2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24个月、48个月、60个月随访时,ACDR组的NDI[SMD=0.52;95%CI:(0.43,0.62),P〈0.000011、颈痛VAS[SMD=0.19;95%CI:(0.10,0.29),P〈0.00011、上肢痛VAS[SMD=O.15;95%CI:(0.06,0.25),P=0.0021、SF-36生理健康评分(PCS)[SMD=0.35;95%CI:(0.25,0.44),P〈0.000011改善均优于ACDF组;神经功能改善率[RR=1.0l;95%CI:(0.97,1.05),P=0.54]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上位椎间盘退变[RR=0.43;95%CI:(0.37,0.51),P〈0.00001]、下位椎间盘退变[RR=0.35;95%CI:(0.19,0.66),P=0.001]、再手术率[RR=0.30;95%CI:(0.23,0.40),P〈0.00001]、不良事件发生率[RR=0.72;95%CI:(0.58,0.89),P=0.003]、满意度fRR=I.08;95%CI:(1.04,1.11),P〈0.0001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CDR组均优于ACDF组。结论:ACDR和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一致,但在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方面,前者优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 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 颈椎 双节 随访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切迹融合器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8
5
作者 朱超 刘春 +2 位作者 张玉发 蒋盛旦 蒋雷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7-355,共9页
目的:探讨零切迹融合器(Zero-P VA)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0... 目的:探讨零切迹融合器(Zero-P VA)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0年8月期间在我科行ACDF治疗的55例MCS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Zero-P VA治疗27例(Zero-P组),应用传统融合器+钛板固定治疗28例(钛板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椎间高度和颈椎Cobb角。采用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Bazaz吞咽困难评分及植骨融合率进行临床疗效对比分析。结果:5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4~35个月,平均23.17±4.75个月。与术前相比较,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NDI指数和JOA评分均有明显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Zero-P组手术时间3节段为95.47±5.24min,4节段为115.12±7.53min,较钛板组手术时间(3节段130.85±6.97min和4节段155.69±9.28min)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ero-P组颈椎Cobb角在术后3个月时为16.71°±1.28°,末次随访时为15.69°±0.26°,均优于术前(10.53°±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钛板组颈椎Cobb角术后3个月时为16.95°±2.64°,末次随访时为16.01°±1.71°,优于术前(10.67°±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之间各时间点颈椎Cobb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Zero-P组术后1例(3.70%)发生椎前异物感,术后1个月完全消失,无吞咽困难发生,未见相邻节段退变加速。钛板组术后4例(14.29%)发生椎前异物感,于术后2~4个月逐渐消失;术后3例(10.71%)发生吞咽困难,其中轻度1例(3.57%),中度2例(7.14%),3例患者在术后3~6个月逐渐好转,1例(3.57%)出现声音嘶哑,于术后2年取出钛板,患者声音嘶哑无明显改善;2例(7.14%)患者出现相邻节段(C2/3)退变加速,均未出现临床症状,予以保守观察。两组的吞咽困难发生率及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时,Zero-P组植骨融合率为88.89%,钛板组植骨融合率为92.86%,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达到有效植骨融合,但两组间植骨融合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无硬脊膜损伤、食管损伤、神经根损伤、椎前血肿、伤口感染、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结论:在ACD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使用零切迹融合器能够达到与传统融合器+钛板固定一致的临床疗效,和重塑颈椎曲度并恢复颈椎间隙高度的作用,并且手术时间短,术后患者吞咽困难、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脊髓型颈椎 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零切迹颈椎融合 钛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尾寒羊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被引量:2
6
作者 窦新雨 刘宇 +6 位作者 刘啸 祝斌 贾斐 王霖邦 金攻 沈飞 刘晓光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9-150,共12页
目的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 disc herniation,CDH)是骨科常见疾病之一,随着对该疾病研究的深入及颈椎内植物的发展,建立颈椎融合动物模型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国内对颈椎融合动物模型建立及评估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以期为颈椎融... 目的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 disc herniation,CDH)是骨科常见疾病之一,随着对该疾病研究的深入及颈椎内植物的发展,建立颈椎融合动物模型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国内对颈椎融合动物模型建立及评估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以期为颈椎融合相关研究提供完备的动物模型和内植物性能的评估方案。方法选择小尾寒羊,改良术式后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将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椎间融合器(interbody fusion cage,Cage)(对照组)、3D打印钛合金Cage(实验组1)及新方法钛合金Cage(实验组2)分别植入每只羊的不同颈椎节段(C2/3~C4/5),术后行血液学检测、组织病理学分析评估手术恢复情况及材料生物安全性,利用X光、CT、Micro-CT及定量分析、硬组织切片染色、生物力学试验评估内植物的骨长入及骨融合情况。结果绵羊改良术式ACDF模型建立成功,血液学检测重要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均无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内植物生物安全性良好,X光及CT显示内固定位置及椎间融合情况良好,术后3个月及6个月Micro-CT及定量分析表明,与PEEK Cage组相比,新方法钛合金Cage组及3D打印钛合金Cage组内部的骨体积/总体积、骨小梁数目显著性升高(P<0.01),骨小梁间距显著性降低(P<0.01),且新方法钛合金Cage组骨质长入更多(P<0.01),硬组织切片染色表明新方法钛合金Cage组及3D打印钛合金Cage组孔隙内有明显骨质长入且较为密实,结合较PEEK Cage组略好,生物力学试验显示,与PEEK Cage组相比,新方法钛合金Cage及3D打印钛合金Cage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颈椎屈伸、侧弯、扭转运动范围(P<0.05),同时增强了颈椎的稳定性,且新方法钛合金Cage更有优势(P<0.05)。结论建立绵羊改良术式ACDF模型后,利用合理有效的评估方法,证明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同时说明3种材料的Cage均显示出良好的生物安全性,新方法钛合金Cage及3D打印钛合金Cage较PEEK Cage的骨长入及骨融合性能更强,可增强颈椎的稳定性,且新方法钛合金Cage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椎间盘突出症 绵羊模型 椎间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融合术治疗双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李佳鸿 杨旭辉 +1 位作者 吴永乐 姚豹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57-1062,共6页
目的 :系统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术(TDR)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相邻两个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等数据库,筛选应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相邻两个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前瞻性... 目的 :系统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术(TDR)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相邻两个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等数据库,筛选应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相邻两个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各研究中观察组术式为TDR(TDR组),对照组术式为ACDF(ACDF组);两组病例数均不少于10例;随访时间均不少于2年;术后疗效评价指标至少包括以下指标中的一项:颈痛及上肢痛VAS评分(VAS),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SF-36),术后不良事件(AE)等指标。采用Doowns-Black评分及NOS评分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结果:共纳入5篇英文文献,2篇为随机对照研究(RCT),3篇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质量Doowns-Black评分均在18分及以上,NOS评价前瞻性队列研究质量均为6星。共纳入593例患者,其中TDR组314例,ACDF组279例。经Meta分析合并效应指标,末次随访时颈痛VAS评分标准化均数差(SMD)及不良事件发生相对危险度(RR)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TDR组上肢痛VAS评分、NDI评分、邻近上节段和下节段屈伸ROM、邻近节段退变低于ACDF组(P<0.05),SF36-PCS躯体健康评分及手术节段屈伸ROM SMD高于ACDF组(P<0.05)。结论 :相邻两个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行TDR的疗效较ACDF具有优势,安全性较高,但需要更多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以及更长时间的随访结果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置换术 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 双节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双节段前路颈椎间盘切除零切迹系统与钢板联合融合器固定融合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8
作者 林宏衡 招文华 +5 位作者 翁汭 颜先伟 王晓文 任辉 梁德 江晓兵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72-878,共7页
目的:比较连续两节段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应用零切迹系统(zero-profile,ZP)与钢板联合融合器(cage-and-plate,CP)固定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1日~2021年6月30... 目的:比较连续两节段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应用零切迹系统(zero-profile,ZP)与钢板联合融合器(cage-and-plate,CP)固定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1日~2021年6月30日因颈椎病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连续两节段ACDF应用4钉ZP或CP固定治疗的57例颈椎病患者,其中27例采用ZP固定(ZP组),男12例,女15例,年龄37~80岁(53.0±9.9岁);30例采用CP固定(CP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39~78岁(57.4±12.4岁)。收集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L1~L4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轴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前和术后3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曲度、手术节段曲度,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率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随访期间中间椎体塌陷发生率及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年龄、性别、BMI、L1~L4 BMD、随访时间、术前NDI和JOA评分、术前颈椎整体曲度和手术节段曲度等基线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NDI、JOA评分、轴性疼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性改善(P<0.001),两组同时间点的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314);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CP组NDI、轴性疼痛VAS评分改善程度优于ZP组(P<0.05)。末次随访时ZP组颈椎整体曲度丢失和手术节段曲度丢失均明显大于CP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椎间融合率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随访过程中ZP组出现4例中间椎体塌陷,而CP组未出现,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双节段ACDF中,相对于应用ZP固定融合,应用CP能够更好地维持颈椎曲度,避免固定节段中间椎体塌陷,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双节 零切迹系统 钢板联合融合 中间椎体塌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比较研究的Meta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徐帅 朱震奇 +4 位作者 钱亚龙 王凯丰 刘辰君 段硕 刘海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96-304,共9页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cervical total disc replacement,TDR)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对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邻近节段病(ad...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cervical total disc replacement,TDR)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对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邻近节段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发生的影响。方法 :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指南,通过Pub Med、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检索2002年1月~2016年6月之间关于TDR和ACDF术后出现ASDeg、ASDis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章。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和偏倚风险通过Cochrane系统评价指南进行评价,提取数据包括ASDeg、ASDis以及再手术率的相关信息,研究结果以ASDeg和ASDis的发生作为直接结果,以邻近节段再手术率作为间接结果评估邻近节段病变的发生,并根据随访时间和研究地点分层进行亚组分析,最终对整篇Meta分析通过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系统(the grades of recommendation,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进行质量评估。结果 :共纳入了11篇RCTs,包括2632名研究对象。对于整体的ASD(包括直接和间接结果),TDR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CDF(OR=0.6;95%CI[0.38,0.73];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SDeg和再手术率方面,TDR相对于ACDF具有明显优势(分别为OR=0.58,95%CI[0.46,0.72],P<0.00001和OR=0.52,95%CI[0.30,0.87],P=0.01)。以随访时间5年为分界点,不论随访<5年还是≥5年,在ASDeg发生率上,TDR的优势都比ACDF显著(分别为OR=0.63,P=0.001;OR=0.49,P=0.0002),并且这种优势可能随时间延长有扩大趋势。以研究地点分层,不论在美国(7篇RCTs)还是中国(4篇RCTs),TDR在邻近节段退变(ASDeg)发生率上均有优势(P<0.0001,P=0.03)。根据GRADE评分,该Meta分析的质量级别为中等质量。结论:与ACDF相比,TDR在降低ASDeg和再手术率方面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 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邻近节退变 邻近节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节段颈前路保留椎体后壁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晓伟 徐海栋 +3 位作者 刘刚 孙国静 康文博 许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63-765,共3页
对于压迫范围为连续型二节段的颈椎病患者,若其椎间隙严重狭窄,或合并经椎间隙难以切除的后纵韧带骨化、椎间盘钙化及巨大骨赘,单节段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鄄CF)可提供较... 对于压迫范围为连续型二节段的颈椎病患者,若其椎间隙严重狭窄,或合并经椎间隙难以切除的后纵韧带骨化、椎间盘钙化及巨大骨赘,单节段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鄄CF)可提供较大的操作和减压空间。为了降低ACCF术中切除椎体大部分骨性结构导致术中出血增加、颈椎稳定性下降的风险,Groff等[1]提出了颈前路保留椎体后壁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PWCF)的概念,袁文等[2]、唐步顺等[3]的研究也证实了该术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们自2009年开始对符合PWCF指征的33例连续型二节段颈椎病患者实施了该术式,对术后1年的临床随访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椎体次全切除 减压融合术 颈椎病患者 单节 疗效观察 治疗 后纵韧带骨化 椎间盘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间管理模式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安全性及早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2
11
作者 唐龙 陈宇 +6 位作者 汪凡栋 刘元彬 宋昭君 王淼 周永 刘会毅 郑佳状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93-799,共7页
目的:探究将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cervical degenerative diseases,CDD)纳入日间管理模式的安全性及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9月~2023年3月接受日间ACDF... 目的:探究将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cervical degenerative diseases,CDD)纳入日间管理模式的安全性及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9月~2023年3月接受日间ACDF手术治疗的12例CDD患者。其中,女性10例,男性2例,年龄53.7±8.6岁(36~67岁),单节段手术8例,双节段手术4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出院后30d再入院率及并发症、患者就医满意度等,评价手术安全性及早期临床结果。术前和出院当日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JOA评分改善率(recovery rate,RR)评估患者疼痛改善情况及神经功能。术后2d,拍摄颈椎X线片、CT及MRI以评估置入物的位置、神经减压情况和颈椎生理曲度。结果:12例患者均手术成功,随访时间2.5±0.8个月(1~6个月),患者疼痛症状及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手术时间为71.3±20.5min,术中出血量为14.6±8.4mL,术后引流量为8.8±7.3mL。出院当日VAS(2.1±0.9分)、NDI[(22.4±3.5)%]、JOA评分(14.3±1.1分)较术前VAS(6.6±1.7分)、NDI[(66.3±4.7)%]、JOA评分(8.3±1.3分)分别明显改善(P<0.05),JOA评分RR为100%。术后1例患者出现轻度吞咽困难(8.3%),未经特殊处理,症状自行消失。随访期间,无出院后30d内再入院病例,1例患者出院后6d出现切口血肿,患者无呼吸及吞咽困难,经专科检查评估后行加压包扎,4d后自愈。所有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置入物位置理想,神经减压充分,术后颈椎生理曲度(28.7°±2.0°)较术前(15.7°±4.6°)明显改善(P<0.05)。结论:日间ACDF的安全性及早期疗效较为满意,可为合适的CDD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手术模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间手术 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颈椎退变性疾病 安全性 早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X形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浩 刘洋 +5 位作者 王贝宇 丁琛 孟阳 王宏 戎鑫 洪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92-601,共10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X形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X-shape-corpectomy and fusion,ACX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间在我院骨科行ACXF治疗的双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X形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X-shape-corpectomy and fusion,ACX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间在我院骨科行ACXF治疗的双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治疗的双节段颈椎病患者进行比较。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信息、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即刻、3个月、6个月及1年时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和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估;测量ACXF组术中前方截骨距离以及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的颈椎整体曲度、手术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e unit,FSU)活动度及高度、后方减压范围、骨性椎管前后径(anterior-posterior diameter,APD)和面积(spinal canal area,SCA)等影像学参数,评估椎间融合情况,同时记录患者相关并发症。结果:共纳入46例患者,其中17例行ACXF,29例行ACCF。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ACXF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44.71±30.44min、109.41±55.51ml和8.35±1.46d,ACCF组分别为155.17±27.86min、126.90±51.55ml和12.03±3.34d,两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ACXF组住院时间显著性少于ACCF组(P<0.001)。两组患者术后即刻、3个月、6个月和1年时的JOA评分、VAS评分及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时的NDI均较术前显著性改善,两组同时间点的JOA评分、VAS评分和NDI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前颈椎曲度无显著性差异,术后即刻、6个月和1年时ACXF组显著性大于ACCF组(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FSU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性降低(P<0.01),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即刻FSU高度较术前显著性增加(P<0.01),ACXF组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CXF组后方减压范围为11.66±1.31mm,显著性小于ACCF组(16.32±2.00mm)(P<0.001);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骨性椎管APD和SCA均术前显著性增大,ACXF组术后各时间点的骨性椎管SCA及术后1年时的APD小于同时点ACCF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的融合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CXF组内置物下沉的发生率分为别17.65%(3/17)、23.53%(4/17)及23.53%(4/17),均显著性低于同时间点ACCF组(P<0.05)。ACXF组1例患者在术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予以保守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出院时症状消失;无脑脊液漏发生。ACCF组术后出现4例吞咽困难,行康复训练,出院时症状明显好转,术后3个月随访时症状消失;3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予以延迟拔管等对症治疗,出院时治愈。结论:ACXF可以显著改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临床疗效与ACCF一致;且在保证充足减压范围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降低术后内置物沉降的发生,是治疗合并椎体段狭窄的双节段颈椎病的一种术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节颈椎 颈椎前路X形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固定术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固定术 椎体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健豪 刘宝戈 +4 位作者 桑大成 吴炳轩 戎天华 肖博威 张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测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风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8月~2021年8月因颈椎病于我院接受ACDF术治疗...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测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风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8月~2021年8月因颈椎病于我院接受ACDF术治疗的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C5神经根麻痹,将患者分为C5神经根麻痹组(C5 palsy组)、无C5神经根麻痹组(无C5 palsy组).采集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临床指标,包括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椎X线、CT和MRI等影像学参数,包括术前及术后1d两组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C4/5椎间隙高度、术前C4/5椎间孔横径和手术节段数,以及患者术前颈椎MRI T2像C4/5节段高信号情况.采用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99例患者中9例在术后7d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两组患者间术前C4/5椎间孔横径(2.70±0.88mm vs 3.93±1.06mm,P=0.001)、C4/5椎间隙高度变化(术后高度-术前高度)(3.02±2.03mm vs 1.33±1.45mm,P=0.002)存在差异,其他指标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C4/5椎间隙高度[OR=1.698(1.041~2.769),P=0.034]、术前C4/5椎间孔横径[OR=0.207(0.064~0.672),P=0.009]是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行ACDF术的患者术前C4/5椎间孔横径较小、术后C4/5椎间隙高度增加的患者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可能性较高.术中避免过度撑开C4/5椎间隙并选择大小合适的融合器,保证术后合理C4/5椎间隙且C4/5椎间孔适度减压,以降低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C5神经根麻痹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经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6
14
作者 林秋水 王新伟 +3 位作者 袁文 陈华江 田野 沈晓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62-566,共5页
目的:观察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09年3月采用颈前路连续3或4节段经椎间隙减压、cage植骨、钛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61~75... 目的:观察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09年3月采用颈前路连续3或4节段经椎间隙减压、cage植骨、钛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61~75岁,平均66.5±5.1岁;C3~C611例,C4~C79例,C3~C77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行JOA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定,末次随访时行Odom′s临床疗效评定;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融合节段曲度(Cobb角),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12.9±28.2min,术中出血量78.9±52.8ml。术中1例发生脑脊液漏,未行硬膜修补,常规放置负压引流管,术后24h拔管,切口愈合良好;术后2例出现吞咽异物感,未特殊治疗2个月后消失。随访6~60个月,平均23.8±7.5个月,JOA评分由术前9.5±1.8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13.6±1.2分,NDI由术前19.0%±3.4%降低到末次随访时的7.8%±2.2%,颈椎融合节段前凸Cobb角由术前的8.8°±1.2°增加到术后的18.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Odom′s临床疗效评定,优8例,良15例,中4例,优良率为85.2%;末次随访时cage及内固定位置良好,植骨均融合。结论: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cage植骨、钛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多节 椎间盘切除 脊柱融合术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看待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 被引量:3
15
作者 朱庆三 尹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5,共2页
自1911年Hibbs与Albee首次报道脊柱融合术后,融合技术已经成为脊柱外科广泛应用的技术,在脊柱退变性疾病、不稳以及脊柱畸形矫治等手术中,脊柱融合术是毫无争议的"金标准"。但许多学者认为脊柱融合固定后会增加相邻节段椎间盘内压、... 自1911年Hibbs与Albee首次报道脊柱融合术后,融合技术已经成为脊柱外科广泛应用的技术,在脊柱退变性疾病、不稳以及脊柱畸形矫治等手术中,脊柱融合术是毫无争议的"金标准"。但许多学者认为脊柱融合固定后会增加相邻节段椎间盘内压、终板和纤维环应力,临床上融合相邻节段退变亦时有报道,并被认为是由于融合节段活动受限而使相邻节段的应力与活动过度增加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退变性疾病 相邻节 颈椎前路融合 术后 脊柱融合术 椎间盘内压 脊柱外科 融合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CF和双节段ACDF治疗连续双间隙颈椎间盘突出脊髓型颈椎病的影像学疗效 被引量:6
16
作者 薛建利 董军 +2 位作者 孔洋 张纯 程斌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51-557,共7页
目的对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CF)与连续双节段双间隙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术后患者影像学解剖参数、相关围手术期参数进行比较,了解两种术式术后患者颈椎影像学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纳入西安交通大学第... 目的对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CF)与连续双节段双间隙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术后患者影像学解剖参数、相关围手术期参数进行比较,了解两种术式术后患者颈椎影像学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纳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241例连续双间隙颈椎间盘突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ACDF组51例[男∶女=32∶19,平均年龄(56.3±29.4)岁];ACCF组47例[男∶女=35∶12,平均年龄(49.1±22.8)岁]。观察指标: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d、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2年的JOA评分和影像学观察指标。采用SPSS 19.0软件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CDF组患者较ACCF组有较短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和较短的住院时间;ACDF组患者较ACCF组患者的术后JO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ACDF组患者较ACCF组患者有着较佳的影像学指标。结论在治疗连续双间隙颈椎间盘突出脊髓型颈椎病方面,ACDF较ACCF的影像学观察所见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次全切除 椎间盘切除 融合双节脊髓型颈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门型钢板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
17
作者 王苗苗 唐晓东 +1 位作者 张长江 闫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19-625,共7页
目的:探讨新型门型钢板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2年1月在我院行ACDF治疗的46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神经根型颈椎病29例... 目的:探讨新型门型钢板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2年1月在我院行ACDF治疗的46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神经根型颈椎病29例,脊髓型颈椎病17例。25例术中采用新型门型钢板固定(观察组),男18例,女7例;年龄42~67岁(58.46±6.04岁);手术节段C4/57例,C5/612例,C6/76例。21例术中使用Katia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固定(对照组),男13例,女8例,年龄45~71岁(58.31±5.79岁),手术节段C4/55例,C5/610例,C6/7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变节段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声音嘶哑和吞咽困难等的发生情况;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进行评定;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X线片上测量颈椎Cobb角,并在术后6个月的X线片上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为108.6±14.0min和52.8±23.0ml,对照组为124.3±14.6min和60.9±18.6ml,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均未出现声音嘶哑,2例出现吞咽困难;对照组1例出现声音嘶哑,3例患者出现吞咽困难,两组患者术后出现声音嘶哑或者吞咽困难的比例无统计学意义(P>0.05)。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两组术后3d、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JOA评分和NDI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颈椎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颈椎Cobb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椎间融合优良21例(84.0%),对照组18例(85.7%),两组椎体融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病中应用新型门型钢板与应用katia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内固定的临床效果相近,新型门型钢板钉板一体,操作简便,手术时间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 门型钢板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节段颈前路椎间融合术后ROI-C融合器沉降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国 吴建峰 黄稳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63-1069,共7页
目的:分析采用ROI-C行颈前路单节段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融合器沉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总结采用ROI-C行单节段ACDF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83例患者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 目的:分析采用ROI-C行颈前路单节段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融合器沉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总结采用ROI-C行单节段ACDF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83例患者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手术节段、吸烟史及骨密度检查结果。在术前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整体曲度(cervical alignment,CA)、融合节段角度(segmental angle,SA)、椎间隙前高度(anterior disc height,ADH)和椎间隙后高度(posterior disc height,PDH)。将随访的中立位颈椎侧位X线片与术后即刻比较,ADH或PDH丢失>2mm判定为融合器沉降,分入沉降(subsidence)组(S组,22例),并记录沉降的部位;≤2mm分入未沉降(nonsubsidence)组(N组,61例)。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对以上参数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单节段ACDF术后ROI-C沉降的危险因素。将危险因素进一步分组使用χ2检验计算似然比(likelihood ratio,LR)进行评价。结果:单节段ACDF术后ROI-C沉降发生率为26.5%(22/83),其中陷入椎体前方终板者占63.6%(14/22)。S组、N组年龄分别为59.86±12.11岁、52.77±10.34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性别、吸烟史、手术节段和骨密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S组术前的CA、SA、ADH分别为-0.800°±5.637°、0.432°±2.162°和3.768±1.210mm,N组分别为4.893°±5.718°、1.198°±1.826°和5.066±1.257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31和P〈0.001),两组的PD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2)。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CA和年龄是ROI-C沉降的危险因素(P=0.014和P=0.038)。根据术前CA情况将患者分为术前CA后凸(CA<0°)和前凸(CA≥0°)组,根据术前年龄将患者分为<60岁和≥60岁组,χ2检验显示术前CA后凸和60岁以上病例ROI-C沉降概率分别比前凸和60岁以下病例高12.5倍和4.5倍(LR=12.529,P〈0.001;LR=4.454,P=0.030)。结论:术前CA后凸和年龄60岁以上是单节段ACDF术后ROI-C沉降的危险因素。选择ROI-C行单节段ACDF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时应考虑这两项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 椎间融合 沉降 颈椎曲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相对于传统前路融合手术的优势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8-9,共2页
长期以来,减压植骨融合术一直被认为是治疗脊柱退变性疾患的经典手术或"金标准"。近年来,非融合技术的兴起,使传统手术受到冲击,但非融合手术在取得满意近期效果的同时,随着时日的延长也开始浮现出一些目前难以逾越的问题。... 长期以来,减压植骨融合术一直被认为是治疗脊柱退变性疾患的经典手术或"金标准"。近年来,非融合技术的兴起,使传统手术受到冲击,但非融合手术在取得满意近期效果的同时,随着时日的延长也开始浮现出一些目前难以逾越的问题。治疗脊柱退变性疾患究竟是采用融合还是非融合技术,成为当前学术争论的焦点。本期邀请了全国著名的脊柱外科专家就该课题(重点颈椎)进行讨论,以期通过讨论对脊柱融合与非融合技术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既不要盲目跟从,或不审慎地追求新技术,也应避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通过不断努力探索,得出我国专家自己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 前路融合手术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颈椎退变性疾病 邻近节退变 治疗效果 颈椎病患者 神经根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颈椎关节突间自稳定融合器与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行融合手术对颈椎生物力学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2
20
作者 丁子尧 陈柯辛 +3 位作者 史尉冉 徐文康 孙玛骥 袁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60-968,共9页
目的:应用有限元方法比较颈前路椎间隙减压颈椎关节突间自稳定融合器(cervical interfacet selflocking cage,CILC)置入融合与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Zero-p)置入的融合手术对颈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提取1名24岁男性志愿者的颈椎C... 目的:应用有限元方法比较颈前路椎间隙减压颈椎关节突间自稳定融合器(cervical interfacet selflocking cage,CILC)置入融合与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Zero-p)置入的融合手术对颈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提取1名24岁男性志愿者的颈椎CT薄层扫描数据,排除颈椎外伤史、手术史、颈椎病史及影像学的颈椎畸形,建立正常人体下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空白模型)。通过与已有研究的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进行对比,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分别构建单节段后路CILC置入融合与Zero-p置入融合的有限元模型,手术节段设定为C4/5节段,分别置入CILC与Zero-p进行融合及模型构建。固定C7椎体下终板,对模型施加73.6N的轴向载荷,模拟头部重量;将1.0N·m的力矩作用于C2椎体上表面,对C2~C7有限元模型的整体运动情况进行模拟,包括前屈、后伸、侧弯和轴向旋转运动,分析空白模型、CILC模型及Zero-p模型四个运动方向上节段ROM和邻近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的应力变化。结果:所建立的正常下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各个运动方向上的ROM与已发表研究所测得的ROM数值基本吻合,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与空白模型相比,CILC模型和Zero-p模型融合节段各方向上ROM均显著降低;邻近节段的ROM与邻近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应力峰值在各个运动方向上高于空白模型,CILC模型与Zero-p模型间ROM增加程度无明显差别;CILC模型后各个运动方向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峰值增加程度小于Zero-p模型,CILC模型C3/4节段在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四个运动方向应力峰值由固定前的2.181、3.358、3.636、3.950MPa升高至固定后的2.532、3.881、4.463、4.917MPa,C5/6节段在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四个运动方向应力峰值由固定前的1.558、3.996、3.778、3.660MPa升高至固定后的1.864、4.131、4.183、4.266MPa;Zero-p模型C3/4节段在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四个运动方向应力峰值由术前的2.181、3.358、3.636、3.950MPa升高至2.977、4.241、4.654、5.509MPa,C5/6节段在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四个运动方向应力峰值由固定前的1.558、3.996、3.778、3.660MPa升高至2.314、5.214、4.469、4.739MPa。CILC模型各运动方向上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应力峰值增加程度大于Zero-p模型。结论:CILC具有可靠的固定效果,可用于颈椎术后邻椎病的治疗,另外CILC置入固定较Zero-p对邻近节段椎间盘内应力影响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融合 邻椎病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